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汉字的谐音一语双关,指此言彼,运用到对联中,不仅显示出对联作者的制联功底,还使对联更具深意。下面的对联及其故事,欣赏后定会领略到个中滋味。
(一)翰林对句和尚赠画
相传,明朝时,有一位翰林到少林寺游玩,看见寺内挂出一幅泼墨荷花图,画中荷叶上的露珠欲滴,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加上一股挺拔峻峭的气势,大挥大合的手笔,令翰林倾倒。翰林问此画何人所作?长老声称是他所画。翰林对这幅题名为《出水芙蓉图》的画甚是欣赏,向长老和尚索讨。
长老和尚说:“只要对出我的上联,老衲愿将此画相赠。”翰林喜出望外,满口答应。长老和尚即吟上联,此联是利用谐音组成的回文联。联曰:
画上荷花和尚画;
翰林一时不能对,扭头走出寺门回家,脑子里却一直想着老和尚的画与上联。当他拿起笔准备写字时,忽然灵机一动,想出了下联。他放下笔,急急忙忙地跑回少林寺,对老和尚吟道:
书临汉帖翰林书。
老和尚听后,即以《出水芙蓉图》赠翰林。翰林对出的下联,与上联有同工之妙。这副对联,无论顺读倒读,都同音同义。
(二)文武状元对
相传,明代杨慎考中状元后,从水路返家的途中遇上了一位武状元的船。两只船谁走前谁走后,直接关系到各人身价,一时互不相让。武状元沉思半晌,眉头一皱,对杨慎道:“我有一联,你能对上,我甘愿尾后。”他出的上联是:
二舟并行,橹速哪及帆快;
武状元利用谐音,橹速既指摇橹的行船速度,又是三国时吴国大臣鲁肃的谐音。帆快,是说挂帆的船更快,又是西汉时樊哙的谐音。含有“文不及武”之意。
杨慎当时未能对上,只得忍辱居后。此事过后,杨慎耿耿于怀,直到儿子娶亲之日还在思考。这天,当拜堂的鼓乐声起时,他猛地拍案叫道:“有了!”原来,他此时终于对上了几十年没有对上的对联:
八音齐奏,笛清怎比箫和。
杨慎这联也是利用谐音,既指物,笛清即笛音清明,箫和即长箫声音柔和。同时利用谐音,“笛清”即“狄青”,“箫和”即“萧何”。狄青是武将,萧何是文官,寓“武不及文”之意。
(三)郑板桥续联
从前,有个举子赴京考试。他起个大早赶路,过一条独木桥时,与一位挑土的农民对面相遇,必须有一个人让路才行,可两人都不让路。举子说:“我是读书人,自古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应该我先走。”农民说:“我是挑担子的,自古道,挑担不让空手人,应该我先走。”两人争执不下时,农民说:“你既然是读书人,我就出个对子,你能对上,我让。对不上,你让。”举子满口答应了。农民便出了一联:
一担重泥(仲尼)拦子路;
对联表面上说一担泥拦了举子的去路,巧在谐音上,嵌了仲尼(孔子)和子路(孔子的学生)两人名字。举子对不上,只好退让,看着农民大摇大摆地过桥。举子越想越气,下决心非对出来不可,便找个客店住下。谁料想竟一病不起,临死时嘱咐客店老板,把他葬在桥旁,立两块石碑,一块刻这上联,另一块空着。老板都照办了。不知过了多少年,那石碑一直空着,无人能对上。
有一天,郑板桥到此,看了碑上的上联点点头,在河边踱起方步来。这时,河两岸的纤夫收工,有说有笑地往回走,他来了灵感,当即写出了下联:
两岸伕子(夫子)笑颜回。
联里写的“伕子”即纤夫,与“夫子”同音。“笑颜回”是笑容满面回家的意思,颜回又是孔子另一个学生的名字。联中借谐音一语双关,嵌进孔子(孔夫子)和他的学生颜回的名字,恰到好处,与上联珠联璧合。
