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格兰人有一句谚语:“读什么书,有什么样。”(You are w hat you read)有人开玩笑,将这句话改成了“吃什么,有什么样”(You are w hat you eat),这话倒也不完全没有道理,营养学专家就喜欢如此劝告一些不知节制的饕客。
但中国人无所不吃,无所不补。如果真的吃啥像啥,则满街尽是“獐头鼠目”之人,手上长出一双熊掌,头上生一对犀牛角,个个“鞭”长莫及,天下乱矣。
中国人的好进补也有历史根据。周代八珍中,除了牛、羊之外,还有些动物保护法不容的食材,如麋、鹿、獐、狗之类;《吕氏春秋》的“本味篇”更提到“猩猩之唇,獾獾之炙(一种狼的掌),旄象之约(一说是旄牛及象的腰子,另一说则指牛尾及象鼻)”等。这些食材,可能因为取得不易,使用者少,鲜有争议,倒是狗肉时在讨论之中。
中国人一向视狗肉为珍馐、至味,八珍之一“肝膋(音‘聊’)”,就是油炙狗肝;《礼记》也提到“天子食麻与犬”,“天子以犬尝稻”(秋天时,用小狗肉搭配新米祭天),都以犬为美味;《国语》更记载,越王勾践为了复国,一面卧薪尝胆,一面提倡生育,凡是生男者,以国家名义送犬一头、酒两壶,生女者送豚(小猪)一头、酒两壶,送小狗小猪,不是让孩子当玩具,而是让产妇进补。当时只有天子及贵族才有资格吃犬,可能是因为犬的营养价值高些,更显示了男女尊卑的差别,也多少反映食疗的想法。
狗肉经过长期推广,成了中国人的美食,也有常业贩卖。秦末天下大乱,豪杰辈出,刘邦手底下就聚集了一批横眉竖眼之辈,樊哙是其中之一。他是杀狗卖肉的“狗屠”,大概生意不恶,手下有点闲钱,才会同刘邦鬼混,又成了刘邦的连襟。《水浒传》中也提到花和尚鲁智深到了五台山以后,嘴淡,想喝酒吃肉:“什么浑清白酒,都不拣选,牛肉狗肉,但有便吃。”而当时店家也是“墙边沙锅里煮着一只狗”,说明狗肉已经变成家常食品。
说到吃狗肉,也不是只有中国人闻香下马,我们的东邻韩国也有同好,甚至表现出坚强的民族性格。话说法国老牌影星碧姬·芭铎爱狗不遗余力,对吃狗肉者大加挞伐,是一位“狗权”斗士。我们顾及国际形象,贩卖“香肉”时,总要遮遮掩掩,倒是韩国不但不禁,还准许餐厅公开贩卖,为此,这位资深美女对韩国的饮食文化大有意见,认为“野蛮至极”。
阿里郎倒有硬颈精神,不但不为所动,更计划结合高科技,推广“食疗文化”。具体办法之一就是利用即将举办世界杯足球赛的机会,建立英文及日文网站,一面鼓吹狗肉的营养价值与文化意义,一面标出离体育场最近的“特色餐厅”,指点观光客前往消费,看你奈我何?
在德国读书期间,曾为了让德国人多了解饮食文化中的“食疗”概念,有过一番激辩。欧罗巴人认为狗忠实、可爱,如何能忍心杀而食之?尤有甚者,在场的一位日本同学也特别声明这种“野蛮行为”不是亚洲的“普遍价值”。
的确,从福泽谕吉等人提出“脱亚入欧论”之后,日本人老是站在欧罗巴那边,觉得自己与亚洲文化无关。我只好以最简单的方式说明:马不是很忠实吗?为何要吃马肉?兔子不是很可爱吗?为何要吃兔肉?德国同学虽然哑口无言,心里仍有些不同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