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不仅仅是让身体健康无疾,还要让心理舒坦无忧,处于自然、平和和健康的状态。
与人和睦才能精力充沛
养生的主旨是人始终处于自然、平和和健康的状态,而为人处事的要求是与人和睦、心情舒适以及交往流畅,从这几点看来,为人处事的原则与养生的主旨是一致的。
怎样才能做到既坚持为人处事的原则,又实现养生宗旨呢?目前唯一的方法便是强调与人和睦,这样才能兼顾上述两个目标。
在我们的语言里,用于个人的,叫平安;用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的,叫和睦;用于更大的范围的,则叫和平。大体上是这样的吧!
任何鄙视和睦、甚至仇视和睦的人,实际上,他仍然是一个和睦的追求者,他仍然热切地、期望至少在某一时期、某一范围,按照某一标准缔造出某一种和睦──即使将和睦改名换姓也可以;以便至少使他自己也能以安然生活。
我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从不想往、也绝不需要任何性质的、任何数量的和睦。你见过吗?
如果真能称得上是和睦的那种状态,的确是极善极美的,得以生活在其中,也的确是极大的幸福。
和睦,本来就是可贵的;而由于和睦的难于缔造,难于产生,难于真诚无伪,难于活泼生长,难于持久巩固,因此就越发显得可贵。
独善其身,不够;还要善待众人,与人和睦,这还不够;还要使人和睦,使那些和我们自己没有发生利害关系的、缺乏和睦的人和睦,使那些正在相互争斗的人和睦。
使人和睦,有别于劝人和睦,叫人和睦。这是要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不和睦的双方之间,和他们双方共同劳心劳力,耐心地参与缔造和睦。
稍有一些为人处世经验的人,往往都能体会到,使人和睦是极为艰巨的任务。如果他们双方正在争吵斗殴的高潮,高到沸点之上;或者已长期处于严峻的冷战状态,冷到冰点之下,第三方的插入,弄得不巧,不仅吃力不讨好,甚至还会腹背受敌,飞来横祸。
因此也就产生了一种消极的经验之谈,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隔岸袖手好看戏,多管闲事多吃屁。
但使人和睦也不是叫我们像堂吉诃德那样,凭着善良的愿望去周游四方,任意介入人家的矛盾、冲突、争端、纠纷。其实,就在我们的立足之处,就在我们的灯光所及之处,就在我们所熟悉的人们中间,亲友中间,使人和睦的工作也绝不会太少的。
和睦需要什么条件
要有对真理的认识和服从;要有对别人的信任和尊重;要能看别人比自己强而又体谅别人的软弱;要能谦卑地承认己过而又宽容别人;要能在宽容和扶助的基础上,以合宜的方式和语言为别人拔刺;要能不求自己的益处,乃求别人的益处。
由此可见,使人和睦需要做怎样的工作,需要做多少工作;这样的使人和睦与所谓和事佬、和稀泥、调和折衷、各打五十大板、各搽二两花粉之类是毫无共同之处的。
使人和睦不仅升华了我们为人处事的原则,而且还使自身真正做到了在人际交往中修身养性,同时,也正是对自己灵性水平的一次全面操练,全面考核。
与人和睦还包含着如何与一切人和睦相处,甚至包括你的对手,从这个层面来说,是对自身灵魂修养的重要步骤,这属于性格养生的组成部分。
当你在工作中非常需要另一个人的帮助,而这个人曾与你有某种不和的时候,你该做些什么?
