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936400000009

第9章 平淡自然浮华去

蒙古人的铁骑踏碎了南宋小朝廷一厢情愿的偏安梦,赵氏王朝终于在不思进取中没能逃脱覆亡的命运。随着江山的易主,异族的侵入,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都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喧赫一时的宋茶具不得不走下神坛,成了历史的遗迹,从此,就只能让后人从故纸堆中去探寻它昔日的辉煌了,这的确是件遗憾之极的事了,但是,它的沧桑乃至消亡,也成就了茶具艺术的新生。

略输文才的蒙古帝国,在九十余年的时间内也很快地土崩瓦解了,时间的限制和文化的差异,也使得这一阶段的茶具没能在茶文化史上留下太深的印痕,但是,元代中期以后,对膏茶点试法的扬弃,却吹响了品饮文化改革的号角,散茶的直接冲泡法,终于让茶具凤凰涅而得以新生了。

明代中叶以后,文人学士们率先举起了反浮华不实的大旗,竭力追求一种平淡的、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文士陈继儒在《容台集叙》中就抖露了这种心态:

“凡诗文家,客气、市气;纵横气、草野气、锦衣玉食气,皆钅且治抖擞;不令微细流注于胸,次而发现于毫端,……渐老渐熟,渐熟渐离,渐离渐近于平淡自然,而浮华刊落矣,姿态横生矣,堂堂大人相独露矣。”

这股思潮,不仅深刻影响到文学界和艺术界高举重自然、重逸、重神的大旗,形成一种力避浮华的社会审美情趣,而且这种要求回归自然的心态对品茶艺术的直接影响就是把茶从宋代的娱乐性、消遣性的游戏中解脱出来,使之重新成了动人心魄的灵魂之饮。可以说,这种以淡为宗的社会心态,是促成饮茶艺术再次升华的动力所在。

另外,明初统治者的开明政策,也是促成这次转变的主要原因,宋代斗茶的始作甬者是皇帝,推波助澜者也是宫廷,以至最后亡国的苦果也不得不让子孙吞下,花花江山一举让蒙古人夺得,平民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深知百姓疾苦,他当然不希望此类事件重演,因此作了许多有益的改革,反映到茶事上的就是“罢造龙团”。据明代沈德符《野获编补遗》记载:

“国初四方供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九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其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百,免其徭役。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第一厄。今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瀹便啜,遂开千古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人先得我心也。陆鸿渐有灵。必颊首服,蔡君谟在地下,亦咋舌退矣。”

这段文字说明明太祖朱元璋拒绝穷极精巧、劳民伤财的龙团茶饼,提倡简单易行、直接冲泡的散茶,的确是开了现代品饮法的先河。这也恰恰暗合了文艺界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心态,因此,受到了上下一致的拥护。

正因为如此,明人不再以斗茶为乐,散茶迅速流行于全国。这必然引发了茶具史上的一场意义重大的革命,唐宋以来用于点分茶汤的茶具,大部分退出了历史舞台,庞杂繁缛的茶具体系终于得以轻装上阵,这种去粗存精、删繁就简的改革,无疑是追求平淡自然情趣茶人的不懈努力的结晶,自唐宋以来,这是一件划时代的壮举。

斗茶的逐渐消声匿迹,也标志着明朝人对黑盏的废弃。对茶盏釉色的要求,又出现了大转变。白色的茶盏开始登上了大雅之堂。屠隆的《考余事》指出:“宣庙时有茶盏,料精式雅,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蔡君谟取建盏,其色绀黑,似不宜用。”针对当时饮茶观念和饮茶方法的变革,屠隆在推出“莹白如玉”的白茶盏时,比较委婉地指出建盏似乎不太切合明人的口味了;张谦德则因为自感“烹试之法,不能尽与时合”,故“于暇日折衷诸书,附益新意”,也成《茶经》一篇,在谈到茶盏的崇尚时,他认为蔡襄关于青白茶盏为斗茶人士所拜用的议论是“此语就彼时言耳。今烹点之法,与君谟不同。取色莫如宣、定,取久热难冷,莫如官、哥。向之建安黑盏,收一两枚以备一种略可。”快人快语的他道出了一个真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随着人们审美情趣的变化,茶具总是要千方百计来适应的,茶人永远是茶器的主人,此所谓“器随人变”也。许次纾在《茶疏》中亦云:“茶瓯古取建窑,……其在今日,纯白为佳,兼贵于小。定窑最贵,不易得矣。宣成嘉靖,俱有名窑,近日仿造,间亦可用。”张源《茶录》进一步发挥:“盏以雪白者为上,蓝白者不损茶色次之。”

