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异常心理危害较深的往往是具有这种心理的个人。首先,异常心理会引起各种身体疾病。因为人的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紧密相连,如果神经系统一旦受到严重冲击,免疫系统就会首先受到破坏,以致产生疾病。例如,当情绪激动,达到愤怒时,会导致血压急速升高,高血压患者,可能引起脑淤血,冠心病患者,可能心肌梗塞,危及生命。长期性情绪不稳,可能会引发神经性皮炎等。
其次,会造成个人的精神功能紊乱,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异常。例如自闭,挑剔、要求完美,敏感、多疑、易冲动、自我控制力低等,这些都会成为将其置于人际交往门外的最有力的理由,然后使个人只能处于自我的活动范围之中。
2.对他人的危害
人们可能还记得:2001年,在石家庄制造骇人听闻的“3·16”爆炸案的主犯靳如超。他疑心极重,报复心极强,先是没完没了地纠缠前妻(在爆炸案中也在前妻楼下放置了炸药),后又追到云南杀害曾与他同居却因受不了其淫威而逃走的女伴,最后他的杀人对象没有了目的性,不再是“冤有头,债有主”式的复仇,而是面向公共群体的武力报复?
这是心理异常对他人造成危害的典型例子。通过例子我们也不难发现,心理异常者伤害最多的往往是他们身边的人,尤其是和他们来往最多的亲人和朋友们。
3.对社会的危害
人都是社会中的人,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在一定环境中成长,他的思想、情感以及由此支配的行为,无不同周围的事物发生密切联系,他接受外界的各种信息,同时又将个人加工过的信息反馈给社会。而异常心理支配下的行为往往比较极端,势必会造成害人害己的结果,最终影响社会的稳定。
当然,我们不能认为心理异常者都会对社会的稳定造成危害,但是,很多对社会产生威胁的人大多具有异常的心理,这是个不争的事实。异常心理严重者,其危害目标会出现泛化的趋势,对社会和他人造成“无差别的伤害”。这种行为的社会性危害是相当大的。
一、健康心理的标准
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们的健康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指出:“健康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需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按上述说法,一个健康的人,实际上就包含了三方面的要求,即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行为训练。心理健康主要包括:
①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②能充分地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评价;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善于从经验中学习;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⑨在不违背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那么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呢?
智力标准
智力正常是保证一个人正常生活的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条件,常用IQ值来表示。
智商大于或等于90为正常智力,上不封顶;小于70为低智商。智商不正常的人心理不可能正常,但是高智商的人也不能保证其心理健康。
情绪标准
情绪是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所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情绪稳定,并且心情愉快才是情绪健康的标志;情绪如果发生变化,要参照引起情绪变化的原因,比较情绪反应的变化程度。
适应社会的标准
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主要包括:能较好地适应自然环境;能建立积极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适应周围的人际关系;能处理和应付家庭、学校和社会生活。
理想与现实相符的标准
研究证明,不能正确地面对现实、处理与周围环境的关系,不能有效地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是导致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重要原因。因此,要在认识现实的基础上去实现理想。
心理活动与年龄、性别特点相符的标准
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人们的心理活动也不会相同。正常的心理活动要和这两点保持相符。
注意力集中度的标准
亚历山大·埃弗雷曾说过:“如果你每天花15分钟(每天时间的1%)集中注意力,这将会对一天中其余的99%的时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说注意力集中度是一切活动取得成功的心理保证。
意志的标准
坚定的意志是成功的阶梯,而做事总是优柔寡断、思前想后,或者不计后果、草率行事都是意志不健康的突出表现。
人格的标准
健康完整的人格是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
在不违背大家利益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独特的个性特征的标准
在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和法规的情况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能做恰当满足的标准
二、健康心理的重要性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了众多成功人士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能,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这不仅是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原因,也是在强调心理素质、心理健康在成功方面的重要性。
那么健康心理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个体健康的心理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保证
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内在精神的和谐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一些心理专家也指出,“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是精神文明的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体现的是知识水平,而思想道德建设则具体体现在个体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即和心理健康的表现、“对个人、他人及环境的准确认识,稳定良好的情绪,恰当的行为等”相一致。
2.健康的心理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古人云: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也就是说,喜、怒、哀、乐、思、忧、恐等这些人类最基本的情绪情感体验,如果太过强烈,都会伤及身体。可见,人的心理与身体的关系是何等密切。
健康的心理对身体健康有主导作用。着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对此评价:忧愁、顾虑和悲观可使人得病;积极、愉快、意志坚强和情绪乐观可战胜疾病,更可使人强壮和长寿。
人们在对人类生命大敌——癌症病因的探索中发现,经常产生较强烈的不良情绪,如焦虑、愤怒、忧愁、悲伤等,并过度地压抑这些不良情绪,使其不能得到合理宣泄的人,最容易患癌症。人们还发现,情绪低落,抑郁悲观的人,通过复杂的体内系统调节会使免疫力显着降低,从而促使癌症日趋恶化;而乐观积极的人,则会通过同一途径提高免疫力,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甚至能使癌症痊愈。
因此,我们说健康的心理对身体的健康起着基础性的调节作用。
3.人生价值的实现需要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心理有助于发挥个人的潜能,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巨大的智慧潜能的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
心理健康者大多都有非常明确而恰当的目标;能够对自己所拥有的客观条件进行客观分析;能够较快地适应环境的变化,能根据客观的条件主动调整自己的行为;能够满怀热情地投入到工作或学习中去,对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也能勇敢面对,积极克服。
因此,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协助人们认识自我,创造自我,实现自我。
三、健康心理的自我维护
异常心理,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它会影响一个人的劳动效率、家庭幸福、生活质量以及人际关系等,因此,必须摆脱这种心理,维护健康心理,而心理健康的维护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
1.认识自己,适应社会
认识自己的长处,继续发扬;认识自己的短处,及时调整;认识自己的特点,顺利择业?只有真正地认识自己,才能根据社会的需要,随时调整自己的言行,使之更加符合社会规范,使自己更加容易被社会接纳。
2.提高认知,评价客观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认知水平所产生的心理应对、身心反应也可能会有所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因此,提高认知水平,多角度地对同一件事进行分析评价,得出的结论会和客观事实更相符合,减轻心理压力。
3.提高修养,宁静致远
面对多变的事实以及大量的信息,不要紧张不安、着急烦躁,要学会保持心情平静,泰然处之,这不仅能减轻个人的心理压力,处理好眼前的事情,而且会让人以为你是一个修养很高的人。
4.合理安排,培养兴趣
“多余”的时间往往给人们胡思乱想提供契机。所以,合理地安排工作和生活则成了保持心情轻松的有效方法。在紧张有序的工作中,在充实休闲的生活中用快乐的心境驱除情绪的失落。另外,多种兴趣的培养,又可增强生命的活力,让人体会到“活着真好”。
5.巧妙沟通,建立人际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必备条件。与人交往,生活在集体当中不仅能获取信息,还能互帮互助,从中体会到快乐。但是与人交往又要掌握一些技巧,如,适当地赞美他人,学会倾听,批评他人不可当众等。
6.寻找方法,自我放松
当你紧张心慌,注意力无法集中时,当你身感疲劳但却无法入睡时,当你心烦意乱,想要发火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自我积极暗示法;兴趣广泛娱乐放松法;深呼吸松弛法等。
心理疾病的治疗除了需要心理医生的指导外,更重要的则是自己对心理健康的维护,依靠的是自己的信心和毅力。如果掌握了上述方法以及相对专业的心理治疗的知识,我们人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