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9900000050

第50章 画家谢之光之谜(2)

一个是西装革履、才华横溢的海上画坛才子,一个是娇美柔婉、红极一时的海上青楼名妓,当相互倾慕、两情相悦后,终于喜结良缘。这对现代版的才子佳人,就是谢之光和他的第二任太太芳慧珍。当时曾与玉堂春齐名的芳慧珍自下嫁画家后,专心侍奉,严守妇道。为了表示与风尘的决绝,也为了表示对丈夫的忠诚,从此再不下楼半步。哪怕后来穷困潦倒、历经坎坷,两人始终相守相依、相濡以沫,直至上穷碧落。谢、芳之恋,虽不轰轰烈烈、惊天动地,但也刻骨铭心、终生不渝。而今回眸谢先生当时从婚变到再婚的往事,颇多感叹。

谢之光第一任太太是潘锦云,他们当年的离异扑朔迷离,坊间有几个不同的传说。版本一是:外貌漂亮、性格活跃的潘小姐家境甚好,父亲是开银楼的,算得上是金枝玉叶。自与青年画家谢之光结为连理后,依然还颇有小姐脾气,喜好社交,擅长跳舞,着迷于打麻将。有时稍不称心,就将谢之光画的月份牌画撕碎,使谢之光十分尴尬为难。因为月份牌画系工笔重彩,画一张常常要好几天,甚至半月多。当时画月份牌画的有三位名家:谢之光、郑曼陀、杭稚英,号称“月份三剑客”。郑、杭都知道谢之光有惧内症,谢亦小心侍候,生怕有所得罪。由于谢太太时常出入舞厅,在轻歌曼舞中与一男舞伴配合默契,日久生情,终于离谢而去。

版本二是:谢之光为了创作月份牌画,时常寻找一些年轻貌美的女子做模特写生。当时的一些生意洽谈或是朋友聚会,常借青楼举行。在一次这样的聚会中,谢之光见一女子颇有古典美女的优雅和小家碧玉的风情,且衣着时髦不媚俗,这不正是他苦苦寻觅的模特形象吗?于是就时常邀请此位芳慧珍做自己的写生模特。谢之光的幽默豁达和艺术才华使芳小姐颇有好感,而芳小姐的柔美温存和善解人意,也使谢之光情有所钟。当他们的这段感情被原配夫人潘锦云得知后,潘立即提出与谢之光离婚。当时谢与潘已生有一子一女,因此谢并不同意,但去意已定的妻子却离家出走澳门。

版本三是:潘锦云生性开放,时常在外跳舞打牌,家中之事也不料理,并与舞搭子关系亲密。谢之光开始还说说太太,希望她别整天在外玩乐,但太太只当耳边风,于是谢之光也放浪形骸,出入青楼,觅得相好。此时谢、潘的夫妻关系仅是维持而已。后来潘认识了一位澳门糖厂的老板去了澳门,而谢则倾情于一位青楼女子,并将其娶回。

以上三种版本孰真孰假?婚变涉及个人情感,又不便开口相问,这要等待时机。1975年春节前夕,我带了一瓶当时还算可以的“玉液香”酒和一些熟菜去看谢先生,在一起小酌,谢先生感叹道:“别看我现在一副瘪三腔,当年我西装笔挺,卖相(外表)交关好。”由此我乘机引出了他当年的婚变之事。想不到谢先生十分坦然,他“咪”了一口酒,先“嘿嘿”自己轻轻地笑了几声:“这桩事体是发噱的,当时我自己觉得蛮正常,离掉一个就再讨一个,那能闹出这样多的传说。实际上是我当时也没有相好,潘锦云当时外面也没有搭子,只是我们觉得二人合不拢。潘人蛮好,就是欢喜白相(玩)。我整天忙于画月份牌,对伊也照顾不周。于是二人好合好散,然后各寻户头(对象)。”当年风流倜傥的月份牌才子,而今已人生迟暮,只是缅怀旧时情迁婚变,空留下几分惆怅。

值得一提的是谢与潘离异后,潘嫁给了澳门糖厂的老板,但也时常回上海看望留下的一对儿女,并住在谢之光妹妹的家中,对谢之光的身体也很关心。只是谢之光的长子在23岁大学毕业时不幸患病去世,此后,潘锦云也因伤心而很少回上海了。而芳慧珍自和谢之光结合后,对潘留下的儿女视同亲生,对他们很亲切体贴。而谢之光之女谢碧月也讲,她与后母的关系很亲近。

