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50500000011

第11章 去回忆,去爱(2)

张肖堂是南来北往的人过黄河的重要渡口,特别是跑周村的马车非在此处过河不可。走上大坝,黄河就在我眼前,西不见头,东不见尾,土黄色的河水急流而过。河中有一条大渡船,剩下的空位已经不多了,摆渡的人看见大坝上有过来的马车,就高声喊:“快点走!”虽然我和我叔着急赶渡船,但是我们是下坡,只能耐心地、小心翼翼地走。我牵着拉长套的骡子,不让它用;我叔锁住驾辕的骡子,一步一步地下坡。我们赶上了这班渡船,按船上人说的把骡子卸了下来。船上下来六七个人,一个驾着辕子,两个抓住车轱辘两面,三个掀着车尾,还有两个用手推着车棚子。驾辕子的喊:“好了吗?”“好了!”大家一齐喊。有人领喊:“咳!”伙计们齐喊:“咳!再加把劲!咳!车脚动弹哩,咳!再来一套哇,咳!再加油哇,咳!这就好了,咳!再使劲,咳!使劲,咳!再来一下,咳!好——啦——”就这样车被拉上了船。我看见河水黄黄的,一个旋涡接一个旋涡,甚是可怕,我有点晕头转向。但是要上周村就必须上船,我只好牵着牲口小心翼翼地经过跳板上了摆渡船。

杜经堂的记述是真实的,他坐着叔叔的马车,踏上过黄河的渡船,一件普通的事情,到了这么大的岁数,还清晰地记住。

一个中午,我的脑里积满了水浪的涛声,朴素的搬运号子,它们一层层地排开。我拼凑碎裂的历史,复原道旭古渡口。我打开相机的回放,注视存下的老人们的影像,这就是历史了。

从清末开埠的情况看,所开商埠多为沿海沿江“商贾辐辏”之地,周村地处鲁中内地,为什么偏偏是周村?周村商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郭济生解释说,周村开埠当然是乘了时势的东风,周村本身的优越条件,才是周村开埠的真正原因。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周村地处鲁中腹地,东西位于济南和青州两府之间,是两府以及沿海和内地之间商旅来往的必经之地。

更重要的是,周村具有商业基础。周村在明末清初已经拥有周村、仁和、永安三镇,有商业大街、丝市街、绸市街、银子市、棉花市、油店街、鱼店街、小炭市、石灰市、油坊街、水胶场、兴隆街、新街、东市场、西市场等百余条商业繁荣的街市,经营业户数千余户。城区面积达549平方公里,人口数万,已经是山东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商品集散地。倪自放着:《“旱码头”见证昔日繁华》,《齐鲁晚报》2004年11月28日。

这篇文章,记述了周村繁荣时期的景象,它是商品集散地,滨州的商品都是从那儿来的,越过天然屏障的黄河,用一辆辆骡车运来。

下午我按照既定的时间,准时来到了高杜居委会,68岁的韩丕泉已经来到了。他干瘦的身体仍然硬朗,透出青年时旺盛的影子。他的老家在黄河边上,梁才办事处韩墩庄,离城十里多地,老一辈子就撑船、运输、打鱼。自己家里可以造船,材料是白木、槐木。船下水时,选择黄道吉日,放一挂鞭炮,要在河上走一圈。据说海里的鬼怪,把鬼魂托付给一条大鱼,它瞅准机会,在水中行走的大船边冒出,撞翻大船。沿岸百姓有船的人家,只要出航都要带一些米,嘴里叨唠几句吉祥的话。时间久了,不仅是形式,而是一种仪式,一代代传下来的风俗。求天请地,保佑行船人安全地出航与归来。船工喊出的劳动号子在水面上掠过,它和掀起的浪头撞在一起变得粉碎。

2011年春天,我整理书房,在书的深处,找到了1987年滨州出版的一本内部小册子《滨州歌谣谚语集》,读到了《拉纤歌》:

拉呀拉,拽呀拽,

一步一爬往前迈;

破衣烂衫难遮体,

背如弓来肩发柴。

皇上头顶一块板,

前后珠子十八串;

哥们肩背一块板,

拉得黄河水倒转。

上水累得腰腿疼,

下水我像坐朝廷;

有钱买得今朝醉,

管它哪天把命扔。

人说世上有三险,

跑马行船打秋千;

那些都是乐趣事,

世上唯有行船者。

过了蝎子泫,

望见桃花岸;

谁家的小姐擗花枝?

