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489800000015

第15章 元代的艺术本质观念(5)

与杂剧艺术家一样,元散曲作家们也有很多立足于平民视角,在散曲作品中展示了世俗社会的生活情态,张扬了普通民众的俗情俗趣。睢玄明的套数【般涉调·耍孩儿】《咏西湖》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西湖边上丰富多彩的世俗生活与民风民情徜徉曲中:

钱唐自古繁华地,有百处天生景致。幽微尽在浙江西,惟西湖山水希奇。水澄清玻璃万顷欺蓬岛,山峻峭蓝翠千层胜武夷。山水共谁相类?山旖旎妖妍如西子,水回环妩媚似杨妃。

【九煞】遇清明赏禁烟,艳阳天丽日迟,倾城士庶同游戏。绣帘彩结香车稳,玉勒金鞍宝马嘶。骋豪富夸荣贵,恣艳冶王孙士女,逞风流翠绕珠围。

【八】闲嬉游父老每多,恐韶光暗里催,怕春归又怕相寻觅。坐兜轿的共访欧阳井,骑蹇驴的来寻和靖碑。闷选胜闲拾翠,凝翠霭亭台楼阁,琐晴岚茅舍疏篱。

【七】见胡蝶儿觅小英,游蜂儿采嫩蕊,莺声娇转藏花卉。白洲沙暖鸳鸯睡,红蓼岸泥融燕子飞。小鱼儿成群队,翻碧浪双双鸥鹭,戏清波队队。

【六】见些踏青的薄媚娘,空着轻罗锦绣衣,翠冠梳玉项牌金霞。乍步行恨杀金莲小,浅印香尘款款移。粉汗溶浸浸湿。兰麝香凄迷葛岭,绮罗丛盈满苏堤。

【五】绿垂杨拂画桥,红夭桃簇锦溪,夭桃间柳争红翠。寻芳载酒从心赏,遣兴行春岐路迷。春景游人醉,粉墙映秋千庭院,杏花梢招青旗。

【四】步芳茵近柳洲,选湖船觅总宜,绣铺陈更有金妆饰。紫金罂满注琼花酿,碧玉瓶偏宜琥珀杯。排果桌随时置,有百十等异名按酒,数千般官样茶食。

【三】列兵厨比光禄寺更佳,论珍馐尚食局造不及,动箫韶比仙音院大乐犹为最。云山水陆烹炮尽,歌舞吹弹腔韵齐。更那堪东风软春光媚,借着喜人心的山明水秀,又恐怕送残春绿暗红稀。

【二】游春客误走到丹青彩画图,寻芳人错行入蜀川锦绣堆,向武陵溪攒砌就花圈圚。看了这佳人宴赏西湖景,胜如仙子嬉游太液池,似王母蟠桃会。灵芝港揭席人散,趁着海棠风赏玩忘归。

【尾】看方今宇宙间,遍寰区为第一。论中吴形胜真佳丽,除了天上天堂再无比。

元曲家们将世俗生活引入艺术活动之中,肯定日常生活的世俗情感的合理性,既赋予生活以浓厚的艺术气息,也赋予艺术以鲜明的世俗趣味,于俗情俗景之中彰显了元代艺术观念的世俗性倾向。

背负同样的历史命运,元代许多画家也走向了民间,他们的审美视线也转向了日常生活。元代画家不仅把秋茄、落菜、萝卜等日常生活的平凡事物作为了描摹的对象和寄托情感的艺术载体,还在题画诗中写出了普通的日常生活情景,钱选自题《秋瓜图》云:“金流石烁汗如雨,削入冰盘气似秋。写向小窗醒醉目,东陵闲谈故秦侯”,讲述了自己在炎热的天气随手画瓜的普通生活;王蒙的《谷口春耕图轴》画出了自己在乡间的居所,画面题诗“山中旧是读书处,谷口亲耕种秫田。写向画图君貌取,只疑黄鹤草堂前”,展示了自己隐居乡间的耕读场景。

