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爱因斯坦:“你已经是空前绝后的物理学天才了,为什么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呢?”他在纸上画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在物理学领域,我比你懂得略多些,好比你知的是小圆,我知的是大圆。而大圆与外界接触的周长大,所以更感到自己未知的东西多,要加倍的努力。”这是多么深刻而又精辟的话语啊!
建议
(1)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心理学所说的自我调节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控制、自我暗示等形式,它是个体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评价甚高、自得自傲的人,往往疏于自我调节。因此,当你“居功”的时候,可多想想:这个“功”有没有集体的力量?有没有偶然性?要将“功”持久保持下去,你还需要做些什么?你还需要借助哪些帮助?坚持经常的心理和行为的调节,来影响自我认知。
(2)借助亲友和同事的监督。情景因素可以引起个体自我意识的提升。李先生的居功自傲,也是在老板和同事的过度赞扬中膨胀的。当事人可以要求亲友、同事在自己得意忘形时,及时“泼冷水”,促使自己冷静下来,进行自我调节。
(3)多学习,加强修身养性。居功自傲者往往很容易将自己所谓的“功”看作是“自傲”的资本,如果他的眼界够宽阔,知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的道理,也就不那么容易“自傲”起来了。所以,多学习是克服居功自傲的良方。
格言
★谦受益,满招损。
四、定位不清的迷茫心理高先生,46岁,某咨询公司副总经理。
老高今年刚到这家咨询公司任职,在此之前是在一家IT企业担任了三年企划部副经理。他有时候自嘲说,在这家平均年龄29岁的IT企业里,自己可以称得上是“古董”了。而在进入这家IT企业之前,老高是在一家外资的专业咨询公司做高级顾问,在企划圈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刚到IT企业时,老高对名片上的“副”字一直没有太当回事,反正是主持部门工作,直接对老总汇报,公司给的薪酬也是非常有吸引力。但是,在一次经理会上,张总经理向大家介绍了新引进的企划部经理,同时宣布聘请老高担任总经理助理。虽然是总助,实质上是扶持年轻的企划部经理,老高也就从独当一面的角色退居到了二线,这让老高感觉非常不爽。在部门的业务讨论会上,大家都可以感觉得到老高发表意见时有着很大的情绪,并且非常针对新来的部门经理。
这种不和谐的状况传到了张总的耳边,他安排时间把老高叫到办公室:“早就想和你聊聊,我非常清楚你的专业能力,相信你对公司还是能继续发挥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的。但我更要培养后继者,你能帮我这个忙吗?”老高觉得张总讲得有道理,但一想起自己只是挂着虚职,总是心有不甘。犹豫再三,他还是向张总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能不能让我替老总分管企划这一块,让我能为老总多分担些,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张总微笑着说:“你的想法我很清楚,老高,你有没有想过,你有很好的专业特长,但沟通协调并不是你的优势。如果让你始终陷于跟营销和其他部门无休止的沟通协调之中,你还能尽情地发挥出你的专业作用吗?”老高听了张总的话,若有所思地离开了张总的办公室。
