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尾民居是塔林村最早的开族厝,是塔林村现存民居中年代最早的房子,它建于清乾隆年间,建筑规模为双座厝五间厢加护厝和下座照,总用地面积约3亩,共有大小房47间。正厝两边延伸出下座照,一堵围墙把它们连在一起,形成封闭式院落。大厝的大门设在围墙的右边,不与正厝的中门相对冲,这种设置符合当时的风水观念。整座大厝注重牢固实用,以抵御台风和海盗的侵袭,所以屋顶的屋脊两端不作燕尾脊,瓦片也用石灰粘牢,外墙底部用条石护坡,上用三合土夯筑,整个外墙不设一个窗户,这在传统民居中是很少见的。
走进大厝,看到内埕杂草丛生,屋内门窗破落,很显然这里的住家都已搬到新房。漫步其间,觉得整座房子的梁柱等构件选材用料讲究粗大,基本不作雕饰。仔细观察发现这里也有不少特别之处,不知是主人的有心创意还是偶然巧合,房子中有不少“九”的数目,如大厝中有大小厅堂九个、厢房九间、天井九个,护厝和下座照的房间总数也是九间。更为特别的是正厝大天井设有活动木栅,晚上木栅关锁起来,正厝就只有大厅可以通行,这种连天井都设置防护木栅所形成全封闭的防盗作用在莆仙古民居中应该是独一无二,说明当时沿海的治安状况并不如人意。
山尾大厝的格局和其他地方一样,第一进大厅依例为过路厅,第二进厅堂也是最后一进堂上设公妈龛。从供桌的灵位中得悉大厝的建造者是清乾隆年间国子监生戴万畴(字伯麟),嘉庆年间赐进士出身,从主位的显赫身份可以想象当年这里有多么的荣光。时至今日,社会的转型发展也给这个家族带来了机遇和变化,现在族内的年轻人都在全国各地为事业奔波,平时这里就显得特别冷清。只有春节期间,大家回家过年,全族人依照传统习俗集聚在这里,举行祭祀活动。此时年轻一代才能感受到祖宗的荣耀和家族的血脉仍在内心存活,古老的厅堂显现出传统的张力。这里似乎已成为传统社会中维系族群,共叙族亲的唯一纽带了。
山尾大厝如果处在城区一带就显得很平常,当它坐落在沿海“界外”时,就有了特别的样本意义了。康熙元年(1662),朝廷为杜绝沿海民众对郑军的支援,下令福建沿海人民迁入内地居住,至康熙二十二年清军平定郑军,统一台湾后,才全部复界。时过百年山尾大厝动工兴建,标志着复界后沿海一带的社会经济生活又恢复了元气。山尾大厝不仅是塔林村,应该是整个“界外”的时代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