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书最著名的有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老子》甲、乙本、《经法》、《十大经》、《称》、《道原》、《周易》、《易经》等,共12多万字。简为窄长的竹片或木片,宽的木片又称“札”或“牍”,将若干简用两道绳编起来便成“册”,也称“策”。木简仅出土于西北边远地区。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云梦,四川青川,山东临沂,甘肃敦煌、居延、武威等地,出土了数十万字的简书。
帛书和简书是研究古代书体演变和学习书法艺术最好的材料。在帛书、简书出土之前,人们只能在刻石上见到秦汉书法,但这并不是手书的第一手材料。正如宋代米芾所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帛书和简书的出土,使我们可以见到最早的墨迹。通过马王堆帛书分析,我们能发现隶书并不是由一人创造的,而是有一个亦篆亦隶的渐变的过程,如“争”、“惠”与小篆比较,相差无几;“风”、“地”,又能见到“蚕头”、“波磔”,笔势的牵连,笔画的简省,书写十分娴熟,“相”、“移”则反映了早期隶书草化现象已十分明显。
隶书的基本笔画
隶书的基本笔法为三笔,即直画、掠画、波画,如隶书的“大”字。这较楷书而言要简单得多,但较篆书则要复杂了。
隶书是由篆书演化而来的,“不究于篆,无由得篆”。所以篆书的基本笔画,依然是隶书的基本笔画,只是使圆转变为方直。直画书写时,仍然坚持篆书的基本运笔的原则“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无往不收,无垂不缩”。在坚持中锋运笔的同时,还应注意着力均匀,勿使头重尾轻,或头轻尾重;注意笔势平直和间距匀称。
隶书的第二种基本笔画是掠笔,掠笔的书写也要坚持中锋运行以及起笔的藏头,收笔的护尾。转折时,要稍注意提笔以调整笔锋。收笔也应有不同方向的回锋,使其增加笔形的变化。隶书的掠笔,不同于楷书的掠笔。楷书掠笔是先重后轻,略带变势。隶书的掠出则用力均匀,甚至左出时由按顿而使其凝重。隶书掠画,除具有楷书掠画的表现形式之外,还包括钩画和左竖笔。如“大”、“李”、“门”等。
隶书的第三种笔法是波画。这是隶书的基本特征。波画的完整表现形式是蚕头、燕尾,中间略细。蚕头是指波画起笔时,逆势落笔、经笔锋转折而“塑造”成的蚕头“形象”。“燕尾”又称“雁尾”,是随着行笔至中途以后,通过驻、磔、收等步骤而“塑造”成的形如半只燕子或一个雁鹅尾部的“形象”。波画是楷书捺画的前身,但波画的表现范围比楷书捺画要广,隶书最完整的波画是横画“一”字,它在一个字中起到承载全体的作用,如“王”字。同时,也是捺画和横折钩、戈钩等笔画的基本表现形式,如“史”、“孔”、“感”。波面是隶书形式美的重要表现形式,但波笔在一个隶书文字中只能有一笔,决不能同时出现两笔。
隶书的结构特点
隶书的结体与篆书有根本的不同。篆书是纵向取势,强调线条的纵势。隶书的结构是以线条的横向走势为笔画的基本特征。从“之”、“元”等字的隶、篆对比中,就不难发现上述的差异。
由于线条走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字形也就绝然不同。篆书的字形为长形,而隶书则为扁形,以左右开张为外形特征。同时,我们还能发现,隶书的结构也有与楷书相一致的,已形成了完整的结构体系。如独体字:“夫”,上下结构:“惠”等。所以认识楷书,一般也认识隶书。
隶书的全盛时期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全盛、衰落的过程。隶书也是这样。秦隶比较方直,尚没有波磔,西汉时,趋于成熟,波捺已经明显,至东汉时期,隶书才脱尽篆意,波磔优美生动。东汉桓帝、灵帝时期(147~189)是隶书的全盛时期。关于这一点,可从所存著名碑帖中得到证明。如:
曹全碑(局部)
《石门颂》东汉建和二年(148)
《乙瑛碑》东汉永兴元年(153)
《礼器碑》东汉永寿二年(156)
《孔宙碑》东汉延熹七年(164)
《华山碑》东汉延熹八年(165)
《衡方碑》东汉建宁元年(168)
《史晨碑》东汉建宁二年(169)
《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
《孔彪碑》东汉建宁四年(171)
《郁阁碑》东汉建宁五年(172)
《尹宙碑》东汉熹平六年(177)
