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样培养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绝不是生来就有的,需要长期锻炼培养。那么怎样培养健康的心理呢?概括起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健全认知过程
健康的认知,首先是有自知之明,对于自己的气质特征、智能结构、潜在能力以及在集体中的位置等,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评价;其次是正确认识他人,多看别人的长处,为人际关系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就是要在认知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
(二)讲究情绪调整
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烦恼,将劣性情绪强行积郁在胸,显然是不妥的。消极情绪产生时,可以设法调节,诸如做一些自己爱做的事情、参加娱乐活动等等。也可以适当地宣泄,如找知心朋友聊聊天,一吐为快;或到深山无人处,大叫大喊。
(三)培养健康的个性
应具有宽广的胸怀,对未来充满信心。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着眼于现实,分清主次,做好每一件工作。对人坦诚,而不是虚伪的浮夸或自命清高。
(四)注意磨炼意志
意志的磨炼可以从多方面做起,诸如对自己的理想和探求,不受流言蜚语和社会偏见的束缚,培养韧性和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努力去实现。有时,为了目标的实现,要控制一时的感情冲动,约束自己的言行。
(五)融洽人际关系
现代人应该乐于交际,接触别人时应持积极态度,要能够理解和接受别人的思想感情,并要善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集体中,既有广泛的朋友,又有一两位知己,而不都是泛泛之交。
2.怎样保持心理平衡
良性心理对人体健康能起到任何药物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劣性心理对身体健康的损害则不亚于任何病原体。因此,保持心理平衡对身体健康乃至延年益寿,都至关重要。那么,如何在生活中保持心理平衡呢?
(一)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定得太高,根本非能力所及,于是终日郁郁不得志,认为自己倒运,这无疑是自寻烦恼。有些人做事吹毛求疵,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其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为了避免挫折感,当然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并要懂得欣赏自己已得的成就,这样,自然就会心情舒畅了。
(二)对他人期望值不要过高
很多人把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尤其是妻子希望丈夫、父母期望子女成龙成凤,假如对方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便会大感失望。其实,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思想、优点和缺点,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要求呢?要求别人完全迎合自己,既不现实,也不合理,其结果只能是自寻烦恼。
(三)疏导自己的愤怒情绪
当我们勃然大怒时,很多错事或失态的事都会做出来。与其事后后悔,不如事前加以自制,把愤怒发泄于另一方面,如打球和唱歌上。也可以效仿一下阿Q精神,遇到倒彩时把它当喝彩,遇到咒骂时把它当唱歌,抱着笑骂由人的态度,愤怒情绪自然就可抛于九霄云外。
(四)偶尔亦要屈服
一个做大事的人,处事是从大处看的;只有一些无见识的人,才会向小处钻。因此,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小处,有时亦无须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五)善于转换环境
当生活中受到挫折时,不妨暂时把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睡眠和看电影等等。等到心境平静时,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
(六)找人倾诉自己的烦恼
把所有的抑郁和不快埋藏在心底里,只会使自己郁郁寡欢、烦闷沮丧。如果将内心的烦恼告诉给你的亲人、朋友或师长,心情往往顿感舒畅。
(七)为别人做点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但会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确定自己的存在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这何乐而不为呢。