三、酗酒酗烟之谜

谢之光先生的晚年,正是“文革”后期,“四害”横行,民不聊生。谢先生也因贫病交加,处境艰难。他原先的画室名叫“栩栩斋”,此时已改为“白龙堂”。有一次,当我问及谢先生为何将画室起名为“白龙堂”时,老先生的情绪显得有些激动了,他猛吸了几口烟,又呷了一口装在现在已很少见到的那种小口药水瓶中的酒,愤愤不平地讲:“我的画在海外是以尺论价,我也想为国挣些外汇,这样我的日子也好过些。但我弄不懂,就是不准我画!”

一阵猛烈的咳嗽,使他哮喘不已:“我是一个画家,不叫我画,我活在世上有啥意思?他们不叫我画,我自己画,为大家画,白画总可以吧!所以我就将画室起名为‘白龙堂’,谐音为‘白弄’。”谢先生的语音显得沙哑而又苍老,语气中间夹杂着无奈而又自嘲之意。也正是这种“白弄”,使谢先生彻底摆脱了世俗功利的诱惑,超越了传统模式的框架,变成了一条真正的“白龙”,在绘画艺术的天地中腾云驾雾,呼风唤雨,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谢先生绘画的颜料大都是朋友、学生接济的,除了国画颜料外,油画、水彩、广告及至荧光颜料他都用,这反而使他在多色杂糅、变汇通融中,理性地把握了色彩效果,使海派书画的用色敷彩有了新的突破,瑰丽明艳、灵动典雅而又丰裕飘逸。

谢先生绘画的手法也越来越洒脱,他时常把整碟的墨汁和颜料朝宣纸上倾倒,甚至用刷子、竹筷、纸团、调羹当画具,在任意渲染中精心勾勒。画到得意时,他会背过身去,用手在背后默画,他仿佛把自己整个生命都投进了丹青线条。以简约的构图、老辣的笔触、跃动的气势、丰满的意境宣泄谢之光赠笔者画其主观体验,具有徐渭的狂放、八大的恣肆、昌硕的凝重以及属于他自己的潇洒质朴。在更高的层次上,他画的各种花卉,都显得富有情感象征性,荡漾着一种生命意识。在那一无所有的日子里,谢先生的丹青也日臻人画俱老的佳境。而此时,谢先生的家中也时常出现排队等画的奇观。谢先生来者不拒,有求必应。求画者过意不去,有的送一瓶白酒,有的送几包烟,有的送一小袋水果等,谢先生也从不计较礼物多少,哪怕是空手而来,依然是让其带画而归。可以这样讲,谢先生是画界的“张思德”,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这也为谢先生赢得了至今为人称道的口碑。

令人担忧的是谢先生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后来连步履也开始显得有些蹒跚了。在一个阴晦的深秋黄昏,我踏着铺满街头的落叶,又来到了“白龙堂”。谢先生的烟瘾酒瘾似乎越来越大了,和我边谈着边不断地抽烟喝酒。谢先生平时几乎不喝水,而是以酒代茶。而他的香烟,也好像是一直燃烧着的,即使他在作画,烟也搁在桌上,不时地吸几口。由于经济拮据,他喝的是一毛钱一两的臭土烧酒,抽的是一毛三分钱一包的劣质烟。因此,有传说谢先生是自己酗酒酗烟而死的。也就是在这一次的拜访中,我见剧烈的咳嗽不时骚扰着谢老,像是要把他的五脏六腑都迸出来似的。望着他痛苦抽搐的老弱之躯,我情不自禁地劝道:“谢老,你是否可以少抽些烟,少喝点酒?”

