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行,那么总会有人挡你的道。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阴谋诡计,一种是正常竞争,败于前者,我们还可以抱怨一下,如果败于后者,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是别人要我这样做的”
回到不快乐的童年时光,当我们告诉老师,我们的行为(爬墙、作弊或吓唬女孩子)是某个同伴唆使的结果时,就要忍受震耳欲聋的怒吼了:他叫你去死,你也去吗?!
这里并不是要为脾气暴躁的老师辩解,可这一回他们确实对了。如果我们是明辨是非的,是有自由意志的,就不会让别人摆布我们。
当纳粹军官以“我只是服从命令”作为大屠杀辩护时,他们的借口被驳回了。法庭认为:上级的命令不能作为逃脱罪责的理由,作为一个有判断力和行为能力的人,就该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该不该做,就必须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当然,这里有一个责任的界限问题。如果一个军官忠实执行了上级的命令,可还是输掉了战争,那么他是没有什么责任的,责任要由下命令的人来承担。可是在面对人类的生存和尊严这些原则问题,没有人能免除我们的责任。
幸好,通常情况下,我们不必面临这样严重的抉择,但还是可能被迫做出我们不愿面对的选择。这时你该听命于谁呢?是依据自己的判断,还是屈从于他人?
当一个会计被他的老板要求做假账时,他该怎么办?得罪上司是要付出代价的,可是如果你按照老板的吩咐做了,一旦受到法律制裁,不要指望有人会因此赦免你,因为法律的威严要高于老板的。
如果听任别人摆布你的生活,无论你怎样辩解都没有用——你必须为此付出代价。自己作决定是不容易的,有时还是痛苦的,它意味着承担责任。可是如果你不愿承担自己生活的责任,谁能为你这样做呢?
“世人皆醉我独醒”
两千多年前,屈原就发出了“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慨叹(也许这正是“清醒”一词的由来)。但是,屈原并没以此为借口,他毅然选择了自沉,用行动向这个黑白颠倒而自己又无能为力的世界表明了立场。然而,现在习惯性地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的人呢?
你真是如此正直、坦诚和善良吗?就没有从这些优良品质中得到过一点好处吗?这种借口无疑是说,“我们上了当”。别人告诉我游戏是这么玩的,可实际上不是那么回事。甚至某些规则本身就是圈套,就是哄骗我们这些老实人的。
是呀,好人并不能总被好好对待,确实有些好人受到环境的迫害,但是世界并非一团漆黑。其实,只要想一想就会知道,在“天性自私”这个前提下,人类建立起的平等、公正的目标,本身就是一个伟大的成就。尽管实践中有这样那样的不完美,但它还是使每个人都获得了好处。至少你待在家里时,并不十分担心有人破门而入,到了外面也不必为性命非常担忧,如果你生活在城市,还可以享受现代生活带给你的种种便利,在多数情况下,你的基本权利能够得到保证。而这些,都是规则的作用。
哪种生活策略,都有优劣,都要付出一些代价。所谓好人,其实就是愿意遵守规则的人。我们遵守它,因为我们明智,知道我们的长远利益所在。而所谓坏人,就是指为了一己私利不惜损害他人、破坏规则的人。你的表现又如何呢?面对种种龌龊,你做了什么?如果你什么都没做(必须承认,我们的力量太微弱了),又拿什么把你和“他们”区分开呢?
先天的忧虑
据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曾对以下数据深表忧虑:一半美国人的智商低于智力平均线。他的忧虑有道理吗?
所谓平均线,是指一个人群中的中等水平,它是由人群整体的智力水平决定的。艾森豪威尔可以为这条线不高表示忧虑,但为那一半低于这条线的人忧虑纯属多余,也就是说,总有一半人会低于这条线。
可是对于低于这条线的那些人,生活的竞争难道不是可忧虑的吗?
《阿甘正传》受到很多人喜欢,也受到很多攻击,反对者认为它只是一个经过伪装的现代版“美国梦”,这有道理。但是,阿甘表现出的那种不论成败,都努力奔跑的信念和希望,不正是每个人都需要的吗?
指导你智商的思想永远比你的智商数更为重要。即便你拥有一个博士学位,你也不能无视这一真理。
“都是环境不好”
这也是一种常能听到的借口,是“别人的错”的变种,这个理由宣称:我们的麻烦都因为没有生活在合适的环境:父母不好,环境不好,学校不好,朋友不好。这些因素确实是存在的,为什么不该以此为借口呢?
