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陈福寿为祖国培养世界冠军
陈福寿是中国羽毛球队副总教练。1954年从印尼回来后,在中国的羽坛拼搏,至今已有35个年头了。他为我国体育事业贡献了半生的精力,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一大批世界冠军。当队员们夺魁,中国的国旗在赛场上空升起,中国国歌在比赛大厅回荡时,他却悄悄地坐在会场的角落里。是啊,为了这难忘的一次次,他付出得太多太多了。
陈福寿的家离训练馆仅有200米远,但他却很少回去。他从没有节假日,没有陪自己孩子逛过公园,看过电影。自己有点小伤,小病时,就悄悄地吃点药,或贴块膏药,不让队员们知道。就这样,他默默无闻地用自己的心血把一个个运动员送上了世界冠军领奖台,又一个个送到教练岗位上。福建队老教练材丰玉赞叹道:“陈福寿带出来的队员没有废品,我脱帽鞠躬了。”
在这么多的赞扬声中,陈福寿仍旧保持着谦虚谨慎的作风。当他的球队从国外凯旋归来,中央领导亲自接见时,他还是坐到那不被人注意的地方。他无所求,只求能为国家多培养几个世界冠军。自己的队员们做出了成绩,他却常常把功劳记在地方队上。他说:“没有地方队辛勤劳动,把好苗子送到国家队来,我培养不出世界冠军来。”
近年来,陈福寿在印尼的亲戚多次劝他回去,老伴也有点动摇,可陈教练却一个劲地说:“我们是中国人,应该为祖国效力!”
64.牛永杰神针驱病魔
牛永杰的母亲是位着名的中医,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他从小就喜欢中医、中药,经常在母亲身旁观看她给病人针灸、熬药,有时还做母亲的助手,所以学到不少治病的学问和技术。一天,一位铁路工人肘关节脱臼,来找牛永杰母亲治疗。牛永杰抢上前去说:“我来治!”他按母亲传授的技法,果然给病人治愈了。病人拍着他的肩膀夸奖说:“小牛大夫真是神医呀!”后来,牛永杰参军入伍,当上了医生。因为他具有高尚的医德和高明的医术,为战友和群众多次治好了疑难病症,所以多次受到嘉奖,荣立过二等功,被山西省政府评为改革开放中做出优异成绩的模范。
牛永杰医疗水平已经很高,被人们称颂为“神医”,但他从不自满,而且越来越谦虚、谨慎。为了治愈偏瘫,他钻研头针医术。一天夜里,他出诊回来,打开电灯,摆好针盒,端坐在椅子上,左手摸到头顶一个穴位,右手持针猛力扎下,然后缓缓深刺,捻针,再深刺、再捻针,直到不能再探时,用手指沿头皮将针拔出,提笔记下深度与感觉……连续十多天,他把所有医治偏瘫的穴位都扎遍了,终于找到最佳穴位和最佳深度……
在成绩面前,牛永杰从不止步。一次他在外国杂志上看到一篇论述吸烟对大脑危害的文章,文中说吸烟比输液进入大脑快10倍。他立刻联想到在祖传中药抽入法基础上,同时加氧,提高大脑供氧量,并施以针灸,会增强治疗效力。于是他创造了用于医治脑血栓早期偏瘫的“药氧栓区带疗法”。临床表明,病人吸入药氧5秒钟后,四肢皮肤神经末梢出现明显变化,血流加快,再向栓塞部位取穴下针,患者第一次治疗就有显着效果。
牛永杰虚怀若谷,不断进取,不断创新,治愈许多重患。1987年北京军区医务系统检查评比时,牛永杰作了医治偏瘫重病患者的现场表演,荣获评比第一位;太原电视台和山西医学院联合录制了电视片《一朵神奇的医疗小花》,对牛永杰医治偏瘫和高位截瘫的事迹作了专题报道;杨成武同志为他题写了条幅:“学无止境”;薄一波同志为他题写了条幅:“精益求精”。
如今,牛永杰仍在祖国医学的崇山峻岭中开拓、攀登……
65.张雁荣获金鸡奖之后
着名电影演员张雁,在50多年的艺术生涯中,扮演过无数个“小人物”,没想到花甲之年竟荣获中国电影界的最高奖——“金鸡奖”最佳男演员称号。他是中国影坛设金鸡奖以来,第一个男主角获得者。
1980年张雁应邀在电影《月亮湾的笑声》中饰演剧中主角江冒富。由于他真实、细腻、自然、准确的表演,使影片获得成功,他也因此而一举成名。
张雁成了名人。汽车上,菜市场、饭馆里、服装店,无论他走到哪儿,大小孩子,男的女的,一眼就认出他,高喊:“冒富大叔!”张雁可并没有为此而陶醉,他推心置腹地对同行们说:“艺术上我是幸运的。我自知并不是因为我得了奖,就比别人强多少。我的老朋友中有很多功力非常深的,他们没有像我这样,只是缺少机会,只是因为没有碰到一个合适的角色而已。”他常对青年演员说:“演员是观众的偶像。你演坏人,别人也不认为你是坏人,你是给人一种艺术享受。你演好人,别人更高看你。演员如此,名演员更是如此,一个演员任何时候都要严格要求自己,一点坏事也不能干。”他幽默地说:“有时候我出门就笑,见人就笑,笑得嘴角上去都下不来了。怎么办,人家不是喜欢我,而且喜欢剧中角色。有些人演了个英雄,就认为自己是英雄了,把观众对人物的热爱当作是对自己的热爱,那是十分可悲、可怜的。”
1982年,在北京新桥饭店一次中国电影家协会会议上,影协主席夏衍说:“《大众电影》期期都是女人头,美女像能不能换换?”《大众电影》负责人说:“夏老的意见提得好,我们下一期杂志就发张雁的大头像!”当时在场的张雁幽默地说:“咱们可有话在先,你如果发我的照片,下期《大众电影》卖不出去,我可不赔钱呀!”
