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指征听起来是一个颇专业化的词语,因为它代表着生命的活动质量。其实简单说来,它表现在您面前的东西就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毫无疑问,如果您已到了退休在家,甚至感到无所事事的年龄,就像穿衣吃饭一样,掌握这些生命指征的测量是您保持自己身体更健康的基本技能,免得把宝贵时光浪费在整天跑医院上。
不过,有些老人面对这件烦琐的事情时,心里会滋生出一种自哀自怜的感情。那些敏感的老人会受到这些数值波动的刺激,这是非常不必要的负担。人老了总会生病,使用了那么多年的身体,不管哪个部位坏了,您都应该坦然接受,积极配合医生治疗。
(一)体 温
1.正常体温
体温是指人体内部温度,是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等过程中不断产生热能的结果,一定的体温又是人体进行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的重要条件。人体正常体温为36~37℃(腋下温度)。受年龄、昼夜、性别和情绪等因素的影响,体温会受到生理性的波动。
老年人由于代谢降低,体温处在正常范围内的低值,一般在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午2~8时体温最高,但波动温度不超过0.5℃。女性体温较男性稍高一些。
体温测量一般通过腋下、口腔、肛门来进行,对老年人来说,以口腔测温和腋下测温最普遍。
如何测量体温:
口腔测温:先将体温计中的水银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汞端放在舌头下,闭嘴有鼻呼吸(不要用牙齿咬住体温计),三分钟后取出,检视读数。
腋下测温:解开衣钮,揩干腋下,将水银端放于腋窝中央略前的部位,夹紧体温计,另一只手也可握住测量位的手肘部帮助固定。腋下测温需10分钟,取出看明度数并作好记录。
甩体温计时要使用腕部力量,不要触及他物,以防撞碎。
饭后半小时以内不要测量体温。
不要把体温计放在热水中清洗或入沸水中煮,以防爆裂。
体温计使用一段时间后要进行消毒。方法是将其浸泡于消毒液中,半小时后取出,将汞柱甩到35℃以下,再放入另一瓶消毒液中浸泡半个小时,取出后用冷开水冲洗,用纱布擦干保存,即可下次再用。
2.低体温
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血管硬化,身体对冷热和气温的感觉都会减退,当体温低于35℃时,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即可诊断患有老年低体温症。此时,人体会反而感觉不到是冷,而是热,甚至思维能力下降,动作不协调,呼吸心跳速度减慢,此时如不及时采取保暖措施,可致心跳骤停而猝死。
要防治老年低体温症,首先应注意保暖,室温应保持在15℃以上。有此病症的老年人,睡觉时可以不脱袜、不摘帽,俗语说“热自头上散、寒从脚下起”,就是这个道理。其次,应加强饮食营养,保证机体有充足的热量和水分。可在两餐之间加饮一次热饮料,如热牛奶、热橙汁等。吃些温热性食物,如羊肉、鲤鱼、姜糖水等,可适量进补人参、鹿茸、阿胶和蜂王浆等,勿食生冷刺激食品。
低体温症一旦出现,需立即送医院诊治。低体温症虽然属于急症,但要缓慢复温,一般以每小时0.6℃为宜。此外,确诊为低体温症一定要寻找基础疾病,并给予相应治疗。
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则应尽量避免使用导致低体温症的药物,如巴比妥类、安定、冬眠灵、甲基多巴、利血平、三环抗抑郁药等。这些药物可抑制下丘脑后部体温调节中枢,促进周围血管扩张,抑制血管收缩,干扰碳水化合物的代谢,还可通过降低患者对环境的反应,干扰老年人对寒冷的反应,致使体温降低。因此老年人要少用或不用这些药物,尤其是在寒冬。
3.发热
发热的温度范围是:低热为37.2~38℃,中热为38.1~39℃,高热为39.1~41℃,超高热为41℃以上。
发热的过程:
体温上升期:此时身体的产热大于散热,患者表现为畏寒、皮肤苍白、无汗,由于皮肤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有的人会出现寒战,寒战后体温开始上升。体温上升方式有骤升和渐升两种,如体温在短时间内升至高峰称为骤升,常见于球菌性肺炎;如体温在数小时内逐渐上升称为渐升,常见于伤寒等。
高热持续期:这个阶段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表现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尿量减少。
退热期:退热期的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体温恢复至正常的调节水平。此期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退热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骤退为体温急剧下降,渐退为体温逐渐下降。体温下降时会因为出汗而丧失大量水分,老年人由于体弱,可能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发冷等衰竭现象。
老年人发热要比年轻人低,甚至有相当一部分急性胆囊炎、阑尾炎、胃肠穿孔的老年患者,体温低于37.5℃。患严重感染的老年人中,还有约20%~30%不发热或发热反应迟缓,这往往是预后较差的表现。因此,一旦出现发热情况,要注意做好自我护理。
您该做什么?
