②深度。是指针体刺入穴位的深浅。一般以既有针感又不伤及重要脏器为原则。临床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与针刺部位而定。一般老年人、气血衰弱及小儿,宜浅刺;年轻力壮、体强形盛者,宜深刺。形体瘦小者及头部、胸背部宜浅刺,四肢及臀部可适当深刺。阳证、表证、新病者,宜浅刺;阴证、里证、久病者,宜深刺。患者要取舒适体位,便于正确取穴操作。在针刺治疗过程中,嘱患者不要移动体位,医生要正确掌握针刺的角度与深度,增强针感,提高疗效,防止意外事故。
③行针与得气。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施行一定的手法,称行针。患者自觉在针刺部位出现酸、胀、麻、重的感觉,操作者自觉针下有沉紧的感觉,称之得气或针感。临床实践证明,针感的有无及强弱,直接关系到治疗效果的好坏。一般而言,得气迅速效果好,得气缓慢效果差,如无得气,则可能无效。
④针刺补泻方法
●提插补泻。针刺得气后,在穴位上将针上下提插,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者为补法;反之,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者为泻法。
●捻转补泻。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者为补法;反之,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较重者为泻法。
●徐疾补泻。进针慢、少捻转、出针快者为补法;反之,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者为泻法。
●迎随补泻。针刺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方向,顺经而刺为补;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方向,逆经而刺为泻。
●开阖补泻。出针后揉按针眼为补法;反之,出针时大摇针眼,不加按压为泻法。
●呼吸补泻。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为泻法。
●平补平泻。进针得气后,再均匀地提插捻转,而后出针为平补平泻。
⑤留针与拔针
●留针。留针是指进针得气后,施以补泻手法,将针留在穴位内,以加强针感和针刺的持续作用。留针的时间长短,主要依病情而定,一般病症留针10~20分钟。治疗一些慢性病、痹证及顽固性疾病,疼痛性、痉挛性疾病者,可以适当增加留针时间。
●拔针。针刺手法操作完毕,并达到留针目的后,即可拔针。
出针后,先以左手拇、食指用棉球按压在穴位针眼的皮肤上,以防出血,认真核对针数,以防遗留在患者身上。
(3)注意事项
①当患者空腹、饥饿、过饱、大汗淋漓时,不可进行针刺治疗。
②对首次针灸、体质虚弱者及针刺敏感穴位时,要慢速进针,缓慢轻柔捻针,禁用强刺激,防止发生意外。
③针刺时应避开胸、颈、血管、神经等处。如发生意外,要及时处理。
④针刺与留针时,应注意保温,预防着凉。
⑤在针刺操作时,疏忽大意,没有掌握好针刺的宜忌或操作技术不熟练,对人体解剖部位缺乏全面了解而出现一些意外情况,应及时妥善处理。
痛风性关节炎常用的针灸治疗穴位有哪些
命门
【定位】俯卧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刺灸法】针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功效】壮阳益胃,强壮腰膝,疏经调气。
【主治】腰脊强痛、膝冷乏力、下肢麻痹。
腰俞
【定位】俯卧位,于骶管裂孔处。
【刺灸法】针尖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调经通络,清热利湿。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
肾俞
【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于第14椎下,两侧各15寸)。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功效】滋阴壮阳,补肾益气,利水消肿。
【主治】腰痛、头晕、目眩、腰酸痛。
气海俞
【定位】正坐俯伏或俯卧位,在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刺灸法】直刺,微斜向椎体深刺08~1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功效】培元益气,强壮腰膝。
【主治】腰背酸痛、腿脚不利、下肢痹痛等。
肩井
【定位】正坐上肢下垂,于大椎穴与肩峰连线的中点处。
【刺灸法】直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胸膜。孕妇禁针。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疏经活络,理气豁痰。
【主治】肩背痛、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偏瘫、落枕。
手三里
【定位】屈肘倒掌,于阳溪穴与曲池穴的连线上,曲池穴下2寸处。
【刺灸法】直刺08~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疏通经络,清肠和胃。
【主治】中风偏瘫、手臂不仁、肘挛不伸、腰痛。
曲池
【定位】屈肘,当肘横纹桡侧端凹陷中。屈肘侧掌呈直角时,于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简便取穴,以拇指指腹置于肱骨外上髁,指端前即是。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祛风解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调和气血。
【主治】发热,咽喉肿痛,颈肿及手臂肿痛、垂不可举、难以屈伸,上肢不遂等。
支沟
【定位】伸臂俯掌,在腕背横纹上3寸,于桡骨与尺骨之间是穴。
【刺灸法】直刺08~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清泻三焦,和解少阳,疏经活络,通利胸胁。
【主治】热病无汗、目赤肿痛、胁肋痛、肩背酸痛。
阳池
