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740000000008

第8章 知苦·离苦

问:解脱痛苦必须从“心”开始,那是被动适应环境变化吗?

答:当我们改变自身心态之际,同时也在改变周围环境。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以嗔恨的心、厌恶的表情对待周围的人,那么,对方一定与我们形同陌路,难以和睦。如果我们将自身心态转变一下,以慈悲的心、亲切的笑容接触周围的人,彼此就更容易进行沟通。即使曾经有过什么不愉快,也能在宽容和谐的气氛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所以说,改变自身心态并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环境。改变心态的本身就是在改变环境,就是在主动创造环境。

问:人生的痛苦在于错误追求。请问,哪些是错误追求呢?

答:错误的追求,一是违犯法律或戒律,二是心态问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占有世间种种?是因为欲望的驱使,这才是造成痛苦的根源。同样是追求财富,如果用它造福人类、回馈社会,就是正确的;如果用它为非作歹、多行不义,就是错误的。所以,关键不在于我们追求的是什么,而在于以什么心态去追求。记得我在复旦作讲座时,有人问:我们工作、赚钱,建设社会主义,能不能算贪心?我回答他说:请问你是用什么心态在做?如果以贪心去做,当然属于贪的行为,否则就是正当的谋生手段。要衡量我们的追求是否正当,主要是看动机和做事时的心态,这才是本质所在。

问:一无所有时曾苦苦追求,可拥有后还是空虚,该怎么办?

答:关键不在于我们拥有什么,而在于有什么样的心态。对于心灵健康的人来说,一无所有时能安贫乐道,应有尽有时也能不为所缚。如果不能把心态调整到位,贫穷时固然痛苦,富有之后还是会有这样、那样的痛苦。所以,佛陀告诉我们,寻找自己,远比追求外在物质更重要。

问:逆境现前,比如下岗,是否要违心接受?

答:所谓好和不好,不能仅从自己的眼前利益来衡量,而要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比如下岗问题,从个人生活来说,也许会暂时受到影响,是不愿接受的逆境。但从长远来看,从整个国家来看,也是改革必须经历的过程,最终也许会利益更多的人。

不管怎样,当下岗成为现实时,我们就要勇于面对,而不是违心地接受。说到违心,仍存在敌对情绪,无论对修行还是生活都是不利的。世界是无常的,职业当然也是无常的。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不会把下岗看做天大的挫折。事实上,怨天尤人没有任何用处。我们能够做的,是调整心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

问:工作收入低、家庭不和谐,是否是前世所造的业?该如何消除此业?

答:从佛教观点来看,我们出生在怎样的国家、地区、家庭,是由自身业力招感决定的。而工作是否顺利,家庭是否和谐,也与业力有一定关系。除业障而外,缺乏福报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而,我们要不断忏悔,并积极培植福报,从两方面进行化解。

但我们也要知道,不如意的生活环境,对修行未必是坏事。因为逆境中更容易生起出离心,学佛比较容易相应。有些人生活顺利,家庭美满,就很容易陶醉其中,执著不舍。

可见,任何事情没有绝对的好坏,有漏法就是有利也有弊。

问:如何消除我执、贪欲和妄想?

答:消除我执,必须依靠止观的力量。通过禅修培养止的力量,通过闻思正见培养观的力量。首先在观念上认识到五蕴是空的,色身是空的,山河大地是空的。认识到外在世界和我们的起心动念皆是因缘所生,其中没有我,也没有我所。我和我所,只是我们附着于客观对象的一种感觉。这些现象本是无我的,只要我们不将自我感觉附于其上,便不会因此产生我执。这也是一种思维训练,经常如是观修,我执便会逐渐淡化。

认识无常,可以使我们的贪心、妄想逐步减少,所谓“观无常,足以得道”。或许有人会觉得,无常,谁不知道呢?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个道理后没有一点用处呢?这是因为,我们对无常的体验存在不同层次的差别。我们仅仅是知道“无常”这两个字,还是在不断观察、思考“无常”的显现?或是已经深刻认识到“无常”的无所不在?倘能透彻“无常”,我们还有必要抓着这些烟花一样短暂的名利不放吗?我们还愿意付出一生去交换吗?

