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焦虑,举一个例子:一位30多岁的女士求助诉说:我最近很不安,无缘无故地害怕。追溯其产生不安的原由,竟然是始于她的职务提升。4个月前,她被任命为公司市场分析部总经理。这是她很向往的职位。可不知为什么上任后总是心神不宁,自己也不清楚害怕什么,但那种情绪始终缠绕着她。咨询师通过几次交谈,了解到这一情绪来自她幼年落下的心结。自小她就害怕超过姐姐,一旦学习成绩比姐姐好,就会被姐姐冷落和欺负。这次提升,在内心她害怕部里资历比她深、又被大家看好的一位同事会从中作梗,因此内心不安。
抑郁和焦虑,像一对孪生兄弟。抑郁状态,往往伴有焦虑;焦虑状态,又往往伴有抑郁。所以要认真倾听和询问,加以区别。
心理疲劳
指因心理、精神原因而非生理躯体原因导致的心理机能消极状态。
通常表现为:(1)自感体力不支,精力不济,反应迟钝;(2)伴有注意力不集中,思维不敏捷,精神不振,工作效率降低,差错率上升;(3)严重时会引起头痛、眩晕、食欲降低、消化不良及失眠,甚至呼吸功能紊乱等。
心理疲劳一般发生在以下两种情景:A活动中紧张程度过高,致使心理机能难以承受而疲惫不堪。
B长时间从事单调、乏味的活动,致使兴致索然、活力降低、烦躁懒散。
心理疲劳与生理性、病理性疲劳不同。生理性疲劳主要是指人体力方面的,其表现是肌肉疲劳。病理性疲劳主要是指人躯体机能方面的,其表现是体虚乏力。而心理性疲劳是指一个人心理机能方面的,其表现是精神疲乏。
疑病
多起于中年期。其表现主要有:疑病症状、疑病关注、疑病苦恼、疑病观念。
疑病症状。实际上是一种疑病感觉和体验,通常以骨骼肌肉与肠胃系统症状表现出来的。有时确有真实症状,但被夸大和严重化了。
疑病关注。表现为对所怀疑患的疾病的相应躯体及其功能,特别注意和在乎,以至于波及到全身,无时无刻不在关注。
疑病苦恼。表现在对所怀疑的疾病久久不能证实,其苦恼十分强烈,与自己的健康状况极不相称。
疑病观念。异常顽固地坚信自己患有并不存在的疾病,四处求医,反复检查,拒不相信医生的诊断。
本书在以下章节将专门叙述。
强迫状态
是一种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不合情理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虽力图克制,但无力摆脱。主要表现为:强迫观念。老是担心煤气是否关紧,办公室门是否锁上,水龙头是否关好,或者思考毫无意义的问题。如有一个人诉说,自己老在想一个问题:“人的头为什么不能像乌龟一样伸缩自如以获得自我保护呢?”
强迫行为。一种是屈从性强迫行为,如:反复检查煤气是否关好、门是否锁上。也可以是强迫性仪式动作,如:有的人进门必须先跨左脚,发现跨右脚了,退出来,重新用左脚跨进去;有的进门一定要数数。还有一种是强迫计数、强迫洗手、强迫眨眼、强迫摇头、强迫咬指甲等。
强迫情绪。主要是强迫性恐惧,老是害怕自己的情绪会失去控制,如:害怕自己会做出伤害竞争对方的违法的事。
强迫意向。表现为内在驱使、内在冲动,且常常是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的。如:想捣毁办公室电脑,想吻女同事脸蛋。但仅是一种意向。
有强迫状态的人在诉说时,往往有这样几个共同点:一是强迫行为、强迫情绪是出自内心,而非外力所致,称为自我强迫。
二是所思、所为不合情理,或毫无意义,仍反复出现。
三是对所思、所求内心力图抗拒和排斥,而无力控制和摆脱。
四是由此会导致严重的内心冲突,并伴随强烈的焦虑和痛苦情绪。
恐怖状态
是一种对某些特殊处境、物体或在与人交往时,产生不合情理而又异乎寻常的、强烈的紧张不安或恐惧的内心体验,由此出现不必要的回避反应。
表现的主要症状是恐怖。同时,伴有心慌、脸红、出汗、颤抖等。
对特殊物体恐怖,如:怕狗、蛇、血、剪刀等;对特殊处境恐怖,如:恐高、怕黑暗等;对与人交往恐怖,除特别熟悉的亲友以外的所有人,见面都会出现恐怖状态,因而不愿去公共场所,常影响一个人的社会适应能力。
患有恐怖状态,对人的身心伤害是很大的。笔者见到过一个患者,是一位退伍的武警战士,他有弥漫性的恐怖,怕的东西不下近百种。其中怕见大头针、回引针。下面引一段心理咨询师与他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问:你怕大头针是怎么一个心理状态?