俺为啥捂起脸?

拉呀拉,拽呀拽,

前面来到龙王崖;

急流险滩船难挪;

哪个舅子腿哆嗦!

盘到济阳滩,

庙会真可观;

信男善女降香来,

戏台上昆曲唱得欢。

盘到洛口靠了岸,

扔下纤板换衣裳;

济南府里去逛逛,

管他小娘在家难。常景良整理:《拉纤歌》,《滨州歌谣谚语集》第58页。

古老的号子,融化在黄河的水里,在历史的时间中流淌。任何一个人,只要触摸黄河,说起道旭古渡口,一听到这有力的号子,就会被呀嗨哟的声音打动。

十七八岁起出河打鱼,黄河盛产刀鱼、鲤鱼、鲇鱼,一网十几里,刀鱼网又叫拔网,能打一千多斤刀鱼。那时鱼的味道鲜美,刀鱼一块钱三斤,二斤鱼换一斤肉回家。

黄河水大,浪大的时候,船卷在涡底,岸上的人看不到船了,惊叫声中船又浮了出来。韩丕泉说,他划的船叫“小鬼欢气”,4米多长,15米宽。两张棹架在棹桩子上,接触点由生牛皮条子绑起来。这种船常见,体积不大,使用起来方便灵活。黄河浪大水急时常有船翻入落水中,小鬼喜欢这样的场景,船名由此而来。

长在水边,吃在水边。韩丕泉老人说,他们对鱼有独特的吃法。做刀鱼不用油,洗净后,晾干了干煎,焦黄后放盐,这种做法叫“干煲鱼”。煲上三五斤刀鱼,锅底竟能煲出半茶碗鱼油。鲤鱼是清炖,花椒、生姜、葱花煮。做出的鱼味道鲜美,滋味独特。

从小在黄河边上,水上行船,夜晚伴着水浪声入睡。大人小孩练成了一双识水的眼睛,哪有鱼,哪没鱼,一看水情就知道。道旭水流湍急,急流中存不住鱼,所以不能在那儿打鱼。公私合营以后,船就不用了。

韩丕泉的父亲驾着“柏木疙瘩”船在水上跑运输,渤海军区杨国夫司令员坐船,来往于滨州和东营之间,碰到他家的船时,杨国夫总是让船靠近,蹬上“柏木疙瘩”,和韩丕泉的父亲拉呱。他4岁多点,印象中只是记得杨国夫是秃头。国民党进攻时,河南岸是国民党控制,解放军控制北岸。国民党飞机来轰炸,他就躲到屋子里,飞机过去了,他跑到院子里,捡起扫射后丢下的弹壳,还烫了他的手一下。村里的另一个孩子,捡了一颗哑弹,在手中炸了,伤了一条胳膊。

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在饥饿线上挣扎,韩墩庄地处黄河边上,在河滩上种地瓜和萝卜,补充家里粮食不足,全村没有一个打光棍的。韩丕泉结婚是冬天,对象是河南岸,因为封河,她提前两天过河住在亲戚家。接亲的那天,他骑着银灰色的马,身上披红,戴着三片瓦帽子。新娘坐着一辆带篷的马车跟在一边,走在荒凉的黄河古道上。这一天,参加婚礼的人可以吃到一个棒子面搀糠皮的馍馍。

时间在韩丕泉的口述中过去了,一抹阳光残留在窗玻璃上,我很少插话了,回忆让他变得兴奋起来。我手中的笔却变得重了,他的眼睛里没有一点沧桑的杂质。

前几天,我在网上读到董连旺《道旭险工历史沿革》一文,文中说:

1952年,为充分依托道旭渡口交通便利条件,原惠民专署党政机关由惠民县城迁到了与道旭渡口相对的北镇。道旭渡口也于1954年将土码头改建成了石砌码头,并将木渡船更换为两艘机动渡船,昼夜不停地对开。1955年10月,又在道旭渡口斜对岸的北镇港开通了北镇至济南泺口的黄河下游第一艘客轮“鲁生”号,可载货物45吨、客位142个。加之当时北镇船运合作社的七八十条帆船往返于上下河面,道旭一带出现了空前繁荣兴旺的景象。