谢先生抬起伏在桌边的头,用青筋突突地手抚摸着起伏的胸口,用混浊的嗓音说:“不瞒你讲,不靠这些烟酒的刺激,我已无力作画!”尽管他的话说得低沉,我的心却被强烈地震撼了!谢先生为什么离不开烟酒?他是靠烟酒的刺激来支撑画笔的,这是维系他画魂的一种激素,他是以消耗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挥洒丹青的呀!其中折射出一位艺术家悲壮的献身精神……

又一片黄叶飘零在谢先生的窗台上,一盆黄菊已在西风中枯萎。暮色映照着谢先生憔悴的面容,我不想多打扰他,起身告别。谢先生却拉着我的手,认真地说:“我今天要为你画幅画。”说罢,他铺开了宣纸。

田园一隅,几株挺拔郁勃的秋菊,黄花盛开点缀着秋色,一块奇崛的山石突兀而立,在绚丽的画面中显示出冷峻。落款是:“琪森属,之光七十又七。”

谢先生原先有些蜷曲的身子,有些萎靡的神情,在绘画时却倏然焕发出活力。望着他那如醉如痴的挥毫泼彩,那酗酒酗烟的放浪形骸,那似疯似癫的作画姿态,我蓦地想到了“青藤书屋”中的那个徐渭,贫困的生活和落魄的境遇使他精神常常失常,以致数次自杀未遂而误杀妻子坐牢。然而就在他一无所有的晚年,却完成了中国绘画史上伟大的变法。接着,我又想到全世界都在纪念的那位荷兰画家梵高。这位生前仅卖出过一张画的大师,历经人间辛酸与冷眼,发疯发狂被社会遗弃,36岁就自杀于郊外荒野。难道艺术大师就是命中注定要在残酷的炼狱中煎熬吗?是啊,谢先生已是一位走向大师级的画家,而他却用过量的烟酒来延续自己的绘画,客观上加速了自己生命的落幕。

第二天下午,朋友打来电话,说谢先生昨晚急症住院,今晨检查,是晚期肺癌。朋友的声音带着哭腔,我拿电话的手感到麻木。1976年9月12日,一代海上画坛才子、“月份谢”在秋风秋雨中走了。谢先生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依然乐观豁达,与医生护士“打棒”(开玩笑)调侃,把苦难中的笑声留在了病房。谢先生走后,人们并没有把这个不幸的消息告诉谢夫人,但谢夫人还是知道了,她自己做了一朵小白花戴在胸前,坐在床上,手捧着谢先生的遗像,不吃不喝,一个星期后,谢夫人去和谢先生相会了。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菊石图》已成为永恒的秋色长驻在我的书斋中。有时看着谢先生的这幅遗作,我的思绪是复杂的:试想谢先生如能活到今天,他的生活、创作环境无疑会好得多。但看到原先一些颇有造诣才气的画家加入“扒分”的行列而无暇顾及艺术探索与创新时,又为谢先生感到坦然,正是那种艰难落拓的“白弄”使他的画艺升华了,并最终完成了暮年变法。

当年的那位朋友,如今已东渡日本。他在最近的来信中说:“我不会忘记那个谢老叫我们叫他‘赤佬’的下午。我永远怀念先生作古的那个秋天。”

是的,谢先生生命中的最后一个秋天,是在悲凉中展示辉煌的秋天。

同类推荐
  • 守望家园的小鸟

    守望家园的小鸟

    《守望家园的小鸟》是一本由独山子石化公司办公室编写的反映独山子地区生态美的观鸟画册,画册中还创作了大量的与大自然这一飞翔的精灵相呼应的美文。使得拍摄的画面伸展出诗意的翅膀。画册内越140余张摄影作品,精彩的反映了鸟儿的做客、筑巢、停留、驻足……
  • 宝石名鉴

    宝石名鉴

    一本装帧设计高端,同时内容非常基础的宝石书,看完之后,令人赞叹——宝石的芳华,千年累积,经过雕琢,流传百世。关键基础鉴定法、选购秘诀、评选等级、基础知识讲解、如何看宝石鉴定书等,让入门者在选择宝石的时候心中有数。26种宝石,世界分布图,令人目不暇接。
  •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陶器、陶俑鉴赏与收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古代陶器概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先秦时期的陶器、秦汉时期的陶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陶器、陶俑之谜等内容。
  • 甲骨、牙角器、偶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甲骨、牙角器、偶像(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分别介绍了甲骨的来源、知识特征、辨伪及收藏;牙雕艺术的历史、工艺流派;古代偶像、毛泽东像章的分类与专题收藏等。
  • 元曲鉴赏

