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
——《论语宪问》
译文
孔子说:“士怀恋安逸,就不配称为士了。”
阐释
“士”在古代社会,是居于庶民之上、大夫之下的靠做官食禄为生的有勇有谋的一个阶层。
古有“士民”、“工民”、“商民”、“农民”。工、商、农三民都属于“庶民”,即奴隶身份的劳动者,而士民则是自由身份的知识分子。
士民常常无所谓国家、民族的观念,谁能给予官禄,即为谁效命。因此,春秋时期,士阶层的不少人便离开本国,效命于异国了。
士民大都有着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为此,他们不辞辛劳,奔走于各国,以求得到国君的赏识,从而得以施展自己的才华。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士人穷困时拥有远大的志向,能够不断进取,但富贵了却没有了雄心壮志,贪图安逸,整日沉迷于安稳的生活,陶醉于快乐的享受。
孔子这样说,也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他为了不贪图安逸、实现自己的理想,便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离开了鲁国,开始了漫长的周游列国之旅。他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一路上备尝艰辛,微服而过宋,受匡人之围,绝粮于陈蔡,还有各种隐士的讥讽。然而,孔子却都坚持了下来。14 年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之后,孔子重新回到了鲁国,潜心于教育和夏、商、周三代文化典籍的整理工作,直到逝世。
毫无疑问,孔子的一生是孜孜以求的一生。在孔子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不断进取,不慕安逸”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劳其形、养其心,故而能够长寿。反观那些贪图安逸和享乐的人,却是很少能够长寿的。
养生之道
孔子的养生观,不只是“消极”的“养其身”,而是要“有为”的“强其身”。他认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是以运行不息为健,人也应当“自强不息”,积极进取,有所追求,有所作为,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强身保寿。反之,无所追求,无所希望,精神懒散,贪图安逸,那么必然身弱体衰,疾病四起,难以尽享天年。如今的现实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如今生活富裕了,不少人忽略了膳食的平衡,认为好东西愈多吃就愈有营养,顿顿离不了高热量、高蛋白质的食物,结果肥胖者越来越多,同时带来的冠心病、高血压、肿瘤、动脉硬化症也越来越多。
如今不少人家居有空调,办公室有空调,汽车有空调,商店购物有空调,这样人的体温虽然常常保持在 37 摄氏度,但这个正常的体温不是靠身体的生理活动来调节,不是靠皮肤汗腺分泌汗液来调节,而是借助于科技的手段来调节。这样虽然人的器官组织得到符合标准的保护,人的感觉舒服了,可是整个皮肤、汗腺、毛孔都处于“机构瘫痪,人浮于事”的状态。人不流汗了,正常的排泄通道淤塞,毛孔油脂堆积,体温调节系统失去配合和平衡,人慢慢地就会生病。
如今家中有了洗衣机、吸尘器、微波炉、洗碗机等,虽然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带来了进步,但也减少了人动手的机会。造物主赐予人类的双手,就是干活劳动用的,而当一个人让手闲着变得无用或笨拙时,这无异于跟自然作对,付出的代价就是得神经官能症。
现代生活给我们带来许多安逸和享受,追求享受,追求快乐是人的天性,人类发展史很能说明这一点。然而,从茹毛饮血、钻木取火到今天,人类发展史也在证明着另一点:人太舒服了,太享受了,吃得太好了,动得太少了,身体胖了,疾病多了,寿命也短了。
所以,我们必须谨记孔子“不慕安逸”的教导,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积极培养自己的进取精神。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这是健康养生、延年益寿的至理名言。
在四川省泸州市有一位名叫谢惠先的老人,如今她已一百多岁,可依旧腰不弯,背不驼,气不喘,腿笔直。
清朝末年,谢惠先出生在四川省一户农家,一生中有三女一儿。谢惠先与儿子生活在一起。
据老人的儿女介绍,老人数十年如一日,生活很有规律:晨 4 时起床——做家务,早餐一个鸡蛋,中餐、晚餐各一碗饭(一天二两肉,爱吃蔬菜、粗粮),每天 4 至 5 个橘柑(自产),晚上看 2 小时电视,准时在晚上 9 时至 10 时就寝。如今,老人还可以穿针线自己缝补衣物。
谢惠先老人,心胸宽广,乐于助人,从不与邻里吵架。她一生几乎从未得过病,平时偶有脚抽筋,儿女们给她按摩一下就没事了。老人这辈子仅受过一次伤,那是 2005 年春,在院坝晒豆子时不慎摔断了手臂,当时家里没人,还是她自己爬起来的。后来,花了 600 多元治好了,如今两手依旧有力,洗几大盆衣物都还可以。特别是夏季收获季节,全家忙着打谷子,收包谷,老人就担负起为全家煮饭的活,有空还去翻晒谷子。
除了生活有规律、心胸宽广外,老人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慕安逸、特别勤劳。从 98 岁起,每年她都要用双手刨包谷籽 1000 多斤,她的手上打有老茧。老人从 80 岁以后,每天早晨几乎是 4 时起床,然后打扫院内卫生,烧煮全家人的饭菜,割猪草、煮猪草、喂鸡鸭……天气好时,还常常到山坡地里转转,有时还去自留地拔草、锄地。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们不再让她到自留地干活,可她还是闲不住,每天都要在家帮着喂鸡鸭和几头猪。儿孙怕她累着,不让她多动,可她却愠怒地说:“你们要我光吃不动,是害我。”为此,晚辈们达成共识——既不能搅乱老人的生活习惯,也不能让老人提重物。喂猪前,由儿孙把盛满饲料的喂猪桶提到猪槽前,老人再用瓢喂给猪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