看来,茶盏的白色崇尚与茶色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明人饮用的是与现代炒青绿茶相似的芽茶,又因“茶以青翠为胜,涛以蓝白为佳,黄黑红昏,俱不入品”,故而绿色的茶汤,用洁白如玉的茶盏来衬托,更显得清新雅致,悦目自然,陆羽鼓吹的怡情悦目的茶道基本精神,终于在明代得到了回归。

尚白的直接结果就是促成了白瓷的飞速发展。江西景德镇适时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生产的白瓷茶具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胎白细致,釉色光润,具有“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特点,成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以至“成杯一双,值十万钱”,明代人把这种白瓷称为“填白”,陶瓷史上则称为“甜白”。用这种洁白光亮的茶具泡茶,叶片舒展,色泽悦目,其味甘醇,既不失茶之真味,又能助品饮雅兴,真是一种惬意的享受。

除景德镇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安徽祁门的白瓷茶具也各具特色。特别是醴陵白瓷,更以其瓷质洁白,色泽古雅,音似金玉,细腻美观而广受茶人喜爱。

由于明代较少制作饼茶,而代之以可以直接冲泡的散茶,藏陈用具又显得极为重要了。从现存明代茶书中的描述,可以看出明人对茶叶收藏是如何的重视了。我们先看看张源的《茶录》是怎么说的:

“造茶始干,先盛旧盒中,外以纸封口。过三日,俟其性复,复以微火焙极干,待冷贮坛中,轻轻筑实,以箬衬紧,将花笋箬及纸数重封扎坛口,上以火煨砖冷定压之。置茶育中,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

许次纾在《茶疏》中的观点与之相比,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收藏宜用瓷瓮,大容一二十斤。四围厚箬,中则贮茶。须极燥极新。专供此事,久乃愈佳。不必岁易,茶须筑实,仍用厚箬填紧。瓮口再加以箬,以真皮纸包之,以苎麻紧扎,压以大新砖,勿令微风得入,可以接新。”

这说明,为了保持茶香,不损茶色,明代人对收藏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具体反映到茶具上,张谦德介绍了几种做法: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纸囊纸囊用剡溪藤纸白厚者夹缝之,以贮所炙茶,使不泄其香也。

这些藏陈用具,包括茶瓮、茶焙和茶笼,选用材料无一不是贴近自然且平淡无奇的,从中足以反映出明代茶道淡雅为上的平民色彩。至于纸囊,也有人认为于茶香有损,因为纸性亲水,易于吸收空气中的水分,对茶真味的保存十分不利。所以许次纾断言:“茶性畏纸。纸于水中成,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随纸作气尽矣。”

另外,明代茶具还有一个较大的改进,就是茶壶的出现和迅速发展,使得茶盏和茶壶相得益彰,自此以后成为茶饮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最基本单位,这又是明人对茶具作的卓越贡献。

茶壶在明以前已有之,而且还是作为茶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宋时称为“注子”和“执壶”,但那时的茶壶只是用来煎水煮茶的,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直接用于泡茶的茶壶,只有在明代,随着饮茶方式的改变和陶瓷业的飞速发展,才使茶壶的出现顺理成章。