    元曲鉴赏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自汉代以来,由于国力鼎盛,威名远播,故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狭义地讲,国学是指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训诂,故后世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均指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特指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全部文化范畴。
热门推荐
  • 锋锐勇刃

    锋锐勇刃

    作者,书名,锋锐,勇,刃,作者,幽翼,斩,风,,类别,神话,魔幻,科幻,玄幻,仙侠,修炼,,,沉醒的超级生灵,在未知的迷雾中诞生,当,超然,神秘,的,智慧灵魂,现世时,傲视世界的勇者,挥行,如画师般,绘画,画卷,他的戮血,仿佛,不,应,存在,世界,般,未知,神秘,迷雾,般,的智慧,生物,一切,尽在,本书,
  • 轩辕无极

    轩辕无极

    我的战场由我主宰,如欲夺之,就来战。我是轩辕夜慕,不是李家遗失的大少爷,我不需要权势,我只需要实力。独霸一生。谁若挡我,我必杀之。
  •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华人十大科学家:李远哲

    李远哲(Yuan TsehLee),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与赫施巴赫(Dudley R. Hechbach)及约翰·波兰伊(John C.Polanyi)共获诺贝尔化学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台湾人。目前为“中央研究院”、美国人文与科学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以及德国哥廷根科学院等之院士。于1994年1月15日,放弃美国国籍,回到台湾。《李远哲》由朱丹、孟繁玲编著,是“华人十大科学家”系列丛书之一。《李远哲》记述了李远哲的成长之路,他的童年时代,他的求学历程,他的梦想,他的探索与实践,他的勇敢为人类带来了认知世界的曙光。
  • 硝烟下的炮灰

    硝烟下的炮灰

    前世的废柴,今世的豪门,在军权大于天,有枪便是草头王的民国初年,唯一的金手指就是他所指的历史。钱、权、枪杆、炮筒外加......混乱的时代,真实的战场,真实的战术,完完全全的民国风味,另:这本书底稿已有百万
  • 哇,妖怪都是美男呀

    哇,妖怪都是美男呀

    爸爸突然丢下了一封信离开,一无所有甚至快要流离失所的我,无奈之下只能来到爷爷生前住的房子。意想不到的是,这个房子里居然有九个性格奇怪的妖怪,而且一个个都是绝色尤物!天啊,我是不是做梦?不过,既来之,则安之。一段时间相处下来,我发现妖怪也是很好相处的。只是,我居然喜欢上了其中一个妖怪,而他的记忆虽然被封印了,心中却似乎早就有喜欢的人……
  • 月下密语

    月下密语

    一个临近退休的大叔,遇上一个花季少女。她实在和去世的老伴太像了,太多巧合了。这究竟是前世今生,还是命中注定的恶搞。大叔面对伦理道德,面对这不可思议的偶遇奇缘。是选择放弃,还是追逐呢?
  • 至高一脉

    至高一脉

    陈默无意之中开启自己体内的血脉,从此之后,他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随着神秘组织的出现,他的身份之谜也逐步的揭晓,当真相来临之际,陈默发现。。。
  • 姑娘,你被潜了

    姑娘,你被潜了

    这是一个传说的故事,其他人表示:我们是打酱油的……宣传一下安哥的新文:帝少宠婚:甜妻有毒,无小三无情变甜甜蜜蜜谈个爱,欢迎入坑。
  • 武炼仙途

    武炼仙途

    前世毕生追求的先天武道,却不过是修仙入门,附身紫府尽毁,无缘大道的仙门云渺山弟子,杨禅弃道入武,炼就金刚不坏之身,龙象巨力,阴阳交汇,凝炼九阴九阳玄煞真罡,纵横大陆,开创与修仙分庭抗礼的武修一脉,挑战天下高手。一步一杀,骸山血海,累累白骨,踏上巅峰!以我之道,脚踏八极,手握苍穹,唯武独尊,肆无忌惮!激情澎湃的战斗,仙道法力,武道神通,修士与武道的争锋,漫漫杀途,血流成河!
  • 一念灭世

    一念灭世

    相貌平平的学生,无意中发现自己有着异于常人的能力他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特殊力量的同时,又在不断摸索运用的方法既不想被人觉得特别,又不愿意平淡无奇,他在矛盾的漩涡中挣扎……当他的力量已足以毁天灭地的时候,他该何去何从二子的第一本书,希望大家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