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附中 陈克明
复旦附中,滋兰树蕙之地。复旦附中前身的前身,是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 ”,创办于1950年。
华东人民革命大学附属工农速成中学学生是具有3年军龄或3年工龄、18岁至35岁的 “农村娃 ”,他们的文化程度大部分是小学毕业或相当于小学毕业,也有一部分青年工人和出身工农的青年学生文化程度稍高一点。经过几年的中等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进而输送到大学深造。
1953年起学校改属复旦大学领导,之后曾改名为 “复旦大学附设工农速成中学 ”、“劳动中学 ”,1958年速中结束之后,党委书记杨西光为了复旦大学能有比较好的生源,扩大我校招生范围,就把速中改为 “复旦大学工农预科 ”和 “复旦大学预科 ”,1962年定名为 “复旦大学附属中学 ”。
我是1960年考入复旦大学工农预科,我们同样感受到老师们的滋润与温暖,学校的领导和教师都把我们当自己的孩子。预科主任姜拱绅老师很关心我们,同学们都会毫不夸张地说:姜老师能叫得出我们每一个同学的名字。
当时,老师们的家虽然都住在学校附近的宿舍里,有的就住在学生宿舍里,学校也没规定教师一定要坐班,可他们以校为家,不计报酬,成天和同学打成一片,无论是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夏天,老师都会陪伴着我们迎接黎明,在那自建的黄土操场上早锻炼,有的做操、有的打球、有的跑步。当夜色降临,每个教室灯光通明,课堂里寂静无声,老师们陪伴着我们晚自习,给我们答疑。哪怕是住在市中心的年龄已过半百的王师鹏老师,总要等到晚自修结束才离开学校。每天夜里教导主任朱本初老师都到宿舍提醒我们早一点休息,养精蓄锐迎接明天的战斗。
预科的教学具有大学的教学风格。在教学中老师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我们课前如何预习,课后如何总结、梳理知识,培养我们自学的能力,每学期各门学科总会开几本书目,作为课外的练习或知识的补充。记得当时周六放假,我们不是先回家,而是先到福州路新华书店,用省下来的车钱去淘书。我们每一个同学都自备了几本课外练习本。在复旦附中的3年,学会自学是一大收获,这种自学能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我虽然没经过系统的计算机学习,只是买几本合适的电脑书自学,就这样边学边用起来了。
老师们在教学中都很重视中学与大学的衔接,经常根据教材的内容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把一些大学的基础知识下放给我们,特级数学老师曾容尤其如此。
在校庆征文中,附中1966届校友韩正之教授就写过这样有趣的故事:
1977年我曾经在吴泾中学教语文,担任班主任。恢复高考的消息传来时,我正与副班主任带领班级的同学在工厂学工。副班主任是教数学的,带了一个苏联莫斯科数学竞赛题在做,常常是苦思冥想,不得其解。我当时拿来一看,好像在复旦附中的时候都做过 (那时是曾容老师教我数学 ),于是也开始做起来。不料这些题目好像并不难,一会儿就将他做不出来的题解出来了。那位老师说,不要我去管班级,专门做这本书的题目,搞一个习题解答,班级由他来管。不到两个星期,这本竞赛题全部做好。于是我的数学在中学里出了名。事实上离开复旦附中后没有碰过数学,全靠12年前的基础。
当时同事们都鼓动我去参加高考,在报名时,我不想再搞语文,于是填报了数学、物理和英语三个专业。当时学校党支部的组织委员是安徽大学数学系毕业生,我们报名要他盖章。他看到我报数学,一个语文教师报考数学,感到奇怪。我说我数学不会比语文差。于是他立即出了三个题目要我做:什么是区间套定理、什么是牛顿 —莱布尼兹定理和一求导数的题目。这些都属于高等数学内容,一般中学是不可能教的,但我在复旦附中的时候跟曾老师学过微积分,我们用的是曾老师根据菲赫金哥尔兹的。微积分学教程。编写的。微分大意,做题目,是吉米多维奇的习题集,后来知道这样的要求连当时数学系的大学生都会感到困难,但我们都学下来了。所以当我看到一个求导题,尽管已经多年不碰数学,但那些求导公式还是记得很清楚,所以当场就正确地求出导数。接着写出作为微积分学基本定理的牛顿 —莱布尼兹公式和区间套定理,特别说明证明区间套定理要用到确界存在定理,对确界存在定理与戴得金分割定理关系,区间套定理中区间长度趋于零的必要性做了说明,当时就令这位支部委员大吃一惊。连连问我读过什么书。我说中学里学过菲赫金哥尔兹的。微积分学教程,家里现在还有几本。他二话没说就在我的志愿表上盖了章。
后来韩正之教授在交大控制理论与应用博士后流动站工作期间首次证明了非线性系统镇定一般不成立分离设计原理,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两次 ;先后任上海交通大学智能工程研究所所长,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总编辑,上海市政协常委,上海市民盟副秘书长、民盟交大主任委员,上海非线性科学协会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岁月流逝,50多年过去了,复旦附中融化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教师们将绵绵的爱不绝地洒向每一个学生。同学们也在传承着这绵绵的爱,学校送走的学生一批又一批,每当在各自岗位上作出成绩时,校友们首先想到的是给老师们写信报喜。每逢过年过节、老师的生日,他们都会为老师庆贺。附中的老师是辛苦的但又是无比的幸福的,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为了每一个孩子都有美好的明天,他们无怨无悔,甘愿沿 “爱”之路走下去,直至达到最终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