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再创造”,是指欣赏者由于艺术形象的诱导,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发挥想像,丰富或提炼着艺术形象。
1.艺术欣赏的再创造首先表现在想像性上 艺术欣赏的前提是艺术作品,欣赏者以艺术家已经创造好的艺术形象为欣赏对象,在接触艺术作品时,利用自己的审美感官把作品的形象体系创造性地呈现出来。欣赏者的审美活动是主动的,不是被动地接受,他会在作品提供的背景下面充分地驰骋想像,欣赏者作为有意识、有意志的主体,总是能动地、积极地突破作品的制约和局限,凭借自己作为读者的主观意愿进行独特的想像。艺术作品的主体和形成主体的各局部都在欣赏者的感知中被选择和衡量,有的空白部分被加以补充和丰富。不仅如此,艺术欣赏还可以改变、再构建作品原有的艺术形象。欣赏者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重新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形象,甚至能够对原来的艺术形象进行开拓、补充、再现,见人所未见,言人所未言。
2.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在欣赏者的个体差异性上 这一特征正是艺术想像性的必然结果。艺术欣赏的过程是我们感知形象、想像形象、再造形象的结果,每个审美欣赏者都有其不同的个性特征,所以对同一个作品往往有不同的理解。从本质上说,艺术欣赏活动是审美主体以自己感性的血肉之躯的各种感观看、听、触摸、体验的过程,因此主体的各种特殊心理活动、独特的心理感受、情感意志、想像理解都将在创造的想像中打下鲜明个性的印痕。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艺术欣赏的个性差异,也是每个欣赏者“再创造”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3.艺术欣赏的再创造还表现在不同的欣赏者艺术爱好的多样性上 由于社会经历、思想意识和审美经验的不同,人们往往在欣赏中表现出爱好上的差异。有的人喜爱柔美,有的人喜爱壮美,有人喜欢李白,有人喜欢杜甫,人们根本无法统一,也不需要强求一律。同是一幅名画,有人喜欢,有人就不一定喜欢,创作者没有被传统所束缚,欣赏者就更是表现出欣赏的多种取向。艺术欣赏的再创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还表现为时代的差异性。由于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思想情感、审美趣味和现实课题,他们向作品提出的、并希望从作品中找到答案的问题都不同,所以在欣赏过程中作品的选择也会发生变化。由于时代的变迁,原来很重大的、特定历史时期的问题,可能会因为时间的久远而变得分量轻了、色彩淡了、意义小了,还有可能是相反的方面。
当然,无论艺术欣赏有多大的创造性,它都离不开艺术创作本身这一客体,无论怎样驰骋想像,也不可能抛开客观的艺术形象。艺术作品说到底,仍然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哈姆雷特无论怎样也不会成为阿Q或贾宝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