问:略知佛法义理,但遇到障碍时仍不能自拔,怎么办?

答:在人生道路遇到障碍时,要越过去,确实很不容易。学佛后,虽然知道一些道理,但那是佛菩萨的境界,还不是我们自己的境界。所以,在认识和实践之间有一定距离,也是正常的。

对佛法的认识,有一个量的问题。我们相信因果,是不是彻底相信呢?在未获真实体证前,这种相信总是要打折扣的。通过经书得到的认识,哪怕再虔诚,至多不过是五分。更何况,我们的信心也会存在问题,会有怀疑的成分在内,那就只能剩下三分或更少。想用这三分认识来抵制烦恼,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因为烦恼源自无始以来的积累,所谓积重难返。比如我们听到因果理论后,虽然有了一点认识,但只知因缘的表面现象,并未透彻缘起真相,所看到的一切,还不是如梦如幻的。所以,遇到障碍时仍是不能自拔。改变观念,需要有个过程,那就是戒、定、慧的修行。但修行并非一蹴而就,既要如法而修,更要持之以恒。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不要否定曾经的努力。真正透彻世间真相时,生活中就不存在什么障碍了,就能自如、自由、自在。

问:明白道理后,怎样才能解行并重?

答:真正明白道理之后,自然就知道如何实践了。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明白,只是知道一些书面道理,并未将这些义理转化为自身的认识。事实上,解的过程也是行的过程。比如对苦、空、无常的闻思,如果这种观察和思维非常深入,本身也是行的方式。闻思的过程,正是转变观念及认识的过程。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特别强调观察修和思维修的重要,并将闻思和实修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思维过程中,我们对世间的执著必会随之减少。事实上,这也是检验闻思是否如法的标准。如果执著不减反增,就说明思维必定存在问题,须予以调整。一旦佛法理念在我们内心产生力量,就能解行并重,使修行走上正轨。

问:生气、生病时非常痛苦,如何克服?

答:生气时,心就进入烦恼的陷阱,往往不能有效地控制情绪。我们为什么会生气?多半是由执著造成的。如果有人骂我们,可我们并不在乎,就不会因此生气了。反之,怒火就可能一触即发。如果说辱骂是导火索的话,那自身的执著就是弹药库。若是心中没有那些随时可能爆炸的弹药,点燃再多的导火索,也无法引爆什么。比如有人骂你是乌龟,你想乌龟是长寿的象征,他在祝福我长寿,听了还会生气吗?但能了知一切皆是假名,无论别人说什么,做什么,都无法轻易伤害我们。

至于生病,又有身苦与心苦两种。通常,人们除了身苦外,还会有情绪压力。尤其是患了不治之症,心理负担往往会导致病情加重。某些绝症患者不知病情时还有两年可活,一旦知道后,精神彻底崩溃,很快一命呜呼。而那些修行有成者,生病时身体一样痛苦,却不再有心苦,不再会被色身病苦困扰。作为学佛者,应了知生命无常。谁都不免生老病死,不必怨天尤人。内心平静了,也能促使病情好转,至少不会因为精神压力加重病情。

问:佛教中将“生气”称作什么?怎样面对生气?

