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的主旨就是顺应自然,不做过分的举动,对自己的情绪做好控制,自然就能达到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
驱散恐惧的心理阴影
恐惧症是对某一特定的现象产生持续的和不必要的恐惧,并不得不采取回避行为为特点的一种神经症。恐惧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常见的有动物、广场、高地、社交场所等。这样的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没必要,但反复呈现,难以控制,因此,自身感到很痛苦。
那么恐惧症是如何发病的呢?
成人单纯性恐惧症来源于儿童时期曾有过的体验,如儿童对动物的恐惧,害怕黑夜鬼怪、暴风雨或雷鸣闪电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般到了青春期会自然消失。但当人体受到疾病的折磨而变的软弱或被新的精神刺激所诱发,过去经历过的恐惧就可能再现出来。
有些儿童的害怕是受父母亲或其他儿童的影响。恐惧症的遗传学认为,场所恐惧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同情感性障碍有密切的关系。有报道称,广场恐惧症患者的家属中有19%的人患有类似疾病。
恐惧症患者具有一定人格特征,如害羞、被动、信赖等。
恐惧症的中心症状是恐惧,并因恐惧引起剧烈害怕甚至达到惊恐的程度。因恐惧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社交恐惧
主要是害怕出现在众人面前,特别是对于被人注意更为敏感。他们不敢到公共场所,是一种缺乏自信的心态,害怕自己发抖,脸红、出汗或行为笨拙、手足无措,引起别人的注意。
因此,总是不愿从安静的会场走出,不敢在餐馆与别人对坐吃饭,从不与人面对面就坐,尤其回避与别人谈话。
赤颜恐惧是较常见的一种,病人只要置身于公共场合就感到害羞、局促不安、尴尬、笨拙、迟钝,怕成为人们耻笑的对象。有的病人害怕看别人的眼睛,怕跟别人的视线相遇,称为对视恐惧。
单纯性恐惧
单纯性恐惧比较常见,儿童时期多发。如对蜘蛛、蛇或高处、黑暗、雷雨等发生恐惧。对雷雨恐惧者,不仅对雷雨觉得恐惧,而且对可能发生雷雨的阴天或湿度大的天气也可能感到强烈的不安。甚者为了解除焦虑主动离开这些地方,以回避雷雨发生。
广场恐惧
不仅对公共场所恐惧,而且担心在人群聚集的地方难以很快离去,或无法求援而感到焦虑。这些公共场所包括火车站、超级市场以及理发室和影剧院等。因此这些病人常喜欢待在家里,不轻易出门,以免引起心神不定、烦躁不安。
旷野恐惧
患者在经过空旷地方就会发生恐惧,并伴有强烈的焦虑和不安。因此病人怕越过旷野,严重时害怕越过任何建筑,如害怕跨越街道、桥梁、庭院和走廊等。
闭室恐惧
这一类患者害怕较小的封闭空间,如怕乘电梯、地铁火车、客船等。患者多呈慢性起病,可持续多年,但多逐渐有所改善,一般起病急者易缓解。
些特殊的恐惧症状
物体恐惧表现为对某一物体发生恐惧现象,如对刀、棍、钳等物体发生恐惧;处境恐惧指对某一特殊环境的恐惧,如高地恐惧、广场恐惧、黑暗恐惧等;疾病恐惧指对某种疾病产生恐惧,如对癌症、狂犬病、肝病、性病等比较严重的病症的恐惧等。
恐惧症判定方法
怎样才能确定诊断别人得了恐惧症呢?这个不要担心,现代医学已经有了明确的诊断标准:
第一,符合神经症诊断标准。
第二,具有恐惧症状的主要特点:对某些客体或处境有强烈恐惧;发作时伴植物神经症状;有回避行为;知道恐惧过分或不必要,但无法控制。
对恐惧症采取心理治疗会有很好的效果。心理治疗主要采用系统脱敏法。当然,采用这种方法还需得到患者和其家属的密切配合。同时,心理医生还需要鼓励患者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培养其对有益事物的浓厚兴趣和活泼、开朗的性格,锻炼自己的意志。
目前,国内外治疗恐惧症的主要方法有如下几种。
心理治疗
恐惧症应以鼓励、劝告和指导等心理治疗为主,教育患者敢于面对现实,发挥主动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医生的要求和指导下进行模拟性或渐进性训练,使病人逐渐克服对物体或处境的恐惧。
行为疗法
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重要方法,其方法简便,易于操作,又不受场地限制等因素影响。行为治疗效果明显,一般数次治疗后症状即会显著改善,故病人也易于接受。
行为治疗有较多种类,其中系统脱敏法和冲击暴露法最适合治疗恐惧症。
系统脱敏法创始于1958年,首创者发现当人处于全身肌肉松弛状态时,心跳、呼吸变缓,对恐惧的反应也明显减弱。
治疗时先放松全身,让病人回忆其恐惧的事物,此时出现的恐惧反应远较接触实物时轻,在放松后继续想象恐惧事物,并逐步增强想象的刺激强度。
如蜘蛛恐惧症,最初可想象极远处有只蜘蛛:接着蜘蛛逐渐走近,最后爬上了身体,直到极强的刺激不再引起恐惧反应后,就可移入现实中的恐惧事物,方法也是逐步升级。
冲击暴露法与系统脱敏法的操作方法正好相反,它最初就直接将病人恐惧的事物和盘置于其面前,使其产生剧烈的恐惧反应,医生则在一旁进行鼓励和解释,以帮助其建立战胜恐惧的信心。
经过几次冲击式的暴露后,病人的恐惧逐渐减弱,直至完全控制。
