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128400000022

第22章 今天我们怎样阅读(5)

古人提倡读书要“三到”,即所谓心到、眼到、口到。口到是指朗读,眼到是指默读,我觉得这是基于古代文言文、古诗词的一种读法。当代人读书,无论是在图书馆、校园还是在自己家的书房,能读出声来的地点怕是不多的。我感觉心到最为重要。我理解的心到,就是阅读时必须思考。思考得越深入、越广泛,其收获必然越大。

我始终认为,阅读是与思考相随的。读书是花朵,思索才是果实。没有思索的阅读,是无效的阅读。我们的老祖宗一向重视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些都是我们经常引用的话。其实,思考的过程也是求异的过程。对此,英国大学问家培根有个形象的比喻,说我们读书做学问不要像蚂蚁那样只顾整天忙忙碌碌地储存,而不去做加工的功夫,而应该像蜜蜂那样既注重采集原料,同时也对原料进行加工、制作,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产品。

读书亦然,要结合自己经历和思考,使自己的思想系统化。富兰克林说:“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记得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说过:“书本上的东西是别人的,要把它变成自己的,离不开思考;书本上的知识是死的,要把它变为活的,为我所用,同样离不开思考。”的确,“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的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沫若语)关键在于有思维,这是“人为万物之灵”之本质。有了思维,知识才活了,人才能够发展,能够创新,能够超越自己。

我曾看过一段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故事: 有天深夜卢瑟福走进实验室,发现有个学生俯身在工作台,当卢瑟福了解到这个学生从早晨一直到深夜不间断地工作后,他沉吟片刻问道:“亲爱的,这样一来,你用什么时间来思考呢?”在卢瑟福看来,动手实践之于科学固然重要,而静心思考更为重要。

为此,我再举一个例子。著名杂文家冯英子曾讲过一个故事: 一满族贵族,被任命为镇守荆州的将军。他痛哭流涕,誓不肯去。问他什么缘故,他说:“连关公都守不住的地方,我怎么守得住呢?与其将来失守获罪,不如不去的好。”原来,满族贵族最先见到的汉文化是范文程身边的那本《三国演义》,努尔哈赤和他的将军们行军布阵,很多得益于这本书上的经验。他们把罗贯中笔下的关公奉若圣明,而关公是失荆州、走麦城时死的。此人不敢去守荆州,其原因大概就在于此。他只相信自己从书上读来的经验,看不到环境的变迁,看不到现实的变化。这则故事告诉我们,读书不能“死读书”,而要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即敢于质疑,善于批判。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更应该把书读“活”,不能“死啃”书。特级教师王栋生说过这样的话: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教书。我要说: 想要学生成为站直了的人,教师就不能跪着读书。不跪着读书,就是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现代物理学之父爱因斯坦十分强调思考的重要性。他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他还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是一个真正的力量无边的人。”独立思考,要有一个宁静的心态。看书要静心,才能有所悟,看完了还得思考,勤学而多思,否则不能“化为我用”。

可当今社会,快节奏带来的浅接受,让人没有时间去深入思考。难怪有很多人都在感叹:“现在有思想的人越来越少!”春秋战国时期,虽然人口很少,却有很多思想家,不少著述流传至今天。这些伟大思想的锤炼,是感悟与反省的结果。人生,不能没有思考。思考是一种好习惯,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不仅是要多获得知识,而且应当深入思索,在设疑、解疑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在这方面,古人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宋人朱熹说:“读书始读未知有疑,其次则渐渐有疑,中则节节是疑,过了这一番后,疑渐渐解,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清人郑板桥说“书从疑处翻成悟”,强调读书有“疑”,方能有“悟”,由“疑”到“悟”就是进步,就是读书的理想境界。李贽则从反面指出:“学人不疑,是谓大病。”所谓“质疑”,就是切莫迷信书本,要能从中发现问题,要带着思考去读书。只有这样,才能“举一而反三”,读出自己独特的思考和见解,读出新意。

明代吴应箕在《读书止观录》中记录了这么一件事: 徐文远在大儒沈重那儿学习,有一天,他对老师说:“先生所讲的,都是纸上的。那真正深奥的境界,好像还有所未到哩。”徐文远虽然是学生,所讲的话却不无道理。作为教师,如果所讲的都是书上现成的,对教学内容没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那学生还要这个老师干什么?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为师者读书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对于书上的知识,教师要根据自己的所学、所思和所悟去阐释。这样的教学,才能给学生以切实的帮助。