观察体温: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发热原因。每4小时测一次体温,体温恢复正常3天后,改为每天测体温两次。
做好保暖:在体温上升期可能出现寒战,应调节室温,增加盖被与衣着。
降温:较好的方法是物理降温。若体温超过39℃,应准备水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39.5℃时,用30%~50%酒精擦浴或冷敷大动脉处(腋窝、股沟处)。
补充营养和水分:发热时,您的消化吸收功能会降低,而分解代谢会增加,糖、脂肪、蛋白质及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大量消耗,应进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品,少食多餐。发热时,人的呼吸加快,皮肤出汗增多,导致水分大量丧失,应多饮水。尤其是药物降温后出现大汗淋漓,更应多饮水。如果不能进食,应静脉输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口腔护理:发热时人的唾液腺分泌减少,口腔黏膜干燥,同时身体的抵抗能力下降,极易引起口腔炎和黏膜溃疡。所以应在清晨、餐后及睡前漱口,如果嘴唇干裂,可涂上润唇膏保护。
皮肤清洁:高热病人在退热时往往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更换衣服和床单,保持皮肤的清洁,防止着凉。
卧床休息:高热时由于新陈代谢增快,摄入减少而消耗多,老年人体质较弱,应安排舒适体位的卧床休息,同时调整室内温度,避免噪声。
(二)脉 搏
1.正常脉搏
心脏的收缩使血液通过动脉所产生的节律性搏动为脉搏。通常,成年男性每分钟搏动60~80次;成年女性70~90次。搏动每分钟超过100次称为速脉,低于60次称为缓脉。
脉搏的节律称为脉律。正常的脉律搏动均匀规则,间歇时间相等。如果脉搏的搏动不规则,间隔时间时长时短,则为节律异常。
您知道吗?
在一系列正常均匀的脉搏中出现一次提前而较弱的脉搏,其后有一较正常延长的间歇,这就是间歇脉,也称过早搏动。间歇脉见于各种心脏病或洋地黄中毒病人,正常人在过度疲劳、精神兴奋、体位改变时也偶尔出现这种脉。
每隔一个或两个正常搏动后出现一次过早搏动,前者称为二联律,后者称为三联律。
在同一单位时间内,脉的搏动少于心率,脉搏细数,极不规则,这种脉称为绌脉。医生听诊时会发现心率完全不规则,心率快慢不一,心音强弱不等。此脉常见于心房纤颤。
2.脉搏测量
测量脉搏一般是测量手腕拇指侧桡动脉为多(中医常在此诊脉),另外也可以在肘关节内侧的肱动脉、颈两侧的颈动脉、腹股沟部的股动脉以及足背动脉等处,都可作为测量脉搏的部位。
测量步骤:先保持安静,被测者取坐或卧位。检查者用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拢按动脉搏动处,以指尖触诊。不要用拇指诊脉,因为拇指小动脉搏动较强,易与被测者的脉搏相混淆。
除测量每分钟的跳动次数外,还应注意脉搏的节律和有无不规则的搏动、脉搏跳动的强弱等。一般情况下测30秒,异常脉搏应测量一分钟。
脉搏搏动的快慢和强弱,与体质、活动、疾病等有关。体质健壮的人,脉搏比体质弱的人较为有力;体力活动时脉搏快而有力,休息时减慢;发高热时脉搏洪大有力;某些心脏病人的脉搏常出现间歇跳或跳动不规律;心情激动时脉搏快而有力,忧郁与精神不振时脉搏则较慢且无力。
异常脉搏的护理:
采用有效的方法缓解紧张、恐惧心理;
根据医生的建议用药,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及不良反应;
进行必要的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等。
(三)呼 吸
1.正常呼吸
