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东乡县的实际而言,其自然条件比较恶劣,自然资源相对匮乏,这在本书的有关章节里已多有论述,不再赘言。重要的是对影响和制约东乡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因素要进行客观的评估,用辩证的方法进行分析,进而理清思路,选准方向,实现发展。从大的方面看,制约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环境主要因素是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环境恶劣,资源相对匮乏,传统观念束缚,教育科技落后,市场发育程度低。这些不利因素和困难条件又决定了要使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再发展、再提高,就必须在改善投资环境上花大力气,有大思路,做大文章。要从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上,从实现民族团结、民族进步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高度上去把握和处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通过国家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总量性援助解决发展问题。
(第三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思路和构想)
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牢固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抢抓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争取中央对民族地区的优惠政策,特别是争取中央和省上对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资金投入。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对县级财政的贡献率,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以期逐步缩小同发达地区的差距,实现县域经济的全面振兴。
发展的目标可设定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起步阶段,第二阶段为快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为巩固提高并使之进一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既有数量的扩张,又有质量的提高,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多重目标,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总体构想应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
就目前东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而言,要发展非农工业产业,由于受地矿资源匮乏以及生产运输成本过高等关键因素的制约,其拓展空间非常有限,而作为主导产业的农业,却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其着眼点主要应放在农业经济领域。然而仅仅停留在传统农业粗放经营的模式内显然是没有前途的,所以必须实行经营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根本转变,走现代农业发展的路子。发展农业产业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同时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对于东乡这样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来说,只有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基地和农户的产出水平,才能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保证产业链环环相扣,不致中断,增强农业抵御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的能力。
2.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调整产业结构相结合。
东乡县1999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3.1%,一、二、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分别为46.3%、13.2%和40.5%,呈两头大、中间小的态势。非公有制经济在起步阶段和发展初期向第三产业倾斜,是有其内在原因和客观必然性的,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对资金、技术和人员素质的要求在一定范围内并不是太高,具有投资少、见效快、操作简单的表面特征。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时,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仍然多数滞留在第三产业中就变得不尽合理了。道理非常简单,商贸流通和各种服务行业只能作为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存在于经济运行的全过程中,是价值实现的手段,其本身并不能增加有形的社会财富。因而从现在起,有目的地引导个体、民营、私营经济向第一、二产业适度转移,尤其是在农产品的深加工增值方面做文章,通过招商引资,组建能够发挥当地农产品优势的龙头企业势在必行。在构筑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框架内,进一步提高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拓展其发展空间,挖掘其发展潜力,使第三产业相对集中到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方面上来,反哺农业,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脱贫致富奔小康相结合。
东乡县由于自然条件严酷,农业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低下,致使贫困问题十分突出,是全国全省扶贫攻坚的重点地区之一。多年来,经过各级党委和政府的不懈努力,贫困面虽有了大幅度下降,但目前尚有13%的农民温饱问题还未得到解决,扶贫攻坚的任务非常艰巨。即使已经脱贫的农民,一遇稍大一点的自然灾害,也极有可能发生大面积返贫,离小康生活的目标则差距更大。因此,必须把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东乡群众的脱贫致富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扶贫方式上,要变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将有限的扶贫资金真正用于发展经济、增强贫困群众的经济实力和经营能力上,以期不断提高其抗御各种风险的能力,留足后劲,再图发展。
在鼓励和支持贫困群众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问题上,最关键的是帮助群众选好项目,在这方面,政府有关部门要积极发挥示范、引导、协调、服务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为群众排忧解难,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提供尽可能多的帮助和支持。
4.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
小城镇和小城市作为市场经济的载体和依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越是贫困落后的欠发达地区,其城市化水平也越低,也愈显贫困和落后。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如果离开城镇或城市的依托,其规模、速度、效益必将大打折扣。因此,必须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小城镇建设紧密结合,互相促进,互为补充和发展。东乡县正在实施的“龙头工程”,就是拟将在发挥区域优势、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的前提下,建设达板与河滩两个综合经济开发区,并使之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吸引力和辐射力强的小城镇,成为改革的窗口,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龙头”。目前达板乡的小城镇建设已初现雏形,区域内已建成涉及建材、造纸、面粉、冰糖、煤炭、碳化硅等行业的十多家乡镇企业,并建成多家独具特色的旅游项目,达板新城呼之欲出。
5.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
这种结合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使投资主体进得来、留得住、有钱赚;二是通过招商引资,外引内联,让民营、私营等投资商将资金投向基础产业,走“你赚钱,我发展”的路子。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启动和实施,东部发达地区一些有远见的投资商已纷纷将目光转向了有着极其广阔发展前景的西部地区。东乡县应紧紧抓住这一有利契机,论证筛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开发性项目,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夯实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6.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生态建设相结合。
