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分清是非”的思路,下一步任务自然就是“如何防止类似事件发生”,而不会是“如何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如何使孩子的压力得到释放”。郭老师采用的“订合同”法,其实是帮助学生继续用另一种方式控制自我,以完成考试的任务。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人为了生存,必须进行自我控制;但是也有冒险性,因为控制得过火,超出了孩子的心理承受极限,他就可能崩溃。郭老师的问题是只教学生自我控制,不教学生自我放松,这种单向的教育在我们的学校里很常见,也引发了大量的学生心理问题。而问题一旦发生,教师往往目瞪口呆,因为用“分清是非”的思维定势,无法解释此种现象。
认真反思我们的工作,我们会发现,我们遇到问题,恐怕首先关心的还是我们的“硬指标”,而不是孩子这个“活人”。若是这两个孩子的班主任,遇到这样的情况,可以这么做:
首先让他们把自己压抑的感受说个痛快(这有很好的心理治疗作用),然后和他们协商,怎样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做到既能适当放松自己,又能学习好,要想出具体的办法(因人而异)。如果他们自己提出“订合同”,也可不反对。也就是说,首先要保住“人”,其次才是争取学习成绩。
怎样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下一代
——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
初当班主任时,我们常常为班里那些琐事而烦恼。一会儿是这个学生打碎了玻璃,一会儿是那个学生打架……一天中多半时间都耗费在这上面,几乎一刻也得不到清闲。而最让我们头疼的,是学生重复出错,总也不长记性。班主任这边三令五申,那边却“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我们来看这则故事:
1920年,一个11岁的男孩儿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一块玻璃的价格是12.5美元,对男孩儿来说,当时可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闯祸的男孩儿鼓足勇气向父亲认错,父亲却让他自己负责解决。男孩儿为难地说:“我没有钱赔偿人家。”父亲想了想说:“这样吧,我先借给你,但你一年后要还我。”此后,每逢周末和假日,男孩儿都去打工挣钱,终于在半年后把12.5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儿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里根。当他回忆起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我从中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读之令人深思。在班级管理中,我们班主任为何不改变一下自己的育人方式呢?把简单的批评、轻率的处罚,变为对学生责任心的培养。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培养一种责任心,是解决许多问题的教育手段”。一个人有了责任心,他就有可能凭借这种态度战胜困难,发挥自己的最大潜能。因此,责任心是一个人做人的基础。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有的甚至不顾最基本的道德准则,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培养责任心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而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第一现场是班级。
我们首先要思考的是:在班级生活中,我们班主任是否有了主动承担责任的胆量和勇气?特别当涉及班级重大事务时,班主任是否有这样的胆略?
某个班级由生活委员代收一笔费用,上体育课前,他把钱放在教室抽屉里,结果580元钱不翼而飞。追查无果后,班主任要求生活委员全额赔偿,因为之前交代过:谁收钱,谁负责。学生家长不答应,闹到学校来。
同样一件事情,另一位老师是这样处理的:他在全班作了深刻的检讨,检讨自己管理不善,上体育课门窗未关,给了小偷可乘之机;检讨自己没有提醒生活委员保管好钱物,所以全部责任由自己来负。生活委员说:老师已经提醒过我了,怪我自己光想着打篮球了,责任在我。其他同学也说了:我们也有责任,我们没关门窗,老师提醒过我们很多次了。都要求承担责任,老师又说了:你们没有经济能力,还是我来吧。学生不答应。老师只好折中了一下:因为主要是老师的责任,所以大头五百老师拿,剩下零头同学凑,绝不能向家长伸手,要么动用班费,要么大家一起挣。结果,同学们就商量着怎么挣钱。接下来的一段日子,他们通过卖报纸、回收废品挣回了这笔钱。之后,对班级的事情,每个人的责任心更强了。
班级生活中真实的情境,往往是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重要契机,班主任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契机,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在班级生活中,我们不仅要不断创造机会让每个学生去承担一份责任,而且要通过各种方式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
卫生值日是令许多班主任头疼的日常琐事之一,班主任要想从这种日常琐事中脱身出来,就要开动脑筋,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关键是卫生值日表的安排,重点是清扫方法的指导。
