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帮得过且过、懈怠懒惰、愚蠢懦弱者的眼里,仿佛世界上一切的好位置、一切有出息的事业,都已人满为患。其实,你今天所拥的有一切,正是由于变成今天的你这样一个人而得到的必然结果。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理想的待遇,但理想与现实总是会有矛盾。一个问题是理想本身是否现实,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以什么标准来衡量每个人应得的待遇。
高考的弊病人所共知,如知识死板僵化,不能全面考察一个人的素质。要求改革的呼声也日见高涨。但问题是,我们还没有更好的办法。高等教育,至少在现在还是一种稀缺资源,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必须有一批人被淘汰,依据什么标准呢?可能很多人的意见都不一样。现在的制度尽管弊病很多,但至少这个制度还算公平。古人任用官员时,还用过“抽签”的办法,就是因为至少在概率上,它是公平的。
经济学认为:效率和公平,有时是无法兼顾的。人们对公平的要求,有时必须以牺牲效率为代价。这个代价总的说,还是划算的,因为如果公平得不到保证,最终也会损害效率。
关于公平,前面已经说了很多,完全的公平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实现人们获得机会的平等。这一点通常是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的。这当然不能让每个人都过上平等的生活,但至少可能让人们有机会争取自己利益的最大化。人们总是斥责金钱规律的冷酷无情,其实冷酷无情反倒是好事,一旦“有情”,很多复杂的因素就会掺杂进来,公平也就越发不可能了。
既然是市场调节,一些市场规律当然产生影响,总的来说,这种影响是好的,如物有所值,便宜没好货。但是难免也会出现“价廉物美”或“货卖一张皮”之类价值与价格相悖的情况。这些问题又是如何产生的?有什么办法能减少这些问题呢?
什么决定了你所得到的待遇?
生活就是一个讨价还价的过程。打一个比方:我们的理想、欲望,是要价;世界给我们的待遇,是最终的价格。我们具有的才能、知识、经验,是商品质量;所谓盛世是繁荣的市场;而乱世是萧条的市场。
经济学说:价格由价值决定,受供求关系影响。另外,环境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如一块玉,在杂货市场上只能卖一个杂货价,在石料市场卖材料价,在宝石市场卖宝石价。当然,这有两个条件:
其一,有人识货(包括你自己);
其二,它得真是一块宝石。
因为决定价格的因素如此复杂,好货不一定卖好价。一个好商人不止要做出产品,也要把它卖出去并取得利润。
你要经营的产品就是自己。如果你做不好产品,就不可能卖高价;如果你产品好卖不好,是你的经营方法错误。
为什么怀才不遇?很重要的一点来自社会原因。社会的竞争环境越正常,怀才不遇的可能性越小,社会的淘汰机制趋向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似乎对能力差的人有些残酷,但也没那么糟。一个让人充分发挥能力的社会,大大好于一个好坏不分的社会,社会总财富的增长,会让大家获益。比如,即使你真的因能力有限而一时找不到工作,也能得到高一点的救济。
相反,一个僵化的社会,对稳定性的过分追求,造成人才流动的困难。在这种社会体制中,找工作很难,而一旦找到了工作,又很难被淘汰(即使此人不称职),如一潭死水,对个人、对社会都不利。人们都希望,机会多,风险少,但这是不可能的。
在一个竞争度低的社会,增加就业的办法是增加工作岗位,这又造成人浮于事、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的大问题——只要不是健忘者,我们都会记得以上弊病。好在这种情况已经开始改变了。现在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个混合型社会——有些东西改变了,有些还保持原样。这就要求每个人作出选择:你要稳定还是要发展?
“怀才不遇”多半是自己造成的
“怀才不遇”的另一个原因来自我们自身。
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普遍的现象是牢骚满腹,到处批评,有时也会一副郁郁不得志的样子,和这种人交谈,感觉会很吃力,运气不好的时候,还会被他批评一顿。
这种人有的真是怀才不遇,因为有时客观环境无法配合,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难道有才的人都会这样吗?不是的,千里马无缘见伯乐的实例很少,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因为有才的人常自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上的事很复杂,并不是你有才就可得其所哉,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就会想办法修理你。至于上司,因为你的才干威胁到他的生存,如果你不适度收敛,又怕别人不知你才干似的乱批评,那么你的上司绝对会打压你,不让你出头!人的斗争就是这么回事。于是你就变成“怀才不遇”啦!
另外一种“怀才不遇”的人根本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
不管有才或无才,有“怀才不遇”的“感觉”的人都人见人怕,因为你若一听他谈话,他就会骂人,批评同事、主管、老板,然后吹嘘他有多行,你也只好头点称是——谅你也不敢跟这种人唱反调!结果呢?“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圈里,无法参与其他人的圈子。每个人都怕惹麻烦而不敢跟这种人打交道,人人视之为“怪物”敬而远之,恶评一起,除非真的遇到贵人,大力提拔之类的事发生,否则将永远无法出头。最常见的结果是有的辞职了,有的外调,干的还是小职员,有的则还在原单位继续“怀才不遇”下去。
不知道你自认为才干如何,但不管才干如何,你总会碰上才干无法施展的时候,这时候你千万记住: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表现出来,你越沉不住气,别人越把你看轻!
从“供求关系”的角度看问题
有人拿着很高的报酬,仅仅因为长了张漂亮脸蛋。这公平吗?
就供求关系来看,只能说公平,因为漂亮也属于稀缺资源。
道德呢?难道还不算稀缺吗?为什么不给道德高尚者以高酬劳?
可以想像的是:如果真的作出这个规定,那么最后拿到高酬劳的,绝大多数不会是“道德高尚者”,而是一些沽名钓誉者。
中国古代有过类似的规则。两汉选拔人才不是通过考试,而是“举孝廉”:推举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人到国立大学(太学)“镀金”,然后担任官职。这套制度造成两个结果,一是拉帮结伙、相互利用;二是造成沽名钓誉的社会风气。
汉桓帝时期,陈蕃出任乐安太守,听说治下有一位叫赵宣的平民百姓,乡邑间盛赞其人至孝。父母去世,按常规要守丧三年,或居家,或结庐墓旁,这位赵宣竟然守丧二十余年,而且一直住在未封闭的墓道之中。
陈蕃听到了众人的推荐,便会见了这位“州郡数礼请之”的孝子。聊起家常,陈蕃发现赵宣有5个不到20岁的孩子。陈蕃大怒:原来,这家伙根本就没闲着。于是陈蕃以“诳时惑众”的罪名将赵宣治罪。
行动才是你最好的说明
艾略特说过:我们的行为决定了我们的人品,正如我们的人品决定了我们的行为。
苏格拉底被人控告之后,一位朋友提醒他:“应该考虑一下为自己好好辩护了。”苏格拉底说:“我已经在为自己辩护了:我一生没做过一件不义的事,你不认为这是最好的辩护吗?”
一位先生在报纸上登了一则广告,要雇一名勤杂工到他的办公室做事。有50多人闻讯前来应招,但这位先生却只挑中了一个男孩。
“我想知道,”他的一位朋友问道,“你为何喜欢那个男孩,他既没带一封介绍信,也没受任何人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