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药是以补益脏腑之气、增强人体活动能力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包括人参、黄芪、白术、山药、白扁豆、甘草等。补气药多以治疗脾气虚和肺气虚疗效最显著。脾气虚证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精神疲惫、四肢无力、腹胀、大便稀薄或身体虚弱或周身浮肿或脱肛或胃下垂等。肺气虚证则主要表现为语声低微、少气懒言、易出虚汗、动则喘促等。补气药可以与相宜的药物配伍同用。如兼有血虚者配伍补血药,即可气血双补;兼有阴虚者配伍养阴药,即可益气养阴。另外,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同源,补气即可生血,所以在临床上治疗某些气虚不摄引起的失血和血虚证时,也常使用补气药,或与止血、补血药同用。需要注意,补气药药性壅滞,易引起腹胀胸闷等,故须适当与理气药同用。
又名:北芪
性味归经:味甘,性微温;归脾、肺经。
补脾气之良药治疮家之圣药
黄芪从清代开始即被推崇为“补气诸药之最”,又有“疮家圣药”之美称。有关黄芪的医疗功效,历代医书都有明确论述。《神农本草经》中黄芪被列为上品,主治痈疽久败疮,可排脓止痛,适用于大风癞疾、五痔、鼠瘘及小儿百病,还能补虚;《医学衷中参西录·药物》云:“黄耆,能补气,兼能升气,善温胸中大气下陷”。
“黄芪小档案”
黄芪属豆科草本植物,主产于内蒙古、吉林、山西、甘肃、黑龙江等地,其中以“中国黄芪之乡”陇西所产黄芪最为地道。药用部位为蒙古黄芪或荚膜黄芪的根,一般春秋二季采挖后,切去根头和须根,晒干,切片,或黄芪片中加入炼熟的蜂蜜炒至黄色不黏手,放凉备用。补气升阳宜用蜜炙黄芪,用于其他功效宜用未加工的黄芪。
“功效主治”
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敛疮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1.用于脾气虚引起的气短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薄等。2.用于肺气虚引起的气短咳嗽、脾肺气虚痰多稀白等。3.用于体虚多汗、表虚自汗等。4.用于气血不足疮疡成脓日久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等。5.用于气虚水肿、小便不利、尿少等。
“真伪鉴别”
正品黄芪的横断面皮部为黄白色,木部淡黄色,有菊花心,呈放射状纹理及裂隙,嚼之微有豆腥味。伪品一般为圆叶锦葵或药蜀葵根:圆叶锦葵横断面皮部淡黄棕色,木部黄色,嚼之无豆腥味而略带黏性;药蜀葵根皮部白色,木部淡黄色,嚼之无豆腥味。
“注意事项”
疮疡初起或溃后热毒盛、胸闷、消化不良等内有积滞,表实邪盛或阴虚阳亢者不宜用。
“药膳养生”
1.益气血,健脾胃
黄芪牛肉粥:新鲜牛肉100克,粳米100克,黄芪10克,葱花、盐、鸡精、胡椒粉、水各适量,煮粥,每日2次,温服。适用于贫血、体弱怕冷者。
2.补脾益气,滋阴养血
黄芪乌鸡汤:黄芪30~50克,乌骨鸡1只,将乌骨鸡块与黄芪放入锅中,加适量水,炖熟,喝汤食肉。具有补中、益气、补血之功效。适用于妇女月经不调、痛经、老年体虚、经常感冒、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消瘦等。
3.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黄芪鲤鱼汤:黄芪30克,鲤鱼500克,水适量,盐少许,隔水炖熟,喝汤食鱼。此汤具有开胃健脾、消水肿、利小便、益气活血的功效,适用于乏力、消瘦、产后体虚、营养不良性水肿、肾炎浮肿等。
4.益气补血,健脾润肠
黄芪软炸里脊:猪里脊肉400克切条,水淀粉20克,蛋黄1个,拌匀后,油炸捞出,再将黄芪50克加水煎浓汁,加入葱、姜、盐、鸡精、料酒适量,调成汁,淋至里脊肉上食用。此品可补肾益气,益气固表,适用于自汗盗汗、浮肿、脱肛、再生障碍性贫血。
“古今验方”
1.补肺气
生黄芪12克,白术6克,生牡蛎12克,山药12克,陈皮6克,防风3克,研细末,口服,每日2次,每次3克。适用于小儿呼吸道感染、小儿阳虚自汗等。
2.疏肝健脾,化痰祛淤
黄芪,丹参各30克,郁金、何首乌、浙贝母、佛手柑各20克,白术、桃仁、陈皮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脂肪肝。
3.补气,活血,通络
生黄芪120克,当归尾3克,赤芍5克,地龙3克,川芎3克,桃仁3克,红花3克,同用。适用于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