关于茶壶的质地,明人坚执陶瓷器为上的观点。冯可宾的《茶笺》就说:“茶壶,窑器为上,锡次之。”当然,鉴于当时的条件,这种认识自然有其不足的地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使我们掌握了这么一个常识性问题:锡壶中含铅量较高,有害人的健康,因此,不能用来作茶酒器,特别是需高温加热时更是忌用。关于茶壶的形制,明人主张以小为贵。冯可宾解释道:

“或问茶壶毕竟宜大宜小,茶壶以小为贵。每一客,壶一把,任其自斟自饮,方为得趣。何也?壶小则香不涣散,味不耽搁。况茶中香味,不先不后,只有一时,太早则未足,太迟则已过。的见得恰好一泻,而尽化而裁之。存乎其人,施于他茶,亦无不可。”

既合理,又怡情,明人那种力求切近生活的恬淡雅致的心态,的确能让世人羡煞不已。至此,茶与茶具,茶具与人的结缘,可谓恰到好处了。

与明人恬淡的心态相呼应的是,冯可宾对茶杯也没有苛求,他认为:“茶杯汝、官、哥、定如未可多得,则适意者为佳耳。”这种观点,真是深得茶道之精髓,重精神而轻形式,是茶饮回归自然的最好写照。

明人的饮茶习惯和方式,也使得饮茶过程中多了一项内容,就是洗茶。因为茶叶在采摘、入焙、蒸炒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沾染泥沙、土气,而这些杂质,恰恰是最能败坏茶叶真香的,因此,茶洗也成了茶具的一个组成部分。茶洗的质地和样式,张谦德也作了个简单描述:“茶洗以银为之,制如碗式而底穿数孔,用洗茶叶,凡沙垢皆从孔中流出。亦烹试家不可缺者。”

作为茶饮主要工具的茶盏,在明代也出现了一项重大的改进,就是在盏上加盖。加盖的作用,一是为了保温,二是出于清洁卫生的考虑,能有效防止尘埃的侵入。自此以后,一盏、一托、一盖的三合一茶盏,成了茶人的不可或缺的茶具,人们把这种茶盏称为盖碗。盖碗突出了实用性,更强调了装饰艺术的庄重感,品茗养性怡情,从茶盏的变革中可略见一斑。

同类推荐
  • 流行音乐之旅

    流行音乐之旅

    音乐与流行、欧美流行音乐之旅、中国流行音乐之旅三大编。分别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音乐、流行音乐、经典音乐等,其中还有一些经典的音乐赏析,供读者赏析参考。
  • 生命的舞蹈

    生命的舞蹈

    艺术是一种心灵的舞蹈,是对生命与生活的一种阐释。懂艺术的人,人生不寂寞;会欣赏艺术的人,生活无处不诗意。林丹环编著的这本《生命的舞蹈》精选了中外艺术家谈论绘画、建筑、雕塑、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文章,让您跟随他们一起走进艺术殿堂,领悟艺术之美。
  • 古兵器、乐器(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古兵器、乐器(中国民间收藏实用全书)

    本书包括金戈铁戟、射及其他、笛、管、笙、琴、唢、呐、口弦、编钟等鉴赏和收藏。
  •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名辨艺术与思维逻辑(修订版)

    本书主要研究名辩思潮产生的历史背景、名辩学之名与逻辑学概念理论,名辩学之辞与逻辑学命题理论、名辩之说与逻辑学的推理理论,以及名辩学之辩与逻辑学的论证理论等。
  •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

    《泥人与面塑》书中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申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里的泥人与面塑,从二者的区别说起,详细介绍了泥人与面塑的材料、产地、手工制作等几个方面,还时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和代表人物加以介绍,让读者领略这些杰出者的风采
热门推荐
  • 大明无情剑

    大明无情剑

    大明中叶江湖不在平静消失多年的无情剑重新出世引出了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江湖悬案
  • 冥婚:鬼夫阴魂不散