《曹全碑》东汉中平二年(185)
《长迁碑》东汉中平三年(186)
习隶的要诀
习练隶书,也有规律可循,书家曾把如何写好隶书的基本要领编成口诀,这样就便于人们掌握。其中现代书法家任政根据自己书写隶书的体会编成口诀,传授初学者,得到了普遍良好的反应。现摘录如下:
蚕头燕尾(隶书波画特征)。
藏锋逆入(隶书每一起笔都要这样)。
波磔分明(捺脚轻重起落,要交待清楚,不可含糊)。
横平竖直(横画要如水之平,直画要如绳之直,又要有起伏动宕,向背仰复,不可僵硬)。
中锋浑厚(这是隶书用笔的基本原则。笔锋沿笔画中线运行,有提有按,一往一复,自然浑厚)。
淹留专刂截(运笔顿挫,留得住,拓得开,涩而不滑,往而能收,沉着痛快,斩钉截铁)。
绵里藏针(筋骨健,血肉厚,既柔和,又刚劲)。
漏痕坼壁(行笔圆融,起止自然,如屋漏痕,如坼壁缝)。
燕不双飞(捺脚荽避免重复)。
蚕无二头(横画并列时,不可有两个以上的蚕头出现)。
左右分驰(笔势向左右发展,是隶书的特征)。
上下紧密(笔画多的字要写得紧密,以防松散)。
落点星垂(每作一点如高空陨石,落笔轻,入纸重,取势远,收锋急,圆满精到,浑厚有力)。
横波三折(写一捺时,开头要束得紧,颈部要提得起,捺处要铺得满,波尾要拓得开,一笔之中要有三个以上的起落转折)。
气淳质朴(气味要清雅,风神要洒落,筋骨要坚实)。
遒丽雄逸(劲健、秀丽、雄强、超逸,各极其致)。
金农所创造的隶体漆书
隶体漆书,是“扬州八怪”之一的书画家金农所创造。
“王笔活鸾凤,谢诗生芙蓉”五言联,集中体现了金农漆书横粗直细的基本特点,这是以往的隶书中从未见过的。关于金农这种漆书的形成和书写方法,蒋宝龄在《墨林今话》中曾有论述:“书工八分,小变汉人法,后又师《国山》及《天发神谶》两碑,截毫端作擘窠大字甚奇。”原来金农把《天发神谶碑》的方笔篆书取过来经营隶书,又将“截毫端”的笔用来书写。也有人认为仅是将笔锋掭扁。总之,他的笔仿佛是漆刷,漆书也就由此得名。还需补充的是:金农曾对硬笔书写的横粗直细梵文作过研究,这无疑对他漆书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
漆书,也是金农主张“独诣”所酿成的美酒。金农在《画竹题记》中写道:“先民有言,同能不如独诣。”又曰:“众毁不如独赏。独诣可求于己,独赏罕逢其人。予于画竹亦然。不趋时流,不干名誉,丛篁一枝,出之灵府,清风满林,惟许白练雀飞来相对也。”
如何选择隶书碑帖
初学隶书一定要选择东汉时期的上乘碑帖。由于汉隶碑帖众多,所以选择碑帖,一是要选择确当的艺术基调,二是要结合实际恰当地安排好临帖的顺序。
汉隶的风格多样,主要的碑帖可以分成以下的几个基本大类:
一、法度谨严,遒丽精密一路的主要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
二、秀逸工整、圆静多姿一路的主要有:《曹全碑》、《孔宙碑》、《孔彪碑》;
三、方整宽厚、峻宕雄强一路的主要有:《张迁碑》、《西狭颂》、《衡方碑》、《华山庙碑》;
四、风神纵逸、恣肆奔放一路的主要有:《石门颂》、《郁阁颂》。
选择碑帖可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如初学入门,宜选择法度严谨,工整精密的一路,有了基础发展开去也就容易了。或选择方笔,如《张迁碑》、《西狭颂》;或选择恣肆,如《石门颂》等,书写起来就不会感到困难了。
端庄工整的楷书
楷书端庄工整,所以又叫真书和正书。它产生于汉代末期,成型于北魏,流行于东晋和南北朝,繁荣于唐代,并一直沿用至今。
楷书是从隶书慢慢发展演变而来的,它比隶书更便于书写,形态更丰富,用笔变化更多。楷书结构比隶书精密严谨,点画更加细腻生动,形成了楷书体势的外在美和情态的内在美。
在楷书的形成过程中,魏晋是最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钟繇和王羲之是产生过大影响的书家。他们集古隶之方正,汉隶之遒美,章草之简捷,从而使楷书不断完美,开创了端庄工整的楷书体,揭开了中国书法史新的一页。
唐代是楷书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的楷书,集魏晋南北朝楷法为一体,形成了字体严肃端庄,笔划平稳凝重,结构严谨,法度森严的风貌。唐代楷书大家辈出,初唐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四大家;晚唐有颜真卿、柳公权。他们的楷书,不仅有继承,又有创新,各成一家,对后世的影响极大。至今人们学习楷书,还是以唐楷为典范,因为唐楷的笔法,起迄分明,结构停匀,形体方正,应规人矩。
