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读屈子《国殇》有句云:操吴戈兮披犀甲。关于“犀甲”的注释是“犀牛皮做成的铠甲”,那时我还没有见过犀牛,只知道它是一种濒临灭绝的稀有动物,它的角可以入药,是名贵的镇惊安神药物(国际保护野生动物公约早已明令禁止将犀牛角作药用了)。成人以后每每想起《国殇》中的这句诗,就很自然地联想到当时吴越之地的生态状况。你想,成千上万的战士每个人都穿一身犀牛皮做的铠甲,那要多少犀牛皮呀?可见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长江流域一带一定处处是犀牛,就和我们歌里唱的“遍地是牛羊”差不多。只过了两千多年,茫茫中华大地竟一头犀牛都没有了,我们现在在动物园中看到的犀牛都是不远万里从非洲运来的。这真可以说是一个让人触目惊心的事实。屈原老先生不会说假话,如今犀牛在中国大地绝迹也无可怀疑。
如果说吴越之地离我们太远了,那么就说一说我们太原吧。我们太原有东西缉虎营两条街,你知道它的来历么?明朝初年,太祖封他的三儿子朱 为晋王,王府就在今南肖墙一带。一天早震,一班官员从家中出来骑着马到王府点卯,走在半路忽然斜刺里蹿出一只斑烂猛虎来,人们大惊失色,策马躲进一条小巷,直到王府听说派来武士,才把猛虎捉住。从此,这条街就叫做了缉虎营,那条小巷就叫做了躲马巷,口口相传,传成了多马巷。这不是传说臆造,史书上都有记载的。六百年前,太原市老虎竟然悠哉游哉没事到城里散步,太原当时的生态状况也可略见一斑。
如果说明朝离我们也太远,那就说说我们当代。五六十年代,汾河还是一条清水河,记得年幼时常常到河边凫水,总能顺便逮几条泥鳅虾米,而如今呢?宁武县汾河发源处是一眼甘泉,一汪清水,流了三百多里,就成了我们所见到的这个样子。不能不让人深感忧虑。
太原人民和政府早就意识到了环境对于这个城市的重要性,多年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治理环境,而且涌现出了李双良这样世界知名的保护环境的老英雄。最让人感到欣喜的是再过一个多月,一项造福太原人民的工程就要投入使用了,这就是汾河太原段的改造。汾河再也不是一条黑色的水沟了,从胜利桥到南内环桥十多里的河床里,将是碧波荡漾,游船如织,岸边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点缀着两岸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可以想像,入夜之时,一弯圆月高挂碧空,清清的河水中映出一颗明珠,徜徉在这十里长河边,你一定会怀疑是不是来到了风景秀丽的江南或是哪个世界名城。从此,太原人有了一个休憩流连的最好去处了。我们的母亲河披上了节日的盛装,锦绣太原城多了一道最靓丽的风景。这真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工程,真是一项民心工程。
当然,这一处人文与自然相融合的景观只不过是我们改造环境的第一步,但只要我们就这样一步一步迈下去,那么终有一天,我们的汾河全程都将碧浪滚滚,舟楫相通;并州大地将是一派山明水秀,月朗风清。到那时,我们将向世界宣称:我们没有辜负祖先,也无愧于后人。
(原载《太原日报》2000年8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