随着这里过往车辆和行人的剧增,1972年,由国家投资在道旭渡口东侧兴建了一座长1400米也是当时黄河上最长的公路桥。因此桥北首过河就尾落河滩,每遇黄河大汛洪水漫滩,总造成南北交通中断。1976年汛期中断月余,1979年1月凌汛漫滩,曾将104部汽车和300多人困于大桥北端的公路上。因而,道旭渡口并未因建了大桥而完成历史使命,在一定时期内仍作为一条连接南北交通的备用和辅助通道。1984年春至1987年10月1日,原惠民地区行署与胜利油田联合对这座大桥的北引桥和南北接线公路进行续建,才使该桥不再因黄河发生洪水而中断交通。至此,道旭渡口才完成了其历史使命。道旭渡口虽早已消失,但它所发挥的重大作用永远载入人民治黄的历史史册。

渡口的过去是历史了,曾经发生的事情,很少有人关心,如实地记载下来。我看着窗玻璃的残阳,在回忆中修复道旭渡口的原始面貌,在这间会议室中,我听老人们的口述。他们的实述,不是档案和文件的一类的表达,而是客观地再现了历史,这种“民间”口述,比坐在书房中的想象更有意义,更迷人。

1971年做的老船还在,这是韩丕泉与哥哥一起,解开自家长的梧桐树造的船,韩丕泉答应,带我去他家去看老船,还有父亲开船时装钱的柜子。他不无惋惜地说:“钱柜子上的锁坏了,再也配不上这样的锁了。”我记下了他的电话号码,开始想象“小鬼欢气”的真实样子,它很多年没下水了,只能躲在岸上,眺望不远处的黄河,听一听流动的水声了。

我和韩丕泉告别时,握手的瞬间,仍然结实有力,粗糙的皮肤,让我感受到岁月的无情。

走出高杜居委会,投身到街头,我却一下子适应不了。因为思绪中全是旧事旧人,老渡口塞得思路满当当的。

清冷的春风,推动着我走在回家的路上。身上背的相机,存储着老人们的影像,珍贵的资料是给以后岁月人看的。

调整情绪,我回到现实的生活中来。

我见到了道旭渡口上的老船长

2011年4月2日,下午,我打电话给韩丕泉,约他去看“小鬼欢气”。半小时后,车子驶下黄河大堰,来到了高杜的沙滩浴场,现在这个季节游人很少。韩丕泉出来时,身后跟着一群他养的狗,他手中拎着一个纸袋。我请他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指路,他在这一带生活十几年了,有很多的熟人,地理方位也熟悉。车子沿着蒲湖水库走,当年张北公路就是从湖中穿过的,车来车往的情景消失了,湖水湮没了一切,埋在泥土中的车轮的印迹被水荡得一干二净,只是存在于人的记忆中。四月的阳光照在湖面上,几只水鸟从水上掠过,岸边的小商贩们开始售卖风筝了。车子绕着湖大半圈,我拼凑、组合历史上这条繁华道路上的景象。

车子在一条破旧的路上行驶,韩丕泉指着前面不远处的地方说:“这就是老渡口的旧址。”在尘土飞扬中我走下车子,眼前一片杨树林的地方,原来是几排职工住房,现在什么也没有了,如果没人指点,光凭读资料,根本不可能知道过去的事情。我站在路边,回忆着老人们讲述当年的事情,找出充满野性的劳动号子。

不是为了道旭渡口,我这一辈子怕是不会来到黄河边这个叫韩墩的庄子。韩丕泉在前引路,我的脚没迈进院子,狗的狂叫声塞满了院子。韩应全老人的家人迎在院子里,热情地接待。我急于见到“小鬼欢气”,韩丕泉说:“船在那儿。”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架子棚下,一只倒卧的、陈旧的小船,上面堆积着杂物,几十年它脱离了水,在陆地上忍受风吹日晒,我抚摸船的木质,没有水的湿滑。

韩丕泉从纸袋中拿出一本1988年出版的《山东省滨州市地名志》,他说:“这里有俺村的名字。”书的内页有的脱落,我翻找韩墩庄的名字。

我从各个角度,拍了一组“小鬼欢气”和船棹,镜头中的它们,还是有过去的威风。韩丕泉老人站在一边,看着竖立的棹,眼神中露出一股温情。他突然伸出手,摩挲着棹,棹又一次重温主人的感觉。

我们拍照时,他的家人找来了韩丕泉的堂哥,74岁的韩丕志,他就是道旭渡口摆渡轮上的第一任船长。他的身体硬朗,花白头发下的眼睛,有一股温情的暖意,我们的交谈是从船开始的。

