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483500000020

第20章 意识形态叙事:主旋律、协商与反抗(3)

与张石川相信电影是一项有利可图的事业、主张“处处惟兴趣是尚,以冀博人一粲”不同的是,郑正秋一直坚信电影的教化功能,认为电影创作应该“含有改正社会之意义”。作为一个深受“戏教”传统影响的知识分子,郑正秋对通过艺术改良社会情有独钟。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是中国社会处于众声喧哗的一个历史阶段,政权的频繁变更,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相互撞击,民族前途的焦虑与思考等诸多问题的产生,使得中国在作为一个民族共同体的物质外壳与精神内涵两个层面上都受到极大的怀疑与挑战。基于这样一种历史语境,郑正秋一开始就倾向于把电影当做教育国民之工具与改良社会的器物,说到底,他的意识形态取向是偏向于改良的,其载体、途径与方式都与某些激进的文化团体有所区别。也就是说,在郑正秋等人看来,电影在获得民族认同之前,必须要回归民间,用亲近民间的方式来进行教化,从这个层面上说,它不像左翼式的启蒙那样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俯视姿态,而是以一种平等、世俗的方式去贴近民间与改良对象。因此,郑正秋的影片在经历了对欧美侦探片的模仿之后,回归到以中国民间最为看重的家庭伦理类型片为主,并迅速获得了普遍的认同,也就显得不足为奇了。

一、社会改良与家庭道德的维持

作为家庭伦理片的开篇之作,《孤儿救祖记》是第一部引起中国观众广泛兴趣并比较深入展现民族传统价值体系的作品。在中国的民间文化语境中,“父亲”或者“祖父”代表着某种不可撼动的权力,是家庭秩序的最高统治者。然而,在这部影片中,“祖父”貌似不可撼动的权力受到来自家庭内外的多重威胁,独子身亡,又受侄子蛊惑,将媳妇驱逐,将自己处于一种孤家寡人的境地,最后险些被侄子谋害致死。这显然是郑正秋等早期电影人对中国所面临的社会语境的即时反应,在他们看来,“祖父”的处境正是中国传统社会秩序面临解体的隐喻,正是这种隐喻引发了感同身受的观众对影片极大的认同。但是,基于明星公司教育国民与改良社会的初衷,影片在展示传统秩序危局的同时,依然给予了某种挽救的可能,而不是如某些激进的启蒙者一样,让旧秩序彻底毁灭以试图重建新的秩序。因此,我们看到片中“孤儿”对“祖父”的拯救方式,正是传统道德的最高标准:孝道。以传统道德来挽救传统秩序,成了影片最终的叙事策略与价值选择。时人的一段评论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影片的意识形态指归:

此片之教训,具有吾国旧道德之精神。杨媳教子一幕,大能挽救今日之颓风。余每观忠孝节义之剧,未有不感动落泪者。昨日余窃窥观众,落泪者正不止余一人也……今后造片者,宜注重于唤醒吾国不绝如缕之旧道德,则于吾国复兴,未始无裨益也。(无名氏:《观〈孤儿救祖记〉评》,《电影周刊》1924年第2期。)

电影《孤儿救祖记》,1923年,导演:张石川

为了迎合观众的期待,家庭伦理片成了明星公司的主要制作类型。一方面是商业利益的需要,另一方面则出于教化的初衷。《孤儿救祖记》的成功说明了郑正秋的“含有改正社会之意义”与张石川的“处处惟兴趣是尚”之间是可以通过协商叙事达到某种理性的平衡的,同时也再次证明了对于电影而言,商业性与艺术性并非不可兼容,重要的是采取怎样的叙事策略与表达技巧。

于是,在《孤儿救祖记》之后,在郑正秋等人的主持下,明星公司又相继制作了《苦儿弱女》、《最后之良心》、《可怜的闺女》、《未婚妻》、《挂名夫妻》、《真假千金》等一系列的以家庭、社会伦理为主要题材的影片,提出了诸多中国社会在激荡的时代变迁中所面临的家庭与社会问题,当然,基于郑正秋一贯的协商策略与改良主张,这些问题都一概以“回归”旧道德的方式得到了一种近乎神话般的解决。由此看来,尼克.布朗对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影片的分析结果,同样适合同时期的中国:家庭的完美成了最高的社会价值标准。

