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学会说话
可能有的人会对这个标题产生质疑:“除了哑巴之外,谁不会说话呀!”就生理方面而言,的确如此,但是,就社会心理学来说,却不是每个人都会说话,甚至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在相当多的时候是不会说话的。这里所谓的“会说话”,是指你说的话能为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起到良好的推动和促进作用,而不是阻碍和损害作用。在社交场合,要想让自己显得会说话,应该在哪些方面多下工夫呢?
1.选择话题
与熟人交谈,大多会比较轻松地找到双方都感兴趣的话题,因而不存在选择话题的问题。但是,与人初次见面,就得考虑选择何种话题与其交谈,以使彼此能顺利地进入一种有共同语言可以交流的沟通境界了。可是,初次见面,彼此丝毫不了解,凭借什么去选择这样的话题呢?应该从何处入手呢?
首先,应消除彼此之间交谈的恐惧感。如果发现对方或意识到自己有些紧张、慌乱,一定要立刻提醒自己注意放松。可以先从天气、时装等说起,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然后从别人的介绍或对方的自我介绍及其服饰打扮中,逐步揣摩其兴趣所在。如果了解到对方是一位医生,那么你可以谈些有关医药和医疗改革的问题,或提出一些生活中关于健康问题的困惑;如果对方是一名律师,你可以提起一桩新近发生的案例,请他针对这个案例发表见解。对方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当然乐于跟你讨论一番了。与此同时,在彼此交谈的过程中,你还可以陆续从对方的言语中了解他还对什么东西感兴趣,若自己对此话题也有兴趣,就可以顺利进行新一轮的交谈。
2.注意互动
真正成功的对话,应该充分体现交谈双方的互动,应该是交谈双方不间断的相互应答的过程。自己的每一次发言,都应该得到对方及时的呼应,表明对方对谈话有继续下去的热情;同样,自己的每一句话,也都应是对方上一句话的延续,体现你对对方的尊重以及继续交谈的意愿。成功的交谈不仅可以使交谈双方增进了解,也使双方增添了几分默契,两人之间的交情在交谈中得到发展。
当然,两人的交情能否得到发展,不单单依靠两人你一句我一句的轮流说话,还需要两人思想的交流、灵魂的碰撞,从而达到一定程度的契合,但是,在交谈过程中的互动却是实现上述要求的必要通道,同时,即使这样的交谈没有最终使你们的关系更进一层,但是,彼此在对方心目中的好印象却可以使自己的交际圈子更为广阔,从而在无形中为事业的发展作了良好的铺垫。
3.掌握技巧
要达到会说话的目标,还需要注意以下一些说话的技巧:
让先。说话应主动,但主动并不意味着与别人抢着说。当别人与你同时想对某个问题发表意见时,你不妨让别人先说。这一方面可表现你的风度,另一方面可借此机会观察、了解对方,好给自己留下测度的时间和从容考虑的余地。
避讳。不论与什么人交谈,都应坚决避开那些对方忌讳的话题,如个人的隐私、生理缺陷、心理创伤及其他不愿提及的事情,否则会引起对方的不愉快。为此,要学会察言观色的本领,一旦发现自己不小心触及了对方的忌讳,应立即巧妙地避开。诸如与大龄姑娘论婚嫁,打听别人的年龄、储蓄状况等,都是不妥的。
谦虚。脱颖而出固然好,但你的能力最好已经通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并获得了大家的公认。如果你在大家眼里不过是一个初出茅庐的“丫头”,那你最好保守一点,先隐藏自己的一部分才能,至少不要过分主动地展示。待到时机成熟,你露出你的真才实干,令众人大跌眼镜,那时,众人意识到你一贯以来的谦虚,必然会对你刮目相看。一句话,谦虚的态度,总是易为人所接受的。
幽默。幽默,包含着说话者不拘一格的智慧,是交际活动中良好的助推器。恰倒好处的幽默,可缓解交际活动中偶尔出现的紧张和尴尬,为社交增添活跃愉快的气氛,同时使人体会到深刻隽永的哲理。当然,妙趣横生的谈话,来源于一个人修养和才华的有机结合。如果仅仅为了追求风趣的效果,而讲些格调不高的笑话,则只能显示自己的轻薄和无聊。
平衡。几个人一起交谈时,切忌只把注意力集中到某一个人身上,而冷落了其他人。不管是你过分关注的那个人,还是其他人,都不喜欢看到这种局面。过于明显地显示你的交往的倾向,只能让被冷落的人主动对你敬而远之。那样,当你有一天需要求助于他们当中的某一个人时,他们可能那这件事说事哦。正确的办法是,即使与其中一个人交谈甚欢,也要不时用眼神光顾其他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谈话中的“平衡”技巧。
所谓“说话的功夫”,就藏在上述的文字里面。
9.善于倾听
你在眉飞色舞地发表你的观点,而坐在对面听你说话的人则又是挠头,又是看表,还不停抖动他的一双大腿,这时,你还有继续交谈下去的欲望吗?你对对方还会有好的看法吗?又或者,你以后还愿意和他坐在一起交谈吗?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不论社交聚会、约会、拜访等,本质上都是通过交谈进行的。交谈是相互间心理沟通的过程。听人谈话,并非只是简单地听,也不能光是默默地用心理解,还应该主动积极地做出各种反应。这不仅仅是出于礼貌,而且也是调节谈话内容和气氛之所需。那么,应该怎样倾听别人谈话,或者,当我们说话的时候,我们需要怎样的倾听者呢?