(四)四川内江三元塔楹联
身居宝塔,眼望孔明,怨江围实难旅步;
鸟处笼中,心思槽巢,恨关羽不得张飞。
联中除了写出了孔明、关羽、张飞三个人的姓名之外,还利用谐音隐有:江围(姜维)、旅步(吕布)、槽巢(曹操)三个人的姓名。
(五)宋湘妙联戏官宦
清朝诗人宋湘外出游学,看到当地一官宦仗着权势,横行不法,欺压善良百姓,乡里人虽然个个恨得咬牙,却无人敢与他抗争。宋湘得知后,心中十分不平。宋湘来到他家门口,见门两侧贴着一副对联,写的是:
诗第一,书第一,诗书第一;
父状元,子状元,父子状元。
骄横之气焰,目中无人的狂妄由此可见。宋湘看后,有心要折折他的气焰,耍笑耍笑这家人。他抬头四望,看见这家的对门正好是一座药铺,便进去与店主商量。店主刚好平时也饱受官宦的欺压,听了宋湘的心思,连连叫好称妙,于是宋湘便写了一副对子,店主将其张贴于门外。对子是:
生地一,熟地一,生熟地一;
附当归,子当归,附子当归。
表面看:生地、熟地、附子、当归是四味中草药,用来为药铺写对联,恰如其分。实际宋湘利用了谐音,实际读音是:
生第一,死第一,生死第一;
父当龟,子当龟,父子当龟。
药铺挂出此联后,正与权贵家的对联隔街相望。见者无不拍掌称绝,大快民心。
(六)君臣可法 父子成丑
傅山是明末的朝廷命官,在吴三桂引清兵入关后,携带家眷隐居到太原晋祠行医。清朝皇帝知道傅山很有才华,多次派大臣去劝他入朝做官。他回话说:“如果相逼,只有一死。”后来,傅山听到他的同僚洪承畴父子投降了清朝,并做了大官。又得知史可法坚守扬州,宁死不屈,以身殉职。为此,他写了一副对联,讽刺洪承畴,赞扬史可法。联曰:
父成丑,子成丑,父子成丑,洪承畴;
君可法,臣可法,君臣可法,史可法。
“成丑”是“承畴”的谐音,是对洪承畴的嘲讽。史可法是人名,“可法”,又是可以效法的意思。借用史可法的名字,赞扬他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效法。
(七)沈石田祝枝山戏对
祝枝山与沈石田在一起,祝枝山看到几个道姑从田里挑禾上来,与沈石田开玩笑,戏出一联,要沈对下联。联曰:
师姑田里挑禾上;
沈思考了一下后,笑对曰:
美女堂前抱绣裁。
此联写出来并不好笑,由于上联的“禾上”与“和尚”同音,下联的“绣裁”与“秀才”同音,读起来就好笑了,你听的是:师姑到田里去挑和尚,美女在堂前抱着秀才。
(八)沉一渚 留半边
周渔璜奉旨江淮阅兵,一日来到镇江古刹金山寺游览。金山寺的长老听说他生于不开化的贵州,有点瞧不起他。长老以雨打沙滩为题,故作谦逊地说:“贫僧偶尔想到一副对子的上联,苦于不知下联如何对,恳请大人赐教。”上联是:
雨打沙滩,沉一渚,陈一渚。
周渔璜洞察其意,指着祭坛上摇曳的烛光回道:
风吹蜡烛,流半边,留半边。
长老惊服,连声称赞“奇才!”
[注]渚,水中突起的小块陆地。沉一渚、陈一渚,被雨淋后的沙滩坑坑洼洼,高一块低一块,低的沉也,高的陈也。
(九)混账东西
据传,有一个出生在南方的人到北方当了县令,常以戏谑他人取乐。一日,与一穷书生同桌饮酒,见书生头戴草帽,身穿棉袍,甚是寒酸,便吟联嘲笑人家。联曰:
穿冬衣,戴夏帽,胡度(糊涂)春秋;
穷书生知道是嘲笑他,立即起身而去,一边走一边大声地向众人吟出下联:
生南方,坐北方,浑长(混账)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