元代画家走向了民间,艺术创作走向了生活。通过对世俗生活的描绘,元代画家扩展了自己的情感空间,更呈示出艺术观念的世俗情怀和平民情趣。这些世俗题材的作品在呈示出世俗情怀与平民趣味的同时,也同样寄寓了艺术家们的高洁情致,丁鹤年题《画菘菜》曰:“老圃青青甲,平生味饱谙。本无食肉相,岂是厌肥甘。”将清洁高尚的君子情致附着在了鲜活的蔬菜形象之中;吴镇的自题《写菜》云:“菜叶阑干长,花开黄金细。直须咬到根,方识淡中味。”咬断菜根的民间生活中寄托着画家孤傲不屈的儒士情怀。如果说元代画家的走向民间是受时代所迫,那么,将日常生活融入画中则是元代画家的主动选择,在对田园乡野之间的日常事物和平民景观进行描画吟咏的过程中,元代文人寄托了内心的情致,展开了生活的情趣,张扬了生命的尊严,赋予了绘画艺术自由娱戏、适慰平生的审美功能。

彭吉象等人在探讨元明清文人画艺术的发展演变时曾经指出:“文人画毕竟是士人阶层的一种艺术形式,当它在转为新思潮的一翼时,就与守成的文人画,如董其昌和四王有很大差别和对峙。如四王主要画山水、花鸟、人物。扬州八怪除了画有象征意义的松、竹、梅、兰之外,大蒜、芋头、莲藕都可以入画。宫廷画马,他们画驴;宫廷画仕女,他们画乞丐和卖唱艺术;还有破盆、败墙、蜘蛛、鬼趣……他们有趋俗和与版画、年画交迭的一面。”元代的文人画艺术的主要成就,虽然是从寄寓情感、抒写性灵的本质观念与“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创作观念两个方面推进了中国古代文人画艺术的成熟,但同时,元代特殊的历史境遇也使得元代画家走向了民间,寄情写意虽然仍是元代绘画的最终取向,而他们对日常生活题材的描摹无疑也在客观上赋予了平民生活以审美的意义,与扬州八怪的“趋俗”遥相呼应,呈示出元代艺术的平民趣味与艺术观念的世俗倾向。

另外,元代的雕塑艺术因其题材的世俗化与形象的生活气息,也从另一侧面呈示出元代艺术对于日常生活和世俗情感的关注。

元代的雕塑艺术主要有宗教题材和世俗题材两类,其中宗教类雕塑的数量较多,质量也最高。与元代宗教观念的开放性相应,元代的宗教雕塑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在中国古代社会,宗教一直是统治阶级用来将人民麻痹于虚幻的幸福之中的统治工具,宗教造像就是其主要手段之一。因此,我国境内早期的佛教造像普遍具有威严、怪诞的神秘色彩。北魏时期云冈、龙门石窟阴冷恐惧的悲惨世界和麦积山石窟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瘦骨清相等,都突出了对天国净土的崇拜和庄严慈悲的精神。到了元代,随着佛教逐渐中国化的过程,佛教造像也逐渐具有中国色彩的人间气息。诚如杨伯达所言:“佛教雕塑发展到元代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曾受到三次外来形式的冲击,经历了三次大变,而至五代、宋,形成了以世俗化为基本特点的佛教造像。”

入主中原之前的蒙古帝国还是一个以草原游牧生活为主的奴隶社会,还没有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更容易对异质文化袒露胸怀,表示出宽松、包容的态度,因此蒙元统治者对于宗教采取了兼容并蓄的统治政策,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都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宗教信仰的多元化必然降低单一信仰的执著化。与宗教观念多元化、开放性以至相对淡薄化相适应,元代的宗教造像更具世俗化色彩。

山西省襄汾县普净寺的力士像虽然紧锁眉头、虎目圆睁,但却朱唇美髯、相貌堂堂,他头戴云纹如意冠,身披飘带黄金甲,双腿蹬跪,右手握拳放在腰间,左手自然搭在抬起的左膝盖上,面相坚实,神情勇健,与民间观念中的勇士形象十分接近;文殊菩萨像身材修长、体态丰满,面相圆润、神态自若,他袒胸赤足,头戴花冠,胸佩璎珞,衣饰华丽,右手举握如意书卷,左手自然下垂,端庄中潜藏笑姿,娴静中透出潇洒,慈眉慧眼,栩栩如生,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人物情态。这些塑像确是依据现实生活的形象而创造的。宗教信仰与世俗信仰本属于两个不同的系统,元代的这些寺庙塑像却与以往旧有的宗教造像不尽相同,没有思辨与迷狂,他们更加贴近世俗生活。这些寺庙雕塑“脱离了主流文化的范围,并且改变了佛教艺术的内在精神,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显得清丽自然,活泼可爱,富有生活气息,宗教的观念消融于尘世的生活观念之中,失去了纯粹的信仰和虔诚的心灵取向”。