答:生气,在佛教中称为“嗔恨心”。通常,是对我们不愿听见、看见的人或事的反应。尤其是“自我”受到伤害后,我们往往条件反射般地现起这一烦恼。

阻止这种情绪的发生,主要是从平时开始预防。其关键,在于淡化自我,并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同时,积极修习爱心、慈悲心,以此化解并消除嗔恨。

当嗔心生起时,则应学会观照自己的心,而非顺着这一心理惯性继续。很多时候,事情刚发生时我们并没有那么生气。但因为不懂得及时制止,使之在心中不断蔓延、壮大。事实上,这个嗔心正是我们自己培养起来的。所以,当我们面对逆境或受到伤害时,应以智慧观照内心,而不是随着嗔心跑。那样的话,嗔心就会像星星之火般,顺着风势燃烧起来。

问:嫉妒心是一种什么状态?当别人嫉妒你时,该如何应对?

答:嫉妒心是一种什么状态,我想很多人都有体会。当我们看到别人成绩比自己优秀,事业比自己辉煌,就会感到失落或不以为然,进而甚至会去阻挠、伤害别人。因此,嫉妒也属于嗔心的表现方式。

如果被别人嫉妒,有两种应对方式。一是不去理会,这是比较消极的方式;一是对对方抱以同情,尽力给予帮助,以此化解嫉妒心,这是比较积极的方式。

问:每天都会想一些乱七八糟的事情,如何才能使心平静下来?

答:平常的人,确实会有很多念头,很多妄想,这也和我们的生活环境有关。我们每天要读书,处理人际关系,做得很多,也想得很多。其中,想得最多的,一定是自己最在意的事。所以,要让心平静下来。首先要使它变得简单一点。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一、生活及环境尽量简单。那样,对心的干扰能相应减少。

二、培养淡泊的心态。如果对很多东西不去在意,心自然比较清净。所有念头都是因为在意某件事引起的,否则,不论发生什么,都如雁过长空,不留痕迹。

三、以佛法智慧指导我们的心。对每天经历的事,都以佛法智慧观照。看完就把它放下,而不是进一步带动情绪,这样就能保持无所得的心,空空荡荡,自由自在。

四、有一个修行法门。每天以一定时间诵经、念佛或禅修。五、生活必须有规律。若能做到这几点,心自然能比较稳定,比较清净。

问:作为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怎样破除对色的执著和欲望?

答:“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对一般年轻人来说,破除对色的执著确有一定难度。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到处充满着声色刺激。为什么佛经说今天是末法时代?原因正在于此。从修行角度来说,现代人修行较古人艰难几十倍、几百倍。因为人们在物欲的陷阱中,远比古人陷得更深,更难以自拔。

作为在家居士,可以有正当的感情和夫妻生活,但不能贪著,尤其不能邪淫。从佛教观点来看,淫欲是障道法。如果不希望因此影响自身修行,可以通过持戒、修定、作不净观等方法逐步克服并消除欲望。持戒,能避免引发色欲的外缘;修定,则能调整内心,从而以法乐代替欲乐,这才是彻底的解决之道。

问:法师说做人要中观,乐观难道不更好吗?

答:其实,很多人的乐观是属于盲目乐观,是不稳定的。按照佛法观点,一个人只有见道后才能真正乐观。故初地名为欢喜地,乃因大梦初醒,见到世间真相而欢喜踊跃。而在见道以前,在修行还没有把握之前,都没有资格太乐观。因为人生还有太多的烦恼、缺陷,对生命未来还没有任何把握,有什么资格乐观呢?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乐观者”在遭受挫折后,往往一蹶不振,性情大变。可见,这种乐观只是假象,是某一阶段的特定表现。如果只是因为外在境遇而导致的乐观、悲观,都是片面的。而中观属于如实观,即如实、客观地看待人生。只有这样,才能从容面对一切变化。

问:很多人生活优越,为什么仍会悲观?

答:乐观或悲观,主要和我们的性情有关,和成长经历有关,和思想深度有关,更和世界观及看待问题的角度有关。悲观发展到极致,往往会走上绝路。很多哲学家、艺术家,都是在声名卓著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因为他们找不到人生意义,找不到未来归宿,也没有宗教信仰作为支撑。可见,悲观或乐观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联系。物质给生活带来的影响,是表面的,容易改变的。精神层面的问题,才是深层的,决定性的。

问:如何忘记过去曾受过的重大挫折和别人对自己的伤害?