显然,放弃并不是好办法,虽然不费吹灰之力便可做到,但会使你失去一个得力伙伴。
因此,必须使自己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尤其是学会如何化敌为友,使之成为你的朋友。
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
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不对,以为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的。
即使别人表达这种意思的方式没能让你高兴得跳起来,对对方提出的正确的看法,你也应该乐于承认。
不,这并不意味着每当有过分好斗的他人向你发起攻击时,你都要举手投降。但是你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对方所说的话中包含的信息,而不是说话的人。
你应该力求客观地对待你得到的意见,即使这种意见不是用一种特别客观的方式表达的。
而且,有个小秘密要记在心里:承认你错了,常常能够带来让对方闭嘴的好处。这是一种制造惊人沉默的经典方法。
对别人的兴趣加以注意
要想让对方对你有好感,并愿意成为你的朋友,最好的办法就是对他的兴趣加以注意。
对威胁性的问题不要理会
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威胁性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谁?”“你们那所高级学校难道没教你点什么东西吗?”“你从来就没听过什么叫应急计划吗?”这些问题以及它们那些数不胜数的变种,根本就不是询问什么信息,它们只是为了使你失去平稳的心态。
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去回答他们——根本就不要回答它们。索性假装它们压根儿就没从他人的嘴里迸出来,你只管回到你的主题:你感受到了什么(而非它是什么)?你计划做什么?以及你希望怎样做?这样,你不给别人向你破口大骂的机会,就有可能减少他(她)对这一类威胁性问题的依赖。
让对方知道你非常需要他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能在很大程度上调起对方的积极性。当然,你是否真的需要,那是另外一回事。
我们的想法是利用这样的一种接纳,抬高对方的自尊,对方一高兴,就可以避免把谈话激化,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将来的敌对怨恨。
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两三个方面,需要别人提供意见或指导。如果你要把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确定,别人大概也不会太反对。
为人处事的一项重要原则是“宽以待人”,能够学会与人和睦,就是这种原则的具体体现,同时也是养生的主要目的。
养生之道贵在情感沟通
养生不仅仅是让身体健康无疾,还要让心理舒坦无忧,要做到这点,情感沟通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中,沟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积极有效的沟通已成为成就事业、提高效率、增进感情的重要因素。
沟通其实也是一种重要养生手段,在与他人沟通的过程中,不仅使你自身的情感找到了寄托的对象,而且也让别人感到心情舒畅。
沟通对于养生来说,最大的优点是自然、平静以及以情为先导。
沟通虽然能够养生,但是在沟通过程中,不把握一些基本常识的话,很有可能让自己感到无所适从,甚至郁闷,这样的沟通不仅不能达到养生的目的,反而有害身心健康了。
那么,怎样才能运用沟通原则达到养生的目的呢?一般来说,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从表面上看,沟通好像是一件简单的事,但要达到沟通的目的并不容易,所以沟通之前要经过深思熟虑。
在与他人沟通中,往往可能遇到一些特别自信、居高临下的人,与这样的人沟通会产生一定的压力,这时你不妨大胆一点、放松一点,往往会取得想不到的效果。
沟通成功与否,技巧很重要,但沟通者避免过于迷信沟通技巧,在沟通中尽量创造有利于交流的态度和动机,把心敞开,让沟通从心开始。
沟通中要寻求统一,沟通的目的也不是要证明谁是谁非,而是通过沟通使大家相互理解,避免误会。
沟通必须是双向的,要跳出自我立场,多站在对方角度看,避免陷入“和自己说话”的陷阱,影响沟通作用的发挥。
面对面地沟通与书面表达相结合会更有效。面对面沟通比书面沟通容易,而书面沟通是经过反复思考的,想法能够表达得比较完整。
只有在沟通中发挥自如,游刃有余,人们的心情才会顺畅,身心才会随着沟通的深入而日趋健康,养生的宗旨才能得以全面表达。
可要做到这点,高超的沟通技巧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怎样才叫具备了高超的沟通技巧呢?
从养生学的角度来分析,沟通的技巧要随人,随家庭情况,随时间、地点、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现在比较高超的沟通技巧主要有:
倾听
专心地、耐心地听别人讲话,这是最基本的一条。没有真正的倾听就不会取得他人的信任,别人就不会把自己的心里话和内心感受告诉我们。
倾听本身就表示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很多人对某些问题是非常敏感的。如果能专心地、耐心地听别人讲话,就等于给他一个良性的刺激,引起他说话的兴趣,加强说话的动力,以后这些人就很愿意把心里话说出来。
肯定
不论别人有什么感受,只要这种感受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我们就必须加以肯定。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美尼尔氏综合征内耳性眩晕患者感到天旋地转,天花板在转动,耳鼻喉科的医生就会首先肯定病人的这种感受是真实的,然后再给病人解释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家属在与精神病人接触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病人说出一种令人无法理解的感受,家属就认为是“胡说八道”、“哪有的事!”等等。这样就妨碍了病人与家属进一步沟通。