杭州西湖西岸灵隐寺的飞来峰是元代造像最多的地方,第三十二龛的金刚手菩萨立像与过去刚勇威武金刚形象完全不同,他方颐大眼,肩披长发,上身赤裸,身披飘带,胸前佩戴蛇形项圈,左手竖食指于胸前,做“怖一切为障者印”,右手紧握金刚杵,高举过肩,左腿直立,右腿屈膝,形象矮胖,腹部下垂,酷似蒙古族天真活泼的儿童。他的神情也不似以前威严怒目的传统形象,虽然也是虎目圆睁,但嘴角间却闪现着诙谐的笑意,更具生命活力。八十四龛两侧也各有金刚力士两尊,与这尊金刚手菩萨立像如出一辙,都是上身赤裸、短腿大腹的顽童形象。他们都方面大眼,双耳戴环,额前束发,头顶宝冠,颈戴项圈或花环,上身赤裸,下着短裙,他们的身材比例与着装配饰都有着鲜明的蒙古族特征,表现出浓厚的民俗意味与世俗色彩。

山西太原附近的龙山石窟是元代道教造像的石窟群,在以佛教造像为主的中国石窟雕刻史上有着独特的意义。龙山共有石窟五个,龛位八座,内雕道教天尊像、三清像和云披子宋德芳的卧像。道教是生长于中国本土的宗教,本不重视偶像崇拜,更少石窟宣教,道教造像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而兴起的,山西太原龙山昊天观的元代道教石窟群也明显受到佛教雕像的影响。这个窟群有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第五窟的窟顶处所雕刻的纹饰。这是一组富丽丰满的凤凰彩云浮雕--一对飞翔着的凤凰在云朵中间相互追逐,首尾相迎构成一个完满的圆盘,诚如王子云所言:“一般在佛教石窟中出现的多是神化的飞天伎乐,而这里却是富有民间吉庆意义的凤凰和祥云。在图案的结构上,也是承袭了中国民族形式富丽多彩的优良传统。”这组具有浓郁民俗气息的浮雕表现出对现世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寄寓着生动鲜明的人间情感,分明是为世俗所做,为世俗所用。

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曾经指明宗教的本质:不是上帝创造人,而是人创造上帝;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元代的雕塑艺匠们在塑造宗教形象时就抹去了神性的光环,将浓厚的世俗意识渗透在了人物形象的刻画和动态情节的组织之中,赋予他们普通人的形象、世俗生活的情感与民间信仰的性格。可以看出,宗教造像发展到元代,超越现实的神秘、虚幻与怪诞、恐怖的成分已经很少,宗教色彩相对褪色,它们所渲染的大多是现实生活的意趣,所表达的大多是世俗群众的现实情感。现实生活成为雕塑艺术表现的对象,同样彰显出元代艺术对于日常生活和世俗情感的普遍关注,这也是元代艺术观念中“人”的觉醒的真实表象。

元代艺术本质观念的时代特性

艺术是一种情感活动,情感的灌注贯穿于艺术活动的始终,可以说“情”是艺术活动得以发生的契机,如何解决以及怎样看待人的情感问题,是艺术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情感的内涵赋予不同的审美特征,也是艺术活动具有不同审美属性的根源所在。

纵观中国艺术史,从孔孟的以理驭情,强调情感主体对社会道德伦理规范的遵循,到汉儒的发情止礼,以礼制欲;从魏晋南北朝的“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刘勰《文心雕龙·深思》),到唐宋时期“文以明道”(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和“文以载道”(周敦颐《通书·文辞》)的艺术学美学整合。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家正统艺术学美学在处理“情”的问题时,或言“克己复礼”(《论语·颜渊》)的中和美论、或言“反情和志”(《礼记·乐记》)的政治教化论、或言“吟咏性情,涵畅道德”(程颐《河南程氏外书》卷三)的心性修养论,情感始终未能以自主的姿态登上艺术的舞台。直到元代,草原文化对儒家文化的冲击,形成了元代以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精神为主,兼容其他亚欧非多种文化精神的多元文化特质,优美和谐的传统审美理想逐渐被新的文化价值观念所颠覆,新的艺术观念在时代的感召下破土而出,元代艺术活动之中所寄寓的“情”彰显出鲜明的时代特质。

