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形式不拘。人常说:“散文无定体。”散文这种形式,完全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度,没有定格,散文贵“散”,不散就写得呆板,思路不开阔,难以更好地表现主题。“散”,就像一颗又一颗珠子,要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起来。这条线索很重要,它使散文散而不乱。鲁迅先生曾说:“散文这种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的。”散文就其结构来说,要散得开,它可以围绕主题和中心线索,时而写现在,时而写过去,海阔天空,挥洒自如。可无论怎么写,都不能离开主题,不能离开中心线索。曹靖华的《往事漫忆》,是以小米为中心线索,一贯到底。围绕中心线索,作者按照时间的先后,结上一颗又一颗珍珠。从结构上看,似断实联,越联越紧;从主题上看,表现得愈来愈深刻,愈突出。吴伯箫的《歌声》,是以歌声为线索,串起了三个内容,联系了四首歌,使文章的结构既巧妙而又紧凑。有的散文,以时间的推移组织全篇,如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有的散文,则以空间的变换组织全篇,如周定舫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瞻仰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当然,散文也可以不以时间、空间去组织全篇,但无论结构怎样变化,都必须有一条线索贯穿,或围绕一个主题,将人、事、景、物及作者的感情组织起来,虽形式不拘一格,但结构必须谨严。
五、文笔优美。散文这种文体,既无完整的人物形象,又无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那么,它又是靠什么去吸引人呢?除了新颖的立意、多变而严谨的结构和灵活多样的手法以外,很大程度上靠的是语言的魅力。散文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第一要素。”对于散文,语言尤为重要。语言明确,才能体现出思想明确。很难说语言不明确,思想却很明确。语言优美,才能体现情绪的优美,语言鄙陋,根本就谈不上情绪优美。那么,怎样的语言才算是优美的语言呢?优美的散文对语言又有着怎样的要求呢?我以为,散文的语言应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精确、凝练。所谓精确、凝练,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又能最精确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中,仅用了四个字,便活灵活现地描写了潭水和游鱼的美景,可谓栩栩如生。更为巧妙的是柳宗元写潭水,却不着一个“水”字,只是描绘了一个画面。你看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这就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太阳光照下来,鱼儿的影子落在潭底的石头上了,这就更显出了水的清澄。鱼儿的影子落在石头上,是静止的画面,忽然,一些鱼飞快地窜往远处,一会儿游到这儿,一会儿又游到那儿,这是活动的画面。这里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接着写作者快乐的心情加到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同人一样嬉戏相乐。尽管作者惜墨如金,却准确、传神地描写了客观事物,真可谓精确、凝练之极。
我们再来看钦文的《鉴湖风景如画》:
一个魁星阁,一座三眼桥,几株柏树,一丛松树,砖墙的平房,茅草的平屋,摇着橹的出畈船和供行人休息的路亭等等,分开来个别观看,没有什么特别,可是配置在稽山镜水之间,这就千变万化,形成了许多醒目景象。
作者抓住景物特征,用词准确,且对句散语,错落有致,寥寥几笔,便勾画出美幻如画的鉴湖风光。作者语言的简洁,笔墨的净化,均达到炉火纯青的天地。对于一个散文作者,纯熟地掌握选择、锤练、排列、调换文字的本领,乃是语言精确、凝练的必备之功。
2、朴素、优美。有人说:“散文,朴素最美。”朴素的美,是在一种极其和谐自然的形式中的流露,是朴素与优美的辩证统一。刘大櫆《论文偶记》曾说:“华正与朴相表里,以其华美,故可贵重。所恶于华者,恐其近俗耳,所取于朴者,谓其不著脂粉耳。”散文的语言,就是“不著脂粉”的美,它美而不俗,朴而不拙。我们来看鲁迅先生的《好的故事》: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映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