    冥婚:鬼夫阴魂不散

    我天生一双阴阳眼,却只是一个半吊子的猎人—猎鬼师,虽然技不如其他猎鬼师,但是我有一腔热情。我进入大学当天,不小心划破手,血滴到那枚阴冷的玉佩上,暗结了冥婚,当天晚上就被一只鬼给压在床上缠绵不休,“娘子,为夫等你好苦!”阴风阵阵,不管是驱鬼符,桃木剑,帝钱,响铃咒语,还是那五角星符,偏偏都收服不了他,更可恨的是还看不清他的面容,却夜夜被他恣意欺躏。捉鬼的时候,又被一个讨厌的俊美男人缠上,事后还被他讽刺技术不精,气的我拿那人一点办法都没。白天被男人欺负,夜里被厉鬼欺负,直到肚子里传来一句软糯的叫喊:“妈妈!”我愤而决定联合那男人先收拾那只厉鬼,却发现他是……
  •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每天学一点时尚阅读书系列)

    《20几岁学点博弈论》内容简介:正所谓世事如棋,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棋逢对手的时候,也有兵败滑铁卢的瞬间,要想料事如神、见招拆招,就要看清楚棋盘上布的每一个子,能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在于这每一步走得是不是正确、精彩,无论是在商场、官场,还是在职场,人们都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在生活中的大事小情中,也都会遇到不同的冲突和竞争,要想有所作为,就要有策略地思考问题,以理性的角度分析和筹划,预测对方的反应并采取合理的行动,以取得优势,创造对自己有利的结果,这就是《20几岁学点博弈论》要展示给读者的生存本领。
  • 传奇玉戒

    传奇玉戒

    一个学霸突然变成学渣;一段在废墟的经历;一个上天入地的传奇;全部是来源于一枚传奇的玉戒
  • 御神学院之神秘转学生

    御神学院之神秘转学生

    御神学院现神秘转学生,实力深不可测,三番五次挑衅众人。沐羽泽神秘失踪,沐氏家族及幕后主使人正酝酿一个惊天阴谋。来自幽都的生物,频繁的出现在校园内,夺人性命,宋若成等人险遭毒手。风沁雅携家族唯一幸存者,开启一场复仇行动。神界,龙族,魔域,幽都。四股势力,引动一场惊世之战。
  • 战魔术

    战魔术

    据科学证明,世上没有鬼魂,人类无法永久的生存。每一个人都难逃一死,但是地球上却又一人死了以后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 穿越之大神之路

    穿越之大神之路

    在现实社会中苦苦挣扎的吴晓,标准的宅男,喜欢看书,喜欢看美女图片,喜欢没事就码码字,最大的愿望就是找个温柔体贴长的白的女孩,不需要多美丽,最重要的是勤劳善良。倒霉的吴晓没有在现实社会中实现愿望,反而被一个响雷劈到未知星球,成为中等国家的一名王子,于是愿望发生了改变,在不用考虑吃穿情况下,做一个纨绔王子,在放纵和享乐中慢慢的死去,然后让灵魂回到地球,向父母赎罪。历史的发展总是不依据人的意愿,明明想要的变成了奢望,明明遥不可及的慢慢来到身边,传奇国王凯奇的人生就这样开始。
  • 斗神录

    斗神录

    一粒米尚可移山填海,更罔论人乎什么是天才,天才就是天天用来被踩的这一世不做天才,只为守护所珍爱的人不是枭雄,也不是英雄那么让我们一起见证,枭雄和英雄的融合吧
  • 今朝秦月时

    今朝秦月时

    一位21世纪的才女,在一场科技研发中为了保护新兴产品而丧命,无意间穿越到秦国,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暴君秦始皇,而且这位始皇帝还是个女人,她不甘心自己堕落,同时也不想看秦国堕落,于是,她就踏上了与历史作斗争的路,在她的指导下秦国走上了鼎盛,她也收获了美好的爱情,但人真的可以斗过历史吗?最后事皆大欢喜,还是一世孤寂。。。。。。
  • 漫天星辰恰似你

    漫天星辰恰似你

    愿此间山有木兮卿有意,昨夜星辰恰似你...哦,不对。怎么不对啊?是昨夜星辰掐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