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上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心理困惑,我们归结为自我评价、发展目标、职场升迁和职场去留四个方面。
其中,最为核心的问题是自我评价的问题。自我评价包括对自身优劣势的把握,也包括对自身兴趣和价值取向的把握,把握得越是准确,越是能帮助自己获得准确的职场定位。很多职场心理困惑都源于个人对自己不恰当(或过高或过低)的评价和定位。
第二个核心问题就是发展目标的问题。对自己有准确的评价和定位,就容易确立合适的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有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有大目标和子目标。凡事有予则立,没有目标或者目标模糊,甚至是不合适的目标,都会引发各种各样的职场心理困惑。
职场升迁是很多职场人的重要发展目标,但是不是所有的升迁机会都适合自己,合适的升迁机会是不是都会落在自己的头上,对这些问题没有清晰的认识,也是很多心理困惑产生的源头。
有没有得到职场升迁,有时候会直接影响到职场去留的问题。但是,一个明智的职场去留的决定,一定是与准确的自我评价和合适的发展目标有着直接关联。同样,如果自我评价和发展目标存在问题,也必然会形成我们在职场去留时的很多困惑。
因此,我是谁?我要成为谁?这是我们在职场上成长和发展所有问题的核心问题,是最需要我们自己首先思考清楚的问题。思考得越清晰越准确,就越容易走向成功。
第一节自我评价方面的心理困惑
一、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李先生,45岁,房产开发项目总经理。
李明在房地产行业摸爬滚打了13年,参与过很多知名的高级住宅、酒店和别墅项目,其中不少还是由他直接担任项目老总。他在专业研究上非常下功夫,设计、施工、营销样样精通。这一方面让他在工作中有一种驾轻就熟的感觉,但同时也让他时常感到与同事合作非常困难。因为,他通常很难听得进别人的意见,有时候觉得他们讲的确实不对,有时候也认为他们讲得有道理。但在接受这些好的意见时,自己总是很勉强,要打些折扣,甚至是要把它们转化成自己的意见,才会让自己的感觉好一些。
他总是觉得自己的看法和自己过往的经历,都远不是这些同事能够比拟的。他时常也会要听大家的想法,但最后都让大家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久而久之,大多数人都只听他讲,而很少再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少部分人容忍不了他的这种风格,就会选择离开。很多年下来,李明满意于自己的业绩,但时常也会感到曲高和寡的痛苦:表现平平的人很听话,却少有见地,毕竟自己也是需要得到别人的有价值的见解作参考和启发的;业务较强的人虽然可以弥补这一点,但经常会拨自己面子,让自己感觉很不爽。能够遇到既有本事又听话的下属多好啊,只可惜现实中这样的人太少了,让李明长久无法摆脱这种痛苦。在朋友的介绍下,他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分析
一般人都愿意别人顺自己的意,尤其是做领导的,都喜欢下属听从自己。被否定总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情。但大多数人都知道自己会有不足,并且都愿意接纳更好的意见,即便那样会否定自己。如果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并且无法接受别人正确的意见,那就成为问题了。李明总经理表现出来的就是比较典型的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
——惟我独尊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人往往自我评价高,过度关注自我,凡事都从自我的角度、标准去认知、评价和行动。要求别人事事听他的,表现出扭曲的自我中心。具有这种心理特征的李明总经理,就是无法接受被否定,无法接受别人比自己正确。从根本上说,这种心理特征的实质,恰恰是有着很多自卑的阴影,因为自卑,所以需要以自大来掩饰,以为听取别人的意见,就是说明自己不如别人。
深层潜意识中相应情结的化解,必然推动心理屏障的减少。在咨询师与李明总经理沟通了解的过程中,发现李明从小非常聪明,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自己用的油布伞坏了,他会自己在家里像模像样地修理,居然还真能修好。遇到事情喜欢动脑筋、问为什么。但因为在家是排行老二,平时三兄妹玩耍时,老大一直是说一不二的,尽管小李明觉得老大很多时候都只会出馊主意;妹妹是父母最宝贝的,全家人都会顺着她;唯独李明是比较被忽视的,很多独到的想法都在老大的嘲笑和妹妹的不解中无声无息地消失。这种在三兄妹相处中逐渐形成的被压抑、被否定和不受重视的感觉,充满着李明幼小时的心灵,让他感到非常的痛苦。为了摆脱内心的痛苦,他逐渐形成并且不断强化着“自己是最正确的、别人必须听从(重视)自己;别人不听从自己的意见就是不重视自己;如果别人的意见比自己高明,自己就会更加得不到重视”等观念,今天表现在工作上的行为,就是与这些认知上的曲解有着很大的关联。