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读书,是要借书上的记载寻出一条求知之路,并不是让书本来管束我们的思想。读书的时候要随处会疑、边读边思。换句话说,要随处会用自己的思想去批评它。我们只要有自己的判断力,善于思考,敢于批评,就可分出哪一句话是对的,哪一句话是错的,哪一句话是可以留待商量的。记得李镇西老师曾对他的学生说过8个字,对我们很有启发,那就是:“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所谓“读出自己”,就是从书或文章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段话、一个词、某个内容,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所谓“读出问题”,就是一边读一边发现不懂的地方或者有疑问的地方,然后推敲、研究乃至质疑,通俗地说就是要提出问题。如果说“读出自己”是共鸣,那么“读出问题”便是思考。如果读一本书,既没有共鸣,也没有思考,就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

看来,读书要有怀疑精神。只有带着问题读书,读书才可能是有效的。“读”是什么意思?很多人也许不明白。“读”这个字,还念“dòu”——句读的“读”,即我们今天说的标点符号。古人没有标点符号,现在学的古文都是专家学者给大家标出来的,这本身就不一定正确。古人是自己句读的,自己会断句,就证明你会读了。所以这个“读”一开始就与怀疑和思考连在一块儿了。今天的“读”变成了念出声的“读”,念出声是好的,但是应该自己知道断在何处,这证明你知道了意思。高考的句读考题,就是考查大家对意思的理解。

不仅读书如此,教育也应该有问题意识。记得柳斌在《读书与思考》一文中说过,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最大的弊病就在于不是学思学问,而是“学答”——学答问题。我们聘请了很多老师、很多专家去设计题库、炮制答案,然后把它拿给学生,让学生死背硬记。你要是把这些题目中的答案都掌握了,考试就容易了,就能拿高分,就可以进重点学校,甚至清华、北大。这样,我们的教育模式在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一个“学答模式”。李政道有几句话我觉得讲得非常好,他说:“求学问,需学问;只学答,非学问。”做学问就是学会提问题。学问,思考就在其中。学答,只有记忆在其中。

读书需要质疑,要有批判精神,但同时也要有宽容之心。俗话说: 一个人浑身是铁能打几个钉?在每个专业领域,真正的知识进步很不容易,著书立说难免有知识和时代局限,读者不必过于苛求。只要读到作者某些有价值的思想片段,我们就应该对之敬重有加。尤其是读文学经典,我们在批判继承的同时,更应该有宽容和敬畏之心。文学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一是因为它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美学品质,比如它有很标准的文法,它代表一个民族某个时代生活的准确而深刻的表达方式;二是因为它有思想震撼力,并浓缩了一个时代人类的智慧与思索。正因为如此,文学经典的意义与价值非同寻常,值得后人“重读”。学会敬畏经典,对读者来说是很重要的。

九、 读写结合

周国平先生说:“作家是以写书为职业的,所以他们偶尔也读书;学者是以读书为职业的,所以他们偶尔也写书。”那么,教师呢?教师是以“教书”为职业的,所以既要读书,又要写作,做到读与写结合。特级教师窦桂梅说:“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得精彩。写,赢得的是尊重,积累的是尊严。一句话,写,改变了你的生命属性。”其实,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对一个优秀教师来说,不但要有想法,还要有做法,更要有说法。所谓“说法”,是指教师要善于表达自己,特别是要学会“专业表达”。写作,就是教师最佳的“专业表达”方式,也应该成为教师的一种生存方式,一种生活状态。

实际上,古往今来,读书和写作是分不开的。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俗话说得好: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蔡元培先生在一篇文章中说,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带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作记号,或许回家后尚有摘抄的手续。记得有一部笔记,说王渔洋读书时,遇有新隽的典故或词句,就用纸条抄出,贴在书斋壁上,时时览读,熟了就揭去,换上新得的,所以他记得很多。可见,名人的成就与他的勤奋读书是分不开的。

名人抄书的例子并不少。例如,宋代苏东坡三抄《汉书》的故事: 有一名士拜访苏东坡,通报姓名已久,苏东坡才姗姗出来。他对名士的久候惭愧地说:“刚才为了完成每天的功课,十分抱歉。”双方坐定,名士说:“你‘完成每天的功课’指什么?”苏东坡说:“是抄《汉书》。”名士说:“凭先生的才华,开卷一看,可以过目不忘,何必用手抄呢?”苏东坡说:“不是这样。我读《汉书》,一共手抄三遍。开初,我手抄后再熟诵每段。等到背熟了,我只抄这段的前面三个字作为题目,再背诵下去,以考查自己的记忆能力。在第二次手抄熟诵这段后,我只抄前面两个字为题。到如今,我只抄这段的前面一个字为题,就能背诵如流。”名士心存疑虑,请求说:“先生所抄写的,不知我是否有幸可以看看?”(言外之意要考考他)苏东坡欣然同意,叫仆人拿出他厚厚的几本手抄《汉书》。名士挑了洋洋数百言的一个段落,让他背诵。苏东坡倒背如流,无一字差错。名士慨叹良久,曰:“先生真谪仙才也。”

