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中年人要将心理平衡建立在理智的基础上。要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与纷繁多变的社会环境保持和谐;情绪稳定,乐观向上,心境持久地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自我评价适中,据此确定自己的学习、职场、生活的目标;言行适中,自尊自重,谦而不卑;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张弛有度,量力而行。
老年期,一般指60岁以后的人生阶段。
对老年期心理的变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主要有:老年丧失期和毕生发展期。
持丧失期观点的,是把老年的心理变化看作只是不断老化和衰退,而没有发展。它的依据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其心理活动是随着机体的发展而发展,随着机体的衰退而衰退。心理发展是单向前进的、不可逆转的。
持毕生发展期观点的:认为心理发展贯穿人的一生;心理发展总是由生长和衰退两个方面结合而成;心理发展有很大的个体可塑性;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多种,其中主要有成熟(年龄阶段)、社会历史文化、非规范事件,且三者相互作用。年龄并非是影响心理发展的唯一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老年期感知觉如视觉、听力、味觉等退化,记忆随年龄增长而减退,但智力的构成中,通过掌握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如词汇概念、言语理解等则保持相对稳定,并随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呈上升趋势;人格基本特征也表现出基本稳定的倾向。古希腊智者苏格拉底曾经说:“到了肉眼开始朦胧的时候,心眼才锐利起来。”老人的智慧,是人生经验的结晶。
写到此,笔者不禁感叹不已:世界上最漫长的路,不是天涯海角,而是心路!无论是甜蜜的、愉悦的、苦涩的、凄楚的,无一不浓缩着人的生命真谛!
综上所述,得出这样一个鲜明的结论:成为一个人是一项工程。
(1)一个人降生于世,从生长、发育、成熟到衰老,心理变化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这是阶段顺序不变的一个过程。
(2)人的每一个生命阶段有其固有的挑战,因而赋予特有的发展课题,这些课题完成得好与否,直接影响到下一阶段的心理发展。
(3)人的心理发展源自于心理需求和社会要求之间的矛盾,称其为“心理—社会危机”,其解决的过程,就是心理发展的过程。
二、内心的成长,应当是健康的成长有这样一句名言:“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财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
中、高级职业经理人的一生并不缺乏才华、能力和机会,可他们中的一些人总与成就和财富擦肩而过,究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还不具备健康成熟的个性与心理。
怎样走过人生旅途,让自己的心灵之旅寻觅到美丽的风景呢?
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现代健康理念——心理健康吧。
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心理健康也和生理健康一样有标准吗?
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历来有不同的看法。国外学者各有不同的表述。
心理学家英格里士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的心理情况,当事人在那种情况下能有良好适应,并具有生命的活力,而且能充分发展其身心的潜能。”
心理学家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适应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马斯洛认为,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准各有千秋,我们认为最概括、最一般的表达是指人的心理,即知、情、意活动的内在关系协调,心理内容与客观世界保持统一,能促使人体内外环境平衡,促使个体与社会环境相适应的状态,并由此不断地发展健全的人格,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