耐心。在社会生活当中,并不是每一个人我们都欣赏,也并不是每一次交谈我们都有热情,恰恰相反,有时候,我们对于交谈的对象及其谈话内容是提不起丝毫的兴趣的。但谈话者偏偏总是不能与你的思维同步,本来是些普通的、甚至毫无意义的话题,对方谈起来却眉飞色舞、谈兴正浓。此时,出于礼貌,你应保持耐心,不能表现出任何不耐烦的神色。心理学家指出,我们的说话速度一般是每分钟120-180个字,而思维的速度却是它的4-5倍。所以,往往是对方还没说完,我们早已理解其中的含义了。这时,注意力就会涣散,以至出现心不在焉的动作和神情。这时,如果对方突然问你问题,你却答非所问,对方就会感到自己不被尊重。因此,听人谈话应精神集中,不要东张西望,更不可看书看报,或哈欠连天,这是极不礼貌的。即使对方的谈话没有价值,也不必马上皱眉头,或激烈反驳,最好的办法是用改变话题的方法暗示对方,或用提问的方式把交谈转移到有意义的话题上去。
虚心。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见到两个人因为对一个问题的看法无法达成一致,于是争得面红耳赤,甚至闹个不欢而散。这样的交谈不但极不成功,而且严重地破坏了两人原来的情感基础,给交往带来障碍,究其原因,其实是交谈双方在谈话过程了偏离了交谈的真正目的,使交谈演变成了两人的口才比拼。这其实是很不值的,也是令人惋惜的。交谈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应该是在交流思想、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通过求同存异、取长补短,达到巩固关系、共同提高的目的。所以,在听人谈话时,应该抱虚心聆听的态度。即使意识到自己在某一问题上知道的比对方多,也不应随意插话打断别人而自己发挥一通,这是不尊重对方的表现。在一般社交场合,如果不赞同对方的某些看法,大可用婉转的口气说“这个问题值得我想一想”,或“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是这样的……”。如果你想纠正对方的错误,可以在不伤害其自尊心的前提下这样说:“似乎还有另外一种说法。”这样,就足以使对方心领神会了。在社交场合,切忌得理不饶人,因为不必要的争辩,常常会破坏亲切和谐的气氛、使场面陷入僵局。
会心。交谈中的“会心”,不仅体现了谈话双方对彼此各方面的认同,还体现了两人之间难能可贵的默契。所以,听人谈话时,应该主动地适时反馈,做出各种会心的呼应,除非你对这种谈话实在提不起兴趣。在听别人谈话时,还应该与对方经常交流目光,并不时地用“哦”、“是这样”等语言,来表示你在仔细聆听,以鼓励对方继续往下讲,也可以有意识地重复某句你认为很重要、很有意思的话。如果你一时没有领会对方话中的意思,不妨以提出富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的问题的方式来抛砖引玉。此时,对方一般是乐意以更清楚的话来解释一番的,这样就会把本来比较含糊的思路整理得更明确更清晰了;不仅如此,因为你的反馈,对方会觉得自己的谈话受到重视,从而产生“酒逢知己千杯少”之感,这将大大有助于你们的进一步交往。
能有一个人倾听你的谈话是一种难得的缘分,而善于倾听别人的谈话更是交际中的一种难得的智慧。学会倾听,而不是急于诉说,常常可以使我们在社会交往中赢得更多的尊重和信赖,这是极为重要的。
10.服饰色彩在交际中的作用
如果你认为一个人在服饰色彩选择上纯粹只体现他的个人喜好,那你就错了。事实上,服饰色彩在交际中的作用是微妙而深刻的,它显示的不只是一个人对某种色彩的喜好,还揭示了他的文化素养、个性特征、心理态势等深层的内涵。
日本著名影星山口百惠在其自传《苍茫的时刻》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次她要以原告的身份上庭打官司,以击退人家对她的诬告。该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好呢?面对一套黑色西装和一件红色的连衣裙,她想道:“像今天这样的日子,一刻也不能泄气,所以今天不能穿得太素。”最后她获得了胜利,她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功于连衣裙鲜艳的红色给她带来的信心,而且,这种信心看在对方眼里,使对方顿时在心理上处于劣势。如此看来,这件连衣裙对于山口百惠的胜利所起的作用实在不容小觑。
那么,具体说来,一个人的服饰色彩究竟揭示了一些什么信息呢?