同样以蜘蛛恐惧为例,让病人一开始就想象有无数只蜘蛛爬满了全身,病人出现极度不安,随着治疗的继续,病人对爬满全身的蜘蛛的恐惧反应越来越弱。这一疗法也可以先想象,而后移入现实的恐惧事物。
催眠疗法
应用催眠治疗来对抗面临恐惧处境所产生的焦虑反应。也有训练病人应用自我催眠疗法,在面临恐惧处境时保持肌肉松弛,以期对抗。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恐惧症所引起的焦虑和抑郁情绪。三环类抗抑郁剂可以减轻广场恐惧的症状,但停止服药则有较高的复发率。故药物治疗只是一种辅助疗法。
跨越孤独的障碍
孤独症的主要特征为社会交往功能和交流技巧的障碍、异常动作和兴趣以及复杂多样化的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的发现最早可追溯到1938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凯纳观察到一个5岁的男孩唐纳德,表现出一些奇特的症状:这个孩子似乎生活在自己独有的世界里,他旁若无人,记忆力惊人却不能与人正常对话,两岁半时他就能流利背诵《圣经》23节以及历届美国正副总统的名字,迷恋旋转木棍、平锅和其他圆形物体,对周围物体的安放位置记忆清楚,同时对位置的变动和生活规律的轻微变化均感到烦躁不安。
后来凯纳又陆续观察到10例与唐纳德类似的孩子,1943年他报道了这11名儿童。这些孩子被凯纳诊断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因为是凯纳医生首先发现,又被称为凯纳综合征,也是我们今天的儿童孤独症,又叫自闭症。
很多家长在孩子被诊断为孤独症之后都会问:“孤独症是怎么引起的呢?”很遗憾,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仍然没有发现导致孤独症的真正病因。
大量的研究推测,孤独症可能与遗传基因、胎儿期病毒感染有关。近年来有些研究者认为也可能与慢性汞中毒有关,但是这些研究都没有取得肯定的结论。
凯纳医生于1943年首先提出孤独症诊断后,曾经认为孤独症的病因是由于父母亲在情感方面的冷漠和教养过分形式化所造成的,后来的研究彻底否定了他的这一观点,这使很多父母亲摆脱了痛苦和自责。
由于孤独症是一种伴随终身的疾病,在目前还找不到有效治疗方法的情况下,对于孤独症孩子来讲,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对他们有更大的帮助,帮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差距,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孤独症虽然无法准确找到其发病原因,但仍然可以把握其发病症状。
与其他广泛性发育障碍一样,孤独症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语言障碍和刻板行为,但是症状较为严重。
儿童通常在三岁以前起病,三大障碍在儿童发育的不同时期表现有所不同,同时在智力、感知觉和情绪等方面也有相应的特征。
社会交流障碍
交流障碍是孤独症的核心症状,儿童缺乏与他人的交流或交流技巧,婴儿期不喜欢拥抱,缺乏与亲人的目光对视,总是独自玩耍,不能与小朋友一起玩,不参加小朋友的合作性游戏,通常不怕陌生人,与父母亲之间缺乏安全依恋关系,与父母亲似乎没有特别的情感。
患有孤独症的孩子在有需要时通常拉着父母亲的手到某一地方,但是并不能用手指指物,在运用身体语言方面也同样落后,较少运用点头或摇头表示同意或拒绝。
语言交流障碍
这是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就诊的主要原因。
语言障碍可以表现为多种形式,多数患儿语言发育落后,通常在两岁和三岁时仍然不会说话,或者在正常语言发育后出现语言倒退。
部分患儿具备语言能力,但是语言缺乏交流性质,表现为重复刻板语言,或是自言自语,语言内容单调,有些语言内容奇怪难以理解,模仿言语和“鹦鹉语言”很常见。孩子的听力通常是正常的。
重复刻板行为
孤独症儿童一般都会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刻板行为或刻板动作,例如转圈、嗅味、玩弄开关、来回奔走、排列玩具和积木、特别依恋某一种东西、爱看电视广告或天气预报、爱听某一首或几首特别的音乐,但对动画片通常不感兴趣。往往在某一段时间有某几种刻板行为,并非一成不变。
70%左右的孤独症儿童智力落后,但这些儿童可以在某些方面显得有较强能力,20%智力在正常范围,约10%智力超常,多数患儿记忆力较好,尤其是在机械记忆方面,例如数字、年代等。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对音乐特别有兴趣。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存在感觉异常,包括对某些声音的特别恐惧或喜好,有些表现为对某些视觉图像的恐惧,很多患儿不喜欢被人拥抱,痛觉迟钝也常可以见到。
此外,多动和注意力分散行为在大多数孤独症患儿较为明显,常常被误诊为儿童多动症。此外发脾气、攻击、自伤等行为在孤独症儿童中均可以看到,这类行为可能与父母教育中较多使用打骂或惩罚有一定关系。
对于孤独症的治疗,目前医学界通用的有药物疗法、饮食疗法和教育训练法。