从静态的角度看,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从发展的角度看,心理健康则是围绕着健康常模在一定氛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过程。所以,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平衡状态。它是在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生的。同理,在这两者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这种动态平衡状态被打破,心理健康状态的破坏,也可能随时发生。
这就引出了心理健康的孪生儿——心理障碍的话题。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21世纪,全球每5人中有1人将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
联合国专家认为: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带给人们持久而深重的痛楚。
目前,全世界抑郁症患者接近2亿,其中10%左右的人有自杀倾向。美国有2000万人被抑郁症所困扰。中国目前有大约3600万的抑郁症患者。
由抑郁症所导致的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惊人。生产力的丧失、工作效率的低下、相关卫生费用的支出等,使抑郁症在亚洲每年造成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损失,估计超过1000亿美元。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在全球疾病负担中将上升到第二位。
从国内统计的资料显示,有心理障碍的人群,发达地区比大西北多,长三角比其他地区多。有一个真实的笑话:一个摄影组去大西北想拍摄一些不快乐的镜头,走了一圈没拍到,回到上海拍摄到了。
心理障碍怎么产生的?常见的形式有哪些?这就是我们要稍后要展开的问题。
与心理健康和心理障碍有关的10大因素(1)周期节律性。人的所有心理过程都有节律性。如:有的人白天工作效率不高,一到晚上精力充沛,这就是他的节律性。如果这一节律性经常处在紊乱状态,那他的健康水平下降了。
(2)意识水平。它以注意力为客观标准,如果一个人不能专注于某种工作,不能专注于思考问题,因注意力分散而常出现差错,就要警惕心理健康问题了。
(3)暗示性。有的人容易被周围环境的无关因素引起情绪波动和思维动摇,使精神活动出现不太稳定的特点。
(4)心理活动强度。指对于精神刺激的抵抗能力。抵抗力低的人,往往容易留下后患;反之,虽有反应但不致病。
(5)心理活动耐受力。现实生活中有一类精神刺激,它长期反复地在生活中出现,久久不能消失。有的人在慢性精神折磨下出现心理异常,有的人虽被不良刺激缠绕,仍在逆境中做出成绩。把对长期精神刺激的抵抗力,看作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称它为耐受力。
(6)心理康复力。人的一生,难免遭精神创伤,从创伤刺激中恢复到往常水平的能力,称为心理康复能力。不同的人,对恢复所需的时间、程度是有差别的。
(7)心理自控力。情绪的强度、情感的表达、思维的方向和过程,都是在人的自觉控制下实现的。观察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可以从他的自控能力得出某种印象。
(8)自信心。自信心实质上是一种自我认知和思维的分析综合能力。当面对某种生活事件或工作任务时,人们首先会估计自己的应付能力,估计过高或过低,都属自信心的偏差。前者导致失败而产生失落感或抑郁情绪,后者可因害怕失败而产生焦虑不安。
(9)社会交往。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一个人长久地、毫无理由地与亲朋好友、同事断绝往来会变得十分冷漠,称为接触不良;与素不相识的人滔滔不绝地交谈,表现亢奋,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可能处于躁狂状态。
(10)环境适应能力。从某种意义讲,心理是适应环境的工具。环境条件包括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工作性质、人际关系等,都是在变化的,有时变动很大。能否很快适应下来以保持心理平衡,这就是环境适应能力。
常见心理障碍我们着重探讨的是一般心理问题,即正常人遇到的成长性、发展性的心理问题。也就是人们平常所说的“心理困惑”、“心理困扰”,也称“心理失调”、“心理失衡”,是轻微的心理异常。
如果不及时排解和消除,由它累积、迁延、演变,就会出现心理障碍(也称“心理异常”)。
多种心理障碍集中或综合,就成为心理疾病,其中重性心理疾病即精神病性的精神障碍。
我们重点探讨第一种类型,也会涉及后两种类型。
抑郁
心理咨询门诊中,70%—80%的人是这类问题。
每个人的一生中,都可体会到抑郁,但不等于说都有抑郁症。要掌握区分“情绪”和“心境”两种不同程度的概念。
情绪,是指在某一时段出现的一种心理体验。
心境,是处在慢性的、持续性的同一种情绪体验中。