时隔不久,老高之前工作过的咨询公司的一位副总找到了老高,原来这位副总在老高离开之后不久就开始自己创业,做得还不错,想请老高过去帮忙做副总,分管营销策划。老高想了一想,还是向IT老总递交了辞呈。来到新的公司,确实让老高心情非常舒畅,底下的部门经理们也都很佩服老高的专业经验。但是,没过几个月,老高就有一种心力交瘁的感觉:各个部门之间经常意见不和,需要他协调沟通,经常是被搞得左右为难;快节奏的IT行业,大量的业务,客户和老板都一直在屁股后面催得紧,需要他白天忙完管理晚上回到家经常还要工作到深夜,而交出去的质量却是每况愈下。老高真是感到力不从心了。
老高不禁想,自己当初是不是应该听张总的话才对呢?……
分析
案例中的老高把是否独当一面开展工作,是否在更高层面开展工作,看作是企业对自己是否认可,自己是否应该接受的衡量标准。这对于一个在专业圈子内有较高的知名度,并且有着较长工作经历的职业人来讲,也是比较自然的想法,无可厚非。但是,专业能力强不等于能够胜任管理工作,高先生的优势显然只是在于他的专业度,管理是他的弱项,但他不甘于仅仅只是专业度的发挥,还要一味追求管理层面的不断提升,说明他对自身的优劣势缺乏清晰的认识,因而陷入了定位不清的迷茫心理。
从一开始的咨询公司的高级顾问,到IT企业的企划部副经理,再到最后在咨询公司如愿以偿地担任副总经理,高先生追求的显然是专业和管理双向的发展。但在IT企业并没有得到张总的接受和认可,在咨询公司担任副总没几个月就心力交瘁了,说明管理方向确实不适合高先生,如果高先生依然不改变方向的话,就会不仅管理上无法建树,并且专业上也会退步,这就更加得不偿失了。
建议
(1)最好的镜子是你自己。重要的是认识自我。职业发展上一定要区分出自己想做的和自己能做的,要做自己想做又能做的,不要做自己想做不能做的。而这一切都取决于对自我优劣势的客观评价。因此,高先生首先需要梳理的是自己的优劣势,从而使自己能够在职场上扬长避短,不断获得成功。
(2)不能做的事情吸引自己的往往不是事情本身,而是事情的衍生物。因此,高先生其次需要梳理的是自己的价值追求,你最在乎的是什么?是要表面的风光,还是真正的职业成功。否则高先生难免会陷于拣芝麻丢西瓜的职场结局。
格言
★人生最大的事情莫过于寻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个位置。
第二节发展目标方面的心理困惑
一、失却目标的落寞心理朱先生,55岁,某集团公司副总裁。
朱总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机关下海,至今在职场上已经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期间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个人也付出了很多的艰辛和努力,终于换来了今天的一切:一个大集团公司副总裁的头衔以及由此带来的舒适待遇,从三百多平米的别墅、配有驾驶员的豪华轿车到每年两次的出国考察等等;业务上也已经走上轨道,不像刚起步的时候整天要忙于应变;行业内提起朱总口碑也不错,让自己感觉到了莫大的成就感;自己的小孩在美国名校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刚刚在一家著名企业获得了高级软件工程师的职位。这一切着实让朱总感觉到人生的满足,尤其是在刚刚获得的时候,这种成功的感觉非常的真切。
但前不久,再见到朱总的时候,却看到他一脸的惆怅,朋友还以为他是遇到什么麻烦了。聊下来之后才知道朱总的内心感受:当这一切的优越条件成习惯了之后,这种成就感也逐渐慢慢地淡化了。坐在受人尊敬的副总裁的位置上,没有像以前那样令自己富有激情;在旁人看来非常不错的生活,也没有像以前那样令自己感到由衷的愉悦。
一天,朱总在自己的小区看到的一幕,颇令他心动:他躺在自家阳台的藤椅上休息,只见两个外地民工非常艰难地将收集来的废品捆扎在一个三轮车上,忙乎了大半天后,两人悠悠地吸着烟,夕阳照在他们还没有擦干汗水的脸上,显出满足和惬意的笑容。朱总油然涌上一股羡慕的思绪:自己好像好久没有他们这样惬意的感觉了。他对好友说:“我也不明白,自己对目前的生活品质很满足,对职位也没有更高的企盼,太太、孩子都不错,自己为什么就是开心不起来呢?”
