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0500000011

第11章 去回忆,去爱(2)

张肖堂是南来北往的人过黄河的重要渡口,特别是跑周村的马车非在此处过河不可。走上大坝,黄河就在我眼前,西不见头,东不见尾,土黄色的河水急流而过。河中有一条大渡船,剩下的空位已经不多了,摆渡的人看见大坝上有过来的马车,就高声喊:“快点走!”虽然我和我叔着急赶渡船,但是我们是下坡,只能耐心地、小心翼翼地走。我牵着拉长套的骡子,不让它用;我叔锁住驾辕的骡子,一步一步地下坡。我们赶上了这班渡船,按船上人说的把骡子卸了下来。船上下来六七个人,一个驾着辕子,两个抓住车轱辘两面,三个掀着车尾,还有两个用手推着车棚子。驾辕子的喊:“好了吗?”“好了!”大家一齐喊。有人领喊:“咳!”伙计们齐喊:“咳!再加把劲!咳!车脚动弹哩,咳!再来一套哇,咳!再加油哇,咳!这就好了,咳!再使劲,咳!使劲,咳!再来一下,咳!好——啦——”就这样车被拉上了船。我看见河水黄黄的,一个旋涡接一个旋涡,甚是可怕,我有点晕头转向。但是要上周村就必须上船,我只好牵着牲口小心翼翼地经过跳板上了摆渡船。

杜经堂的记述是真实的,他坐着叔叔的马车,踏上过黄河的渡船,一件普通的事情,到了这么大的岁数,还清晰地记住。

一个中午,我的脑里积满了水浪的涛声,朴素的搬运号子,它们一层层地排开。我拼凑碎裂的历史,复原道旭古渡口。我打开相机的回放,注视存下的老人们的影像,这就是历史了。

从清末开埠的情况看,所开商埠多为沿海沿江“商贾辐辏”之地,周村地处鲁中内地,为什么偏偏是周村?周村商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郭济生解释说,周村开埠当然是乘了时势的东风,周村本身的优越条件,才是周村开埠的真正原因。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周村地处鲁中腹地,东西位于济南和青州两府之间,是两府以及沿海和内地之间商旅来往的必经之地。

更重要的是,周村具有商业基础。周村在明末清初已经拥有周村、仁和、永安三镇,有商业大街、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棉花市、油店街、鱼店街、小炭市、石灰市、油坊街、水胶场、兴隆街、新街、东市场、西市场等百余条商业繁荣的街市,经营业户数千余户。城区面积达549平方公里,人口数万,已经是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倪自放着:《“旱码头”见证昔日繁华》,《齐鲁晚报》2004年11月28日。

这篇文章,记述了周村繁荣时期的景象,它是商品集散地,滨州的商品都是从那儿来的,越过天然屏障的黄河,用一辆辆骡车运来。

下午我按照既定的时间,准时来到了高杜居委会,68岁的韩丕泉已经来到了。他干瘦的身体仍然硬朗,透出青年时旺盛的影子。他的老家在黄河边上,梁才办事处韩墩庄,离城十里多地,老一辈子就撑船、运输、打鱼。自己家里可以造船,材料是白木、槐木。船下水时,选择黄道吉日,放一挂鞭炮,要在河上走一圈。据说海里的鬼怪,把鬼魂托付给一条大鱼,它瞅准机会,在水中行走的大船边冒出,撞翻大船。沿岸百姓有船的人家,只要出航都要带一些米,嘴里叨唠几句吉祥的话。时间久了,不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一代代传下来的风俗。求天请地,保佑行船人安全地出航与归来。船工喊出的劳动号子在水面上掠过,它和掀起的浪头撞在一起变得粉碎。

2011年春天,我整理书房,在书的深处,找到了1987年滨州出版的一本内部小册子《滨州歌谣谚语集》,读到了《拉纤歌》:

拉呀拉,拽呀拽,

一步一爬往前迈;

破衣烂衫难遮体,

背如弓来肩发柴。

皇上头顶一块板,

前后珠子十八串;

哥们肩背一块板,

拉得黄河水倒转。

上水累得腰腿疼,

下水我像坐朝廷;

有钱买得今朝醉,

管它哪天把命扔。

人说世上有三险,

跑马行船打秋千;

那些都是乐趣事,

世上唯有行船者。

过了蝎子泫,

望见桃花岸;

谁家的小姐擗花枝?