还有明代文学家张溥长年累月地抄书,手指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鲁迅从15岁起就开始抄书,起初抄录《康熙字典》上的古文奇字,后来抄录《唐诗叩弹集》、《唐代丛书》等书。鲁迅抄书的习惯一直保持到30多岁。相声大师侯宝林为了买到自己想买的一部明代笑话集《谑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旧书摊也未能如愿。后来,他得知北京图书馆有这部书,就决定把书抄回来。适值冬日,他顶着狂风,冒着大雪,一连18天都跑到图书馆里去抄书,10万字的书,终于被他抄录到手。

抄读的好处是加深记忆,增强理解。抄读的过程,就是理解、消化知识的过程,对所读内容理解越透彻,体会越深刻,则记忆越牢。我读书也有这个习惯,读书笔记也有好几本。平时日积月累,用时信手拈来,让我受益无穷。现在,“抄读”的人越来越少。有人调侃: 一个好胃,被白酒废了;一个好官,被金钱废了;一手好字,被电脑废了。

当然,我所说的“书不离笔”,不仅仅是抄书。所谓“书不离笔”,是指读书的时候不能空白着读,一定要适当做点儿批阅和圈点。也就是说,你看的那本书除非是从图书馆借来的,否则你不能让它干干净净的。只有在书上写下自己的感想和联想,才能证明你真正读过这本书。当然,我这里说的“动笔”,不仅仅是在读书时摘抄、批注、评点之类的“写”,也包括写读书笔记、写文章,乃至从事教育科研等。其实我小时候就喜欢做读书笔记,用小卡片写好。读大学时,还学着把读书卡片分类,以便于学习和研究时参考。我的家里到处都是书,到处都有笔,书桌上堆得乱七八糟。我觉得这样方便,可以随时随地很自然地读书。我们古代把读书看得很高雅,只有少部分人才读书。但是在西方,读书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厨房、客厅里都有书。我们应该提倡读书是一件平常事,并不是高雅之事。高雅不在于形式,而在于你读什么书,思考什么问题,写什么样的东西。

同类推荐
  • 语言艺术全书2

    语言艺术全书2

    说话实在小觑不得,所谓人情世故。一大半是在说话里体现。良好的口才并不是天生的,它是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塑造的。语言是一个人不可缺少的传达思想的工具,更是门艺术。人不是孤立存在的,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生存。而我们用来交往的基本手段就是语言。
  • 国际传播策划

    国际传播策划

    新世纪以来,国际传播政策、责令及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作为提高国际传播效果、优化国际传播策略重要途径的国际传播策划日益受到关注。由张艳秋和刘素云主编的《国际传播策划》由学界和业界专家联手打造,是国内第一本关于国际传播策划的综合性研究著作,采用了理论梳理及案例分析相呼应的编写方式,以求深入浅出、举一反三。《国际传播策划》既可以作为国际传播人才的培训教材,亦可作为媒体从业及研究人员开展国际传播策划与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梁晓声说:我们的时代与社会

    自20世纪80年代,梁晓声就已经开始了对中国社会问题的整体思考,这也是他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之外另一个重要写作路径——具有作家个性化特征的梁晓声式的政论文和杂文的写作。在本书中,梁晓声站在平民的立场,以作家、思想者、学者等多维视角谈论和分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状况和社会生态。
  • 美言妙语

    美言妙语

    本书从各个方面,各种角度取材,编选了古近名家高手的精美语言。本书又可像查工具书一样从各种角度,各个方面查阅行文写作中所要参考的资料。
  •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走进孩子心灵:家长必读

    本书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原作、有采写手记、有作品评析,真实记录了宁夏各个领域的重大事件和社会变革,是一代新闻工作者走进生活、走进实际、走进群众的壮美画卷,亦是年轻新闻工作者学习、进步的教科书。
热门推荐
  • 倾听者的世界