建议
(1)有自大心理的人,不仅会对周围的人产生消极影响,其本人的内心也是非常痛苦的。无论是服从他、但没有主见的人,还是有主见不能顺从他的人,他都不满意,他要在生活和工作中找到令自己满意的人,是一件很艰难的事情。李明就是想摆脱却苦于无法摆脱这种痛苦,才不得已走进了咨询室。
(2)李明总经理的自大心理可以从其成长环境中找到一定的关联因素。但并不等于有着类似成长环境的人都一定会产生自大心理。不是环境本身产生自大心理,而是李明从环境中得出的错误认知导致其自大心理。因此,纠正这些错误认知,用正确的认知取代错误的认知,可以有效帮助李明克服自大心理。
(3)李明可以尝试与大哥和小妹以及父母做一次儿时经历的沟通。也许,他们会告诉他,当初在他们心目中的李明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他们完全没有否定和不重视他的想法,甚至大哥和小妹多少还有点妒忌他的聪明。这于李明纠正对成长环境的认知会带来很大的帮助。
(4)有自大心理的人,往往内心冲突强烈,情绪压力较大。认知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平时,李明还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放松,如运动、聊天、旅游等,帮助自己更好地走过这个调整转变的过程。
格言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思必有一得。
★有容乃大,无欲则刚。
二、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俞先生,36岁,人事招聘经理。
俞先生毕业于某大学的人力资源专业,本科学历,在一家制造业外企工作了五年,任招聘经理。熟悉了制造业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他一直希望自己能有机会积累人力资源管理其他环节的工作经验。但苦于企业内分工明确,对于培训、考核和薪酬等工作,俞先生一直很少有机会接触。
终于机会来了,猎头公司向他推荐了一家民营集团下属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的职位,这个机会与俞先生一直想全面积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想法非常吻合,他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这家企业的老总也很看重俞先生有在外资制造业工作的背景,对于俞先生能帮助企业迅速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给予了相当大的期望。
俞先生到了这家企业之后,逐渐感受到了压力。因为他毕竟没有独当一面承担过企业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在要他直接面对企业老总提出思路汇报工作,他才意识到这不是平时从旁观察他人当部门经理那么简单。一次业务会上,老总在讲话中提到了对近期人力资源工作不够满意,这给俞先生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此后,整天处于高度紧张状态中,唯恐再被老总批评。他开始后悔不该这么草率跳槽,或许自己还根本不具备担任部门经理的资格。猎头公司在与他跟进过程中,了解到他的这个想法,就跟他具体分析了他所具备的优势和不足:虽然没有做过部门的全面管理,但毕竟在成熟的外企学到和积累了很多,这些积累就是你向目标进发的基础,如果看不到自己拥有的这些基础和优势,仅仅因为没有做过就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这样你就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无法前进。并向他指出:如果你今天已经完全能胜任这个职位的话,也许你就不会考虑这个机会了,正因为这个机会对你还有挑战,才值得你珍惜。但俞先生已经听不进猎头公司的分析和建议,觉得自己确实不行,不想再继续痛苦下去,在进入这家企业不到一年的时间,就选择了离开。而猎头公司在俞先生离职不久为这家企业推荐的另一名与他相类似经历的人选,在这家企业一直发挥得非常不错。而这家企业的老总至今还迷惑不解:俞先生做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离开?
觉得困惑和遗憾的还有猎头公司:能够在外资企业做到招聘经理、对于全面的人力资源管理也是耳濡目染的俞先生,难道真的是无法做一名成功的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经理?