俺为啥捂起脸?

拉呀拉,拽呀拽,

前面来到龙王崖;

急流险滩船难挪;

哪个舅子腿哆嗦!

盘到济阳滩,

庙会真可观;

信男善女降香来,

戏台上昆曲唱得欢。

盘到洛口靠了岸,

扔下纤板换衣裳;

济南府里去逛逛,

管他小娘在家难。常景良整理:《拉纤歌》,《滨州歌谣谚语集》第58页。

古老的号子,融化在黄河的水里,在历史的时间中流淌。任何一个人,只要触摸黄河,说起道旭古渡口,一听到这有力的号子,就会被呀嗨哟的声音打动。

十七八岁起出河打鱼,黄河盛产刀鱼、鲤鱼、鲇鱼,一网十几里,刀鱼网又叫拔网,能打一千多斤刀鱼。那时鱼的味道鲜美,刀鱼一块钱三斤,二斤鱼换一斤肉回家。

黄河水大,浪大的时候,船卷在涡底,岸上的人看不到船了,惊叫声中船又浮了出来。韩丕泉说,他划的船叫“小鬼欢气”,4米多长,15米宽。两张棹架在棹桩子上,接触点由生牛皮条子绑起来。这种船常见,体积不大,使用起来方便灵活。黄河浪大水急时常有船翻入落水中,小鬼喜欢这样的场景,船名由此而来。

长在水边,吃在水边。韩丕泉老人说,他们对鱼有独特的吃法。做刀鱼不用油,洗净后,晾干了干煎,焦黄后放盐,这种做法叫“干煲鱼”。煲上三五斤刀鱼,锅底竟能煲出半茶碗鱼油。鲤鱼是清炖,花椒、生姜、葱花煮。做出的鱼味道鲜美,滋味独特。

从小在黄河边上,水上行船,夜晚伴着水浪声入睡。大人小孩练成了一双识水的眼睛,哪有鱼,哪没鱼,一看水情就知道。道旭水流湍急,急流中存不住鱼,所以不能在那儿打鱼。公私合营以后,船就不用了。

韩丕泉的父亲驾着“柏木疙瘩”船在水上跑运输,渤海军区杨国夫司令员坐船,来往于滨州和东营之间,碰到他家的船时,杨国夫总是让船靠近,蹬上“柏木疙瘩”,和韩丕泉的父亲拉呱。他4岁多点,印象中只是记得杨国夫是秃头。国民党进攻时,河南岸是国民党控制,解放军控制北岸。国民党飞机来轰炸,他就躲到屋子里,飞机过去了,他跑到院子里,捡起扫射后丢下的弹壳,还烫了他的手一下。村里的另一个孩子,捡了一颗哑弹,在手中炸了,伤了一条胳膊。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在饥饿线上挣扎,韩墩庄地处黄河边上,在河滩上种地瓜和萝卜,补充家里粮食不足,全村没有一个打光棍的。韩丕泉结婚是冬天,对象是河南岸,因为封河,她提前两天过河住在亲戚家。接亲的那天,他骑着银灰色的马,身上披红,戴着三片瓦帽子。新娘坐着一辆带篷的马车跟在一边,走在荒凉的黄河古道上。这一天,参加婚礼的人可以吃到一个棒子面搀糠皮的馍馍。

时间在韩丕泉的口述中过去了,一抹阳光残留在窗玻璃上,我很少插话了,回忆让他变得兴奋起来。我手中的笔却变得重了,他的眼睛里没有一点沧桑的杂质。

前几天,我在网上读到董连旺《道旭险工历史沿革》一文,文中说:

1952年,为充分依托道旭渡口交通便利条件,原惠民专署党政机关由惠民县城迁到了与道旭渡口相对的北镇。道旭渡口也于1954年将土码头改建成了石砌码头,并将木渡船更换为两艘机动渡船,昼夜不停地对开。1955年10月,又在道旭渡口斜对岸的北镇港开通了北镇至济南泺口的黄河下游第一艘客轮“鲁生”号,可载货物45吨、客位142个。加之当时北镇船运合作社的七八十条帆船往返于上下河面,道旭一带出现了空前繁荣兴旺的景象。

