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是相对于公有制经济而言的,指生产资料所有权不归国家和集体所有,而归个人、合伙人或外商所有的经济成分,包括个体经济、合作经济、私营经济等各种经济形式。非公有制经济适合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取缔与改造,到排斥与争论,再到接纳与发展,一波三折。过去,由于“左”的思想干扰,非公有制经济作为“资本主义尾巴”,曾被“一大二公”的模式扫荡殆尽。而改革开放的今天,非公有制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展现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在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尽管还存在这样和那样的问题,尽管在速度、规模和效益上还有许多缺陷和不足,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再发展、扩张再扩张、提高再提高的总趋势将不可逆转。
(第一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意义)
东乡县虽为农业县,但作为发展农业经济的自然资本却相对匮乏。可耕地有限,人均仅为1.52亩,且多数分布在七沟八梁上;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稀少,生态失衡;草场、森林、矿藏以及水资源短缺,发展农业经济的制约因素很多。1999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9262.9万元,国内生产总值1.77亿元,虽以年均9.9%的速度递增,但总量扩张并不大。农民人均776.7元的纯收入,虽比集体分配时的38.94元净增737.76元,但也仅为全国2210元的35.1%、全省1413元的55%。1999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为1.88亿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增长了115倍,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1.77亿元的总额。大力发展包括个体、私营等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对于东乡这样特别贫困的欠发达民族地区,既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趋向。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对吸纳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富民富县都有着十分突出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的地位
对于非公有制经济在东乡县域经济中的地位,着眼点不应该停留在对其已经处在什么位置的描述上,而应该着力探讨非公有制经济究竟应该处在县域经济的什么地位上。综观东乡县的实际,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社会的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生产力发展水平也十分低下,整个社会发展尚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低层次上。正因为如此,加大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力度,促使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才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全面振兴县域经济的前提和基础。
第一,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县情民情。非公有制经济同公有制经济相比,虽然有一定的盲目性、投机性和自发性,但由于其发展过程主要受市场机制调配,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规律,所以在经营形式上必然灵活多样,规模可大可小,资金可多可少,可以人以户为单位,也可以联户合作经营。市场适应性强,而且经营项目和范围大多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因而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十分明显。在经营规模上有集中与分散并存,在经营手段有简陋的手工作坊与现代科技并存的优势,所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完全适合于东乡县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实际,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前景。
第二,在东乡,有一部分人由于长期在外务工经商,他们的手里积累了一定的资金,这部分资金有些则成为社会闲散资金沉淀下来。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会调动这些人的积极性,利用这部分资金开展各种经营活动,以弥补经济发展中对资金的需求,解决一些行业需要发展而资金不足的问题。
正因为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有着诸多的“利”,因此,必须牢固树立“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从全局的高度上把握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性,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同全面振兴县域经济、脱贫致富、加快城市化进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上,积极引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使之成为县域经济的一个发展极,一个支撑点。
二、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现状
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总体上看是比较快的。随着人们对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与地位认识的不断深化,政策的不断放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其发展速度在不断加快,经营领域也正在不断拓宽。截至1999年底,东乡县共有个体工商户1511户,从业人员2882人,注册资金2200多万元;私营企业32个,投资人数155人,从业人员655人,注册资金14723万元,年产值和销售额1683.47万元。全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087,4万元中,个体、私营经济部分为1028万元,占49.25%。这些仅是县域内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状况,如果将整个东乡族从事非公有制经济的人数计算在内,其总量则会更大。不难看出,东乡非公有制经济在县域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目前,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新特点和新趋势:一是发展速度加快;二是城镇快于农村;三是中西部地区发展势头迅猛,正在追赶东南沿海地区;四是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进而向技术密集型发展;五是一大批私营企业正在向规模化、集团化方向迈进;六是与公有制经济联系更加密切;七是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和地位不断提高,影响也越来越大。这些都预示着东乡地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即将到来。
三、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的制约因素
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在大环境、大背景、大气候上虽与全国趋同,起步早、发展快、效益明显,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未形成规模优势与整体合力。
之所以作出这一判断是因为:第一,就全县个体、私营经济总的情况看,是以商贸流通和餐饮业为主,且一般来讲规模较小,未形成规模优势。第二,有实力的私营企业外流严重。一些成功的企业家,当羽翼丰满,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落户异地寻求发展,成了“飞鸽牌”。他们虽说也关心家乡发展,捐款助资,但由于利税流失,对全县经济影响较大。第三,品牌优势、行业优势还未真正发挥出来。东乡手抓、唐汪接杏、山地洋芋、河滩花椒等一些农特产品很有名气,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经营分散,产业化经营程度较低。建筑业也是如此,发展至今仍在一定规模范围内徘徊,甚至倒退。邻近的临洮县,建筑业与东乡县同时起步,但发展很快,现已组建了建筑企业集团,其设备、技术、人员素质、管理水平、建筑质量均有一定的档次,敢与省内外大公司争雄叫板,成为该县的一大优势产业,而东乡县建筑业的现状则相形见绌。