思想性格。性格不同,喜爱的色彩也各异。一个人对服饰色彩的选择首先体现了他的思想性格。性格开朗活泼、热情奔放的女孩常爱穿鲜黄、紫红、大红、玫瑰红等色调鲜艳夺目的服装;性格温柔娴静、乐观平和的姑娘常爱穿米黄、奶黄、淡绿等色调柔和淡雅的服装;而性格内向沉静、稳重低调的人,则偏好黑色、深蓝、深棕、深紫等色调浓重的服装。在交际活动中,从对方服饰的色彩可大体窥知对方的思想和性格特征。
文化素养。文化大师郭沫若曾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这里所说的衣裳当然不只是指款式而言,还包括服饰的色彩。一个人以怎样的色彩为美,既是他的审美观的集中表现,也是他的文化素养的具体反映。例如,所谓“红配绿,丑得哭”,原因是红色和绿色搭配,体现了一种美学上的低观赏性,因此往往不会成为那些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并追求高品位的女性在服饰色彩搭配上的选择。
心理态势。服饰色彩的选择与人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关系。列夫·托尔斯泰的名作《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卡列尼娜在卧轨自杀时,穿的是一套黑色长裙,这准确地体现了女主角当时悲观绝望的心理状态。据心理学家对研究对象的跟踪研究表明,一个人在处于忧郁、低迷的时期时,往往会拒绝对鲜艳、亮丽的色彩的选择;而当他逐渐摆脱各种消极悲观的情绪时,他又会更多关注那些足以愉悦其身心的明亮的色彩。
服饰色彩的选择虽然有着深刻的内在含义,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对服饰色彩进行选择时,一般不会考虑到这些因素,对色彩的喜好,很大程度上来自一种审美习惯——对某种颜色习惯性的喜好或由于某些特殊原因而带来的对某种颜色的偏好,比如,幼年时妈妈买过的一条很漂亮的裙子的颜色。但是,对服饰色彩的研究对我们的社会交往却是有益无害的,至少它可以帮助我们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比如,当一个女孩穿戴着色彩鲜艳、亮丽,款式时髦的服饰在我们面前出现时,我们就知道,这个女孩应该较为关注、追求时尚的,于是,我们就有了可以拿来与之交流的话题。又比如,当一个女性身穿深色衣服,眼神忧郁、低迷地出现在你眼前,你会觉得她必定有什么不开心的事,于是,你就会在心里提醒自己:看来她心情不好,我还是不要打扰她了。
但是,服饰色彩所揭示的信息并非绝对的。比如,有的女性天生内向,仅仅由于母亲喜欢给她买红色的衣服,于是她对红色有特殊感情,这时,服饰色彩对性格的反映就被这一特殊情节给掩盖了。所以,我们不仅要关注一个人的服饰色彩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同时也要重视足以给我们提供交际信息的任何一个细节,那样,在社会交往中,我们才有可能在知己知彼中,赢得更多主动,从而达到百站百胜的目的。
11.同事亦好友
在很多人眼里,同事之间除了互相客套、互相算计之外,基本上剩不下什么了。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于是同一单位的同事之间关系淡漠、形同陌路,或互相排挤、压制,成员士气缺乏、工作效率低下,企业的发展更是受到严重的阻碍,最终受到牵连的,则是每个员工自身的发展及其生活的改善。
同事关系的和谐与否着实干系重大,但同事之间由于存在着种种利害冲突,如,晋升、调资、分房等等,而且彼此的工作方式不同,也容易产生矛盾,所以良好的同事关系的形成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在现代的都市生活中,同事关系几乎成了每个人一生中无法逃避的社会关系,所以,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提高自己的修养,为搞好同事关系、争取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付出自己的努力。只要你付出你的真诚和友爱,同事完全可能变成你的知心朋友,时刻陪伴在你的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