答:忘却痛苦的方法有二,一是培养正面情绪。情绪有负面和正面之分,哪种力量更强,就会将我们导入相应的心理轨道。所以,我们要壮大正面情绪的力量,就像以增加体质来对抗疾病干扰那样。一是面对它,想想是哪件事令我们痛苦。狭隘的心是无法承受伤害的,这就会形成巨大的心结。其实,真正伤害我们的,往往是自己的心结,而不是具体的某个人、某件事。许多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结,一旦产生作用,我们马上就被它抓住,一头扎进痛苦中。现在,我们要从更高的角度来审视这些,将问题重新思考一遍,再思考一遍,一直思考到你觉得这其实没什么,然后把它放下。若能这样,即使还不会马上忘却这件事,但它能造成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当然,还有更高的办法,就是当下解决。因为心有制造烦恼的能力,也有当下解除烦恼的能力。一旦将这个能力调动起来,烦恼就像雪花落入燃烧的火炉,立刻会自动化解。这是比较高明的用心方法,多数人可能一时用不起来。

同类推荐
  •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佛教的传入与传播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为丛书之一,系统全面介绍了佛教史相关历史知识。《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佛教的传入与传播》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每天学一点禅理智慧

    “本书以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为基础,以佛家禅理感悟人生的高超智慧为核心,融合了儒家、道家思想的精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自己,把握为人处世的分寸,掌握生活智慧,端正工作态度,享受真正的自由与快乐。书中精选了一系列生动活泼、意义深刻的禅理故事,通过心性、德行、处事等八个方面,以灵动的感悟,把禅的智慧切人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和风釆。这些文字直指人心,充满了哲学旨趣。在面对现实的社会问题时,如压力、情感、财富、生死等,运用禅理智慧,犹如一把开启智慧的钥匙,让读者的心灵在云水随缘、了无牵挂中营建睿智的精神家园。”
  •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禅宗是什么:胡适谈禅说佛

    本书是“聆听大师”丛书胡适系列的第四本,以胡适谈禅说佛为线索,遴选其综述禅宗历史、考证禅宗代表人物、以及谈禅说佛杂记等文章汇编而成。全书共分为三大部分,虽然不能说全面完整地反映了胡适对于禅宗和佛教的思考和主张,但基本上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代表性观点。尤其是胡适谈禅宗历史的文章,深入浅出,学理清晰,趣味横生,凸显大师小书的品位,可读性极强。
  • 佛教

    佛教

    佛教是世界主要宗教之一,相传为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释迦牟尼所创,广泛流传于亚洲的许多国家。东汉时传入我国。
  • 五百罗汉之谜

    五百罗汉之谜

    《全彩五百罗汉之谜》由云一编著,以罗汉为开端,从介绍罗汉起源一直到佛教的宗派传承,洋洋洒洒间。带出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八百罗汉的相应解释,最后具化为佛陀、菩萨、僧信、与佛结缘的人物和形形色色的佛教人物。作者通过一个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和一个个佛教典故来深入浅出地诠释深奥佛法的传布、佛教宗派的发展与传承。本书对大量的资料进行了筛选,精心构建了一座人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的通向佛法之桥。
热门推荐
  • 雪落阿房

    雪落阿房

    她是生来的细作,命定魂梦绕帝王。他是生来的帝王,立志驰骋拥天下。他是生来的王侯,意在袖手任逍遥。雪里玄衣,冷峻刚毅;梅下白衣,绝代风华。他们本该无情,却陷情劫,终是叹,纵使情深,奈何缘浅。倾辰之舞,血染江山,盛世繁华,终不过,雪落阿房!
  • 一剑段天涯

    一剑段天涯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这是惯骨第一次发书,希望各位不要错过,如果您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加入QQ群476358190,大家一起来讨论
  • 校草的期限恋人

