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红 马兰英
瓦当,顾名思义就是屋檐最前端的一片瓦,瓦面还带有花纹垂挂圆形的挡片。它又称为“瓦头”“勾头”和“筒瓦当”,是我国古建筑中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即一种是瓦头与瓦身垂直,另一种是瓦头与瓦身呈钝角状。古建筑用瓦的主要因素,是为了保护木制屋檐椽头和美化屋面边缘的轮廓作用。
瓦当是属黏土烧制的硬陶,它的起初制法是以泥质灰陶先做成筒瓦坯体,再黏结堵头而成。瓦当的出现是我国建筑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
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雕刻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其图案也是多种多样,体现了农牧文明和生态文明的融合,反应了先祖们期盼风调雨顺、五谷丰收、林草茂盛、人与自然和谐的朴素心理。瓦当的出现在古建筑上起着锦上添花的作用。瓦当不仅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同时也是考古学断代的实物历史资料。此外,它还是中国书法、篆刻、绘画等方面的宝贵资源,对研究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一定的参考和艺术价值。无论是图案还是文字都有助于了解古人的历史来源、习俗爱好,并对古代的历史、地理、思想、文化、意识的研究也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约在舂秋晚期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兽面纹,随后逐渐向卷云纹等其他纹饰发展。然而,舂秋战国之时,又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人们的思想也开始发生剧烈的变化,奴隶社会的那种侍奉鬼神的思想逐渐淡薄,现实生活中人的地位日益提高,特别是战国时期,群雄并起,思想上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带来了艺术上的活跃,加之生产力的发展迅猛,七雄各霸一方,诸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地列国所用瓦当多具特色,瓦当艺术的第一个鼎盛时期因此而形成。作为建筑艺术上的材料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的瓦当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土,瓦当的文饰丰富多彩,冲破了奴隶社会时期的那种抽象的、原始的、拘谨的格局,展现了一个活泼的、自然的新风貌。
秦汉时期陶制建筑材料的产生,在当时的制陶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其产品质量,还是式样、种类特征以及它的生产规模和烧造技术,都比战国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和拓展。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受到佛家的宗教影响,瓦当的纹饰与该时期宗教的盛行是分不开的。莲花是佛教崇尚的一种信物,因此,在崇尚佛教的南北朝时期,莲花纹作为瓦当的装饰纹样逐渐盛行起来。隋唐之时,社会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唐长安城和洛阳城的建筑极为繁荣。因此,出土的瓦当在全国的大部分地区都有发现,仍然是和佛教有关,而莲花纹却还是极为盛行。到宋辽时期的瓦当发现地域还是非常广泛,基本为圆形,多为纹饰瓦。
瓦当还是融书法、绘画、工艺和雕刻为一体的艺术产物,北宋以来,无论收藏家或研究家,他们从中国书法的角度探讨出了汉代文字瓦当的美学精神,它们的研究蔚为壮观。
瓦当盛行于汉代,但是在秦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画像纹样被发展得形神兼备,而且文字瓦当迅速风行,并在数量上占据了主要的地位,文字瓦当的大量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可以更加鲜活地反应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状况。于是,作为装饰建筑物的瓦当充分调动和开发了艺术家的才智,以相应变形的文字去吻合碗口般巴掌大的空间,创造了既实用又寓书寓画的独特艺术品类,汉瓦当以品类多样、文字内容丰富、书法精美,在书法艺苑中独树一帜,为书法艺术研究留下了珍贵的史料。
汉瓦当的铭文内容,涉及面很广,可分为许多类,有用于纪事的,如“汉并天下”“单于天降”;有用于宫殿的,如“蕲年宫当”;有用于官署的,如“都司空瓦”“上林农官”;有用于苍庾的,如“京师仓当”“京师庾当”;有用于私宅的,如“吴尹舍当”;有用于冢墓的,如“长久乐哉冢”;有祈福吉祥的,如“亿年无疆”“永寿嘉福”;也有用于寄托人们美好原望的,如“长乐未央”“千秋万岁”。另外,还有专门用于关隘、祠堂和反映汉赋等方面的作品等等,不计其数。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自觉期,书法逐步摆脱了实用的意义,而趋于美的艺术境界,从而铸就了书法大盛的时代,同时也是书体大备的时代。汉代把主要精力放在恢复生产与发展经济文化上,在文字的使用上一反常态,一改用笔繁琐、拘谨、速度慢的篆书通用文字。而且,汉代瓦当当时可分两大类:一种是纯文字瓦当,另一种是图案兼并瓦当,文字书体大致有小篆、隶书、鸟虫篆等,但主要以篆隶为主,并且多阳文,阴文却很少,其字有通假者、谐音者、省文者、上下左右互位者,往往一字多变达数十种,字的排列也不拘一格。无论是书体、次序还是字书的多寡等方面,汉瓦当文字都是在当面规范内圆转勾连,随意屈曲,布局千变万化,体现出了书法之美感。随着历朝历代南北地域之间的交流,边疆内地往来日渐频繁,政治上的稳定和经济上的繁荣,也推动了文化艺术的飞跃发展。在意识形态领域里,早期道家的无为思想对中原大汉朝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瓦当的纹饰也相应变化较大,瓦当的图案完成了由具体到抽象,从写实到写意的形式上的大转变。反映农牧业生活的瓦当逐渐少了,四神瓦当却盛极一时,瓦当图案以云纹和几何变形纹为主,文字瓦当也随着繁盛起来。文字瓦当的字数也由以两字到多字不等,且词句丰富,章法布局多样,瓦当艺术因此达到了鼎盛时期。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瓦当不再仅仅用于皇室贵族建筑,也开始大量运用于民间。
总之,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方佛教的传入,莲花纹、兽面纹瓦当渐渐多起来,云纹则简化变形,文字瓦当并且渐渐消失,早在秦时就已出现的莲花纹,周围饰有莲珠纹,因此就成为魏晋隋唐以至于宋代瓦当的主要装饰题材。宋辽金时期兽面纹的再度出现,也是中国古代瓦当艺术的最后一次辉煌。隋唐之后文字瓦当极为稀少,也渐渐淡出了瓦当的历史舞台。
至于后来的元明清时期,则进入了瓦当发展的一个低谷。元代少数民族政权,在瓦当的使用中,清一色地采用了兽面纹为主的瓦当纹样,这类纹样是继商周青铜器和陶瓷的兽面纹饰演变而来的。并无出新之处,从此以后明清两代瓦当以琉璃瓦代替为皇室用瓦,图案采用云龙纹为主,在这一时期,由于普通民居的砖雕发展起来,冲淡了瓦当作为装饰的主体地位,瓦当无发展之地。于是,瓦当发展就停滞下来。新中国建立之后,由于生产力以及建设过程受到“左”倾思想相当长时间的干扰,瓦当在明清之时的最后余辉彻底荡然而去,一段时间内瓦当回归到了素面时期,且板瓦平瓦的大量使用,使得瓦当不再有实际功能。改革开放后,随着建筑材料的更新升级,轻钢结构的玻璃砖瓦,以及钢板制成的片状瓦走上了历史舞台,然而传统的瓦当却转为古建筑修复及建筑上的工艺补充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