这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我们的环境是无法选择的,你的抱怨并不能使它变得好些;其二,环境的好坏不能免除你对自己的责任。
我们不能选择父母,也不能选择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我太老啦(或者太年轻)”
这种借口总使人觉得年纪不对头,不是太老便是太年轻。我们都曾听说过各种年龄的数以百计的人们为他们的平庸作解释:“太晚了,现在才开始干这事。我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是因为我的年纪太大了(或太年轻)。”令人吃惊的是,极少有人觉得自己正处于最佳年龄段。这很不幸。这种借口把成千上万的人拒之于各种机会的门外。他们觉得自己生不逢时,因此,他们根本都不愿试一试。“我太老啦”或是“我太年轻了”这是最常见的“年龄借口症”。这种疾病非常巧妙地传播着,因为它们代表了许多忧虑的人们寻求借口的要求。
“我的运气不好”
如果你是个赌徒,也只好抱怨这个。如果你是个赌徒,你就该懂得“愿赌服输”。当你把自己的未来都压在概率上,还有什么理由抱怨造化弄人?
关于运气,我们已经谈了许多,世上万物均有其源。任何事情的发生,不可能没有一定原因。即使天晴下雨亦有其原因,人类社会也不例外。尽管如此,但你却几乎每天都听到有人把他的问题归结于“厄运”。同样,你也难得有哪一天听不到人们把他人的成功归结于“好运”。
“这不公平”
这又是一个永远不会错的理由。即使在一个制度健全、运转良好的社会体制里,公平也只能是相对的。正如我们前面谈到的,人从出生时就有各种差异,有些人天资不错,有些就差一些;有人生于富裕之家,有人生来贫困,又怎么能做到完全公平呢?
黑色幽默大师冯尼格曾写过一个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那是一个完全公平的时代,不但每个家庭的收入一致,就连每个人的智力水平也一致——每个人的头脑里都装了个小设备,如果你的思想超过了平均水平,它就要对你的脑电波进行干扰,免得你转出什么有害的思想。这种公平即使真能实现,也是够可怕的。
但是不可否认,公平是个好东西。它就像一个游戏规则,保证我们这个世界的正常运转。无论你聪明还是愚笨,强大还是弱小,都要按规矩行事。公平不能保证起点公平,也不能保证机会均等,只能保证无论是谁,在这个游戏里得到一样的对待。规则不能让一个球打得很差的人赢好手,因为那对好手来说又是不公平的。
公平有很多种,智商的,情商的,起点的,终点的……你要的是哪一种?其实,好多抱怨“不公平”的人没有一定之规——如果要说有,那就是看是不是对自己有好处,如果他是年轻的,他会要求打破陈规;如果他是年老的,又会要求论资排辈;如果他是无能的,要求“终点公平”——大锅饭;如果他是有力的,又会信仰“赢家通吃”最公平。在他胜券在握时,他支持适者生存的公平,当他被打翻在地,他又要求互不侵犯的公平。总之,在他输时,他会说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可是如果他是赢家,那么一切都没有问题。正如《大富翁》里的一个家伙所说:“胜利永远在正义者的一方!”
公平有引导作用,不公平也有。区别在于“好的公平”和“坏的公平”——看它引导人往哪里去。“大锅饭”很公平,“论资排辈”也很公平,可是它们不好。因为人们从这种公平里找不到任何好好干的动力。为什么冯尼格的故事里的“头脑里的小设备”不好呢?因为它把人类囚禁在一个平庸的水平里,在那个世界,不会有达芬奇、莫扎特和爱因斯坦。
假如,这正是你想要的,那么它对那些愿意自我掌握命运、改变命运的人,是不是公平呢?
借口就是失败
你将发现,借口很好地向你解释了为什么有的人能不断进取,而有的人却原地踏步。你也将发现,越是成功的人,越极少寻找借口。而那些停滞不前的人却总有无限的借口可寻。平庸的人总能很快地自我辩解为什么他没有或不能成功。
研究成功者的生活,你将发现,所有通常人所找的借口,在这些成功者的生活中荡然无存。其实,每一位获得极大成功的企业家、军事家以及其他领域里的专家和领袖,均可找出一个或更多的借口而怨天尤人停滞不前。
就像一切病症一样,如果治疗不当,借口会越来越多。这种思想病的后遗症是:“我没有做出我应有的成绩,能否找点什么托辞来挽回自己的脸面呢?健康状态不好?受教育程度太低?年纪太大或太年轻?运气不好?个人的不幸?妻子的拖累?或者还是我从小所受的家庭影响?”一旦这种“病毒”的牺牲者选中了一个适当的借口,他便盯住这一借口,依靠这个向自己和他人辩白:为什么不能取得进步。
最初,“病人”还知道借口只不过是一个类似于谎言的东西,但谎言重复多次也就成为真理。终于,借口便真的成了你不能成功的原因。
一个人习惯性地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时,就会开始将自己想像为受害者的角色,随时要寻找外在的借口,即使在最无心的话或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