因此,与其他主张“打碎了重建”的激进启蒙方式不同,郑正秋电影所秉承的是一种温和的改良社会、教化人心的启蒙主张。按照斯图亚特.霍尔的划分方法,郑正秋的影片意识形态策略,显然属于一种“协商的方式”,即大体上从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出发对不断变化的社会现象进行解释,但却加以一定修正以使之有利于反映自身立场和利益的方式。对于郑正秋而言,这个修正的过程是体现在具体的影片叙事中的。他们一边在喧哗浮躁的时代里充分描摹中国社会的变动不居与物欲横流的世道人心,以及由此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社会与家庭问题,一边试图从普世价值的角度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释与解决,并始终抱持着一种人道主义的视野与改良社会的思想,而不是对现实的彻底绝望与呼吁毁灭的激进诉求。因此,在谈到自己创作的多部影片时,郑正秋都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影片提出的家庭与社会问题达到改良社会的效果。以至于同行郑君里在评价《最后之良心》时就一眼看穿了影片的叙事策略:“作者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暴露宗法的婚姻惨剧,从而希望他们发现天良而自动提出婚制的改善——这是改良主义的创作手法之必然的结论。”(郑君里:《现代中国电影史略》,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6年版,第89页。)可以说,正是这种救国新民、移风易俗的社会改良思想,构成了明星公司在左翼介入之前主要的制作主张与精神旨归。但是,为了迎合这一目标,郑正秋的诸多影片在叙事节奏上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人为的裂缝,为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目的,强行制造了一系列不可能的和解。譬如,在影片《玉梨魂》中,郑正秋没有根据徐枕亚的原著结局让筠倩忧郁致死,而是中断合理的叙事逻辑与进程,非常突兀地设计筠倩与梦霞两人在战地上相遇,有感于对方的“托孤之忠”与“爱国之热”,彼此之间瞬间萌发了真正的爱情,由名义上的夫妻演化为一对真心相爱的真夫妻。

电影《挂名夫妻》,1926年,导演:卜万苍

同样的,在《挂名夫妻》中,女主角妙文起初是迫于封建礼教与家庭淫威,屈嫁于方少琏。但婚后不久妙文的一场传染病,让她感受到了方少琏的善良、真挚与爱意。遗憾的是,被传染的方少琏并没有保住性命,妙文禁不住在灵前表达了这样的心声:“少爷!我睡在灵前陪你一千夜,也抵不到你睡在床前陪我的一片真情哩!”由此,郑正秋通过对叙事节奏与情感逻辑的强制性断裂,一些类似阶级、社会制度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问题被有意遮蔽,从而有效地把自己温情的社会改良的主张与对基于人道主义的美好憧憬缝合到影片的叙事之中。

正如一些左翼电影人士所诟病的那样,郑正秋协商式的电影叙事过于迷信永恒道德与普世价值的力量,而拒绝将旧有的不合理秩序予以彻底的摧毁。在曼海姆看来,类似郑正秋所秉持的这种观点,“不过是又一种典型的现代理性错觉,它无视主宰人与他的世界之关系的基本的非理性机制。”([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83页。)按照某种所谓的普世价值去解释社会,不是永远有效的,更没有一种道德规则具有永恒的适用性,以及经久不变的、普遍的形式。

当然,随着时代语境的继续变化,以及郑正秋自身思想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左翼电影人士逐渐在明星公司内部产生影响之后,这种旨趣与精神指归或多或少都在发生着细微的转移。郑正秋逐渐对中国的社会现状有了更深的体认,开始意识到如果由于传统的道德模式和价值体系,对社会现象的解释不能适应新的变化形势,并且最终实际上还阻挡和妨碍民众的调整和转变,那么这种道德模式和价值体系便是无效的,也是需要改正的。譬如,针对《最后之良心》,郑正秋指出:“把女儿当货币,由着媒妁去伸卖,不良的婚制,活埋了多少男女的终身!养媳妇和招女婿底陋习,至今没有废尽;抱牌位做亲,尤其残忍得很。这部《最后之良心》就是对不良的婚姻下攻击的。”(郑正秋:《〈最后之良心〉.编剧者言》,《明星特刊》第1期《最后之良心》号。)针对《上海一妇人》,郑正秋又提醒观众注意以下“四端”:“人格堕落,大抵由于吃饭难;多妻制不打破,妇女终必见侮于男性;欲废娼而不徒托空言,极应为妇女开辟生路。”进而明确表示:“娼岂生而为娼者,社会造成之也。”(郑正秋:《〈上海一妇人〉.编剧者言》,《明星特刊》第3期《上海一妇人》号。)可见,其改良社会的主张相比《孤儿救祖记》有了更具体的针对性。如果说,《孤儿救祖记》、《最后之良心》、《挂名夫妻》等一系列家庭伦理片还停留在对传统秩序沦丧的担忧以及通过神话式的挽救来加以维持的话,1933年郑正秋编导的《姊妹花》则开始将视角延伸到更深层次的贫富悬殊乃至阶级对立的现实之上。在这部影片中,对社会现实的严重性有了比之前影片更多的揭露与批判,譬如当大宝妈为了大宝将一家人都聚在一起的时候,大宝发出了愤怒的谴责:“哼哼,把贵人跟女犯人拉到一块,说是一家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不懂她为什么就那样享福,我为什么就这样受罪,这是怎么回事?!”

