光电子是宁波近几年来通过大力引进外资重点扶持发展的高科技产业。尽管目前宁波整个奇美电子的配套项目达到100家,围绕奇美电子已初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配套产业群,但是一半以上的配套项目是跟随奇美进入的外资企业,据统计仅台资配套商就达30多家,而且奇美电子在宁波投产项目主要只是进行液晶电视、液晶显示器的成品组装,属于产业链的下游,所需的原材料液晶面板本身就属于中间制成品,因此以奇美为中心所形成的液晶光电产业链只是集中于中下游,产业链仍然较短,不利于内外资企业间产业关联程度的提高以及关联性技术溢出的产生。
3.1.3.FDI与本地院校、科研院所的联系程度
外资企业与本地院校、科研院所加强交流与合作,有利于促进FDI先进技术、知识的流动和外溢,通过本地企业与本地高校、科研院所联系、合作程度的加强也可以间接的提高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研发能力。
宁波由于科研院所比较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比较弱,而且本地高校基础比较薄弱,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比例偏低造成高校科研尤其是高技术领域的科研的实力较弱,因此无论是本地的外资企业还是内资企业与市内的高校、科研院所的联系和合作较少,产学研结合的项目多是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市外高校、科研院所间进行的。
3.2.FDI在本地的研发投资
FDI在华的研发投资对我国有一定的联动和技术溢出效应,FDI研发本土化趋势的增强加大了技术外溢的潜力,从长远来看,有利于FDI技术溢出的作用和层次的提高。
尽管近几年来宁波的引入外资规模增长迅速,但是外资企业在本地的研发投资则很少,而且层次很低。通过与宁波相关部门以及一些规模以上的外资企业的实访、问卷调查来看,目前在宁波设立研发机构的外资企业很少,还没有一家跨国公司在宁波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有外商参与投资的研发机构也寥寥无几,大多数外资企业的核心技术都直接来源于母公司。以电子产业为例,目前在宁波投资最大的外资企业是台湾第二大TFT-LCD面板显示器供应商奇美电子,在宁波主要进行“成品组装”和为一些国际知名品牌的“代工”,因此其核心技术直接来源于台湾母公司,在宁波没有设立独立的研发中心,其研发部门也只是针对大陆市场客户的需求进行一些产品外观、营销方式的设计和改进,每年的科研经费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不足5%。因此,尽管奇美在宁波的投资规模超过了5亿美元,进入宁波后带来了大量与其配套的台湾厂商及内资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条较完整的液晶显示产业链,但由于所处全球价值链的层次太低,对产业中与之有关联或竞争的企业主要是发挥了管理经验上的示范效应,因此对产业中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不大,其产生的技术溢出效应也非常微弱。这种情况在宁波普遍存在。
3.3.FDI的人力资本提升作用
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本提升作用主要体现在为员工提供的各种培训,对当地供应商、经销商和营销组织提供的技术支持,与当地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研发,在东道国设立的研发机构聘用和培养本地高级技术人员,以及为东道国本地高校提供资金、设备、培训支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等方面。
从FDI对雇员的培训方面来看,宁波外资企业都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术和管理人才。根据笔者对宁波近三十家外资企业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发现,这些企业中95%以上的中低层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来自于宁波和国内其他地区,90%的企业对其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了培训,时间多在1个月至3个月之间,而且在调查企业中有20%的企业对员工进行了出国培训;相对而言由于销售人员和生产线工人多是来自于同行业的内资企业,对这类人员的培训期限较短,多在1个月以内。目前外资企业开展的对员工的培训的方式也多种多样,既有正规的课程讲授,也有通过企业内部网络的在线授课,还有技术专家的现场指导,以及派往公司总部接受专门培训等;培训范围也逐步扩大,从最基层的生产性操作人员到质量监控人员,从高级技术人员到中高层经理人员,各个层次的人员几乎都有受训的机会。
就人员的流动来看,宁波则主要表现为跳槽到同行业的内资企业。而且由于宁波的外资企业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规模上比重都较低,因此宁波外企员工跳槽到本地内企的相对较多,外资企业之间的人员流动占的比重较小。
3.4.FDI的投资规模与技术水平
世界经济发展的进程表明,国际经济竞争日益表现为跨国公司之间的竞争,表现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竞争。跨国公司通过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强化了资源优化配置和获取超额利润的能力,加速了国际资本、市场份额、科技人才资源向少数大型跨国公司的集中。据统计,目前全球跨国公司的工业产值要占全球产值的25%以上;全世界每年产生的新技术、新工艺的70%以上为世界500强所拥有,这些大型企业集团在日新月异的技术进步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充当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理论上来讲,规模较大的企业往往具有更强的研发实力、更广阔的营销渠道、更大的产业影响力,因而在竞争和示范效益、前后向产业关联、人员培训和流动等技术溢出的渠道和效应方面,具有较一般中小企业更明显的效果。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其在管理理念和方式上的示范效应以及强大的前后向产业关联带动效应成为其技术溢出的重要方面。按协议利用外资的规模看,截止2005年底,宁波引进外资的平均项目规模只有340万美元,远低于苏州的432万美元,导致技术溢出效应较弱。
截止2005年底,仅有29家世界500强公司在宁波投资兴办了56家企业,注册外资达13亿美元,其中注册资金在3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仅有11家,1000万美元以上的投资项目仅有22家,且以日资、韩资等亚洲国家投资为主,欧美资较少而且规模较小,从行业分布上看也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除东芝、日立、韩国LG、三星重工外,国际先进制造业的知名跨国公司几乎没有。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投资额排名前几位的日本企业中也以三井物产、伊藤忠商事、三菱商事、住友、丸红五大综合商社为主,而且主要投资于纺织、化工、钢铁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行业。