答:怕吃到嘴里。
问:针放在桌上,怎么会到你嘴里呢?是别人放进去还是你自己放进去?
答:别人不会放,我自己也没这个想法。
问:那放在桌子上的针怎么会到你的嘴巴里呢?你仔细想一想,你自己肯定不会放进嘴里?
患者很认真地想了想,答:自己肯定不会。
问:再说一遍?
答:我自己肯定不会。
问:你自己肯定不会把针吃进去吗?
答:肯定不会。
问:再说一遍!
答:肯定不会!
问:那你还怕大头针到嘴里吗?
答:不大怕了!
神经衰弱
20世纪50年代起,欧美逐步减少乃至放弃了这一名称的使用。这也成为目前国际精神医学界的共同趋势。按照国际通用标准,较严重的神经衰弱都被诊断为焦虑症、抑郁症和抑郁性神经症。
我国至今仍保留这一诊断名称,一方面是神经衰弱的诊断已约定俗成,成为一种医疗习惯;另一方面患者及家属愿意甚至乐意接受这一诊断,而不容易接受带来新的心理压力的抑郁症之类的名称。
严格地说,神经衰弱是一种由较为持久的精神紧张或内心冲突引起的,具有精神疲乏等多种神经衰弱性症状,且症状时有波动,对学习和工作有一定影响的异质性神经症。
其衰弱症状的表现是:精神疲乏、精力不济、肢体无力、脑力迟钝、思维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或难以稳定、记忆困难等,因而工作和学习效率明显降低。
其失眠症状的表现是: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睡眠浅、醒后不解乏。其中入睡困难最为常见,虽然困倦异常,但缺乏真实的睡眠感。
其紧张性疼痛症状的表现是:紧张性头痛、肌肉痛。以前者较为多见,头痛时有沉重感、胀痛感、紧箍感。
其情绪症状的表现是:遇事易烦恼,总感到困难重重;遇到不愉快的事易激动、愤怒,不易自制。
此外,神经衰弱也会导致植物性神经功能紊乱而出现头昏、心悸、胸闷、月经紊乱等躯体症状。
上述症状至少具有3项,时间持续至少3个月以上,在排除其他各种疾病后,一般诊断为神经衰弱。
上述一般心理问题与心理异常相比较,通常具有以下3个基本特征:情景性。常由特定的情景所诱发,与特定的情景紧密相关,所谓“情有独钟”。如“愈演愈烈”易演变成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
偶发性和暂时性。大多数的一般心理问题是“来亦匆匆,去亦匆匆”,偶然得说不出所以然,暂时得“说去就去”。
心理状态无病理性变化,即精神活动正常。
三、个体在心理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自我防御机制人在遭受挫折后,在其内心心理活动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摆脱烦恼,减轻内心不安,以恢复情绪稳定和心理平衡的一种适应性倾向。自我防御机制的这种适应性价值,可以帮助个体应对压力,防止自我被压垮。
防御机制有两个共性:(1)它们不是否认就是扭曲现实;(2)它们是在无意识水平上运作的。但自我防御机制不是病态的,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正常的行为。
常见的自我防御有以下几种:否认。通过对某种危险或痛苦现实的视而不见来加以“否定”,认为它根本没有发生过,以减轻或逃避痛苦,反抗焦虑。成语“掩耳盗铃”、鸵鸟行为,形容的就是这种心态和行为。但过度的否认,又是精神疾病的症状。
压抑。个体将不为社会所接受的本能冲动、欲望、情感、痛苦等,不知不觉地从意识中排除,或抑制到潜意识中去,使自我避免痛苦。如:动机性遗忘,以往不顺利或痛苦的事情,往往不去记忆。这是压抑。事情虽然“忘掉”了,情绪却被潜伏下来,甚至会影响个体以后的行为。
合理化。无意识地用一种通过似乎有理的解释(实质是站不住的理由),来为其难以接受的行为或动机、情感辩护,使某种行为正当化,以安抚受伤的自我。如: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天涯何处无芳草、破财免灾。
移置。通过把危险物体换成一个“更安全的目标”来卸下负面情绪。包括无意识地将指向某一对象的情绪、意图或幻想,转向到另一个对象或替代的象征物上,以减轻精神负担,取得心理安宁。如:父亲被老板训斥——回家责骂儿子——儿子摔玩具、踢狗。
投射。试图通过把自己无法接受的欲望、冲动归因于他人,以掩饰自身冲突根源的一种防御机制。如:推委社会所不容的事,似乎是“别人的,不是我的”。
反向形成。当个人的内在动机不能为社会所容忍时,他(她)
不但不敢表现,过分控制,反而从相反方向去表现。如:人们通常用恨来隐藏爱,满怀消极情绪却表现出积极的模样。如:初中是青春心理异性向往期,男女同桌往往划三八线表示距离,实际却非常想接近异性。