电影《火烧红莲寺》,1928年,导演:张石川

然而,作为社会改良思想的坚定支持者,郑正秋并没有就大宝的质疑去挖掘更深刻的内在原因比如阶级对立、不平等的社会制度等,还是通过传统的家庭伦理的重建,成功地消弭了亲情与阶级之间的对立,试图以一种“贫富不分,贵贱一家”的社会改良主张来软化强烈的意识形态批评。因此,在影片中,我们又看到熟悉的大团圆结局:受感化的二宝认识到家庭观念的重要与可贵,重新回到传统秩序的维护者的队伍之中。可见,对于以郑正秋为代表的明星公司而言,他们在创作取向上并不盲信“破坏”与“革命”,而是更愿意在一种相对温情的批评中将人道关怀普及到社会现实与民间大众之中。在左翼看来,这种过时的和不适当的叙事模式与策略可能会退化为一种统治型的意识形态技巧,成为一种掩盖而不是揭示现实的“主旋律”工具。

同时,必须指出的是,影史上通常将郑正秋编剧的《火烧红莲寺》视为引发20世纪20年代后期30年代初期神怪武侠恶潮的罪魁祸首。其实,即使是这样的一部古装武侠片,也是郑正秋改良社会思想的一种异化表现。影片中恶的一方与善的一方的争斗,以善的最终胜利与恶的受感化为结局,无不是建立在之前家庭伦理片所积聚的叙事策略与价值判断的基础之上,同样是人心教化与社会改良主张的彰显。只是后来受到过多的商业利益的驱使,这种主张被迅速边缘化,影片叙事逐渐沦为一种纯粹的感官刺激。

二、文化的焦虑与强行捏合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西方文化的潜入,首先是从都市尤其是上海生活方式的变迁开始的。相对现代的工商业经济体系,复杂波动的政治环境,以及由租界文化与传统文化并存合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都市文化景观,都可以视为西方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的表现。同时,这一切也为中国早期电影创造了相对充足的物质条件、人才资源、主题来源和观照对象。

随着都市文明的日渐异化,以及早期电影工作者对都市生活的体验更加深刻,对都市文明有意识的抵触逐渐替代了对都市文明潜意识里的向往,而更多地表露出对传统文化迷失的焦虑。如前文所述,“离开堕落的文明,回到自然的怀抱”似乎成了早期电影工作者的一致追求与渴望。他们一边对都市的罪恶进行控诉,呼吁人们逃离都市的梦魇,一边又必须栖身于罪恶的都市,享受着现代文化给自己的电影创作提供的取之不尽的叙事来源。因此,在郑正秋电影的叙事图景里,对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种种形状的差异性描述占据了相当大的部分,但是,基于郑正秋一贯的改良主张与矛盾心理,面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巨大冲突,他依然希望通过一种协商的方式,为二者找到“和谐”的可能。