如果,某时某刻不开心,觉得没劲,称为情绪低落;而持久的情绪低落,就称为心境恶劣。抑郁是指忧愁郁闷的消极心境。
我们探讨的是“非精神病性”抑郁。这一类抑郁的表现症状有以下8种:(1)情绪低落,人感到没劲,不开心,无喜悦感,兴趣减弱,行为拖拉,懒惰,什么都不想干。
(2)始动力差,想做一件事,但始终迈不出第一步,得过且过。年轻而暮气沉沉,无所事事,乏力,说话干事底气不足。
(3)行为退缩,总认为自己这不行、那不行。
(4)自责,不分青红皂白,把错误都看作是自己的责任,处于深深的自责中。
(5)浑身不适,反映胃纳差,不想吃饭,吃后没味道,无滋味。小便次数偏多,大便溏薄呈糊状。女性月经紊乱,次数增多。
(6)多哭,或想哭。常常无缘故的独自哭泣。
(7)睡眠差,早醒。
(8)有抑制不住的自杀念头,觉得活得没有意思。
如果一个人在一段时间里,有上述5个或5个以上的症状,那就应当寻求心理咨询专业人士的帮助。
抑郁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情景性。一般在以下几种情景最易发生:当某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这种需要又十分强烈,当事人无可奈何,抑郁感就会油然而生;当社会的总体要求与自己的愿望和追求相背离,又不能为所欲为,也会产生抑郁;当职业负担过大,竞争压力过重,组织、上司、家庭对自己期望过高,自己感到力不从心而产生抑郁;当人际关系不协调,尤其与自己的上司产生误会和矛盾,自己无力扭转,容易产生抑郁。
产生抑郁也受主观心理条件制约。性格孤僻、怯懦、悲观的人易在一定的情景中导致抑郁。
古人曾在诗词中感叹抑郁是如此之沉重,如: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如此之悠长,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如此之广阔,如:陈维崧的“天上之愁万里,人间之怨千年”;如此之深刻,如:李欣的“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抑郁和其他心理问题相比,又有3个不同。
首先是“传染性”。
不管你是一般员工,还是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或相当级别的领导,很少有人对抑郁具有免疫力。影片《异度空间》讲述的是一位心理医生在治疗抑郁症病人的过程中,自己也患了抑郁症。所以,我们在进行专业培训时,老师一再告诫说,心理咨询师每天在与来访者接触时,会接受很多垃圾情绪,要学会及时处理垃圾情绪。
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去年9月,美国的新奥尔良市遭受“卡特里娜”飓风的袭击,造成的悲惨场景超出人们的想象,美国政府官员形容该市就像“一座遭原子弹轰炸过的城市”。前往救援的警察在这样一个弥漫着死亡和压抑的环境工作,其中两名工作出色的警察难以挣脱绝望的心境,开枪自杀身亡。
其次是“隐匿性”。
抑郁即使到心境恶劣的状态,仍然不影响个体的社会职业功能,他(她)还会照样上班,将痛苦深埋在内心。公众、周围的同事,甚至亲属认知程度会很低。许多人一开始往往会先注意自己的躯体症状,如:去医院治疗失眠、肠胃不适,乱投医。不少人直到发生自杀行为才引起家属重视。
第三是“顽固性”。
抑郁,有严重的复发倾向,加上心理治疗得花较长的时间,当事人容易对治疗产生挫折感而放弃。如果,导致抑郁的某种情境、情结或信念没有找到并有效地驱除,抑郁是很能难根除的。
总之,抑郁是一种高发、高复发而又识别率、就诊率低的一种常见的心理问题。
请大家注意,我们始终探讨的是“抑郁”,而非“抑郁症”。前者是一种情绪、心境,后者是心理疾病。举两个实例:例一:一位男青年诉说:自己是一家公司的部门副经理,最近很郁闷,不想到公司上班。食欲不好,睡眠不香,经常早醒。经过交谈,了解到三个月前,他的部门来了一位新经理,由于工作思路不同,自感很排斥自己,好多事情不和他商量就布置下去。因为职位比他高,只能听对方的,还得与之应付,心里很痛苦。有时想跳槽,但太太不同意,因公司收入还可以。现在已发展到怕进公司上班,不知如何是好。
这个案例反映的是一种抑郁心境。这位年轻干部主动求助心理咨询是很明智的。
例二:即是前面曾叙述过的那位怕长高的女孩。这是典型的心理疾病,较严重的抑郁症。
焦虑
这也是心理门诊中常见的一种心理困惑。
当事人表现为:(1)无明显原因的心烦、紧张、担忧、顾虑重重;(2)经常担心发生某种不幸,既无确定对象又无具体内容的不安,即无指向的恐惧;(3)平时像热锅上的蚂蚁,坐立不安,唉声叹气;(4)胸闷、出汗,入睡困难,尿急,有的还伴腹泻。长期有此类情绪,可引发高血压、心脏病、胃溃疡。而这些躯体疾病又加重了焦虑,认为病情严重,忧心忡忡。
焦虑产生的原因有4种:A生理性。如:女性经期前三四天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
B社会性。如:中、高级职业经理人每逢任期届满、面临新一轮受聘前,往往易产生焦虑。
C心因性。指应激情况下出现的焦虑,由于突如其来的事件和刺激而出现的焦虑。
D物质性。因躯体疾病而引发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