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安全预警的实施过程中必然要支付成本,这个成本与收益的对比只是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率;而从政治和社会的角度考查,其效率的含义超出了经济学的视野。
金融安全预警的成本是实际需要付出的,而金融安全预警的收益在理论上只能是一种机会收益。这也是由预警的特殊性决定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从一些具体的金融安全的领域进行成本和收益的分析。
一、金融安全预警的经济学成本
(一)金融安全预警的相关具体领域的成本分析
1.反洗钱领域的成本分析
反洗钱领域的成本可从商业银行和金融监管机构两方面简要分析。(1)商业银行在反洗钱过程中的成本。根据巴塞尔委员会提出的“了解你的客户”(Know Your Customer)和中国人民银行依据金融行动特别组织的《四十项建议》制定的《金融机构反洗钱规定》、《金融机构大额和可疑外汇资金交易报告管理办法》、《人民币大额和可疑支付交易报告管理办法》,商业银行要做到:核对其真实身份信息;保存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记录至少5年;制定内部反洗钱操作规程,由专人负责对大额和可疑资金交易进行记录、分析和报告。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认真履行反洗钱义务,审慎地识别可疑交易,不得从事不正当竞争妨碍反洗钱义务的履行;应当保守反洗钱工作秘密,不得违反规定将有关反洗钱工作信息泄露给客户和其他人员。金融机构应当依法协助、配合司法机关和行政执法机关打击洗钱活动,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等有关规定协助司法机关、海关、税务等部门查询、冻结、扣划客户存款。同时《规定》还明确,金融机构损害反洗钱义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要受到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直接负责的高级管理人员要被取消任职资格。由此,商业银行在反洗钱方面增加了制度成本、雇员成本、检查成本、失去客户、培训成本、档案管理成本。另外,还有一部分也应该计入机会成本之中,即在洗钱过程中,银行增加了存款,收取了手续费用。(2)金融监管机构的成本。监管机构代表的是国家,行使的是国家权力,其成本和收益都是国家的。其成本在于:制度成本、雇员成本、培训成本、检查成本、补贴成本。前面四个成本与商业银行相比大体相似,补贴成本则是监管机构作为国家权力的行使人所独有的成本。因为商业银行单纯反洗钱是不经济的,只有通过监管机构和中央银行补贴(含再贴现、再贷款等政策性补贴手段)才能保证均衡。
2.金融机构执行大额和可疑信息报告制度的成本
在反洗钱主管机关对金融机构报告大额与可疑交易信息监管不力的国家或地区,金融机构往往不报告大额与可疑信息或至少不积极报告大额与可疑信息,因为个别金融机构从局部利益出发,可以通过诸如超范围吸收存款、公款私存、将来路不明的资金转入储蓄账户或直接支付大额现金、随意放宽账户设立条件和金融交易审查标准、不执行金融机构内部制度等违规操作以获得一些非法利益。但是,事情总是有利的同时也有弊,金融机构的成本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运营成本,即金融机构提供洗钱服务的实际耗费、逃避监管机构监管所耗费的粉饰成本等;二是声誉成本,为了吸引更多的非法资金流入,该金融机构必须提高其经营管理的可信度,然而这对合法客户来说构成负面效应。
(二)金融安全预警的宏观成本
从总体上说,金融安全预警的实施一方面在人员安排、工作机制等方面必然要耗费成本,这些成本是可以用常规的经常手段进行货币化度量的,另一方面还可能会出现预警出现差错的成本,主要是由于指标的设计过于敏感而错误地发出预警信号所引起的成本。
二、金融安全预警的机会收益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配合有关监管当局进行反洗钱的时候也是会有收获的。从收益的角度来看,由于内控机制的严密,使银行减少运营风险和名誉风险。严格地执行“了解你的客户”能更好地减少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对商业银行最为直接的受益则在于免受监管机构的处罚并且能够从中央银行获得再贷款、再贴现的好处。
金融监管机构在反洗钱过程中的收益相比之下更多的是一种公共性的收益。大致有:(1)铲除刑事犯罪、腐败的土壤,维护社会稳定。(2)维护国家在国际社会的威信。洗钱问题作为一个全球化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全球经济的正常发展,各国政府极为关注。一个国家的反洗钱不力或纵容洗钱犯罪,不仅其威信受到严重损害,而且易受国际社会的制裁,造成政治、经济等各方面的损失。(3)保护金融业的安全,并为金融业的未来消除隐患。
再从整个金融安全预警的机会收益来看,一国的金融业可能因此而避免了金融危机,或者是降低了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则是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的机会收益。与此相联系的是,如果一国的金融安全预警机制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确保金融业的稳健运行实际是为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