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将荒山、荒坡、荒沟、荒地以及非宜农坡地进行拍卖、租赁、转让、承包,鼓励和支持个体、私营者投资绿色产业,采取谁经营、谁所有的办法,承包年限可延长到50年~100年,并依法保护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这方面,宁夏的经验就很值得学习和借鉴。他们在治理沙漠上,就是采取拍卖、租赁的形式,用特殊的优惠条件和办法,吸引客商投资荒漠,建设林果基地、葡萄园种植基地,实行种、养、加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战略,成效非常显着,已引起中央和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吸引和鼓励个体、私营者投资荒山荒坡、改造生态环境仅仅是生态建设工程的一个内容,事实上,生态治理和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和参与,涉及水利、移民等诸多方面,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实行综合治理。东乡县以“退一加二还三”(退一亩耕地,植树种草,发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目标,计划10年退耕29.17万亩,扩大和优化改造桃梨、大接杏、早酥梨、花椒、酸巴梨五大经济林基地,就是颇具胆识与魄力的重大举措。
7.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相结合。
旅游业是“无烟工厂”,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当今世界旅游业收入已超过钢铁和汽车产业。东乡族作为我国56个民族中的一员,有着厚重的民族文化积淀,其民族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旅游资源。加上东乡县四面环水,独特的地理位置,又使其具备了特殊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境内的刘家峡库区风光、大夏河风光、东大坡森林公园等景点颇具特色,是发展旅游业的理想去处。众所周知,旅游的内容包括山水观光、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科考旅游、民俗旅游、宗教旅游以及休闲度假旅游等多方面,而东乡县现有的条件已经包含了旅游业的全部内容。因此,开辟旅游市场,兴办旅游业,在东乡极具发展潜力。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经济投身发展旅游业,重点加强旅游业的要素建设,即在餐饮、住宿、出行、游览、购物、娱乐等六大要素投入上加以引导和支持。政府要在水、电、路以及通讯等方面加大投入,在硬件建设方面为旅游业的发展打好基础。
8.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发挥区域特色产业优势相结合。
东乡的手抓羊肉、洋芋、地木耳、花椒、葵花籽以及林果业都是很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和产业,虽不能称之为陇货精品,但却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市场份额。而目前在这些优势产业和品牌的开发上还显得滞后。所以当务之急是有重点地建立和发展一批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民营或私营深加工企业,发挥区域特色,实施品牌战略,让东乡的特色品牌走向全国,走向国际市场。同时,还要把对农产品的深加工同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变产品优势为商品优势和市场优势,变区域特色为区域优势,进而促进县域经济的全面发展。
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涉及到经济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上述八个方面的结合也是互为补充、互相联系的。其实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涉及的内容还很多,诸如科技的、人才的以及结构升级、产业升级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了。
总之,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既有有利条件,也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和实际困难;既有发展的潜力,也存在阻碍发展的障碍;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只要我们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条件,立足现有基础,适应市场需求,发挥比较优势,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扬长避短,就能不断排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使非公有制经济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不断发展、不断攀升、不断前进。
(第四节加快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和政治的高度,总揽全局,审时度势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战略举措的启动和实施,充分显示了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率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气魄和胆略;是全面落实邓小平同志“两个大局”、共同富裕理论和国民经济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重大步骤;是逐步缩小地区之间发展差距,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是促进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决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实施西部大开发,为包括东乡在内的西部民族地区的大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也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大开发、大开放、大发展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建设的主旋律。唱响主旋律,加快东乡族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摆在东乡26万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历史性任务,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无疑是这一历史性任务的重要内容之一。
第一,西部大开发,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资金短缺是制约西部发展的重要因素,对此,国家在大开发的启动阶段,拟将利用外资的60%划拨西部,甘肃省也根据西部大开发总体思路和项目储备情况,结合东部发达省市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提出了第一批西部大开发甘肃省外引内联项目名录共52项,总投资合计306.13亿元。截至1999年底已累计完成1.37亿元。2000年计划投资34.22亿元,计划项目在“十五”时期建成投产,“十五”期间投资270.54亿元,计划引资总额89.92亿元。这就为包括东乡在内的甘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源,提供了无限商机。同时,东部地区经济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已开始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产业调整和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市场空间相对趋于饱和,竞争也日趋激烈。大量的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企业为寻求发展,不得不向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西部地区倾斜,因而人流、物流、资金流会向西部大量涌动。东乡县一定要抓住这一大好机遇,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加强东西协作,搞好联动开发,使非公有制经济来一个大的飞跃,大的发展,实现跳跃式的整体推进。
第二,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是国家在西部大开发中的重点,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也很大,东乡县要积极争取上项目,尤其是上大项目,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包括东乡在内的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在全国生态系统中最为脆弱,一旦遭到破坏,则很难恢复。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一定要高度重视草地生态系统的建设,把种草、养畜、养地结合起来,把水土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结合起来,加速还林还牧的生物措施建设步伐,推进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并根据实际,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实现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目标的政策保障体系。
第三,转变观念和思维创新。东乡县虽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相对匮乏,但要看到在现代经济特别是知识经济已现端倪的时代,天赋资源和一般劳动力资源的作用在相对下降,而品牌、商标、专利、市场、网络、信息等后天获得性资源与创新人才的作用与日俱增,从某种意义上说,后者对前者有点石成金之效。因此,一定要用全新的视角来审视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要有新的资源观、新的模式观、新的优势观、新的发展观。用新思路、新观念、新办法去分析和处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在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第四,要立足当地优势,面向市场。根据市场前景和市场需求生产名优产品,大力发展“两高一优”农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提高建筑业的资质等级,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在质量效益方面上水平、上等级、上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