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论语八佾》
译文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阐释
《论语八佾》讲道:
一次,鲁哀公问孔子的弟子宰予,为土地神立牌位,应该用什么木料?
宰予回答说:“夏代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意思是说使百姓战栗。”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便批评宰予说:“已经做了的事就不要再议论了,已经完成的事不要谏阻了,已经过去的事就不要再追究了。”
孔子为什么要批评宰予呢?
这是因为周代用栗木做土地神的牌位,使民战栗,效果是不好的。换言之,这是周人做的不妥的一件事。但这已是既成事实,后人再说三道四,也改变不了历史。在孔子看来,鲁哀公问社,宰予应该着眼于现实,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而不要纠缠前人的对错。因为纠缠过去,对今天并无用处。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每次读到《论语》中的这段话,笔者就会想起小时候听到的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个人,赶着一辆驴车,车上装着一只酒坛子。
在过一段坑洼不平的路时,坛子从车上颠了下来,摔碎了,发出稀里哗啦的声音。
他身后一人喊道:“喂!你的坛子掉了,摔碎了!”
那人却连头也没回,继续赶着驴车赶路。
身后那人追上来,说:“你是聋子吗?为什么喊你也没反应?”
赶车人说:“我听到你喊我了。”
“那你为什么不停车,看看你摔碎的坛子?”
赶车人回答道:“坛子已经碎了,看它又有什么用处呢?我不想耽误赶路。”
坛子已经摔碎了,你再去看,再去顿足懊悔,也不可能使它恢复原样,还不如不去管它,继续赶路。这真是明智的做法啊!
然而现实生活中,许多人总是抓着已经过去的事情不放,惋惜,后悔,自责,抱怨,却因此而耽误了更多宝贵的时间,甚至使身心受到严重损害。
养生之道
孔子说:“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事实上,孔子的这一为人处世、健康养生的方法可归纳为一句话:学会遗忘。
忘掉年龄
人的生理年龄的确是不可改变的,但心理年龄则反映了人的精神状态。有人刚过花甲之年就不断暗示自己老了,这种消极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人不思老,老不将至”,很有道理。
忘掉仇恨
一个人种下仇恨的种子,甚至千方百计琢磨报复的方法、时机,使人一生不得安宁,这等于是在惩罚自己。忘掉仇恨就会心平气和,对长寿大有裨益。
忘掉悲痛
如亲人遇到天灾人祸、生老病死,常使人沉浸在悲痛之中不能自拔,时间过长会损害人的身心健康。遇到此类事情时应想开一些,尽快从悲伤中解脱出来。
忘掉气愤
人一想到气愤的事,就容易急躁,气血堵塞,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因气愤而身亡。
忘掉忧愁
多愁善感难免疾病缠身。现代医学认为,忧虑是抑郁症的主要根源。一生多愁善感会导致身患多种疾病,乃至夺去生命。
忘掉悔恨
凡是使人后悔的事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成为历史,应该提得起,放得下。总去想追悔莫及的事情,日久伤心伤神,不利于健康长寿。
忘掉疾病
人被疾病困扰时总是担心日子不多了,这样毫无益处。精神专注于疾病,情绪变得紧张,免疫力下降,反而使疾病加重。得了病,应尽量泰然处之,首先从精神上战胜疾病。
忘掉名利
很多人一生都在为名利而奔忙,耗费了全部心血,也搭上了生命和健康。对名利不妨看淡一点,尤其是老人,只有忘掉名利,知足常乐,才能健康长寿。
总之,学会遗忘是一种明智的、务实的,也是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我们就能坦然面对生活的不幸、已有的失败,就能走出昨天的阴影,开始新的生活,使身心始终保持在健康状态。
车桂花老人是 1897 年 8 月生,今年 112 岁。她身体健康,头脑清晰,多年未吃药,从未住院,穿得干干净净,说话清清楚楚,真不像个百岁老人。
爱笑不爱哭的车桂花老人,一生乐观坚强,遇事想得开,笑对人生。
61 岁时,她老伴去世了,全家人哭成一团,她对儿孙们说:“哭也哭不活,哭坏了身子自己遭罪,咱们都不哭,好好过。”
她二儿子参军后,二十多年第一次回家时,儿子握着母亲的手哭着说不出话来,她说:“不要哭,你在外保卫祖国光荣,活着回来我就高兴。”
儿子返回时,舍不得母亲,还是哭着走,老人仍是笑着送,并风趣地说:“这次回来带的电风扇,下次回来要带上大彩电。”逗得大家都笑了。
如今,她常说:“过去受穷不愁不哭,现在过上天堂般的生活,我乐得天天笑。”
由此可见,学会遗忘,心宽乐观,才能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