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艘汽轮客船分三层,底层是机房,二、三层是客舱。他们在二层找了两个位子,每个位子上都铺着一条草席,可以坐也可躺着,船舱内不拥挤,每个客人都有座位。在客舱内也可以自由走动。周晓元好奇地看着船舱内走动的来往客人,还有卖东西的小商贩在船舱内吆喝着叫卖声。汽轮船发出轰隆隆的马达声,开船了,汽笛长鸣几声。江面很宽阔,碧蓝色的江水缓缓地流着,偶尔看见木帆船在江面行驶,也有渔民划着尖尖的小木船带着鸬鹚在江水里捕鱼。轮船顺水而下,在沿途还停靠了几个码头,上上下下的客人络绎不绝。大约到中午十二点,就到达了福州一个叫洪山桥的码头。远远望去,这个码头的岸边停泊着多艘汽轮船和木帆船。父亲说到福州了,就在这里下船。周晓元跟随父亲提着行李走下船,沿着石阶攀登到靠码头的街上。这里呈现出一幅车水马龙的景象。街两旁摆满各种蔬菜、水果、家禽和鱼虾,买东西的人群熙熙攘攘,讨价还价声、叫卖声连成一片。不远处停靠着一排排三轮车和人力车在等待着拉客。一个三轮车夫看见周尚祥父子提着沉重的行李,忙跑过来问是否坐车,父亲说要去鼓楼方向。于是把行李放在车上,坐上车向鼓楼方向驶去。
周尚祥新分配的单位就在鼓楼朝北一条大街的东边。院落是坐东朝西,中间的院子有四五百平方米,西边是大门,南北和东边都是二三层高的办公楼、会议室和食堂。在东南角有个小胡同,可以通到后面的一个住宅区的院落。这是一座典型的福州民宅,中间的天井有一两百平方米,是用长石条铺的,天井中间有一口水井。四周的走廊过道是用大的长石条铺着,比中间的天井高出三四十厘米。南北有两座土木结构的两层楼房,东边是大门,大门外面是一条小巷子,据说这里原来是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
周尚祥在省委党校结业分配后,已来这里报到过。父子俩坐三轮车到达后,很快联系到有关人员。
一个总务人员把他们带到后面住宅区院落。上了二楼有一间空房子,分为前后间,前面的大一点有十几平方米,后面的小一点有五六平方米,中间有一个小门隔着。地板是用木板铺的,楼梯也是木板铺的,走起路来发出“啪啪”的响声。
那位总务人员还叫人搬来两副床架、床板和一张桌子、两把椅子,又带父子俩到食堂买了饭菜票,并抱歉地说:“我们单位比较简陋,你们先整理一下,还需要什么尽管来找我。”周尚祥一再表示满意和感谢。
第二天下午,人事处刘处长和局办公室徐主任,受局领导的委托,来看望周尚祥父子俩。他们首先对周尚祥调来表示欢迎。
人事处的刘处长说:“我们单位是省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下属有十来个文艺团体和文化管理机构,有很多高级知识分子、文艺界名人和旧社会留用人员,政治思想和党务管理工作比较薄弱,你是南下干部的老同志,党性强,政治思想工作经验丰富,组织决定让你担任局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以加强我们单位的党务和政治思想工作。”
办公室徐主任说:“这几天先好好休整安排一下,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需要什么帮忙,尽管向我们办公室提出来。孩子上学就在我们单位斜对面的小学,到时单位可以帮忙联系。”
周尚祥对人事处和办公室的两位领导的关心一再表示感谢,并说自己过去长期在县基层工作,现到省文化局工作感到非常生疏,希望今后组织上多多帮助。
过了一天,周尚祥又带孩子到街上看看,添置一些日用品,还到西湖逛了逛,让孩子熟悉一下周围的环境。
福州城比梅溪小山城可繁华多了。大街的道路都用水泥和柏油铺的,宽阔平坦的马路可以并排通过四五辆车。马路上有汽车、自行车、三轮车和人力车川流不息,不时发出“嘟嘟”“叮当叮当”的响声。
有一种公共汽车很特别,车身宽大,车的尾部挂着一个两米多高的椭圆形的烧木炭的炉子,冒着灰白色的浓烟。周晓元好奇地问:“为什么汽车还烧木炭?”爸爸说:“我们国家缺乏汽油,只好用烧木炭发出蒸气来发动汽车。”周晓元会意地点点头。
盛夏的福州炎热极了,火辣辣的太阳当头照着。街道两旁的商铺一间挨着一间,各种商品琳琅满目。熙熙攘攘的人冒着炎热,年轻的姑娘们撑着伞遮阳,穿着艳丽的衣裙;男人们有的穿着长短裤和凉鞋在街上行走着。络绎不绝的人群,购买着自己喜爱的东西,形成一道亮丽的南国风光。
周尚祥父子俩在一家百货商店买了一些日用品,就急忙出来。当走到鼓楼十字街口的时候,在十字街口北面路口两旁矗立着两座六七米高的牌楼,是用木架构建成的,漆着大红的颜色。每逢大的节日牌楼上都插满彩旗,亮着一排排的彩灯,是鼓楼的一个景观。周晓元不解地问:“这个地方叫鼓楼,为什么看不到鼓和楼房呢?”爸爸笑着说:“听说这里古代是福州的一个城门,城门上是设有鼓楼的,所以就把这个地方叫鼓楼。随着时代的变迁,城门、鼓楼都拆掉了。”周晓元惋惜地说:“如果还有城门和鼓楼该多好啊!”