2.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水平低。
全县个体、私营经济多数为小型加工业、服务业,规模稍大点的也仅限于种养业和建筑业,缺乏骨干和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经营分散,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是非公有制经济中的普遍特征。
3.产业布局不尽合理,产业化经营尚未展开。
东乡县非公有制经济现阶段还多数集中在第三产业,这是产业布局的重大缺陷。作为农业县,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着眼点应该主要放在农业领域,走种、养、加一条龙,科、贸、工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在这方面,可以说还徘徊在起步阶段。
制约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因素还包括观念、政策、环境等三个方面。
第一,观念因素。观念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先导,先进的创新观念是战胜旧事物、开创新局面的前提,而落后的陈腐观念则是阻碍发展的羁绊。一般来讲,经济落后必然伴随着观念陈旧,而观念陈旧反过来又制约和影响经济的再发展。认识滞后,面对困难不是积极进取,而是被动地等待观望,缺乏超前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在偏僻落后的民族地区,由于信息不畅,对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事物接受迟缓,加之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保守禁锢、观念落后、商品意识淡薄,滋长着一种小富即安的思想,形成一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固步自封的作风。这些都是深化改革、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极大障碍,若不首先排除,势必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像东乡这类贫困县,要图强,要发展,要走向市场参与竞争,首先要转变观念,不在转变观念上动大手术,其他条件再具备也是发展不起来的。要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必须树立大开放、大开发、大发展的观念,必须树立穷则思变的创新意识,要从穷的根源上找原因,分析优势和劣势,在实事求实、调查研究、分析论证的基础上,找出脱贫的路子和办法,再将好的创意与市场接轨,付诸实践。
东乡县的洋芋,向来以个大、肉细、表面光洁、口感好、淀粉含量高而着称,虽有一定的产品优势,但市场优势和经济优势却并不十分明显。究其原因,关键还是观念问题、商品意识和市场机制问题。因此,只有在认识上来一个大的飞跃,充分认识转变观念、创新观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在思想深处认识大力发展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是实现县域经济全面振兴、加快脱贫致富步伐的有效途径,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第二,政策因素。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经济有一个在认识上逐步深化的过程,因此在政策上也有一个由绝对不允许,到部分允许,再到充分允许的过程。
从1949年建国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结束,由于片面强调发展公有经济,搞“一大二公”,“跑步进入共产主义”,以至后来的“穷过渡”,因而较彻底地消灭了非公有制经济,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直到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开始,持续了20多年。期间,由于忽视非公有制经济在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将其视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对立物和异己力量加以排斥,因而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制约作用,经济缺乏活力,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实践证明,单一的公有制结构不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必须改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了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在认真总结所有制问题上的教训,重新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对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重要作用的基础上,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必要补充,后来又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结构”。直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前,在这一方针的指引下,非公有制经济才得到迅猛发展。
党的十五大在对所有制的认识上和改革方针的制定上又有了新的突破,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见《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第21页,人民出版社,1997年9月第1版)。这一科学定位,使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大大提高,终于与公有制共同发展。由于理论认识和指导方针上的突破,使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和完善有了新的进展。党的十五大以后,随着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资产重组等重大措施的实施,许多生存和发展艰难的中小企业被兼并、拍卖转变为非公有制经济。同时,原有的非公有制经济也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很短的时间内,使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并且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在1997年实现的74772.4亿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非公有制经济占214.2%,私营企业户数由1992年的13.96万户发展到1996年末的81.93万户。
临夏州和东乡县对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措施在大的方面与全国趋同。1994年,国家民委和国家体改委批准临夏州为全国民族自治地方改革开放试验区之一。在建立试验区的总体方案中,首次大胆地提出了把发展个体、私营等民营经济作为全州的主体经济,从而确立了非公有制经济在临夏区域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其后,州委、州政府不失时机地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扶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政策,放开了市场,调动了各族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进而为区域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乡县结合当地实际,积极采取措施抓贯彻落实。县上本着发展一个个体户,减少一个贫困户;发展一家私营企业,带动一方群众脱贫;建好一处市场,搞活一方经济的原则,对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不限速度,不限比例,不限规模,不限行业,积极倡导,大力扶持,放手发展。允许先开业后登记,实行少干涉、多服务,少限制、多鼓励,少责难、多引导,为全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括两个方面,即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有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之分,自然条件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温、降水量、光照以及地质土壤状况等等;自然资源包括人口、物产资源、森林、草原、地矿以及水资源等等。社会环境又有有形的硬件环境和无形的软件环境之分,硬件环境包括城市建设、交通通讯、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以及教育科技等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有形的硬件方面,软件环境则是指社会风气、治安状况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从一般意义上讲,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