呼吸是指人体在新陈代谢的过程,不断地从外界吸收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即人体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正常人的呼吸不仅有规律,而且均匀。
呼吸的次数是随年龄而改变的。l岁以内的小儿的呼吸每分钟45次;15岁以下儿童、少年每分钟呼吸20次;正常成人每分钟呼吸16~18次。老年人的呼吸还要慢一些,运动和情绪激动时可使呼吸暂时增快,休息或睡眠时呼吸稍减慢。
2.呼吸测量
测量呼吸次数是了解身体状况的常用指标,特别是在家庭急救中更为重要。测量呼吸最好与测量脉搏同时进行。方法是数胸、腹起伏运动次数。也可把手放在被测者的胸或腹部检查。如果病情很重,可用棉花絮或薄小纸条放在病人的鼻孔前,棉絮或纸条飘动的次数即为呼吸次数。
需要注意的是:
呼吸快慢和精神是否紧张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在测量呼吸前应让被测者安静,不和被测者谈话,使他保持自然呼吸。
注意呼吸的深浅、节律和有没有呼吸困难。如呼吸停止,立即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进行抢救。
呼吸增快多发生在肺部有病或心脏病及高热病病人的身上。
药物中毒后,呼吸可能减慢。如呼吸困难或鼾声,便是危险的信号,应该尽快请医生来救治。
要是出现双吸气、点头呼吸、鼻翼扇动,以及呼气时胸郭不但不鼓反而下陷的现象,都表明病情严重,要赶快请医生诊治。
3.呼吸异常
正常成人的呼吸每分钟超过24次,为呼吸过快,常见于高热或缺氧的病人;呼吸每分钟低于10次,则为呼吸过慢,常见于呼吸中枢抑制,如颅脑疾病或安眠药中毒等病人。
您知道吗?
当呼吸在开始阶段时较慢,以后逐渐加快,达到高潮后又逐渐变浅变慢,然后呼吸暂停几秒钟后又出现上述状态,如此周而复始,就像潮水涨落一样,这种呼吸称为潮式呼吸。常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膜炎、颅内压增高、酸中毒等病人。
有规律地呼吸几次后,突然停止呼吸,间隔短时间后又开始呼吸,这种呼吸方式为间断呼吸。常见于颅内病变或呼吸中枢衰竭的病人。
深长而规则的呼吸称为深度呼吸,常见于尿毒症、糖尿病等引起的代谢酸中毒的病人;像在轻轻叹息,呼吸不规则,这种呼吸称为浅表呼吸,常见于濒临死亡的病人。
当呼吸频率、节律和深浅度均表现为异常,这就是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主要是由于气体交换不足,人体缺氧所致。病人自感氧气不足,胸闷、气紧,不能平卧,身体表现为嘴张,鼻翼扇动,手指甲和脚趾甲紫绀等。
当呼吸出现异常时,首先应立即前往医院救治。在治疗过程中,病人要保持情绪稳定,按医嘱用药,或根据病情吸氧。室内空气一定要流通,采取合适的体位卧床休息,以减少耗氧量。
(四)血 压
1.正常血压
血压是血流冲击血管壁引起的一种压力。心脏收缩时血管内压力比较高,此时所测得的血压称为收缩压(俗称高压),心脏舒张时压力较低,此时所得的血压称为舒张压(俗称低压)。
正常成人在安静状态时,收缩压为90~140毫米汞柱,舒张压为60~90毫米汞柱。当收缩压达到160毫米汞柱以上,或者舒张压超过90毫米汞柱时,为高血压;当收缩压低于90毫米汞柱,或舒张压低于60毫米汞柱时,为低血压。
血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一般傍晚高于清晨,运动过后明显高于安静状态。睡眠不好,或者情绪紧张时,血压也会升高。血压也受环境的影响,寒冷环境中的血压会上升,高温环境中血压会有所下降。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特别注意精神因素的影响,过于恐惧、激动、焦虑,或者与人争吵,暗生闷气时,都可能导致您的血压升高。关于高血压引起的相关症状和危害,以及防治办法,请参照下一节常见病症。
2.血压测量
测量血压得有血压计。常用的血压计有汞柱式(台式和立式)、表式血压计(弹簧式)和电子血压计三种。