有一天傍晚,父亲说要带周晓元到西湖玩一玩。福州西湖是福州居民休闲的好去处。他们从住地到西湖只要走半个多小时就到了。
西湖的大门华丽雅典,五彩缤纷的彩灯闪烁着,大门口有两尊大石狮,像是来迎接游玩的人们。进了大门是一条石条铺成的湖堤,湖堤的中间一座石拱桥。沿着石阶上去,跨过石拱桥,可以走到湖堤的另一边。湖堤的两旁栽着两排柳树,柳树的枝叶垂下来快触到地面了,微风吹拂着郁郁葱葱的树林,摇来摆去。
过了湖堤就是西湖最大的陆地岛,岛上到处是茂盛的树木、绿色的草地和五颜六色的鲜花,还有别致的凉亭、长条的石椅、石圆桌,供人们纳凉休憩。
三五成群的人们,在清凉的微风中,有的散步,有的聊天。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在草地和树丛中追逐玩耍。
湖面波光粼粼,像一面巨大的镜子,霓虹灯光倒影在水面上,绚丽多彩。湖面上有人在划船,小船悠闲自在地飘来荡去。
周晓元第一次见到这么美丽的夜景,陶醉在美丽的湖景中,看着这么美的风景,都不想回去了。最后在父亲的催促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西湖,踏上回家的路。
五、快乐的校园生活
模范小学
转眼间已到了八月底,新的学期将要开始了。对面的小学叫“福州市模范小学”,是市里的重点校之一。这小学曾是福州一所有名的书院,民国时期是福州的国立小学。解放之初,该校的一名小学生在学校附近的一所公共厕所,机智地抓获了一个写反动标语的特务,为表彰该校学生的先进事迹而更名为“福州市模范小学”。
进学校大门后朝西边有一座三层教师办公楼和图书阅览室。北边是操场,有三个篮球场那么大,除了矗立着两个篮球架外,空荡荡的,平时主要是学生做操和活动用,操场靠北边有一座坐北朝南的三层教学楼,每层有八个教室。教学楼是土木结构的,外墙是用灰兰色的木条板横着钉成的,里墙是用白灰抹的,教室里装着日光灯,亮堂堂的。
教学楼的东西两头挖有防空洞,防备敌机空袭时用。西头靠墙边有一排小木屋,是班级实验喂养兔子的窝棚。
一天上午,周晓元跟随父亲到模范小学办理转学和报名的手续。小学的校长是一位志愿军转业的军人,曾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当过文化教员。校长看到周晓元的父亲是一位革命干部,很热情地接待了他们,并交代教导处办理有关手续。教导主任是一位女教师,看了周晓元的转学证明后,担心地说:“这个学生是从县小学转学来的,恐怕要跟上我们的教学有困难。”校长说:“那就安排到‘四丁’班吧,那个班的李老师耐心些。”
“四丁”班的班主任李东白老师也是教语文课的,是学校的优秀教师。李老师在办理报名手续时顺便问了学生的一些基本情况,周晓元都一一作了回答,李老师满意地点点头,并交代第二天开学上课的一些要求。
第二天早上,周晓元早早起来到食堂吃饭后,穿上白色短袖衫,兰色的裤子,戴上红领巾,背着书包,怀着激动的心情踏进校门。
“四丁”班的教室是在教学楼靠西头的二楼,班上同学陆续到齐后,李老师叫周晓元坐在第三排的一个空位上。李老师宣布说:“我们班来了一位新同学,名字叫周晓元,他的普通话讲得很好,请大家鼓掌欢迎。”班上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就此,周晓元开始了新的校园生活。
周晓元细心观察着新的校园环境和新的小伙伴们,除上课讲普通话外,下课都是讲福州话,讲普通话也带着很重的福州腔调。福州话和梅溪县的话差不多,只是腔调不太一样,他大致都听得懂意思。
听几个同学议论说:“这个‘两个声’还不错,普通话讲得好,人也长得帅。”李老师也许是受校长的影响,对南下干部的子女特别重视和关心。上课经常有意多提问周晓元,平时他的作业和考卷也特别认真批改,通过一段观察,李老师觉得周晓元的成绩在班上属中上水平,且还有一定潜力。
在期中时,李老师对周晓元进行了一次家访,李老师首先向周晓元的父亲介绍了学校的一些情况,并说:“这孩子在班上普通话讲得好,语文成绩较突出,胆子小一些,再努力一点,一定能成为优秀的好学生。”周晓元的父亲对李老师表示感谢,并请老师严格要求他。
临近期末,四年级段进行一场别开生面的语文抽签现场解答比赛,即把语文的各种题目编号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放进一个小纸盒里,供参选人员抽签。
四年级的每个班选派五名队员参加比赛,周晓元也作为“四丁”班五名队员之一参加比赛。抽到签后,准备一分钟即在现场三位评委老师面前解答。当时是实行五分制的,周晓元获得了满分,为班级赢得了荣誉。
踢足球
小学生们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简朴天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