过度代偿。指掩饰觉察到的弱点或缺陷,以某种特定的积极特质做超乎寻常的补偿,此机制具有直接的适应性价值。如:一名残疾人通过努力,以自己的某种强项来补偿弱项。
抵消。对一个不能得到接受的行为,以象征性的、相反的行为来反复显示,从而解除内心不安。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名男子反复洗手,属强迫状态。在多次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初恋被大人阻止后,出现了反复洗手的情况。心理咨询师告诉他,你不是要洗掉手中的脏迹,而是想洗掉心中的阴影。在帮助他正确对待感情受挫的问题后,强迫洗手的症状也就消除了。
内投。即把别人的价值和标准吸收到自己身上,以此来处理压倒性的焦虑。如:一位中级职业经理人由于所做的企划方案迟迟得不到上司的同意而产生焦虑。最终,他接受和认同上司提出的价值追求,使修正后的方案得以通过。值得注意的是,内投也有积极的一面,如:将父母的特质内投。
升华。这是一种最有建设性的、积极的应对挫折的方法。即把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如攻击性冲动所伴有的能量,转向更高级的、社会所能接受的目标或渠道,进行创造性的活动。
如:有个人患有“恋物癖”,专恋别人的脚,常常会在公众场合情不自禁地抚摸别人的脚。为此多次进入派出所。后来在心理治疗中,他突然悟出:何不去鞋店工作?结果他对顾客不厌其烦地服务,深受好评。
幽默。面对尴尬的处境,恰当地运用轻松的方式化解矛盾、摆脱困境的方式。
自居。把某个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自己的特点,用以掩饰自己的短处;或把自己与那些成功的事业、组织、人认同和联系,以期望自己被看做是一个有价值的个体。
退化。当遇到挫折或心理压力,放弃已经习得的成人方式,以比较幼稚的方式来应对现实,以满足欲望。往往有这种情况,惧怕某种情景,每逢这种情景来临前,就会生病。如学生在考试前常常生病。
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遇到挫折和压力时,大部分人都能度过,就因为有综上所述种种自我防御机制。
四、神秘的潜意识潜意识在个体内心成长中所起的作用,笔者认为可用两个词来概括:无可替代、不可估量。
“潜意识”为何物?如果用心理学的规范用语表达,令人晦涩难懂。我们尝试用形象的方式来表述。
人的心理结构是多层次的。如果把它比喻成大海中的冰山,那么,浮现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往往用来形容“意识”,与它对应的是身体的感觉、认知等,在它面前展现的是——现实世界。意识只不过是心理中极其细小的部分,而“潜意识”如潜伏在水下的冰山根基。
大约在公元前470年前后,古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也就有了西方心理分析的开始。苏格拉底确信,心灵是唯一值得研究的对象,那是最高的智慧,最值得追求的东西;他同时认为,真正的自我不是肉体,而是灵魂和内心生活。
弗洛伊德在其著名的“精神分析五讲”之第二讲演讲中,曾举过这样一个通俗的例子。他说,假定在这个讲堂里,有人故意制造混乱干扰演讲。这时,有几个听众站出来,把这个“捣乱者”强行赶出门外。那么,这样一种情景,可以翻译成精神分析的术语:门里和门外就是意识和潜意识。那个“捣乱者”被挡在门外了,也就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中去了。
综合上述学者的几多阐述,我们可以把潜意识概括成以下几点:(1)它在心理层面是属于深层的,与它对应的是心。
(2)从表现看,它与意识是各自独立的,“潜意识”不能进入“意识”,甚至“意识”不能觉察“潜意识”的存在;从系统看,它们是完整的一个系统。
(3)“潜意识”是真正的精神现实,我们对于它的内在实质与对自然世界同样地不完全理解。
(4)“潜意识”有独特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5)“潜意识”是无法直接研究的,但可以通过某种行为例如析梦、“人格树”以及专业治疗技术,如意象对话来分析、推断。
(6)“潜意识”像大容量的储藏室,里面储存了童年记忆、情结、压抑的情感和未被注意的信息等。
奇怪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