韩丕志生在黄河边上,从小就玩水,他自己家做船,兄弟俩一起驾船,运送石头、粮食、百货等,往来于济南泺口、惠民、垦利、利津一带。韩丕志在黄河上遇过险,差点搭上命。船行到济阳段时,他不小心掉下河去,被水流冲出七八里,在水中绝望时,多亏河务局航运大队的大船经过,把他救上来。

1956年成立运输合作社,社里搞机械化,派韩丕志出去学习技术。1961年做了船长,船编号是“渡二”,属于滨县航运社。韩丕志住在道旭渡口的砖房,坐在家中的土炕上,就看到忙碌的道旭渡口,夜晚枕着黄河的水浪声。

韩丕志说,下雨天马和驴、牛,在跳板上夹断腿是常有的事。记得有一年,阳信一个生产队的马车,辕马被压死。车把式是一个老实的年轻人,蹲在一边号啕大哭,人们不敢让他独自回去,怕他有轻生念头,就把他安顿在马车店住下,联系他们生产队来人。

还有一天,韩丕志当班,站在驾驶台里,他看到二运的几辆车在渡口过河,司机年轻,技术不熟练,面对浪滚的黄河,有些眼晕害怕,因为紧张误把刹车当做了油门,车开进了河里。韩丕志见此情景,急忙冲出驾驶台,摘下救生圈,扔给从水中浮出的司机,把他救了上来。

寒冷的冬天,道旭渡口的风比别的地方更大。大雪封过后,河上覆盖了积雪,冰冻的河面无法行船。冰薄时可以用螺旋桨破冰,冰层厚时必须用炸药包爆破。破出一条行船的水路,保证往来于两岸的道路畅通。

同类推荐
  • 狂风吹我心

    狂风吹我心

    本书为作者诗文选,曾被人评曰:“集半生之年,凝心血之花。”之作。细腻笔锋呈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平凡而不华丽的辞藻却写出了生活的真谛。
  • 浮士德

    浮士德

    《浮士德》是一部长达12111行的诗剧,第一部出版于1808年,共二十五场,不分幕。第二部共二十七场,分五幕。全剧没有首尾连贯的情节,而是以浮士德思想的发展变化为线索,以德国民间传说为题材,以文艺复兴以来的德国和欧洲社会为背景,写一个新兴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不满现实,竭力探索人生意义和社会理想的生活道路。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得十分完好的诗剧。
  • 生活并非都有选择: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们

    生活并非都有选择: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们

    留学是迈上成功巅峰的通途,亦可能是堕入欲望深渊的陷阱。经过一段时间改革开放的熏陶,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留美学生已经不只是书斋里的精英,他们更是一个个充满欲望的人、一个个为名利而奋斗的个体,在大洋彼岸深陷于情与爱的踯躅、名与利的挣扎。当象牙塔里也漫入世事的波涛,他们,和你我没有什么两样,背负着为人的十字架,生命永远是不可承受的重量。“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一百多年之后,托尔斯泰的名言在一代一代中国留学生的生活中被演绎。生活都能由你选择吗?幸福只要追求就能得到吗?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们以自己的经历向您诠释这一切。
  •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

    本书题为《世纪转型期的湖北诗歌研究》,实际上涵盖了当代湖北诗歌的全部历史。简要勾勒1949年以来湖北诗歌创作的历程,是为了更好地显现十七年———文革———新时期———后新时期(即转型期)的发展脉络,突出当下,突出转型期的新变。不敢称之为“史”,是因为自知尚未涉猎湖北诗歌全貌,肯定遗漏了某些好诗和好诗人。把最具个人化色彩的诗歌写作分成几大类论述,确有图方便之嫌。很多丰富精彩、又不宜归类的个例被淹没被忽略,儿童诗亦未涉及,在这里只有抱憾了。本书也涉猎了部分以小说和散文名世的作家的诗作,但未以小传的方式介绍,只是为了体例的统一。
  • “小鬼儿”谈天

    “小鬼儿”谈天

    本书从少年那些事儿说起,共分九个部分,包括引子、结尾各一部分,正文七部分,全文近20万字。全书以中国中部农村社会生活为背景,通过记述农村青少年成长的生活片段,摹写了20世纪中后期向21世纪变迁的农村景象。作品用写实的语言把人生的价值取向融入逸闻趣事,用畅想的笔法把未来的美好希冀诉诸于字里行间,其中不乏灵魂的漫步、理想的萌芽、批判的责任以及矛盾的冲突和心灵的自白。作者以一个反躬自问的思考者形象出现,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还将向哪里去”等力求做出注脚,也显示了自己写作的初衷,探究了生活的真谛。整个作品不仅展示了中国农村的生活画卷,也充满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热门推荐
  • 邪王的俏宠狐妃