果然,这期刊物少发行60万册。
事后,张雁说:“演员的职业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职业。之所以危险,就是因为如果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最终,将会葬送自己。过去,还是看得淡一点好。人生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你得到了什么,而是你努力了没有,你奋斗得怎么样!”
66.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我国着名的农业专家,全国劳模,被外国学者誉为“杂交水稻之父”。1987年11月3日,他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捧回了教科文科学奖。这是一种世界性科学大奖,两年颁发一次,一次一人。中国科学家是首次获此殊荣。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赞扬说:“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自1976年以来,北起辽宁,南到海南,东自上海,西至云南,到处开始试种,交杂品类由一季发展到三季,品种由几个发展到几十个。亩产由400多公斤增到500公斤以上,全国累计增产粮食1000亿公斤!它作为我国第一项出口技术转让给美国,比当地良种增产37%;日本、阿根廷、巴西、印度等相继引进试种,增产都在20%以上……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也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他先后获得国家科委和农委授予的特等发明奖、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授予的金质奖章和“杰出发明家”称号,英国让克基金会颁布的“让克奖”。他成了举世闻名的人类绿色革命的使者。
人们说,袁隆平艰苦奋斗了十多年,现在成功了,应该笑了,应该高兴了。然而袁隆平却异常谦虚,他没有笑,他仍在沉思:“我国每年有2200万婴儿出生,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5,而耕地只占世界的1/14。况且中国土地每年减少3800多万亩……如此下去,越来越多的人口吃什么?”他经常对他的同事们说:“国家提出2000年达到小康水平,粮食方面要达到这个目标,困难不少呀!全国年总产粮食4000亿公斤,人均约360公斤才是个温饱水平。到了2000年,计划产粮5000亿公斤,而人口会增到13亿,还是个温饱呀,农业大国解决不了人民吃饭问题,叫我们农业科学工作者怎能吃得香、睡得安?”
袁隆平在成功的路上毫不停顿,继续进行杂交水稻高产优质多抗新组合试验,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
67.李文华甘当配角
李文华是深受观众爱戴的着名相声演员,劳动模范,1985年被评选为“十大笑星”之一。
李文华生在北京,自幼就喜欢听莲花落、快板、太平歌词和相声。1949年北京解放,他参加了工厂文工队,很快就以“快板大王”闻名全厂。不过使他最上心的还是学说相声。他表演的相声常常使整个工厂俱乐部万众沸腾,观众一个个笑得前仰后合。他演出的相声《请医生》,被评为全国职工第一次曲艺汇演优秀节目;他主持编写的话剧《挑战》被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搬上了首都舞台,使李文华名声大振。1962年,他调入中央广播艺术团说唱团,当上了专业相声演员。
相声表演有捧有逗,“逗哏”为主,“捧哏”为辅。这种分工是由对口相声的形式决定的。“逗哏”者主动,“捧哏”者被动,“逗”有来言,“捧”有去语,配合默契,才能珠联璧合。李文华进说唱团以来,一直是“逗哏”的。这是对口相声的主角,表演中既主动又露脸。但是说唱团当时缺的是配角——“捧哏”。李文华毫不犹豫地表示甘当配角。从此,他几乎“捧”遍了团里所有的“逗哏”演员:侯宝林、郭全宝、刘宝瑞、马季、于世猷、郝爱民、赵炎、姜昆。
为了当好配角,李文华虚心请教老演员,别人在台上演,他站在台边认真观摩,细心琢磨每位“逗哏”演员的特点。一次,他给侯宝林“捧哏”,说完预先排练的段子,观众掌声如雷,要求返场。侯宝林来了一段“全家福”,这段子李文华没有练过,但他捧得既稳又严,恰到好处。下场以后,侯宝林连声称赞说:“文华,这个段子咱俩没练过,你怎么演得这么地道?”李文华嘿嘿一笑:“您跟郭先生‘放活儿’的时候,我早在台边儿上瞄着呢!”