随着这里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剧增,1972年,由国家投资在道旭渡口东侧兴建了一座长1400米也是当时黄河上最长的公路桥。因此桥北首过河就尾落河滩,每遇黄河大汛洪水漫滩,总造成南北交通中断。1976年汛期中断月余,1979年1月凌汛漫滩,曾将104部汽车和300多人困于大桥北端的公路上。因而,道旭渡口并未因建了大桥而完成历史使命,在一定时期内仍作为一条连接南北交通的备用和辅助通道。1984年春至1987年10月1日,原惠民地区行署与胜利油田联合对这座大桥的北引桥和南北接线公路进行续建,才使该桥不再因黄河发生洪水而中断交通。至此,道旭渡口才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道旭渡口虽早已消失,但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永远载入人民治黄的历史史册。

渡口的过去是历史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很少有人关心,如实地记载下来。我看着窗玻璃的残阳,在回忆中修复道旭渡口的原始面貌,在这间会议室中,我听老人们的口述。他们的实述,不是档案和文件的一类的表达,而是客观地再现了历史,这种“民间”口述,比坐在书房中的想象更有意义,更迷人。

1971年做的老船还在,这是韩丕泉与哥哥一起,解开自家长的梧桐树造的船,韩丕泉答应,带我去他家去看老船,还有父亲开船时装钱的柜子。他不无惋惜地说:“钱柜子上的锁坏了,再也配不上这样的锁了。”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号码,开始想象“小鬼欢气”的真实样子,它很多年没下水了,只能躲在岸上,眺望不远处的黄河,听一听流动的水声了。

我和韩丕泉告别时,握手的瞬间,仍然结实有力,粗糙的皮肤,让我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走出高杜居委会,投身到街头,我却一下子适应不了。因为思绪中全是旧事旧人,老渡口塞得思路满当当的。

清冷的春风,推动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上背的相机,存储着老人们的影像,珍贵的资料是给以后岁月人看的。

调整情绪,我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

我见到了道旭渡口上的老船长

2011年4月2日,下午,我打电话给韩丕泉,约他去看“小鬼欢气”。半小时后,车子驶下黄河大堰,来到了高杜的沙滩浴场,现在这个季节游人很少。韩丕泉出来时,身后跟着一群他养的狗,他手中拎着一个纸袋。我请他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指路,他在这一带生活十几年了,有很多的熟人,地理方位也熟悉。车子沿着蒲湖水库走,当年张北公路就是从湖中穿过的,车来车往的情景消失了,湖水湮没了一切,埋在泥土中的车轮的印迹被水荡得一干二净,只是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四月的阳光照在湖面上,几只水鸟从水上掠过,岸边的小商贩们开始售卖风筝了。车子绕着湖大半圈,我拼凑、组合历史上这条繁华道路上的景象。

车子在一条破旧的路上行驶,韩丕泉指着前面不远处的地方说:“这就是老渡口的旧址。”在尘土飞扬中我走下车子,眼前一片杨树林的地方,原来是几排职工住房,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没人指点,光凭读资料,根本不可能知道过去的事情。我站在路边,回忆着老人们讲述当年的事情,找出充满野性的劳动号子。

不是为了道旭渡口,我这一辈子怕是不会来到黄河边这个叫韩墩的庄子。韩丕泉在前引路,我的脚没迈进院子,狗的狂叫声塞满了院子。韩应全老人的家人迎在院子里,热情地接待。我急于见到“小鬼欢气”,韩丕泉说:“船在那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架子棚下,一只倒卧的、陈旧的小船,上面堆积着杂物,几十年它脱离了水,在陆地上忍受风吹日晒,我抚摸船的木质,没有水的湿滑。