    邪王的俏宠狐妃

    他是炎国七子烈王,淡泊名利却战功赫赫,容貌更是风华万千绝代无双,但却有着不为人知的经历;她是灵界修仙九尾狐,修行千年需往人间历练!繁华凡世亮花眼,小狐狸不看路,直撞了个满怀“喂!小子你不长眼?”多年以后,这小子抱着软香玉体感叹道:“幸亏本王当年的不长眼!”……
  • 霸道老公甜甜爱

    霸道老公甜甜爱

    “你要她还是要我”,一场误打误撞的遇见,她跌落在他的怀抱。有目的性出现的青梅竹马,让她差点失去做母亲的权利,她选择了逃离;他满世界找。数年后,他逮住她缠绵霸气的各种宠爱:“这孩子是我的,”她别过脸“别人的”他眼眸深邃“你确定。。。看来是我还没喂饱你”。
  • 风雨中的少年

    风雨中的少年

    父母双亡的悲剧下,他一次次选择自杀,但每次都失败了。他想到自己还有梦想,还没有实现。他开始追梦。路上遇到无数的坎坷,却依就坚强,风雨无阻……
  • 九十九次告白之双面特工

    九十九次告白之双面特工

    我是特工,什么?特工你不喜欢?这么帅的身份这么有神秘感你不喜欢?什么,你喜欢霸道总裁?那行,我杀了他,只要你可以爱上我!
  • 暖婚之调教男神

    暖婚之调教男神

    “你好,我叫言君诺,言是言出必行的言。”“你好,我叫宁若凡,宁是宁折不屈的宁。”初次见面的自我介绍,看似波澜不惊,却暗藏激流。一个是唱演俱佳的全能偶像,万千少女眼中的国民男神一个是女承父业,心心念念只想拍尽天下美景的摄影师当‘言出必行’的大明星遇上‘宁折不屈’的摄影师当高冷狂傲遇上理性偏执,谁被谁驯服,谁被谁调教?(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兜转爱上你

    兜转爱上你

    冒冒失失的八卦小记者莫小语,因参加报道一场婚礼。结识了抢亲了穆小云,从而卷入了一场穿越时间的倾城爱恋。女神般但失忆的夏蔷薇,追寻旧爱的穆小云,强势义气的唐嫣,与阴险小人邱阳。看最终谁是真正赢家。
  • 高冷男神的小丫头

    高冷男神的小丫头

    慢慢的从信任到不信任,他失去了她,还能否追回她?
  • 绝宠:毒医王妃

    绝宠:毒医王妃

    她,凭借一手毒术医术,在组织里可谓人见人畏,一次任务失败,一朝穿越成将军府里不受宠的嫡女。传言将军府嫡女无貌无颜,无才无德,更是一个将要不久于人世的病秧子!——然,传言皆狗屁!一手医术堪比华佗在世,一手毒术毒遍天下,风华绝代众人为之倾倒!他说:“十里红妆,江山为聘;风华绝代,此生只为她倾倒!”
  • 月上西楼之我的奋斗

    月上西楼之我的奋斗

    这是一个都市和历史碰撞的传奇。这里有玄幻的王朝争霸,仙侠的权利与阴谋。这里有远古的刀耕火种,眼前的无奈与嚣张。这里有泰国的降头、苗疆蛊事和黑暗议会,聚集了所有暗夜的精灵,他们也有爱和恨的哀伤。这里有都市行医的理智与背叛,穿越历史的对照与反思。这里有抗战的烽火硝烟,天使和魔鬼的身影在这里碰撞与交错。这里没有正义和邪恶,这里没有对错。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从都市的底层崛起,游走在仙侠世界和魔幻世界。经历着道德与自然的洗礼,完成自我的生命进化。这是一个草根的进化史。所以这本书的名字是《月上西楼之我的奋斗》!当然,也可以当作一本关于起点与都市的位面世界旅游笔记。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 EXO之狼族传说

    EXO之狼族传说

    狼族王子和公主来到人间历练,EXO和女主在人间发生了很多奇特的事情他们会擦出多大的火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