有一段时间团里安排李文华给马季“捧哏”,他俩配合巧妙,相得益彰,极受观众欢迎。不久,领导决定换于世猷与马季搭挡。这样的调动对李文华当然有影响,但他愉快地服从了,并且毫无怨言。
1978年夏天,年轻的相声演员姜昆来找李文华:“李老师,我跟您排一段,行吗?”“那怎么不行!”李文华爽快地答应了。他喜欢姜昆聪明、热情、有钻劲,心甘情愿地作姜昆的“绿叶”。他们亲密合作,演出获得极大成功,还创作出版了两本相声段子。姜昆满怀深情地对李文华说:“李老师,您以前一直是领导叫干啥就干啥,这回领导要是再调您,您可别服从分配啦!您就说,姜昆离不开您,您也离不开姜昆好啦……”
68.小发明家李珍不自满
李珍是山西省降县晋南机械厂子弟小学的学生,年仅8岁,她的发明就获得3项国家专利。1989年底,她发明的“全保护荷花餐巾台布”,飞入亚运村,引起了泰国、加拿大等国酒店、宾馆的兴趣;1990年4月,他和姐姐李琳发明的带有隐形可调开关的新型工艺台灯,以变光、变色、节电、安全、艺术等多项功能而被誉为“七色宝石灯”,获得国家专利;她和姐姐的另一项发明——带有小型算盘和支书架的新型文具盒又获专利,并被指定为第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小发明竞赛的奖品。她以年龄最小的专利获得者跻身于《中华女界之最》一书,被吸收为“中国发明创造者人才之家”成员,她的成果收进了《中国实用专利集锦》。
李珍从小就爱动脑子,4岁时妈妈让她关窗子,她身矮够不到,灵机一动取来雨伞,用伞把将窗户钩了回来。她会编故事,津津有味地讲给小明友听。上小学后,一天在电视上她看到外国人吃饭都戴着餐巾,便想起幼儿园小朋友吃饭时常洒饭、洒菜,如果有一块布保护衣眼多好啊!从此放学之后,李珍就专心致志地构思,设计,利用妈妈的废布料缝来拆去。经过370天的琢磨、试做,改进,终于做出一种新型“荷花台布”。中间的圆形“花芯”为台布面,周围三角形“花瓣”为帷布、帷布的尖端各有一个扣眼,吃饭时只要将面前的帷布扣在胸前,就可以对衣眼和地面起到保护作用……
李珍的几项发明问世之后,许多工厂派人来与她洽谈发明权转让问题,答应给她一笔可观的酬金。然后心灵纯洁的李珍十分谦虚,从来不提钱的事儿,厂家过意不过,执意替她支付了专利申报费。李珍在研究解决气压暖水瓶不保温问题时,在出水管上部套接一个“U”形管,再设置一个重球式常闭阀门,就可以解除气压暖水瓶不保温的烦恼了。有人提醒她说:“应该保密呀,这是一项了不起的突破呀!”李珍却谦逊地说:“只要能给大家生活带来方便,有没有专利证都行,尽管早些宣传吧!”
李珍的名字飞向全国,几乎每天都有各地的来信,有羡慕称赞的,也有鼓励鞭策的。一位大学教授勉励她说:“迄今诺贝尔奖还没有一个大陆中国人获得过,难道我们真的不如外国人吗?读了你的事迹,我看到了咱们中国的希望,诺贝尔奖金的摘取,非你们后一代莫属。”
这些热情洋溢的来信,给了李珍不断进取的力量,她更加虚心学习,一面研究功课,一面阅读《少年科学画报》、《智力故事》等课外读物。在她的书柜里有500多本书,尽管已翻得少皮缺角,她还舍不得丢弃,因为她需要吸吮知识的营养,向更广阔的领地飞翔……
69.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在北京王府井百货大楼前,有一尊铜像,在铜像黑色花岗岩底座上,镌刻着陈云同志题写的几个大字:“一团火精神光耀神州”。他就是全国着名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原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