电影《玉梨魂》,1924年,导演:张石川

在影片《玉梨魂》中,这种“协商”的意味就颇为明显。影片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孀居的年轻寡妇梨娘与自己儿子鹏郎的教馆先生何梦霞相互发生了爱情,但梨娘因为自己是一个寡妇不可逾越礼教,便忍痛中断了与何梦霞的感情,强制自己继续过非人的守节生活。梨娘怕贻误何梦霞的青春,便请公公作主将小姑筠倩嫁给他,两人虽勉强成婚,但夫妻间毫无感情,梦霞仍思念梨娘,梨娘亦郁郁寡欢。何梦霞远行后,梨娘抑郁而死。小姑筠倩便带着梨娘写给梦霞的遗书远涉长途区寻梦霞,梦霞见到遗书及孤儿,极其哀痛并因而与筠倩和好。影片并没有将主人公困苦的根源予以点破,但实际上却是同民族命运这个问题联系在一起。片中梨娘的死亦即爱情的缺损,是对两种文化(民族的/西方的)的冲撞无法回答的回答。

同类推荐
  •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

    《民间文化与“十七年”戏曲改编》对“十七年”时期民间文化与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关系进行了细致描述和考察,并以此为研究语境、理论视野和写作支援平台,从“民间”的维度,对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戏曲改编的发生、发展、性质、功能等做了概括性的梳理,既有宏观的全局分析,又有引人入胜的个案探讨,从另一个侧面揭示了“民间文化”对社会发展的深刻影响和重大意义。
  •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分析传统下的电影研究:叙事、虚构与认知

    作者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西方电影理论”概念。过去人们以为,所谓“当代电影理论”就是上个世纪60年代之后在符号学、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女权主义、文化研究等等影响下的电影研究。而作者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令人信服地指出,事实上,西方电影理论有两个传统。我们所熟知的只是欧陆传统下的电影理论,而在欧洲大陆之外的英美电影学术圈中,影响更深远、且在目前更具有生命力的,是另一个传统——分析哲学的传统。
  •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青闺爱巧:中国女子的古典巧艺

    本书在内容上注重鉴赏方法的介绍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追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选取了名家名篇作为经典鉴赏实例。选文贴近高职学生的特点,在注重介绍中国传统文学,展现中国优秀文化精神的基础上,努力做到严肃文学与通俗文学、古代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相结合,对外国文学也有涉及。在形式上采用了“理论知识”“作品示例”“讨论探究”和“拓展阅读”,部分作品增加了“辑评”。“理论”部分简明扼要,条理清晰,便于学生掌握;“示例”部分经典而生动;“探究”部分激发兴趣,让学生有话可说;“辑评”“拓展”部分让学生课堂得法,举一反三,相关篇目、不同观点举证链接,课堂内外融会贯通。
  • 中国古代文人画

    中国古代文人画

    文人画亦称“士夫画”,泛指中国封建社会中文人、士大夫所作之画,以别于民间画工和宫廷画院职业画家的绘画。苏轼第一个比较全面地阐明了文人画理论,对于文人画体系的形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文人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文人画在发展过程中,创作的主体始终是文人,创作的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在表现形式上,不断吸收宫廷和民问艺术,在复古和创新的交织中演进。
  •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改变生活

    设计,使我们的生活变得生动有趣、丰富惬意,它时不时地把你卷入一个潮流中,再把你拉出来,推向另一个潮流。千万不要以为,是你选择了设计,其实,是设计选择了你。设计左右着大众的审美,甚至左右着人们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的具体选择。设计带来的不仅仅是审美的改变,它同时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以及那些不易察觉的、我们看世界的方式。作者用活泼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读者阐释生活中的设计奥秘,没有深奥的专业术语,让你更贴近设计以人为本的实质。
热门推荐
  • 海洋馆漫游:海洋动物乐园

    海洋馆漫游:海洋动物乐园

    放眼全球,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都是海洋大国,经济最活跃的地区都在沿海地区。在当今国际社会,开发海洋、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已成为世界沿海各国的发展方向和潮流。海洋是一个富饶而未充分开发的自然资源宝库。海洋自然资源包括海域(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能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海水资这一切都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开采。青少年认真学习海洋知识,不仅能为未来开发海洋及早储备知识,还能海洋研究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 曦芒雾散

    曦芒雾散

    青涩的年龄,我们迷茫不止,不停地寻找自己的路。卫云,妖皇一族最后的传人,却在灭族之敌乌塔族内长大。他一直都是迷茫地修炼着,直到走出乌塔族,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的感悟下,慢慢看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浮现眼前。
  • 冰火上将