唐代著名的楷书碑帖主要有: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的《夫子庙堂碑》;薛稷的《信行禅师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氏家庙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神策军碑》等。
练字从楷书起
习字宜从楷书着手,这是因为楷书的笔法丰富,也最为规范。分析书法艺术的演变过程,我们便能发现书法的笔法是不断丰富的,篆书笔法基本为一笔,隶书出现了撇笔和波磔,就形成了三种基本的笔法。至于楷书又增加了钩笔和捺笔等,所谓“永字八法”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而实际上的笔法变化则还要丰富得多。
楷书笔法的丰富性,还表现在楷书风格的多样性。北魏时期的楷书,体现了北碑强悍的书风:“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妙。”(《广艺舟双楫》)唐代的楷书更是登峰造极。如欧体,法度森严,险中求稳,虞体,点画圆润,外柔内刚,褚体,俊逸秀美,体势宽博,薛体,用笔纤瘦,结体疏通。此后的颜体、柳体又开创了新的面目。同时,楷书也是最规范的一种书体。古代政治文化发达,但是印刷技术还没有普及,所以楷书是应用最广的文字形式,大量文件、书籍都是抄写的。这都推动了唐代楷书艺术的发展。所以唐代的楷书,是学习书法技巧的最佳范本。
楷书点画的表现形式
点画在“永字八法”中称为“侧”。它强调的是侧锋峻落,如高峰坠石。元陈绎曾《翰林要诀·图法》中论及,“侧,点之变无穷,皆带侧势蹲之,首尾相顾,自成三过笔。有偃、仰、向、背、飞、伏、立等势;柳叶,鼠矢、蹲鸱、栗子等。”
点的运笔方法是:笔锋逆势向左上方落笔,然而向右侧势转折而下,稍顿锋,复向左上回锋,最后向左提笔收锋。笔锋着纸笔势转换时弧度的大小决定了点的基本形态。同时,点具有全方位取势的特点,或向左,或向右,或向下,或向上。所以笔势的转换总是与出锋的方向相背,如向左出锋,笔势则向右转换,如向右出锋,笔势则向左转换。
点画的表现形式丰富多采,在一个字中,有的只有一笔点画,如“主”字;也有纵向的两点如“荘(庄)”字,三点如“洞”字;和有横向的两点如“霄”字、三点如“采”字、四点如“然”字;还有左右呼应的四点如“霄”字。点画在一个字中出现比率最高的要数简化字“兴”字,六画中却有五笔点画。
楷书横画的表现形式
横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勒”。它是取意横画如勒马之用缰,强仰力制。宋陈思《书苑苫华》中谈道:“勒者超笔而行,承其虚画,取其劲涩,则功成矣。”横画的书写方法分为起笔、行笔、收笔。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逆锋落笔,转折回锋;行笔,中锋逆势运笔;收笔,笔锋回转,稍驻收锋。“护头藏尾”,“中锋行笔”,便是写好横画的要领。
在平行运笔书写横画的过程中,要有垂直用锋,那就是笔锋的上下提按,起笔收笔在转折时,笔锋要按下,行笔时稍提,这样一横笔画就有粗细的变化。
书写横画还要注意笔势,横出时为左低右高,它与水平线呈20°的夹角。线条两侧的上下形势也不同,为上平、中仰、下偃。这样的横画就能显示出神态奕奕的风采。
横画最忌的是平画而过,头尾露锋。
一笔完整的横画,在一个字的结体中通常表现为主笔,如“赤”字的长横。横画在实际应用中的表现是多样的,如“盖”、“载”、“昼”等字中的横画的形态差异就很大。不同书法家在表现横画时,虽然运笔的原则相一致,但形态却各异,如欧阳询笔迹趋方,颜真卿笔迹趋圆。这可从他们所写的“千”字横画中感受到。古人对不同形态的横画,取了各种生动的名称,“玉案”、“铁城”、“石榍”、“舞鹤”、“驼头”等,如果千篇一律地将横画写成一个形态,那么也就称不上书法艺术了。
楷书竖画的表现形式
竖画在“永字八法”中称“努”、“弩”。它意在作竖画时,要直中寓曲,这样有利于显示力度。唐张怀瓘《玉堂禁经》中称“弩不得直(原注:直则无力)。”宋陈思《书苑菁华》谈道:“努不宜直其笔,笔直则无力,立笔左偃而下,最须有力。”就是说,写竖画时,略带弯行曲扭,便能产生如挺千斤的力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