    倾听者的世界

    揭示当代心理医生的内心世界,展开心灵与大脑的博奕、精神与肉欲的冲撞、理智与情感的撕打、意识与潜意识的激荡。从欠缺到圆满,从狭隘到阔大;从肉身到精神,从泥淖到净化。从更高的力量看,我们只是造化运作的道具。我们有我们的使命,一如苦难者的使命是引领与觉悟。破除阻碍是我们今生必修的功课。观城知名心理师方德泽,在一次心理咨询中遇见女子岑蓝,彼此初见,内心震荡。随着接触深入,两人相互吸引、信赖,建立深度联结,悲喜共有,互为感应。这一场爱的风暴,牵动各自家庭后深层的创伤,开始艰难而漫长的疗愈。故事由浅入深,视角独特,穿插心理流派技巧,如意向疗法、析梦、咨询、案例分析、潜意识、灵魂对话、系统排列等。
  • 夜幕暗影

    夜幕暗影

    他是一届校园优等生,原想好好过完自己的一生,却不料和一个人替换了心脏,我,是谁,身体内的,是谁。谁在操控我,占据我,眼角的泪水凋零成蝶,怪物又如何,人又如何……
  • 仙缘之意指八方

    仙缘之意指八方

    远古魔神的灭世计划,洪荒被击破,众神皆陨落,古圣神星璇,自碎圣体,封印古魔,才使得人间再度恢复和平。不知多少年过去了,封印早已摇摇欲坠,也就是这时,岛上少年误闯星璇神殿,破除了封印,人间又再度回归黑暗。手中木剑染血无数,血流千里,群魔辟易。乱世之中,立圣像,扬我神威。
  • 再回安朝

    再回安朝

    此小说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或者我被人抄袭了。故事说女主跟师父一同进入古墓冒险,无意中发现一颗红玛瑙,从而开始了不一样的人生,明明都相爱却不能在一起,而她,明知道结局却要犯错,在助他登上皇位后却跟男配跑了,内容精彩不断,请具体了解详文。(点击分类的时候搞错了,这是部穿越小说)
  • 魔兽争霸之血精灵复仇生涯

    魔兽争霸之血精灵复仇生涯

    问世间,何为仇?断尽肝肠又只为一个仇字?天地间,浩劫却不仅仅是一种毁灭……拿起你的武器,去战斗,去咆哮,去捍卫属于你的领土!
  • 末日游戏之生化危机

    末日游戏之生化危机

    这是一个穷吊丝穿越到生化危机的故事:这是一个神奇系统改变世界的故事:当然,幸福生活也要有,总之这是一本很爽的书。
  • 倾世蝶妃

    倾世蝶妃

    在一次被歹徒持刀砍伤之后,她居然穿越到了古代,为了报答王爷的救命之恩,她决定替王爷的心爱女人入宫选妃,面对宫中的勾心斗角、是是非非,她该何去何从?
  • 十年无邪后续

    十年无邪后续

    你说“用你一生换我十年天真无邪,”可是没有你的守护,何以保持我的天真。你说“你是没有过去未来的人,也许有一天从世界上消失,都没有人发现,”我告诉你,至少我会发现。你说“你想了下,跟这个世界的唯一联系就是我,”所以我不允许你消失。十年太漫长,我等不了,所以我们一起努力,给彼此一个相守的机会,小哥,喜欢的加群:564786690
  • 木叶之传奇武僧

    木叶之传奇武僧

    猝死在电脑前的程杨醒来时发现自己竟然穿越到了火影的世界里,变成了一个名叫云流的小孩子!而且还带着游戏里武僧职业的技能系统一起穿越了!武僧会忍术,你怕不怕?武僧会八门遁甲,你怕不怕?武僧免疫幻术,你怕不怕?武僧回避超高,你怕不怕?辉夜姬:不管你们怕不怕,反正我是怕了...(大雾)本文热血中带着一些搞笑,搞笑中带着一些吐槽,吐槽中带着一些哲理...咳咳就不在简介里吹了,新书上传求收藏求推荐求支持!
  • 只愿牵着你的手等待幸福

    只愿牵着你的手等待幸福

    三个月,改变不了什么,却能够令人发指!她、什么都有,却因为父辈的恩怨,流落成低级市民!她、能够永远最美好的爱情,却被人因为嫉妒,而毁了她一辈子的幸福!她、在为了梦想,为了那个破碎的家去奋斗的时候,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打击!她、一个坚强的女孩,却经历了人生中最难度过的三个月,十九岁的青春年华,无情的,戛然而止的停止了她的生命!如果说小杨的文文能够哪里吸引你,那么、我想会是精神把!一种永不放弃,永不服输的精神!剧中沈子欣的精神就是“只要我沈子欣想要,只要我沈子欣想做,就没有能够阻挡我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