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盆景展览会上,摆了几十盆青松,它们被修裁得一模一样,形状与色泽都毫无二致。可是展览会的主持人说,其中有几盆是假的,是由塑料制作的盆景工艺品。由于生产厂家的技艺高超,塑料盆景和真盆景很难分辨。可是有位老者却当下就分辨出了真假,他淡淡一笑道:“凡有小虫眼或伤疤的,就是真松盆景,这叫无疵不真。”
辨物如此,识人也如是。如果你在生活中留心的话,你就会发现只有蜡人才是最为完美的。生活中的美人脸上多有一个黑痣,使人更有真实感,这也体现出“无疵不真”的道理。有人说,一个人的最大的缺点就是他没有缺点,这就是说,世界上没有完美无缺的人,看似完美的人,往往应引起你的最大怀疑。
“人无完人”,任何时候都不能够以“完美”的眼光辨别、对待人才。若死死揪住人的一些小毛病不放,常会“失士而亡国”。《论语》中记载,孔子云“赦小过,举贤才”。《汉书·陈宠传》上说:“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等等,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如果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人才求全责备,那么在他手下,良才肯定没有用武之地,小人当道必贻误大机。这好比世上几乎没有没有瑕疵的美玉,如果见到玉有瑕疵就丢弃,到头来只能得到无瑕之石。
“人有过世之才,必有遗世之累”。或许是造物主特别的安排,在社会生活中,有作为的人往往缺点都比较明显,或许这也算是一种平衡法则在起作用。细察古往今来,大凡有理想、有能力、有主见、能干一番事业的人,常常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和特点。因此分析一个人的才能和特点时,一定要坚持“两分法”。如果能够以这个眼光看世界,那些所谓的“奇才”也就让你感觉不到奇怪了,而且你会觉得只有那样才理所当然。不少的企业管理者非常注意这一点,他们不但不以衣帽取人,而且还在心里对以衣帽见长者打一个折扣,要找好人才就从衣帽的反面去找,去“寻补”。他们的这种做法常常会收到很明显的效果,成为后人之鉴。
用人贵在用其长,而不是揪住短处不放。清代诗人顾嗣协的诗《杂兴》就说明了用人要用他的长处的道理,原文如下:
“骏马能厉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财贵适用,慎勿多苛求”。
这首浅显易懂的绝句,形象地告诉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可用的、能干的一面,关键在于做老板的能否正确指派他,要他去干什么,能否知人善任。因此,发现其所长,先知人,了解他的长处而后善用之,才是管理者用人的要义所在。
法国皇帝拿破仑用人不求十全十美,他善于扬别人的长处,回避别人的短处为自己服务。按照这一原则,他大胆选择了贝赫尔作为参谋长,他认为“贝赫尔缺乏果断,完全不适合于指挥任务,但却具有参谋长的一切素质。他善于看地图,了解一切搜索方法。他对于最复杂的军队调动是‘内行’。”具有这种特点的人,对于一切都喜欢自作主张的拿破仑来说,无疑是一位最理想的参谋长。
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仅有25%—35%的知识分子被安排合适的岗位上,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其中有56%的人能发挥若干作用,却不能尽其所长;而基本不能发挥作用的人才占到了10%—20%。由此看来,在我国浪费人才依然是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一个国家是这样,在一个企业里也是如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如果欲使自己的企业不断进取,蒸蒸日上,就要善于汲取前车之鉴,下大力气解决人才问题——除了避免亡羊补牢的悲惨教训之外,必须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于身边人才的挖掘,尽可能的避免出现埋没“隐性人才”的现象,犯不食近水,而到远处挖井的错误;同时还要促使人才进入合理流动程序,为那些身有所长的人提供一个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和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