分析
看来这家企业的老总对俞先生还是比较认可的。俞先生错失这次提升和发展自己的良好机会的根源,就在于他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面对从来没有遇到的挑战,他只看到自己的弱项,全然不想自己还是可以尝试凭借良好的基础,帮助自己战胜困难争取成功。一个人的内心如果被“自我否定”、“自己一无是处”和“自己根本不行”等占据着,即便有成功的机会和可能,也是会被葬送掉的。另外一位相同经历的人选能够成功,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在心理学上,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是一个因过多地自我否定而产生的自惭形秽的情绪体验。自卑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等做出偏低的评价,缺乏自信心,优柔寡断,无竞争意识,抓不住稍纵即逝的机会,享受不到成功的欢愉。自卑的人又过于自尊,在否定自我的表层下面,还有着“不能接受自己不如别人”和“无法忍受批评指责”等深层心理,为了保护脆弱的尊严,为了能彻底回避“自己不如人”和“被批评指责”的状况,俞先生自然会选择简单的逃离。有着这样的心理的人,往往与他早年的经历,积累的错误经验,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认知有关。
建议
(1)深层冥想法。日本精神疗法专家小林英夫认为,通过深层冥想法能充分运用潜能抑制自卑感。方法是:配合腹式呼吸,集中想想自己的长处,例如想想小学时那些令人高兴的事,想想别人对自己的某一点的肯定,就会拥有越多的自信。以零为基点,不断去增添它。
(2)不拒绝旁人的批评。有自卑心理的人往往很在意别人的批评或指责。其实,每个人都有“行”与“不行”,不必在意旁人的评说。善意的提醒和批评是良药,为什么不怀感激之心接受呢?而出于嫉妒的贬低,不正证明你行吗?只要自己不自卑,谁也没有办法使人自卑。
(3)要多与开朗、乐观、热情、善良的人交朋友。多参加集体活动,如旅游、舞会,有意识加强与周围环境和人的关系,使自己与团队协调一致。
格言
★一个人生活中的阴影多半是他本人挡住了阳光所形成的。
三、居功自傲的自满心理李先生,42岁,某广告公司项目负责人。
某广告公司的策划经理李先生,在市场非常不景气的情况下,帮助公司成功引荐了一份大客户订单,该公司有了这家大客户不断的后续业务,就可以基本解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生存问题了。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签约之后召集了全体经理,一起为李先生庆功,宴席上大家轮番称赞李先生是公司的功臣,感谢他为大伙带来了“活”路。李先生虽然嘴上客气,心里自然是得意非凡。
为了有效集中公司的优良资源,做好大客户的订单,老板宣布李先生为该项目总负责人,所有相关人员都服从他的调度,确保订单优质保量完成。大伙也都信心百倍地投入了紧张的项目攻克战役。但时隔不久,从项目组中不断传出了一些不协调的声音:在项目策划的头脑风暴会议上,原先大家踊跃的发言逐渐被李先生的一言堂所替代;设计经理担心任务量过大,提出适当考虑外包给以前有良好合作记录的单位的建议(不少项目成员均有同感),也被李先生轻易否决;更令人担心的是,公司总经理助理提出要在确保质量的问题上,安排专门研讨的提议,也被李先生置若罔闻。最后,大客户的订单在大家千辛万苦的努力下好不容易交付了。老板对李先生自然是赞赏不已。
过了很久,该广告公司却没能从大客户那里拿到下一个订单。经多方打探得知,大客户对上次的交货质量不太满意,已经在考虑新的合作单位。而交货质量不满意的问题,恰恰就是项目组成员曾向李先生提出过的问题,遗憾的是,许多好建议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老板闻之,对自己过于放任李先生的行为懊恼不已。
分析
一个人为公司作出了突出业绩,在一片赞扬声中稍稍得意一下,也未尝不可。但居功自傲到拒绝他人意见,包括正确的意见,那就有心理障碍了。
什么样的人容易居功自傲呢?
缺乏自我认识的人。生活中常有些人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过高,成功完全归因于个人的能力,忘乎所以,过分的以自我为中心。李明就是在一次偶然拿到大额订单后,放大了自我,失去了自我。
极力维护自尊的人。有些人自尊心特别强烈,而透过自尊恰恰是强烈的自卑。自尊成了与自卑既相反又相通的自我保护心理。例如李先生,他的居功自傲的得意心理只是一种表象,其内在是对自身的业务实力缺乏底气。因此,摆出自以为是的架势,在同事面前掩饰自身的不足。李先生居功自傲的内在心理可以说是对自身薄弱的自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