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常氏家乘》记载,常氏的南祠堂里曾长期供奉着一把始祖用过的牧羊铲,而常氏宗图上又画着一个牧羊的人。常氏族人说,常家祖先最初是以牧羊为生的。同每一个白手起家、富甲天下的家族一样,常家由贫到富也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奋斗过程。
常威是常氏家族在张家口经商的第一人。他生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始祖常仲林是在明朝弘治年间迁徙到榆次车辋村的。常家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并不很富裕,有时候连解决温饱都很困难。在当时的山西,大多数孩子读几年书便去学做生意了,这是很正常的事。常威幼年时,虽然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学下去也许会是个仕途之才,但受当时“学而优则商”思想的影响,他一点都不为仕途所动,更不甘心当一辈子从土中刨食的穷人,便决心到外面去闯荡一番。
于是,常威就挎起一条破褡裢,带上前辈放羊时用过的鞭子,开始了自己的淘金之旅,走上了寻求致富的漫漫长路。一路上,他省吃俭用,以给人打卦算命为生,暂时算是谋了个职业,以混口饭吃。他就这样一路风尘仆仆地徒步走到了河北张家口。
靠着自己算卦占卜攒下的银子,在动脑筋摸清市场行情之后,常威用小本钱购进了一些棉布,做起了行商。他走街串巷、沿街叫卖,开始了商业旅程。不管天气多么恶劣,他都坚持不懈。这样经过两三年的艰辛努力,常威渐渐有了一笔小小的积蓄,他用这笔小钱在张家口开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布店。至此,常家算是有了正式经商的人。
常氏布铺专门销售榆次的大布。榆次大布线紧、幅宽、耐磨,在北方市场很有名气。张家口是关内外商品的集散中心,常氏布铺经营颇有自己的特色,在商铺林立的张家口生意逐渐兴旺起来。常威因从小熟读四书五经,经商遵循儒家道德、恪守诚信、视信义为生命,这也使常氏布铺很快就名声大振。
张家口,也叫东口,口外是茫茫的蒙古大草原,口内是广阔富饶的中原。常威运用商人独到的眼光,瞄准了张家口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凭借着淳厚的品质、坚韧的毅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到康熙五十年(1711年),短短几年间常威已由一个小小的“行商”发展成为拥有铺面的“坐商”,但铺面并不大,甚至连个正式的店名都没有,只是简单地叫做“常布铺”。
据说,有一天,—个金头发、高鼻子、蓝眼睛、西装革履的俄国人走进了“常布铺”。在张家口市面上经常能见到外国人,这本不足为奇,但这位名叫彼得列夫的人是来自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他进店之后,常威很热情地招待,介绍布匹,拿出各种样品供对方看,但彼得列夫对货架上的布只是默默地扫视了一番,他从腰间掏出一把三寸长的小匕首,径直向货架上的样品布射去,只听见咣当一声,刀在接触到布之后应声而落。彼得列夫上前审视这匹布被刺的地方,发现只有微微的一点白痕。他弯腰捡起小刀后对常威说,这把小刀产于北欧芬兰,锋利异常,在整个欧洲大陆都广为人知。榆次大布能经得起这一刺,令他大为惊讶,可见布的结实性。
原来哥萨克人生活在顿河草原,那里的人们强悍尚武,人人骑马,常年打猎游牧,穿行在灌木之间,居无定所,他们喜欢穿一种宽松的长衫,耐磨耐划是他们选择布匹的最重要的标准。经过这番试探,彼得列夫订购了大量的常氏布匹。从此,常布铺开始了它的跨国经营,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常家逐渐兴盛发展起来。
雍正六年(1728年),常氏父子在张家口创立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德玉”铺号,仍以经营布类及日用杂货为主。后来,常威又从大德玉中抽出资金,成立了一个新字号“大德常”,并将“大德常”与“大德玉”分别交给长子常万玘和三子常万达经营,使常家分离为两个大的商业集团。这两个集团,互为援引,共同发展,成为张家口的重要商家。
长子常万玘注重在国内市场的发展,稳扎稳打,继承了父亲常威创办的事业,以经营布匹和百货为主。常万玘与其子孙在“大德常”的基础上,奋斗百余年,在成都、大同、汉口等地创办了大德美、大德川、大德瑞、大德成、大德亿、大德正、大德旺等十个以“德”字为标志的字号,号称“十大德”,形成了以张家口为中心,遍及大江南北的商业网络,使得常家在晋商藏龙卧虎的张家口,成为众所皆知的商界翘楚。而常万达在张家口老营深深扎根的同时,眼界放得开阔起来,他看到了张家口外的那片大漠荒原,在他的眼中那不是层层涌动的黄沙,而是一个个商业机遇,是沙中的黄金。
常家在山西省的太原、榆次、太谷、大同和省外的北京、沈阳、天津、苏州、上海、汉口等地开设分号,既经营商业,又贩运货物,贸易往来中在沟通商业信息、办理转汇资金、服务经营决策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众多商号,除经营大宗的绸缎、茶叶外,像朝鲜的高丽参、长白山的人参、四川的夏布业务都有涉及,做得特别红火,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局面。
常家从出走张家口的一个小小的算命先生起步,日益壮大发展起来,成了沙漠中的一颗耀眼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