这段文字,好似随意点播的花草和堆放的石子,纯属自然,不加修饰。但细心阅读的人,便不难发现,作者有将“艺术的匠心”藏于“自然的气势底下”,你看: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同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在这参差错落之中,却包含着形式上的对称和音韵上的谐和。加上“夹带”、“闪烁”、“荡漾”等动词的巧妙运用,精妙传神地写出了作家独特的感受。作家在迷人的朴素之中,展示了江南水乡惊人的优美。
3、和谐、顺口。著名作家曹靖华在《谈散文》里说:“不但诗讲节奏,散文也该讲这些,讲音调的和谐。也应下字如珠落玉盘,流转自如,令人听来悦耳,读来顺口……”我们不妨来看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角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九霄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段语言,不仅准确凝练,形象生动,音调也谐和顺口,似如大小之珍珠,落入玉盘之中,清脆而悦耳。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效果呢?其原因有三:一是字词的平仄相间;二是句式较短,接近口语;三是在散句之中,有颇为整齐的对偶、排比,句式既整齐又富有变化。散文的语言,不讲声调,不求韵律,但它却有着比声调韵律更加动人的情韵美。所谓情韵,就是作者的内情与万物、心声与天籁的融合,暗暗透入文字中来的一种情调和气氛。
徐迟曾说:“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散文的语言,在于小说和诗歌之间。它比小说多几分浓密和雕饰,比诗歌又多几分清淡和自然。可以说,它的美,恰恰就在于浓与淡、雕饰与自然之间。
六、形散神收。我们说,散文要“散”,不散不行;但散文又忌“散”,应形散神不散,散而不乱。我们不妨把散文比作南方的一棵大榕树。这棵大榕树大可多人合抱,枝桠纵横;也可枝叶茂密,看上去杂乱无章。但这棵大榕树有一个主干,所有的枝叶,不管它伸得有多么远,都与主干相连。这个主干就是散文中的“神”。在散文中,所谓形“散”,就是不拘成法,运笔如风。会写散文的人,总是被平素的生活和日常见闻所触动,于是信手拈来,把深刻的道理寓于信笔所至的叙述上,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激发,时而侃侃议论,鲁迅先生就是这方面的典范。所谓神不“散”,便指作者的立意,作者的立意好似一条红线,始终贯穿文章的始终,用这条红线把生活海洋中的贝壳珠粒,穿缀成闪光的项链,虽色彩斑驳,却字字玑珠。这便是形似“散”而神实不散。这便是形神兼备的佳作,是“散”与不散的辩证统一。孙绍振先生在《文学演讲录》一书中,则把散文中的“神”,用感情和趣味来代替。他以为艺术性的散文,关键在于有没有情趣,有情还是无情,有趣还是无趣。作家的任务,就是把无情变成有情,无趣变成有趣。无情变成有情,这固然有一定难度,但似乎还可以做到;但无趣变得有趣,这便需要相当的才华了!散文有了情和趣,才有了内在的张力,才使散文虽然自由,但又不散漫;虽然自由地向外扩展,但又不至于破碎,散文的感情和趣味决定了散文的感染力,决定了散文的审美价值。
形散神收之理论,已成散文布局之章法。散文的立意和布局,是散文作家的基本功。写好散文,就是要练好这个基本功。只有这个基本功扎实了,文章才能开阖顿挫,波澜起伏,富于错综变化,而又首尾一贯,避免平铺直叙,散漫失纪。掌握散文这一重要特点,是写好散文的重要环节。
思考与训练:
一、散文分哪几类?试举例说明。
二、散文有哪些主要特点?试举例说明。
三、说说“形散神收”的理论,在散文布局中的应用。
四、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一些美学家说:美是主观的,它存在于人们的内心世界之中。另一些美学家说:美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美是主客观相结合的产物。“美”为什么这样神秘,引得大家争说不已?
请以“美”为话题,写一篇散文。
要求:①本话题内容很宽泛,可以谈自然美、艺术美,也可以谈美的人、美的事,只要与“美”有关即可。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800字。
五、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有人曾因为有几个大学生登山迷路丧生而访问某位登山专家。其中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们在半山腰突然遇到大雨,应该怎么办?”登山专家说:“你应该向山顶走。”“为什么不往山下跑?山顶风雨不是更大吗?”“往山顶走,固然风雨可能更大,却不足以威胁你的生命。至于向山下跑,看上去风雨小些,似乎比较安全,但却可能遇到暴发的山洪而被活活淹死。”登山专家严肃地说,“对于风雨,逃避它,你只能被卷入洪流;迎向它,你却能获得生存!”其实,不只是登山,日常生活、人生旅程、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发展,不也是如此吗?