一般而言,同等条件下,规模大的外资企业技术能力更强一些,对内资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更大一些。下面分别从投资和注册资金方面看宁波投资的外资企业规模的大小。而相比之下,宁波则逊色很多,宁波市整个地区总投资在3000万美元以上企业仅有30家,注册资金在1000万美元以上的外资企业仅有87家。
对此,从近几年来高新技术产业中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也可以体现出这一状况。根据我国最近颁发的《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宁波两市认定的高新技术及其产品的范围主要包括:电子与信息领域;生物、医药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新能源、高效节能领域;环境保护及其他高新技术领域。
宁波已认定的市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中仍以内资企业为主,外资企业占比不到10%。不过,据宁波科技局部门透露,在认定过程中有考虑到税收优惠的因素而对内资企业有一定的偏向,但外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仍然是事实。
一个地区产业集群形成以后,产业集群整体的技术水平的高低反映了区域内企业技术水平的基本状况。宁波工业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知名的产业集群,从已形成的以外资企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来看,宁波目前已形成的支柱产业主要是石化、能源、钢铁、造纸、造船等临港重工业以及纺织服装、家用电器等传统行业,属于高技术产业的电子信息产业、精细化工与生物医药产业中的外资企业目前以台资为主,而且大部分台资企业主要从事的是为其他知名跨国公司“代工”以及“成品组装”,劳动密集型特色明显。除此之外,据实际调查和了解,宁波80%以上的港资或者内地与香港合资的企业实质上是内资企业为了享受各种政策、税收优惠而进行的“假外资”,因此很多都集中于宁波过去私营企业擅长的金属制品业、模具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工艺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水平比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落后许多,与韩国、新加坡也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导致宁波工业部门FDI技术溢出效应弱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东道国企业技术水平、学习模仿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由于东道国企业利润改善的技术水平随东道国模仿能力的上升而上升,此时,只有进入东道国的跨国公司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那么它在人力资源方面的投入就较大,依附在劳动力身上的技术和知识也较多,其产生技术溢出的潜力则较大,这样本地企业才能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中获得收益从而改善其利润(谢建国,2007)。而对于目前宁波来说,本土企业的技术模仿能力仍然较弱,我们可以看到引入较高技术水平的外资企业会促进我国的FDI技术溢出。宁波是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其本地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学习、模仿能力在国内处于前列,因此,对于目前的我国大部分地区而言,政府在引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设置较高的投资技术门槛,从而促进FDI对本地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
3.5.FDI的产权组织
FDI在东道国的产权组织一般可以分为:独资、合资、合作三种。由于跨国公司拥有的核心技术大多是专有技术,控制和保密专有技术就成为跨国公司利用外部网络时首先考虑的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知识产权保护普遍存在不足的情况下,相对于合资、合作方式,独资更能确保外资对核心技术的控制,因此近几年来发展中国家的FDI独资化趋势更加明显。
从宁波外资企业的产权组织情况看,近几年独资企业所占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几种形式,而且比重逐年上升,可见外资独资化趋势明显。由于独资企业对技术的控制力最强,相对于独资企业而言合资、合作企业技术扩散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对宁波而言独资企业占比提高会抑制FDI的技术溢出。尽管一般而言独资企业的技术水平高于合资、合作企业,其技术溢出的潜力较大,但是在东道国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较低的情况下,由于本地企业无法充分吸收外资独资企业的技术溢出,FDI技术溢出将随着FDI技术控制能力的增强而减弱,因此,现阶段宁波外资独资企业比重过高是不利于FDI技术溢出的重要因素之一。
3.6.本地区的技术吸收能力
3.6.1.本地区的人力资本水平
许多研究一致认为东道国需要具有一定水平的人力资本存量,才能从跨国公司的技术扩散中获益(Lall,Kell,Xu等)。邓宁在其折中理论中也指出,跨国公司向东道国转移技术的水平受当地熟练劳动力和管理人员可获得性等因素的影响。如果当地劳动力素质与跨国公司的需求差距较大,就会加大跨国公司的进入成本,阻碍其溢出效应的发挥。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受人力资本存量不足的限制,很难吸引资本、技术密集型FDI的进入。即使一些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公司进入发展中东道国,也会由于当地人力资本素质较低,学习能力不足,难以产生技术溢出效应。
而且如前所述,所谓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本地化,主要就是指跨国公司利用别国(或地区)的研发优势和人力资本,将其科学知识的供应活动越来越多地从母国本部转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现象。因此,所在地是否有与研发活动相适应的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是是否具备充足的高层次研发人才,将是跨国公司将其科学知识的供应活动转移到该地的先决条件之一。考察跨国公司研发活动的本土化趋势,可以清晰地发现其对本地人才的需求正日渐扩大。以德国跨国公司为例,1982年本地研究人员占总人数的24%,1995年这一比例即增至33%。而同期在非研究开发部门就业的人数仅上升5个百分点。显然,随着技术创新日益成为国际经济竞争中制胜的关键因素,跨国公司一方面加快调整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同时,对所在地人才的需求上也有了与时俱进的变化,换言之,所在地有无充足的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是跨国公司研发机构落地生根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