一、以礼节情:儒家传统艺术观念的情感指向

“情”的本义是人在外界事物的刺激下所引起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礼记·礼运》有云:“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说文解字》解“情”为:“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从心青声”,可见,在传统观念中,“情”不仅是人类的本质属性之一,更是一种源于“人之阴气”的“欲望”。就基本态度和总体倾向而言,作为中国传统社会最高意识形态的儒家思想承认情欲是人之本性。孔子就很注重人的真情实感,认为:“人必须有真性情,有真情实感。这就是‘仁’的主要基础。”孟子亦承认:“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孟子·尽心下》)荀子在批判宋尹学派的禁欲主义的基础上,也多次论证了情感、情欲为人性所固有:

同类推荐
  •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陇南民间美术研究

    本书稿是一部系统介绍陇南民间美术的学术专著。书稿对陇南民间美术形成的地域文化、艺术类型、形式特征、文化内涵等进行了系统全面的介绍,主要内容涉及陇南民间刺绣、民间雕塑、民间绘画、民间家具及装饰、民间纸扎造型与装饰、民间社火中的造型与装饰、民间剪纸与皮影、民间建筑装饰、少数民族服饰、民间编织。书稿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

    《中国类型电视剧研究》由十二章组成,分别从学理和实践的层面对十二种主要类型电视剧,即都市言情剧、青春偶像剧、谍战剧、家庭剧、历史剧、儿童剧、农村剧、民工剧、西部剧、军事剧、灾难剧、“红色经典”改编剧展开了多元的思考与探讨。不仅梳理了这些类型电视剧的发展轨迹、生成语境、影像风格衍变规律,还剖析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态势。同时为便于读者阅读和学界、业界同仁的进一步研究,每章后还附有该类型电视剧主要作品年表。
  • 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杂剧(中华传世藏书)

    元曲又称夹心。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有时专指杂剧。 杂剧,宋代以滑稽搞笑为特点的一种表演形式。元代发展成戏曲形式,每本以四折为主,在开头或折间另加楔子。每折用同宫调同韵的北曲套曲和宾白组成。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流行于大都(今北京)一带。明清两代也有杂剧,但每本不限四折。 散曲,盛行于元、明、清三代的没有宾白的曲子形式。内容以抒情为主,有小令和散套两种。
  • 元杂剧本体论

    元杂剧本体论

    本著作是一部关于中国戏曲发生、发展、形成、成熟以及元杂剧演出体制、脚色扮演、唱腔声律等方面的专论,通过对元杂剧的发生、发展、生成以及体制、音律、演出等方面的论述,旨在在当今多元文化背景下,通过对元杂剧文化与艺术的重新思考,揭示元杂剧艺术及传统文化的内涵,希望能为古代戏曲研究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并能够成为古典文学、古典音乐爱好者与研究者的参考书目,同时也希望能为广大爱好者与研究者提出一些新的研究空间与思路,从而达到对传统戏曲文化有一个比较深刻与全面的认识
  • 色铅笔的静物手绘

    色铅笔的静物手绘

    飞乐鸟最顶级的画师专门打造的色铅笔精品,适合不同熟练度的画手参考学习。这本《色铅笔的静物手绘》中加入了专门针对静止事物的手绘技法,以及如何把静止的事物画得充满生命感,又惟妙惟肖,还富有古风的味道。比起画移动的事物,其实画静止的事物更难把握,因为移动的事物有轮廓曲线,而静止的事物需要体现生命感来,所以对线条和上色都增加了难度。这本书从线描开始,到具体的素描构图,再到完美的上色,扎扎实实一步一步教你画出有质感的事物,让你真真切切掌握色铅笔的技巧。只要你动动手,轻轻松松就能画出想要的感觉来。
热门推荐
  • 擦肩而过的伤痛

    擦肩而过的伤痛

    “什么?你说你要暖我的床!?”“什么?你说你来自未来?”“什么?你说你跟我恋爱只是一场游戏?”“什么?你说你自己不是爱我的?”.......多少个什么,为什么。把洛夜零的搞得团团转。对,他来自己未来,各种恋爱只是一场游戏。然而这种游戏只为了...好玩!?我说你个大老爷们玩什么不好?偏偏玩这个?欺骗女人感情是吧?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别这样,起码我还是爱你的。”洛夜零曰。帅不过三秒,艾玛。。好吧,其实我是来为你办一件事情的,只限一件事情哦~~在那之前,我们就恋爱吧
  •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