韩丕泉从纸袋中拿出一本1988年出版的《山东省滨州市地名志》,他说:“这里有俺村的名字。”书的内页有的脱落,我翻找韩墩庄的名字。

我从各个角度,拍了一组“小鬼欢气”和船棹,镜头中的它们,还是有过去的威风。韩丕泉老人站在一边,看着竖立的棹,眼神中露出一股温情。他突然伸出手,摩挲着棹,棹又一次重温主人的感觉。

我们拍照时,他的家人找来了韩丕泉的堂哥,74岁的韩丕志,他就是道旭渡口摆渡轮上的第一任船长。他的身体硬朗,花白头发下的眼睛,有一股温情的暖意,我们的交谈是从船开始的。

韩丕志生在黄河边上,从小就玩水,他自己家做船,兄弟俩一起驾船,运送石头、粮食、百货等,往来于济南泺口、惠民、垦利、利津一带。韩丕志在黄河上遇过险,差点搭上命。船行到济阳段时,他不小心掉下河去,被水流冲出七八里,在水中绝望时,多亏河务局航运大队的大船经过,把他救上来。

1956年成立运输合作社,社里搞机械化,派韩丕志出去学习技术。1961年做了船长,船编号是“渡二”,属于滨县航运社。韩丕志住在道旭渡口的砖房,坐在家中的土炕上,就看到忙碌的道旭渡口,夜晚枕着黄河的水浪声。

韩丕志说,下雨天马和驴、牛,在跳板上夹断腿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年,阳信一个生产队的马车,辕马被压死。车把式是一个老实的年轻人,蹲在一边号啕大哭,人们不敢让他独自回去,怕他有轻生念头,就把他安顿在马车店住下,联系他们生产队来人。

还有一天,韩丕志当班,站在驾驶台里,他看到二运的几辆车在渡口过河,司机年轻,技术不熟练,面对浪滚的黄河,有些眼晕害怕,因为紧张误把刹车当做了油门,车开进了河里。韩丕志见此情景,急忙冲出驾驶台,摘下救生圈,扔给从水中浮出的司机,把他救了上来。

寒冷的冬天,道旭渡口的风比别的地方更大。大雪封过后,河上覆盖了积雪,冰冻的河面无法行船。冰薄时可以用螺旋桨破冰,冰层厚时必须用炸药包爆破。破出一条行船的水路,保证往来于两岸的道路畅通。

同类推荐
  •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朱子家训·增广贤文(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中华国学经典)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中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

    当诗人遇到爱情,世界上就有了最美的语言,那就是情诗!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精选中国古代的爱情诗篇,用诗一般的语言,从相遇、相思、相守、离别、离弃、祭奠六个方面对这些情诗进行了解读。作者在品读、解析的过程中挖掘出了诗词背后诗人们的爱情故事,呈现出了诗词的写作背景。《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半笺风流半笺痴——情暖三生的古典最美情诗》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历史爱好者以及对诗词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 酒暖回忆思念瘦

    酒暖回忆思念瘦

    本书是根据著名作家陈清华在部分大专院校和各种读书会讲座的讲义整理而成。作者以唐宋词人的风花雪月和经典词作为线索,通过对唐宋词人及其脍炙人口的名篇的趣味化解读,讲述了著名词人与词背后那不为人知的故事,常有知人论世之语。同时,作者结合温庭筠、李璟、李煜、柳永、范仲淹、张先、晏殊、宋祁、欧阳修、王安石、晏几道、苏轼、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蒋捷等词人的身世背景、性格学养、情感经历等方面,来探寻唐宋词艺术的发展与演变及词中蕴涵的人生哲理。
  • 我的名字叫王村

    我的名字叫王村

    在一个线性时间的来龙去脉中,范小青以中庸的力度打开了两个世界:一个是哲学,一个是现实。极简的故事主题:我丢失了弟弟,我又去寻找弟弟。故事叙述中,患有智障的弟弟恰如龙卷风,把所有人物都裹挟了进去。丰富庞杂的情节,循环往复的纠结,谵妄无休的盘诘,把故事的迷径写得海咸河淡,温度适中。独到的以萤火之光起笔,以一片废墟灰烬收山,显示出作家卓越丰稔的艺术功力。
热门推荐
  • 院墙内外