(八)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心理学家发现,构成忧思、精神崩溃等心理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患者面对很多急需处理的事情、精神压力太大而引起的。因此,要尽力减少自己的精神负担。减少精神负担的最好做法,就是不要同时进行一件以上的事情,以免弄得身心俱疲而效果又不好。
(九)不要处处与人竞争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处处以别人作为竞争对象,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所造成的。其实,人与人相处,应该以和为贵,只要你不把人家看成“对手”,人家也不一定与你为敌。
(十)对人表示善意
我们之所以经常被人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心境自然会变得平静。
(十一)适当娱乐
这是消除心理压力的最好方法。娱乐的方式和内容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要达到心情舒畅。3.怎样减轻心理压力
心理压力即精神压力,现代生活中每个人都有所体验。心理压力可来自于各个方面,总的来说有社会、生活和竞争三个压力源。如家庭生活的负担,学习的繁重,人际关系的紧张等等。
总之,不论年长、年少,或多或少都有这种压力感。虽然这是一种自然形态,但是,久而久之日积月累,往往会造成某种障碍或生理机能失调,看上去也类似于病态。因此减轻自己的精神压力是必要的。
为了减轻精神压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压力
人生活在社会中,有点压力是正常的,比如一个习惯于紧张工作的人,一旦退休会感到非常不适,觉得无聊,甚至苦恼。长期的养尊处优,没有压力感的人实际上很难经受环境的考验,会加速肌体的衰退。因此对来自正常的压力并不需要全面排除,但是,应当有个尺度,太大的压力,太重的心理负担当然要想办法减轻了。
(二)主动疏散压力
当感到压力太大时,应当学会主动疏导发泄,把自己的体验讲给亲人、同学、朋友,让郁闷释放出来,这样就会觉得有所安慰。
(三)调整转移压力
参加文娱或体育活动,提高自己的兴趣,调整自己的情绪,以豁达的心情面对现实,乐而忘忧。
(四)重新评价压力
这是指对自己或客观事物而言,当需求与可能之间发生矛盾时,必然要有所取舍。若事与愿违就要进行重新评价,不能期望太高,更不能盲目追求,急躁从事。在受到困扰时可暂时避开,在心平气和时再思考,不要钻牛角尖。
(五)增强信心
为此,应当加强意志和魄力的训练,培养自己不畏强手,敢于拼搏的精神。
除此以外,还应当注意生活节奏的调节,注意休息,提高工作效率。这样,精神压力就会减轻了。
4.怎样矫治挫折心理
当人受到心理挫折后,每个人的情绪是不同的。适应能力强的人,能够用理智控制自己;而适应能力弱的人,却会出现一些烦燥情绪,例如过度抑郁、自暴自弃、自欺欺人甚至愤怒、攻击等。因此,当人受到挫折后,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自我心理矫治。
(一)升华法
人遭到挫折后,把自己的情感和精力转移到有益的活动中去,从而将不良情绪导向比较高的层次,使之更符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例如,当你恋爱失败后,可以把全部精力转移到工作或科研上。不再去想那些不愉快的事,这就是一种升华,是最为积极的自我矫治方法。
(二)宣泄法
当你受到挫折后,不要把由此产生的恶劣情绪压在自己心底,应采取合理的方式,将这种不良情绪发泄出来。心中有了烦恼,可以向至亲好友倾诉;与人闹了矛盾,要寻找适宜渠道解开疙瘩,消除误会;工作遇到了困难,应多向同事或领导请教;遭遇挫折后,也可以用积极参加业余体育文娱活动的方法,消除不良情绪。总之,有了挫折和心理不平衡,要及时加以宣泄,而不能憋在心里。
(三)补偿法
当你用某种方法做某一件事受挫时,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达到目标,或用不同的目标来代替原有的目标,以其他能获得的成功来代替挫折,即“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例如,高考一旦落榜,不必为此情绪抑郁,可以采取自学达到预定目标,也可以通过参加工作实践,做出成绩,加以补偿。
(四)期望法
培养坦率地正视现实、面对现实的态度,把挫折当作人生不可避免的一部分,学会集中注意力于今天和明天而不是昨天。面对挫折,要抬起头来,自我勉励和慰藉:“这一切都会过去,今后会好起来的”、“失败是成功之母”、“希望是不幸者的第二灵魂”等。向往美好的未来,是受挫折者最好的自我心理矫治方法。
(五)知足法
人的需要是多方面的,但是,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便容易出现挫折的情绪状态。因此,要培养坦率地正视现实的态度,个人的需要和愿望应切合实际,合情合理。对物质的要求要恰如其分,对难以得到的东西不要奢望,对已得到的东西,要感到满足。选择正当的满足需要的方式,把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结合起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实际可能,制订自己的欲望要求,这样才能少受挫折。古人说:“知足常乐”,这是面对挫折时不可忘记的格言。