【定位】伸臂俯掌,于腕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即是。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疏经活络,散风清热。
【主治】腕痛无力、肘臂疼痛、热病无汗、咽喉肿痛等。
内关
【定位】伸臂仰掌,于腕掌横纹上2寸处,当掌长肌腱与桡侧屈肌腱之间凹陷中。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和胃,疏经活络。
【主治】心痛、胁痛、偏头痛、中风、偏瘫、肘臂挛痛、手足麻木等。
外关
【定位】伸臂俯掌,在腕背横纹上2寸,于桡骨与尺骨之间是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祛邪清热,疏经活络。
【主治】热病,头痛,胁肋痛,肘臂屈伸不利,上肢痿痹,臂、肘、手指疾病,手颤等症。
列缺
【定位】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简便取穴,两手自然平直交叉,一手食指压在另一手的桡骨茎突上,当食指指尖端到达的凹陷处即是。
【刺灸法】针尖向上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伤风,偏头痛、正头痛,腕痛乏力,颈项强痛。
阳溪
【定位】屈肘侧掌,位于腕背横纹桡侧端,拇短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当拇指向上翘起时凹陷明显处即是。
【刺灸法】直刺03~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祛邪,清阳明热。
【主治】头痛、心烦、咽喉肿痛、肩痛、指腕挛痛、口眼斜、中风口噤、半身不遂等。
合谷
【定位】手俯掌平置,位于手背第1、2掌骨之间,约平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简便取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张开的拇、食指间的指蹼缘上,屈指当拇指尖尽处即是。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艾条灸或5~10分钟。
【功效】清泻阳明,祛风解毒,疏经镇痛,通络开窍。
【主治】头痛、目赤肿痛、指挛、臂痛、口眼斜。
后溪
【定位】微握拳,于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当掌指关节后横纹头,赤白肉际处,第5掌骨小头后缘。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头颈疼痛、臂痛、肘挛、手指拘挛疼痛。
腕骨
【定位】握拳,在后溪穴直上,于第五掌骨基底后端与钩骨、豌豆骨之间凹陷中,赤白肉际处即是。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疏风清热,通经活络。
【主治】头项强痛、肩背疼痛、肘腕疼痛、不得屈伸、手指痉挛等。
委中
【定位】俯卧屈膝位,于腘窝横纹中央,当股二头肌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央。
【刺灸法】直刺1~15寸,或点刺出血。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舒筋利节。
【主治】腰背痛、膝肿痛、下肢痿痹、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等。
风市
【定位】在膝上7寸,外侧两筋间。膝上外廉两筋中,站立垂手着腿,中指尽长处即是。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功效】散风祛湿,疏经活络。
【主治】腿膝无力、麻木,下肢痿痹,中风等。
足三里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胫骨前嵴外一横指处,犊鼻穴下3寸即是。
【刺法】直刺1~2寸。艾炷灸5~10壮,或艾条灸10~20分钟。
【功效】疏风化湿,通经活络,调理气血,扶正培元。
【主治】腰膝酸痛、中风不语、下肢痿痹、半身不遂、胃肠道不适等。
阳陵泉
【定位】端坐屈膝,在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5~7壮,或艾条灸10~15分钟。
【功效】清热利湿,舒筋利节。
【主治】胁肋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髌肿痛等。
阴陵泉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于胫骨髁内侧下缘凹陷中,于胫骨后缘和腓肠肌之间。
【刺灸法】直刺1~2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健脾利湿,调补肝肾,通利三焦。
【主治】腹痛、腹胀、腰膝酸软、久病乏力、足膝肿痛、下腰痛等。
三阴交
【定位】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处。
【刺灸法】直刺1~15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功效】调补肝肾,行气活血,疏经通络。
【主治】腰膝酸软、膝踝痛、身乏无力、下肢痿痹等。
解溪
【定位】正坐垂足位,在足背踝关节前横纹的中央,与外踝尖平齐,当趾长伸肌腱与拇长伸肌腱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调理胃肠,疏经活络。
【主治】头痛、腹胀、下肢痿痹、脚腕疼痛、足痿、足下垂等。
公孙
【定位】在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胃痛、饮食不化、面肿、足踝痛等。
太白
【定位】在第一跖趾关节内侧后下方,即第一跖骨小头后缘是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功效】健脾和胃,理气化湿。
【主治】腹中掣痛、呕吐、身重、骨酸、痿证等。
大都
【定位】在足拇趾内侧,第一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处是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