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血药是以制止体内或体外出血为主要作用,治疗出血病症的一类药物,包括地愉、槐花、白茅根、侧柏叶、大蓟、羊蹄等。出血症包括咯血、咳血、吐血、便血、尿血、崩漏、紫癜、外伤出血等。中医理论认为,出血除了外伤的原因,还可由于血热妄行、脾虚不能统摄血液、淤血阻滞、血不循经等引起。临床应用止血药时需辨明出血原因而配合清热凉血药、益气健脾药、活血祛淤药等,标本兼治。无论是何种原因导致的出血症,出血过多,都会引起阴血亏虚,机体虚弱,轻者头晕眼花,重耆气随血脱可能会危及生命。如果气虚欲脱,使用止血药缓不济急,此时须配以大补元气之药(人参等),以益气固脱,挽救生命,另需注意,有些止血药有凉血、止血或收敛止血的功效,易恋邪留淤,故出血兼有淤血者不宜单独使用。
又名:玉豉、酸赭
性味归经: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
治疗烧烫伤之要药
李时珍曾说:“宁得一斤地榆,不要明月宝珠。”可见,自古地榆的药用价值就被珍视。地榆沉降而走下焦,适用于下焦血热或湿热蕴结引起的便血、尿血、痔疮出血等症。地榆又是治疗烧伤烫伤之要药。《名医别录》中记载,地榆能够“止脓血,诸瘘,恶疮,消酒,除消渴,补绝伤,产后内塞,可作金疮膏。”现代药理研究显示地榆还具有抗炎、镇吐、止泻、抗溃疡等作用。
“地榆小档案”
地榆主产于浙江、江苏、山东、安徽、河北等地。属蔷薇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药用部位为根,一般在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晒干,切片,生用,或用大火炒至表面黑色、内部焦黄色,小部分炭化为度,再喷水少许,晾干,即为地榆炭。凉血解毒宜生用,止血宜用地榆炭。现代研究发现,地榆中含有地榆苷、鞣质、游离没食子酸、蛋白质、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C、尼克酸、胡萝卜素等成分。
“功效主治”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1.用于多种热性出血症,如便血、血痢、尿血,痔疮出血或女性崩漏等。2.用于烧烫伤、皮肤湿疹或疮疡痈肿等。
“真伪鉴别”
地榆呈圆柱形,中下部常膨大成不规则纺锤形,稍弯曲,表面棕色至暗紫棕色,粗糙,具纵皱纹,断面较平坦,粉红色或淡黄色,木部稍有浅放射状纹理;长叶地榆,呈长圆柱形,表面红棕色或棕紫色,有细纵皱纹及横裂纹,不易折断,断面黄棕色或红棕色,皮部有多数絮状纤维。
伪品虎杖根呈圆柱形小段或块片,外皮棕褐色,有纵皱纹及须根痕,不易折断,断面皮部薄,棕褐色,易与木部分离,木部占大部分,棕黄色,射线呈放射状,中央有髓,空洞状。
“注意事项”
1.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或出血有淤者,应慎用。2.热痢初起,不宜单独服用。3.大面积烧伤,不宜大量使用地榆外涂,以防鞣质大量吸收,引发中毒性肝炎。
“药膳养生”
1.清热凉血、搞癌止血
地榆槐花蜜饮:地榆60克,槐花30克,水煎,过滤留汁,加入蜂蜜。适用于宫颈癌阴道出血等症。
2.止血
地榆菖蒲酒:菖蒲40克,地榆100克,当归80克,研细末,与料酒1000毫升同煎,过滤留汁,每日1杯,分为3次饮用。适用于产后血崩患者。
3.清热凉血,调经止血
地榆醋汁:地榆50克,醋50克,水煎服,适用于月经过多,崩漏等,也可治疗呕血。
4.解毒
地榆汁饮:取适量的地榆根,并将其捣烂,取汁服。可用于治疗蛇毒。
5.敛疮
地榆散:取适量地榆晒干,研末,用70%~75%酒精提取清液者至液面出现薄膜,晾凉后敷于烧伤创面,每月敷2~3次,不包扎。
“古今验方”
1.治疗血痢
地榆60克,甘草15克,水煎,分为早中晚3次服用。血痢患者服用此剂能有效缓解不适,减轻病症。
2.治疗急性肾炎
地榆、车前子、白花蛇舌草各30克,琥珀、木通、黄柏、石榴皮各9克,白茅根、石苇、瞿麦、金银花、地肤子各15克,甘草5克,水煎服。可用于治疗急性肾炎造成的不适之症。
3.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生地榆、太子参各30克,或加怀牛膝30克,水煎服,连服2个月。用于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
4.治疗无名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
地榆500克,田基黄200克,研末,田七粉5~15克,再加入凡士林700克,制膏,外敷患处。对于肿毒,疖肿、痈肿、深部脓肿有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