请以“迎向风雨”为话题,写一篇散文,不少于800字。
六、请阅读王延烈的诗《父亲》:
地/是方格纸/父亲/有写不完的字/他冬写孕育/春写烂漫/夏写金黄/秋写醇香/他常写得短吁长叹/他常写得满头大汗/字 粒粒饱满/他老了/躲进纸里/成为一个醒着的标点//
①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联想呢?你有什么感悟呢?难道你不为父亲一生对土地的守望而感动吗?
②以“守望土地”为题,写一篇抒情散文,不少于800字。
第三十六讲 怎样写散文(下)
散文的写作
写作散文,首先要了解它的分类和主要特点,并且按照它的主要特点进行写作外,要写好散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立意要新颖。古人说:“意犹帅也。”又说:“意在笔先。”何谓意呢?意是作者生活中有了深切的感受,试图通过生活情景要表达的思想,要抒发的感情。立意是否新颖、深刻,对文章的好坏常常起着决定性作用。任何文章,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要使散文散而不乱,更必须如此。散文作家要做到立意新颖,必先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个性。譬如许多人写泰山,写泰山的高大雄伟,泰山是整个华北平原到江淮平原之间,唯一的一座高山,其壮观自然不在话下。泰山的伟大还和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孔夫子联系在一起,这些人物自然都是些大人物。但是汪曾祺写泰山,就不这样写,他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说:“我这个人,觉得自己不适合和伟大的东西在一起,我喜欢小桥流水,我是一个平淡的人,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汪曾祺写泰山,找到了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个性。他从这方面去立意,便与众不同,让人读了感到很新颖,很有味道。高尔基说:“每个人都是艺术家,条件是找到自己。”怎样才能找到自己?我们平时说起来容易,真正做起来却很难。这里,有两点请大家必须记住:一是要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二是要感觉到别人没有感觉到的自我。一个山区的中学生到了西湖,跟她妈妈玩了两天。她妈妈问她玩得怎么样?她说没有什么感觉。后来,她到了六和塔,站在塔上往下看,发现这个地方很平,江水也是平平的,不知道往什么方向流,她还看到江岸和江水之间也很平,看不出明显的江岸。她感到这个地方太平了,没有坎坷起伏,不太怎么好玩。这里人的生活也平,也太容易,随便用锄头三挖两挖,花就开出来了,油菜就长出来了,稻米就长出来了,这里的人太舒服了,只能产生美女和才子。等她坐火车回到自己的家乡,看到了连绵起伏的高山,才发现西湖是那么美,平原是那么美,她终于发现了别人不曾发现的东西,感觉到别人不曾感觉到的自我,这就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东西,属于自己个性的东西。把这些作为散文写出来,决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同别人重复。所以,一篇文章要有好的立意,首先要有新的发现。发现是独特的个性的,写出的文章自然也是独特的个性的。余光中先生的《听听那冷雨》,就别有一番新意。他写的雨与众不同,他笔下的雨有深度,有生命的深度,有文化的深度,他能从那冷雨中听出气味来,听出冷暖来,听出诗意来,听出古典韵味来,听出古典诗歌的音乐来,听出诗词的节奏来,要是换成你,你能听出这么多东西来吗?不行吧,余光中调动起自己生命的储存,调动起长达20年的文化思乡的储存,他写出的文章才立意如此深刻,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的高度。立意境界的高低,是受作家世界观制约的,是与他的生活经验、学识修养,以及他在创作时的生活环境和精神状态都是有密切联系的。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是一篇游记体散文,作者虽然也写了游山所见的景物,但着墨并不多。这是因为王安石这次游山,并没有“极乎游之乐”,而是在抒发游山的感想。他指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从而抒发了“尽吾志”,才能于己无悔,不为人讥的情怀,告诉人们创建宏伟大业,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这一道理。一篇游记性散文,有了如此新颖深刻的立意,便胜人一筹。
二、构思要精巧。文学创作离不开构思。古人把构思认为是“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这是不无道理的。散文的特点,贵在一个“散”字。它从内容、形式、结构、语言,直至表现手法等等,几乎无所限制。它同别的文学样式,有相近之处,但又有不同。如它有诗意,但又不是诗;它有人物、有情节,但又不是小说;它能揭示生活中的矛盾,但又不是戏剧。文无定型,这就是散文的“散”。由于散文的散,构思就愈显得重要。这好比珍珠撒在地上,必须用一根红线把它们串起来,方成珍品。散文家的构思,就是要去寻找这根串珠之线。寻找这条线,就是寻找散文之“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散神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