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牌撰联一心二用
谌宗实,名毅,号随庵和尚,江西奉新县人。能诗、能文、能画,才华横溢,有江西才子之称。
奉新县城西有个四惠祠,每年四月底例行祭神,唱社戏。四惠祠隔壁有个刘仙福地,每逢过年过节的前前后后,都有不少人去进香祈福。
有人请谌宗实为四惠祠的祭神、唱戏撰一副对联,要求把“四惠”二字嵌入联中。谌要来人记录,他一边玩牌,既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对别人交代什么事一样顺口念道:
四月少闲人,这几日节近蒲觞,不妨大家乐乐;
惠风临福地,是何处声喧肉竹?请到隔院听听。
联语贴近生活,生动、自然、大众化,读起来朗朗上口。上联说四月农事繁忙,家家户户没有闲人。但只差几天,就要插菖蒲艾叶过端午节了,大家玩玩乐乐,也没多大关系。下联说和风吹到福地,什么地方在放鞭炮?请你到隔院刘仙福地看看。这里的“听”是“看”的借用。出语随和,有一种亲切感。一边打牌一边撰对联,一心二用,随手拈来,非常人可为也!
(二)余心乐余心乐
在校长会上,听同事讲江西师大教授余心乐先生妙联对督学的故事,至今记忆犹新。
故事说的是余心乐先生刚出道教书时,虽然那时教的不是中学大学,可他名气在外。督学对他的才华早有耳闻,查学时有意考考他,看是徒有虚名,还是确有真才实学。
督学去时,余心乐先生到大门外迎接,两人见面互相行礼,就在这时,督学彬彬有礼地以吟诗的语调说:
余见余心乐余心乐!
余心乐先生听了一惊,马上意识到督学这话是一语双关,明摆着这是一个上联在试他。余心乐先生笑盈盈地对督学吟出下联:
史记史可法史可法。
督学点头称善。
真是一副妙联。出得好,三个“余”字两个是人称代词一个是姓,两个“余心乐”,前者是姓名,后者是说“我心里很欢喜很高兴”。对得妙,三个“史”字两个是历史的史,一个是姓,两个“史可法”,前者是姓名,后者是说这段历史记载,可供后来的修史者仿效、效法。
(三)好对子不敢挂
1940年,著名文学家、画家丰子恺先生从大后方回到杭州,寄寓在西湖招贤寺附近。一天在门外远眺,偶有所感吟出下联:却一时想不出上联,只好先放下再说。下联云:
门对孤山放鹤亭
几天后,上海开明书店的经理章锡琛造访,给他对了一个上联:
居近岳庙招贤寺
章锡琛对过之后,又觉得不妥。章锡琛回到上海,把这副对联交给叶圣陶先生过目。叶先生也熟悉杭州,就把“岳庙”改成“葛岭”,使下联面目一新:
居近葛岭招贤寺
有了一副好对子,又是三个了不起的人物合作的,本该挂在门口,可丰子恺不敢。为什么呢?他说:“游客看见这对子,误认为这里也是风景点,天天有人到我家参观游览,我可就受不了啦!”
(四)惟楚有材
湖北历来是出文人才子的地方。明朝末年,湖北天门出了钟惺、谭元春两个人,他们的诗文风格相近,被称为“竟陵体”。他们办书院收学生,培养了一批作家,被称为“竟陵学派”。有人送来一块写着“楚有材”的匾,挂在书院门上,意思是“湖北(古代楚地)有人材(才)”。有一位朝廷官员,到这里巡视,看到这块匾很不服气,派人把匾取走。这时,正好碰上汉川文人黄良辉。黄良辉问道:“大人有钱有势,何必非爱这块小木牌呢?”巡官见旁边有一个渔翁正在称鱼,便没有正面回答他,随口出了一对:
秤直、钩弯,星朗朗,能知轻识重;
意思是你和书院的人,连秤都不如,不能知轻识重,竟敢挂“楚有材”的匾。黄良辉抬头看见一个农妇正在推磨,便随口应答:
磨大、眼小,齿嶙嶙,可吐细吞粗。
巡官一听,湖北人果然出口不凡,很有才气,便和颜悦色地说:“这块匾少了一个‘惟’字,我要禀报朝廷,重新颁发一块。”这么一说,黄良辉就让他们走了。据说后来朝廷果然赠了一块“惟楚有材”的匾给他们。
(五)悔之晚矣
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掀起全面内战,是他自绝于人民的根本。凡追随他,听命于他的人,都没有好下场。相信他的人更惨。“九一八”事变后,张学良将军听命于蒋介石,对日军不抵抗,并退出东北,把东北三省拱手送给日本侵略军,受到国人谴责。传说张学良曾到过萍乡县大成图书馆,图书管理员李运和老头不知眼前的人是张学良,当张学良问他对“九一八”的看法时,李运和说:“张学良之父张作霖死于日本人的毒手,张学良‘东北易帜’,不失为一个爱国之士。我不理解张学良为何坚决不抵抗,导致丢了东三省。”张学良听后默默不语,为执行了蒋介石不得抵抗的命令而深感痛悔。后来张学良下定决心抗日,不听蒋的号令,与杨虎城将军发动西安事变,对蒋介石实行兵谏,逼蒋抗日。蒋介石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答应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轻信了蒋介石的诺言,没有听共产党的劝告,坚持亲自送蒋回南京。他哪里知道蒋背信弃义,一到南京就翻脸。张学良自投罗网,落得个遭受终身监禁的悲惨结局。张学良悔恨交加,书写了如下对联:
两字让人呼不肖;
一生误我是聪明。
[注]两字,即“不肖”。将“不肖”和“聪明”置后,是为同位语倒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