班主任陈老师的班原来的值日状况是职责不清:学生对待值日的态度是“糊弄”,往往是将学校经常检查的地方、班主任容易注意到的地方清理干净;劳动委员的职责不是管理者,而是专职的卫生员,其他同学不愿做的事只能由劳动委员来做。针对这种情况,陈老师的做法是:
第一,以方法指导代替简单批评。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陈老师不批评不责骂学生,而是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扫地、教孩子们拖地。教一遍不会,就再教一遍,直到教会为止。曾有孩子在周记中写道:“我原本以为走廊很干净不用扫,但在陈老师的督促下,我认认真真地扫起来。不扫不知道,一扫吓一跳,我在瓷砖上扫出了好多灰尘。真是凡事来不得半点马虎。”
第二,责任到人、要求明确。
为此,她制定了明确、具体的值日要求:
1.擦黑板的同学每人自备一块抹布,务必保证每堂课黑板干净、黑板下沿无粉尘积累。
2.同一天扫地的两位同学商量好各自的清扫范围,一天扫两次(中午、下午放学后),将每一个角落清扫彻底,保证教室全天候地面干净。
3.走廊和楼梯的范围是教室前门至三楼的地面。早、晚各打扫一次,无论有无垃圾,一定要全面清扫。早晨,除非有明显的脏迹,一般不拖;晚上一定要拖。
4.拖教室一定要用半干的干净拖把。
5.擦门窗和走廊栏杆的同学任务较轻,需要保证更高的质量——无尘埃。
6.包干区(多功能教室)卫生由两位同学负责,每周一中午打扫一次(排桌子、扫地、擦黑板和打扫讲台)。
7.每周一评,凡尽责尽职的同学均可得到一张卫生表扬单。
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明确具体的值日要求,班主任的以身示范,学生掌握了具体的生活技能,能力和责任感得到了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卫生习惯。
学生承担任务,不仅增强了对班集体的责任感,而且当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劳动时,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孩子体验责任就是体验成长,因此教师要多给孩子一些锻炼的机会。教师还要指导家长不要凡事包办,应多给孩子提供一些成长的空间、锻炼的机会。
提高学生责任意识的第二现场,就是家庭。班主任要用自己的态度去影响家长。学生有问题时,班主任在与家长交换意见的过程中,更需要主动承担责任,这样容易获得家长的反思和配合。如果班主任竭力推卸责任,家长易产生对立情绪,这不利于家庭学校教育合力的发挥。
要转变家长的观念。在一些家庭中,很多时候是以分数论英雄的,一切都为孩子的学习服务,一切可能耽误孩子学习的事都尽量少让孩子做。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很多人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些家长觉得:家里家务不多,根本不需要孩子帮手。一句话:孩子学习负担重,只要他能把学习搞好就行了。结果却是:孩子越来越懒,越来越不体谅父母,与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而学习也不见有什么长进。为此,班主任要让家长懂得:学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各方面的习惯养成和品质培养来促进。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会对自己的事很有责任感,包括对自己的学业。学习的责任感来自于做事的一贯责任感。
要告诉家长一个培养孩子责任感的好方法:给予孩子家务劳动的机会。要让孩子在家里有固定的工作,并且让他负责到底。如果不给他安排家务劳动,他对这个家庭没有付出,他对家庭的感情就可能是很浅淡。如果让孩子承担家务,他就会觉得这是自己的家,自己对家庭有贡献,是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对家庭付出越多、贡献越大,他就越爱自己的家,越关心自己的父母,在家庭中就会有更多的归属感。
每个人生活在家庭、集体、社会中,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小至一个家庭,大至一个国家,只有当每个人对自己所承担的事都自觉主动地尽力完成时,这个团体才能够焕发蓬勃的生命力。因此,作为班主任,我们担负着历史重任——培养勇于承担责任的下一代。
让学生学会负责,以实际行动改正不足、弥补过失,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这才是行之有效的育人之道。
学生缺乏诚信意识怎么办
——绽放真诚之花,采摘诚信之果
生活如酒,或香甜,或浓烈,或醉人,因为诚实,它变得醇厚。
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为守信,它变得悦耳。
生活如画,或明丽,或暗淡,或素雅,因为诚信,它变得美丽。
生活如书,书中的每一笔要用诚信认真书写,我们的生活要我们用诚信精心呵护。
作家妙笔生花,赞颂着诚信的美好。
诚信是我们做人的一条基本准则,是前进道路上的通行证。一个诚信的人,才能获得心灵的宁静,享受到自我肯定的喜悦。诚信更是一个社会的需求,有了诚信,社会才有公平与和谐。帮助学生守住诚信,需要老师、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
教师本身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最好范例。作为班主任我们是否注意到了自己的言行了呢?
要求学生不吃零食、不乱扔果皮纸屑,我们的办公桌上却堆着零食,办公室里脏乱不堪;对着校园内的禁烟标志,我们依然吞云吐雾;要求学生按时到校,我们自己却姗姗来迟;要求学生升国旗时不讲话,我们自己却谈笑风生;要求学生看到纸屑拣起来,我们自己却视而不见……学生面对我们的行为举止,会有何想法?教育中掺杂着谎言和欺骗,又怎能保证学生养成诚信的美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