正常人血压在一天里,不同情况、不同精神状况及不同姿势时血压都不一样。
如何测量血压:
先静坐片刻,让自己的精神安静下来,情绪紧张和激动之后不应马上测血压。
测血压时不要屏住呼吸,因为屏住呼吸可使血压升高。不要在露天环境里测量血压,天气过于寒冷和过于炎热,血压都会受到影响。
检查血压计,关紧活门充气,如果汞柱不能上升,表示漏气或汞量不足,应更换血压计。
端坐于凳上,脱下上衣一侧的袖子,手臂平放,手心向上,上臂和心脏在同一水平位上,肌肉放松。如果是卧位,也要使上臂和心脏处于同一水平,不能过高或过低。
将血压计袖带里的空气挤出后,平展无褶地缠在右上臂下端近肘关节处。松紧适宜,以能插入2指为准。
用手指摸到肘关节的肱动脉搏动后,戴好听诊器,将听诊器头紧贴肘窝内侧肱动脉处。
关紧打气球上的螺旋帽,打气,使水银柱上升到160毫米汞柱左右,然后慢慢旋松气门,使水银柱逐渐下降,同时仔细听诊。当听到听诊器中第一声搏动,此时汞柱所指的刻度即为收缩压,当搏动声突然变弱或消失,此时汞柱所指的刻度即为舒张压。
测量完毕后,拧紧气门上螺旋帽,解开袖带,整理妥善,放入盒内,防止压碎玻璃。
在测量血压时,一定要排除天气、情绪、运动等外界因素,保证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家有偏瘫、一侧肢体外伤或者做了手术的病人需要测量血压,应选择健全的一肢测量,因为患侧肢体肌张力降低及血液循环障碍,不能真实反映血压的变化。
此外,一些老年人自配有电子血压计,可以在家里随时自测。方法是先接通电源,把换能器放于肱动脉搏动处,扣好袖带。当按键充气片刻后发出蜂鸣声,显示屏就会显示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读数了。
3.姿势性低血压
您是否有过这种经历:平时身体尚好,但每次在地上久蹲后站起身,或者早上起床时,头部会突然出现短暂昏厥情况,身体绵软,好像要晕倒——在沙发上休息一会儿后,这种头晕现象即消失,这是什么问题呢?这就是低血压引起的状况。
老年人最常见的情况是姿势性低血压,也就是因姿势改变造成脑部血液流量不足的现象。一个人由平躺到坐起或站起时,收缩压降低30毫米汞柱以上、舒张压降低15毫米汞柱以上时,这就是姿势性低血压。高龄、缺乏运动以及久病不起的老人都有可能造成姿势性低血压,造成供血不足,最普遍的症状就是头晕及全身无力。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血压会上升。那么,为什么还会出现姿势性低血压呢?一方面,年龄越来越大,人的自律神经功能会变得迟钝,当姿势变化时,自律神经无法很快反应,一时间可能造成脑部血液流量不足。年龄超过60岁的老年人或多或少有慢性病,需长期服药控制,有些药物如利尿剂、血管扩张剂等,都容易引发姿势性低血压。另外,由于身体机能退化,多重因素互相影响,也可能给老年人的身体产生低血压的结果。如一位不太爱喝水的老年人,平时或许没什么问题,但到了炎炎夏日,血管会调节性的扩张以散热,此时如果水喝不够,整体血液量不足,就很容易产生姿势性低血压。
姿势性低血压并没有严重致命的危险性,但老年人由于起身太快造成头晕目眩而跌倒,可能造成骨折、头部外伤等严重问题,危险是无法预测的。
您该做什么?
平时多喝水。
平躺或蹲下要起身时,要放慢动作,缓缓起身。在睡眠后起床,应先在床沿坐两三分钟,让脑部血液供应充足后,再下床走动。
坚持散步,或者晨练会有一些帮助。平时坐在椅子上时也多活动双脚,可帮助血液回流。
平时穿着弹性袜或裤脚较紧的长裤,也可压迫血液回流,改善血压过低情形。
补充适当的盐分。少吃盐或尽量不吃是一些老年人因担心高血压而致的误解,适当的补充仍是必需的。
如果是因服药造成低血压,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更换您的药物。
肾上腺功能不足者可服药治疗。但这类药物的副作用太强,实际上医师极少使用,病人也绝不能自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