(六)文饰法
也称合理化,即当个人动机冲突或遭受失败挫折时,为维护个人自尊,应为自己进行辩解与开脱,以维持心理平衡。狐狸吃不到葡萄便说葡萄是酸的,不值得去吃,就是文饰的典型例子。
(七)幻想法
当无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时,用幻想与憧憬来满足自己的愿望.解除心理危机,减轻心理负担,调整不良情绪。
(八)“自戕法”
即当遭遇挫折、情绪不佳时,为换取心理平衡,可以在发怒时咬咬自己的手指头,或者在不愉快时喝点酒麻醉一下自己,都可以暂时缓解自己的情绪。不过,这是一种消极的应付措施,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尽量少用或不用。
(九)“迷信法”
即当自己的目标难以达到或遭遇不幸时,可以把原因统统归结为“上帝”或“神灵”的意志,从而达到内心的平衡和轻松。
(十)克己利他法
即当自己遭遇挫折后,可以暂时放弃自己的目标,克制自己的欲求,转而去热心帮助他人。在帮助他人中,体现自己的价值,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调整自己的情绪。
5.怎样克服惰性心理
惰性,是一种动机欠缺状态,是一个人安于现状、不想改变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消极心理倾向。在当代青少年中,积极进取、蓬勃向上是主流,但也不乏为惰性所困者。
(一)在归因问题上要有正确认识
归因,这一心理学术语,特指一个人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论的过程。
在人的归因过程中,常会出现“归因偏见”,例如,把主观努力不够造成的挫折、失败,归之于“运气不好”、“环境不适合”,就是一种“归因偏见”。人的惰性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归因偏见有关。当人的归因偏见占据因果知觉的主导地位时,其认知判断就会失去客观真实性,从而对人的行为造成误导。因此,要告别惰性心理,在归因过程中努力排除归因偏见。特别是在成功时,不要把原因归于自己,在失败时不要把原因归于他人或处境,这样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给惰性心理以可乘之机。
(二)掌握确立目标的“逼近”策略
人的行为目标有大有小、有远有近,其目的都是为了激发动机、引导行动。在确立目标时,“步步逼近”的操作性最能调动人的现实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目标定得太空、太大、太远,超出一个人的能力,又为实际情况所不允许。那么,这种目标的确立就会走向反面,为惰性心理的扩张提供条件。
(三)加强意志力的锻炼
克服惰性心理最困难、也是最应注意的问题就是要加强意志力的培养和锻炼。惰性心理这一“动机意志圈缺陷”,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生活条件的优越性,家长的溺爱,教育及其他社会领域对青年心理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导致了惰性心理的蔓延。坚持体育锻炼,投身公益活动,勇敢地参与竞争,不懈地迎接挑战,这些既是锻炼意志力的途径,也是战胜惰性心理的良药。
6.怎样克服羞怯心理
人们总以为害羞是青年人的生理或心理特点,其实,成年人中也存在着害羞的心理。心理学家对1万名青年人的抽样调查表明。约有40%的人不同程度存在着害羞表现。而对1.6万名成年人的调查得出,羞怯人数占48%,并且男性与女性的害羞人数基本持平。
现代社会,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多,羞怯心理的存在,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一个人与社会、与他人的沟通和交流。因此,羞怯,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碍,它会对一个人的事业和发展起到一定的消极、阻碍作用,是应该加以克服的。
那么,怎样克服羞怯心理呢?心理学家建议如下:
(一)树立自信
在社会交往中,不要总是否定自己,拿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比,让自卑心理左右自己。要相信自己,遇事多采取主动态度。当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时,你可能感到羞怯。这时,应想到羞怯并不等于失败,胜利者比失败者所多的往往是一份勇气。当自己大胆尝试着与人交往时,会感到现实要比想像的简单、容易得多。
(二)学会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要训练自己与不同性格、不同气质、不同年龄的人打交道的胆量与能力。遇到聚会、联谊时,要善于寻找时机与周围的人攀谈,关键时刻要勇于表现自己。主持会议、晚会、演讲会等,让那些不了解你甚至小看你的人刮目相看。
(三)做有心人
当你记下你的害怕与担心时,你会觉得这些害怕和担心不可思议,而且完全没有必要。但这却是极有效的自我心理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