分析
朱总的状态从心理学上讲,属于阶段性目标缺失。
不少非常成功的职业经理人,比较容易产生类似朱总的感受: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他们依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应对了一个又一个的市场挑战,用自身的努力和实力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提升。终于有一天,他们被提升到了自己的一个极限位置,生活中企盼的一切也拥有了,这个时候,就会产生一种近期目标的失缺感:再努力下去为的是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可以让自己真正重新唤起激情呢?人生的意义又如何体现?往往出现茫然,对工作和生活越来越索然无味。
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行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动力机制的支撑。在职场上,我们会把职位的不断提升作为自我实现的动力机制,但在职场的发展上,确实都有每个人不同的“极限”,在达到这个“极限”之后,原来设定的自我实现阶段性目标的动力就消失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情况也是同样的道理。所以我们要为自己不断建立新的动力机制。
我们从现实社会中接受了一种观念,即成功等同于声望、金钱、和物质财富。但真是这样吗?生活中也许还包含着更多的东西。你认为什么是生活中最重要的?什么样的成功与你生活的快乐感、幸福感密不可分?它们或许就是你所企盼的下一个目标。
人本主义之父马斯洛指出,对人来说,较高层次的需要才是更重要的需要,才能给人持久而真正的快乐。否则他无法宁静。如果没有妥善处理好重新建立动力机制的问题,朱总们即便身居高职位、享受高品质的生活,还是会对工作和生活索然无味,以致无法获得由衷的快乐。
建议
当我们按照社会一般的评价标准,在事业、生活的追求中做到了自己的“极限”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暂时放下它们(有时候也不一定需要完全放下),同时去关注和挖掘一下深藏于我们内心的自己所喜欢和擅长的部分,这对我们自己来讲,是获得一个新突破的机会,重要的是,它可以给予我们的生活注入新的动力机制,重新唤起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
所以,朱总面临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法就在于,思考并确立自己下一个人生目标,这个目标也许会是一个全新的职业目标,也许会完全是精神层面的目标,关键在于它一定是朱总自己内心想要的目标。
听从心灵的召唤。它会给朱总未来的人生带来新的生机。
格言
★你,正如你所思。
二、信念缺失的混世心理李女士是国有公司的副总经理,49岁,正处级干部。
早在15年之前,她凭着良好的基础条件:年轻、本科学历、有干劲等被确定为后备干部。这十多年来,被组织上先后放在科级和副处级岗位上锻炼。但这期间她所做的主要是循规蹈矩地执行和贯彻上级的指示,真正依靠自己的思考能力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并不多。这使她显得稳重、可靠,导致了她比较容易得到不断地提升,另方面也影响到了她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今天,当她坐在企业高管的位置上感到不同往日的是,一方面,固然许多事情她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行事,不必事事请示;另一方面对她自身能力提出的挑战也越来越多了。而她自身的能力素质并没有随之发生什么变化。她从自己经历感到,循规蹈矩、照搬照套远比提升自身的实际能力来得轻松和管用,她再混个五年多,搞个提前退休也就差不多了。只是,当她无法面对工作上的挑战,感受到同事和下级责难的眼光时,她的内心才会有些许的不安。
不料有一次,因为一个大的失误,她被上级领导撤了职。面对突变,虽然不会对她的生活带来什么大的影响,但她就是觉得很冤。很长一段时间都无法排解心中的郁闷,后来经人介绍来到了心理咨询室。
分析
李女士的情况在国企有一定的代表性。应该说当初他(她)们在被选为培养对象的时候,都是有着能够做好事情的不错的基础,包括学历,包括能力,也包括觉悟。但也许是因为一切来得太容易,甚至是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使得他(她)们在内心缺失了支撑不断努力的信念。
以心理认知的角度说,信念其实是一种情绪性的活动,人只有在相信某种事情之后才会有所行动,才能发挥出力量。反过来讲,如果我们什么都不信了,还会去做什么努力呢?尤其是还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李女士从自己的职业经历中形成了负面信念:照搬照套上级的,既安全又省心省力,何乐而不为?她不相信今天的国企与往日的不同,不相信不提升自身的能力就会被淘汰。所以,她觉得自己不需要做什么努力,依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混到退休。所以,当她被撤职之后,心中充满着对别人的责怪,抱怨世道对自己的不公。
建议
(1)建立正确的人生信念。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在15岁时,一口气写了127项人生的宏愿。44年后竟然实现了106个愿望。他在回答是什么让他把许多“不可能”变为现实时说:“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当你坚信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就无疑给自己的潜意识下了一道不容置疑的命令。这种坚信决定了你会获得一股力量。一切的决定、思考、感受和行动都会受控于这种力量,它就是信念。有没有信念,有着什么样的信念,将直接影响我们人生的价值、品位和质量。
(2)在此基础上正视自己的差距,下决心弥补差距。可从阅读书籍、增加知识和日常工作锻炼两方面着手,循序渐进。也可多结交一些有见地、有创新活力的企业界朋友。记住:没有人可以逃避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
(3)正确评价自己,给自己一个真正适合自己的定位。如果确实感到力不从心,就不必勉强自己。这是对工作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