    《不能不知的1000个最基本的文化常识》可以让你轻松获得丰富知识,开拓你的人生境界,浓缩古今中外文化精粹1000条中外优秀文化常识。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在社交场合;无论是谈情说爱,还是商务交际;懂得这些常识,将会加倍彰显你的文化底蕴,提升你的档次!
  • 天行江湖

    天行江湖

    ..........................
  •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

    《成语与歇后语》中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是汉语语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独特的结构、生动的表现形式和妙趣横生的表达效果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构思巧妙,幽默风趣。
  • 神迹临尘

    神迹临尘

    永恒的生命禁地,神秘的死亡绝地,古老九世封灵......平凡少年身怀异血,披荆而上,一动斩万魔,一念诛仙尘,一怒焚天星河!叱咤星宇,大闹众界,弹指崛临神迹!
  • 龙脉之天命

    龙脉之天命

    这本书停更绝对不是乱尾,龙脉无论如何都不会成为TJ作品的,只是自己回头发现了诸多不足,重写重发,精品总是需要锤炼的!感谢一直支持我的朋友,脑震荡派车接你们去新书坐坐,绝对不忽悠你们,《龙脉之逆天争命》绝对不是先前的感觉,故事主线有些修改,内容更是耳目一新,谢谢龙群仰望心空(262248299)脑震荡(qq172236513)
  • 消失的文字

    消失的文字

    《消失的文字》主要是以婚恋家庭情感生活为主线构思而成的一部长篇小说,刻画出了现代社会中多元化的生活情感;书中《全球蜜月之旅》部分以国际化的方式,打开人民思维、丰富人民视野,阐述了人民的中端消费、高端生活,打造出中国家庭生活的国际化文作。
  • 六宫无妃

    六宫无妃

    芳菲:“陛下,你早年养育我,待我好,但是,你自己知道那是什么原因。小时候,你养我的目的是为了让我替代你的亲生女儿去做祭品,被烧死!长大了,你娶我,是因为新奇,因为一时新鲜!”他不回答,从未接受过这样的“审判”——仿佛一个青涩的少年,一切都是措手不及的。他想为自己辩解,却无能为力——因为,那冰冷的窗户,破烂的,不足以御寒的冷宫——真冷!她难产,九死一生;她甚至尚未出月子,就住到了这里!而自己,却在其他女人的怀里,醉生梦死,夜夜笙歌。“我的确是你的奴隶,没有任何求饶的资格!可是,我救过太子殿下的命,也救过你的命。我斗胆拿这两份人情,来换我这一条命,从此以后,我和你恩怨两销,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罗迦闭上眼睛,身子微微发抖。决裂,竟然是她先提出来的。也许,是从自己开始的。心慌意乱,不知所措,从来,都是自己要将某某妃嫔废黜、或者将某某妃嫔外放……从来,都是自己主动,别人哀求。不料今天,却是别人先提出来——仿佛是男女之间的分手,第一次的分手。欢迎加入500人大群:96340427;一只狼抓住羊,豢养起来不吃,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周期,这是什么原因?答:因为狼爱上了羊?错:是要养肥了吃。她太小了,太丑了,不能做北国皇帝的妃子,那做什么?做他的养女!做他的养女干什么?长到18岁,就送到神殿作为祭祀品。经历了史前惨烈的“悲惨之夜”,大燕国一夜灭亡。国破家亡,美女抵债。公主王妃全部被折价金币银币到北国抵债。美女可以折价银两,不美的又折价成什么?小公主芳菲也被殃及,一同抓走。
  • 梦蝶恋

    梦蝶恋

    梦蝶恋的来历:梦蝶族的定律中有这样一个:每个梦蝶族的族人都可以同人类一样与自己同好的守护蝶结合,但他们一旦结合了。那他们的主人也会被牵上红线。而这个规定来自于他们前一任族长与族长夫人在现实世界中发生的的故事······在这故事中他们发现的定律,称之为梦蝶恋。
  • 孟宛如

    孟宛如

    电闪雷鸣之夜,一道金光迸出,灾星随着母亲的离去来到了人世之间。百年修的同船渡,万年修的共枕眠,一代才女孟宛如与书生唐必挽在经历尘世间的坎坷情路,幡然悔悟开始念诵佛经。不忆过去,也绝不想未来,只是一心一意地劝人不要杀生,要吃素。终成一段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