    冰火上将

    被人欺凌的他,突然觉醒体内的神通血脉,成为数百年来第一个双系能力者。机缘巧合之下发现父亲的意外死亡另有隐情,冰火上将周思程,大道万般,却走妖脉。背负血海深仇的他誓要颠覆这个丑恶的世界。
  • 捅天者

    捅天者

    穷屌丝被七维世界的生物附身。从此他能够逐渐掌控宇宙最强法则“空间”与“时间”。搏击高手?武道至尊?佣兵之王?超级杀手?机械战士?生化妖人?切,这只是小儿科!吸血鬼?狼人?修仙道士?八翼天使?……,去,只配俯首称臣!别装逼,他自称“打脸砖家”!“善恶只在一念间,天若不平,我便捅天!”
  • 缘起之咏月

    缘起之咏月

    她,傲如凤,娇如凰。美如月,形如灵。前生的错换来了今生的爱恨情仇,错综复杂的关系,却隐含着太多的无奈。纠缠一生的桃花,却成了最终的劫难。缘起终缘灭。无尽的长空里,无边的传说中。她,重生于六十年后自己一个小辈上。当年那个天才在此出现在这世间,天下又会出现怎样的动荡。高傲的她,却终是躲不过一个情字。
  • 凤求凰

    凤求凰

    厚重的宫门在凌雪薇身后重重地关闭……这位宰相之女之所以成为了母仪天下的当朝皇后,却是父亲与皇帝之间暗斗的权宜之计。新婚之夜,皇帝与皇后未曾谋面,便甩手而去。凌雪薇将如何面对这看似已成结局的局面?在皇宫内,低调的凌雪薇巧遇了皇帝的弟弟裕王。威猛多情的他,让她生出了莫名的信任与依赖。在皇宫外,乔装的凌雪薇偶遇了同样乔装的皇帝。倜傥多情的他,让她感到了难言的彷徨与依恋。凌雪薇将如何应对这看似没有结局的局面?宫闱宠幸之争,柳妃、安贵嫔等因妒生恨,引发了一系列错综复杂的明争暗斗。嬉笑怒骂之间,却是生死两相隔。宫廷权力之争,皇帝终于暗施杀手除掉了凌雪薇的父亲,却依然对凌雪薇百般宠爱。然而,她已经知道了真相……凌雪薇将如何选择自己的结局?<凤求凰>上下两部由现代出版社出版发行,现已全国上架,还望各位捧场.谢谢大家! 新文《江山美人》正在隔日更新中,希望大家支持!该本是迄今为止,猗兰写得最用心的一本,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 龙行贵州

    龙行贵州

    谁能想到,这个名副其实的山同,原来竟是一片水世界。两亿多年前,这片汪洋大海经历了18次升降运动和3次褶皱运动,存石破天惊、地覆大翻之后,成就了今日的贵州高原。水滋养了龙,山埋葬了龙。贵州的地下,隐藏着无数远古恐龙的化石,还有它们的脚印……龙死了,变成冰凉坚硬的石头,但龙的精髓却留在贵州的山水之间,于是才有丁“山走龙脉,水流龙势”的话语……当年,神龙从山中伸出头,不料一只角触裂了山崖,于是,它找到了出口,一纵身便从破口处窜出去,变成了龙门飞瀑……久居贵州的苗族人就曾这样描绘他们心目中的龙:“我们的龙和汉族的龙不一样,人可以骑它,摆弄它,因为它通人性,它和我们苗人的祖允是同胞兄弟!”
  • 执剑成皇

    执剑成皇

    谨以此先给我们年少青春时,无数次的幻想与热血
  • 姐妹青春

    姐妹青春

    同校同班同宿舍的四个姐妹,美丽,多情,善感。有青春的懵懂,有少女对社会的无知,有失意,有失情,有失望。追求自己的理想,敢做,敢为。有如激情似火,有如奔腾的江水,更有平静的湖水。有失败,有失身,有跌倒。有迷茫,有疯狂。都是在为理想而挣扎,为希望而蹉跎前行。勇敢做自己的我,做自己的真。从迷失中回归,青春无悔,人生无悔!
  • 广寒

    广寒

    开启望星,掌控神秘的时间之力;召唤守护,毁灭一切可怕的敌人。看一个大山里走出的少年,如何一步一个脚印,从小小的青云城,踏向无边无际的星海,成长为绝世强者!广寒小说普通讨论群341845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