药物疗法
视患儿状况使用适量抗精神病药和中枢兴奋剂加以治疗。
前者如小剂量的氟哌啶醇和小剂量舒必利,有利于改善患儿兴奋多动、刻板重复行为、自言自语、模仿语言及无法控制的尖叫及发声,有利于改善患儿与外界的接触和交往,增进语言交流的倾向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对烦躁不安、情感冷淡等亦有较好的疗效。
中枢兴奋剂包括利他林、匹莫林,对治疗部分孤独症儿童的多动、冲动和注意力涣散有一定的效用。
此外,大剂量的维生素B6与镁剂合用可使约半数孤独症患儿获益,坚持服用后患儿目触情况转佳,兴奋行为减少,对四周环境的兴趣增加,哭闹减少而语言增多,变得较为正常。
对孤独症患儿进行药物治疗应严格按医生处方用药,切不可乱用。
饮食疗法
科学研究发现,奶制品、麦制品及粮食酿造的酒类中含有的谷蛋白和酪蛋白对患儿的大脑具有麻醉作用,影响到患儿的行为、智慧、情绪、痛感的极限以及对声音的敏感度,影响脑子里与说话和听觉统合有关系的颞叶以及减少血液里的糖,因而造成脑子反应缓慢。
该疗法就是通过控制食用该类食品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
孤独症儿童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应根据个体情况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切不可一刀切。
教育训练法
有目的地劝导患儿参与各种活动,从而对患儿进行行为治疗,改善其各项缺陷,使患儿能有良好的举止,更能适应广泛的社会生活。
目前,国内外已经有多家大医院、研究机构开设了孤独症儿童教育训练中心,各种专门性的早期干预中心、教育中心也已经出现,为对儿童孤独症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更好的教育训练提供了可能性。
一旦在发现时便对患有孤独症的儿童进行及时的治疗,那么这一病症就不会被带到成年,我们的成人社会也会充满交流与沟通。
摆脱焦虑有良策
脑筋和身体一样,要多动,但不能过度、过制性地思索问题。长期思劳过度,会引起头痛脑涨、胸腹痞满、食欲不振、失眠倦怠。
思虑过多造成的最严重后果便是患上焦虑症,焦虑症是一种普遍的心理障碍,在女性中的发病率比男性要高。研究表明城市人口中大约有4.1%到6.6%在他们的一生中会得焦虑症。
焦虑症的主要症状是,病人充满了过度的、长久的、模糊的焦虑和担心,这些担心和焦虑却没有一个明确的原因。
虽然,这些担心、焦虑与正常的、由现实危机引起的担心、焦虑很相像。比如,他们会成天为家里的经济情况而担忧,即使他们的银行账户上的存款远远超过了六位数;或者他们会成天为自己孩子的安全担心,生怕他在学校里出了什么事;更多的时候他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就是感到极度的焦虑。
焦虑症的主要表现
焦虑症的焦虑和担心持续在六个月以上,其具体症状包括以下四类:
身体紧张、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对未来无名的担心、过分机警。
这些症状可以是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一起出现。其具体表现分别为:
身体紧张:焦虑症患者常常觉得自己不能放松下来,全身紧张。他面部绷紧,眉头紧皱,表情紧张,唉声叹气。
自主神经系统反应性过强:焦虑症患者的交感和附交感神经系统常常超负荷工作。患者出汗、晕眩、呼吸急促、心跳过快、身体发冷发热、手脚冰凉或发热、胃部难受、大小便过频、喉头有阻塞感。
对未来无名的担心:焦虑症患者总是为未来担心。他们担心自己的亲人、自己的财产、自己的健康。
过分机警:焦虑症患者每时每刻都像一个放哨站岗的士兵对周围环境的每个细微动静都充满警惕。由于他们无时无刻不处在警惕状态,影响了他们干其他所有的工作,甚至影响他们的睡眠。
诱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呢?它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到底焦虑症是由什么引起的?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到现在为止我们还不能完全回答这个问题。但是,现有的研究显示:
第一,躯体疾病或者生物功能障碍虽然不会是引起焦虑症的唯一原因,但是,在某些罕见的情况下,病人的焦虑症状可以由躯体因素而引发。
比如,甲状腺亢进、肾上腺肿瘤都可能引发焦虑症。而且,许多研究者试图发现,是不是焦虑症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特别是某些神经递质,是引发焦虑症的罪魁祸首。
很多研究集中在两个神经递质上: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很多研究发现病人处于焦虑状态时,他们大脑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的水平急剧变化,但是,我们并不很清楚这些变化是焦虑症状的原因还是结果。
第二,认知过程,或者是你的思维,在焦虑症状的形成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