例如,精神病人害怕有人要抓他,首先我们要肯定他这种感受,用理解和体贴的态度对他讲:你害怕有人要抓你,这种感受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对你来讲是完全真实的。假如病人得到了我们的肯定,愿意进一步谈下去,我们就可以和病人共同商讨,如何理解和处理这种现象。
澄清
澄清是个书写词汇,就是搞清楚的意思。
我们所说的澄清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搞清楚别人每句话的实际内容和说话的目的,这是有效沟通所必需的。有的时候,说话的内容和目的是不一致的。
举例说明,炎热的夏天,孩子跟妈妈说:“我渴了。”渴是孩子的感受,但实际目的是让妈妈给买汽水喝或买冰棍吃。“我渴了”是说话的内容,目的是为我解渴。
另一方面,别人发生什么生活事件,一定要搞清楚整个事件的经过,当时的环境以及当时病人的情绪反应等,每一个细节都要搞清楚。了解得越详细就越能与他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例如,有人与售货员发生了争吵,很不痛快,东西没买就回来了。这时,我们就有必要让别人平心静气地把整个事情的经过、细节及他们的情绪反应了解清楚,我们也表示出关心和愿意了解的态度。
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目的地去帮助别人,缓解他们的不安和愤怒。而且,这样做本身就有利于自己与他人的沟通,促进别人对自己日趋信任。
例如,精神分裂症病人如果能够把事情的经过有条不紊地表达出来,把自己的情绪感受如实地、生动地给听众一个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言语描述本身就是病人精神健康水平提高的体现。
精神分裂症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疾病本身可能妨碍病人与别人的沟通。精神衰退的病人表现出的情感淡漠是很严重的症状,这往往与周围人疏远病人有密切的关系。
过去,精神分裂症病人往往生活在与社会隔离的状态下,因而衰退进行得快,程度也比现在严重。
现在,严重精神衰退的病人比本世纪初期明显减少,其原因不完全是药物的进步,而是与人们对精神病人的关心、爱护和主动的沟通有关。
所以,提高他人表达自己情感的能力,这本身就具有养心的作用。
善于提问
一般地讲,提问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开放式的,另一种是封闭式的。
封闭式的提问就是只允许回答“是”,还是“不是”,或两个答案选其一,很像法庭的法官对被告的询问。
医生有时也使用封闭式的提问,目的是把某一个症状的特殊性质搞清楚。如医生会问偏头疼的病人,是左边疼,还是右边疼,两个答案中只能选择其一,这就是个封闭式的提问。
开放式的提问就是允许别人自由地发表意见。如问别人:“昨天你怎么样?”这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
介于两者之间的,是所谓半开放、半封闭或称限定开放式提问。
如问别人:“昨天晚上你睡得怎么样?”这就是个有限的开放式问题。所谓“有限”指我们问的就是昨天晚上的睡眠情况。可也有一定的开放性,是入睡困难,还是早醒,睡眠时间的长短等,就随病人说了。这样提问内容比较集中。
宽以待人的养生智慧
宽以待人蕴涵着深厚的养生哲理,人的心情好坏直接决定了他的生活质量的高低。质量其实折射出养生的本质内容:人能够快乐地面对身边的一切。
人的心理变化与人的性格有密切关系,当受到内外环境刺激时,反应不一。但自我修养而加以控制,达到自我调节,对人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
宽容是心理养生的重要内容,它对于身心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认识和理解其重要性,便会自觉地去修养。
宽容也叫宽恕。宽容是心理养生调节阀,不致使心态反映过度而失控;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表现对人和事的理解和谅解;宽容也是一个人思想成熟的一种表现,显示出气度和胸怀。宽容养生的结果能达到乐观处事,心身健康。
一个不会宽容的人会苛求别人,或把自己的意志强压于人,甚至得理不让人,往往使自己心理处于紧张和愤怒状态,导致人的交感神经冲动,过度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胃肠消化液分泌减少、蠕动受到抑制,则不利于心身健康。
宽容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以下两个方面:
有利于心理养生达到“两个减少”和“两个增加”
减少被伤害的感觉
遇到对自己、对事物有伤害的事,本能有何种反应?如果宽容对待,会减少伤害的感觉。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两个孩子打架,一个孩子被打受人欺负了,有两种态度:
一种是拉着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去,大吵大闹,甚至去打人家的孩子,结果本来是两个孩子打架,便又成了两家打架,问题没解决,反而结下了仇恨;
另一种做法,拉着孩子到打人的孩子家中,先说明两个孩子打架,我们的孩子怎么会和你们的孩子打起架来呢?两个人本来都是好朋友,怎么会打成这个样子,今天我是来给你们两个说和的,今后要互相帮助,可不要再打架了。
这时打人孩子的家长看到这种情况一定会批评自己的孩子,不但缓解了孩子间的仇恨,还会使两家和睦相处。两种做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后者既减少了被伤害的感觉,又做到了心平气和地解决了问题。
减少了愤怒与压力
遇到伤害的事,马上会有一种愤怒,此时“沉默半分种”再反应,就可避免了不理智的行动。说“过头话”、做“过激行动”,往往事后又后悔。
否则,一时激怒,既无助于事情的解决,又伤了和气,甚至彼此产生仇恨。如果宽容一下,就不会发怒,也减轻了事后的心理压力。
增加信心
能够宽容待人,“有理何必噪门高”。表现了自己的信心和力量,显示了自己的高尚。也会带来热情更愿意宽容人。
增加快乐
做了一种宽容人的事,感到自己的修养在成熟,得到一种自我安慰,乐在其中。
其次,有利于身心健康。根据美国史丹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宽容不只是一种美德,也有益健康。
在2003年美国《美国与年龄》一项报道中指出,“史丹佛宽容计划”发现,宽容可让70%参加人士减少伤害的感觉;20.3%的人减少了因压力而带来的身体疼痛、胃肠不适、头晕等症状;10.3%的人减少了愤怒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