    院墙内外

    出身农村的青年讲师郝胜强娶了城市女护士梅灵。为消除两人的身份差异,郝胜强作出种种努力,想让自己从外到内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人”。与此同时,作为导师院士申报团队的主将,他采取各种手段同校内外的竞争者抗衡。由于在性格和行为上的巨大差异,以及岳母的强烈干预,郝胜强与梅灵多次产生误解与纠纷,导致了严重的婚姻危机。郝胜强感受到现实的残酷,认为只有金钱和地位才能让自己摆脱生活困境。因此,他全力追求事业,在院士申报、科研开发、挂职锻炼以及校外合作等方面,积极努力,甚至不择手段。
  • 赞美的力量

    赞美的力量

    俗话说: “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赞美,孩子最渴望的也是赞美!因为赞美造就天才!“表扬如阳光,批评如利剑”。给孩子多些肯定、赞许和鼓励,就是多给孩子一些阳光,孩子肯定会心情舒畅地走好每一步。教育孩子要以表扬为主,批评为辅。《赞美的力量》一书告诉你,怎么赞美,何时赞美,怎么批评,何时批评。在这本书里,我们详细提出了各种赞美和批评的方法,相信你一定会从中受到启发。
  • 花心总裁的贴身冷秘

    花心总裁的贴身冷秘

    五年前,她对他一见钟情。向来温婉淑女的夏凝芯竟一改形象,对无论他身边有多少爱慕者,她还是不退缩的对他——展桀骜,展开了强烈的追求攻势。当修成正果,如愿以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那阵风不会停留——她带着他送给自己的“小”礼物,悄然无声的离开她爱惨了的人;他指责她欺骗了他的感情,玩弄了他的心……五年后,为了父亲最爱的那片土地,她再次归来,身边却多了个小可爱,她成功的成为展氏集团总裁的贴身秘书。他如以往一样,换女人如换衣服,换秘书亦犹如换女人;而她,也抱着随时走人的心情呆在她身边,可是……
  • 重生漫画之神

    重生漫画之神

    追忆童年经典,怀旧者请进!新书发布,《异界逍遥人生》,老乔请求书友们的支持,多多收藏推荐,谢谢大家了!
  • 一世问仙

    一世问仙

    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仙?或者不能叫神仙,应该叫仙世俗之人无不想要得成仙之法,世间有修道之路,却苦无登仙之门可是,成仙真的好吗……
  • 逗皮

    逗皮

    天将降爱情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然后看财产,没钱不扯淡。
  • 青春在线不言后悔

    青春在线不言后悔

    我们容易被小事打扰我们容易为心事烦恼也许我们有些在别人眼里我们是上帝的宠儿,可我们却觉得自己只不过是被上帝用情感隔离的孤儿!我们想成为自己眼中的天使,所以我们选择努力好好为自己活一次也许我们有些狂躁也许我们有些疯狂可你们不会发现我们内心的渴望,因为这是属于我们的灿烂时光我们要绽放不一样的光芒,就算黑夜太慢长,风景全被遮挡--只要抬头就有一片星光……青春只有一次,我们必须疯狂!
  • 俊美皇子俏佳人

    俊美皇子俏佳人

    一场意外,让白领王月莹时空穿梭到一个陌生的国度,阴差阳错,竟成了相府三千金,从此以卫如絮为名。千金小姐自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也会遭受旁人的嫉妒,卫如絮亦莫能外。顶着一个现代人的灵魂,栖宿着古人的生活,几番兜兜转转,相识了诸多翩翩公子和倩丽佳人。历经一波三折,从相符到宫廷,从南国到北国,在爱情的邂逅里,书写着传奇的人生......
  • 冥纸师

    冥纸师

    冥纸,沟通阴阳两界的媒介。而制作冥纸的人,被称为冥纸师。在这阴阳交汇间,有多少阴森诡异,多少离奇凶险……我叫姜明,是一个冥纸师。现在,让我把阴阳之事,讲给你们听…………
  • 审判之轮回

    审判之轮回

    社会动荡,扑朔迷离!猛虎归来,无限嚣张!混迹都市,制定规则!轮回之道,审判之城!索命阎王,莫敢不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