    校草的期限恋人

    一次偶然的相遇,一场突如其来的告白。“做我女朋友吧!期限一个月。”她是每天担惊受怕过着日子的豪门千金,而他,却是高高在上无忧无虑的豪门贵公子。生命中仅仅只是遇见了一个他,便让她的未来充满了前所未有的光明。她记得他曾对她说过“遇见你,何其有幸?”但其实,遇见他才是她今生最大的幸运。命运让她在最美的年纪遇见了他,而他,是她青春中最后的一场华丽!
  • 笑长空

    笑长空

    我只想在这大千世界之中,安居一隅,了此平凡一生而已,奈何······
  • 天才少女异世重生

    天才少女异世重生

    二十一世纪隐世家族风家的天才少女,觉得她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空虚。她所谓的师傅,告诉她可以穿越到另一个世界,去追求她想要的东西,她答应了,毫不犹豫的踏进了白色漩涡,到达了另一个世界。她穿越过去后是体弱多病的废材公主,她决心要改变这位公主的命运,逆天而行……
  • 凤倾天下,王爷独宠纨绔妃

    凤倾天下,王爷独宠纨绔妃

    她第一天识他便说过:“永远不要抱着欺骗我的心来接近我,我宁愿你杀了我也绝对不要这么做。”他说过:“我会一辈子对你好。”他说过:“我们在海岛做一对自由自在的野鸳鸯吧。”他说过:“此生,我定不负你。”可到头来却是一场空,原来,他可以无情的彻底,原来,他们都一直在犯错。原来他可以无情到手执龙渊剑刺向她,原来他可以把她一步一机关推向深渊,原来他爱她。“苏锦,我爱你,可我也恨你。过去,现在,将来,我只爱你。可是,我不能。”
  • 忘川彼岸的曼珠沙华

    忘川彼岸的曼珠沙华

    在忘川彼岸,有一种花,名叫曼珠沙华,又名彼岸花,开一千年,落一千年,花叶永不相见。我们的男主阴阳错乱地穿越了,却发现自己变成一株曼珠沙华。最悲催的是,这片大陆危机四伏,作为一朵花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 束仙

    束仙

    中原大地,山灵水秀,物产富饶,人民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挡在世人面前的,是死亡,这是轮回定数,挥之不去,于是乎众多修士踏上修真一途,追求长生……当今天下,宗门林立,这个故事便是从天山派开始的……
  • 神伐天元

    神伐天元

    十年前,一代强人司马凌峰进阶失败,元帝国分崩离析,诸强林立。十年后,波涛暗涌,动荡又起。乱世里,世家公子梁卓,一人远赴蜀国青莲学院修行,从此注定一生波折......无心结识佳人,一不小心,他却一睹芳颜;有意撇清关系,百般巧合,却得糊涂姻缘。群雄相争,烽烟四起,各路人马逐鹿中原,纸上谈兵,书生意气,年少也能临危不乱……翩翩少年,不杀伐也可雄霸天元!卓尔不群,天废体亦能另类逆天!关注本书,关注梁卓如何逆境成长,玩转一寸乾坤!
  • 重生机械帝国

    重生机械帝国

    季悠然,2020年新一代的天才人物,她是学校中的公认的好学生,是家人邻居眼中的好孩子,是后来名震各国研究所的天才人物,更是后来被埋尸深海的悲惨女孩儿。然而,当时间回转,那个曾经声名鹊起却又很快陨落的天才机械师又将创造怎样的辉煌,那些曾经欺她辱她的人又会有怎样的下场。所以,为了能一步步走上巅峰,她只有不断的前进不断的努力不断的……划向深渊,她季悠然自认不是什么好人,那么这一次,就让她做一次所谓的枭雄吧!直到拥有可以站在顶尖的力量。不过……那个拥有深情脉脉眼神的男人可以陪她一起地老天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