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
——《鬼谷子·抵巇第四》
鬼谷子说:“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
危机正如“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一样微小,一旦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矛盾都是从细微发展到巨大的,有智慧的人能防止危机的发生,正是因为能在事物初见矛头时就做好预防的准备。
东汉和帝即位后,窦太后专权。她的哥哥窦宪官居大将军,任用窦家兄弟为文武大官,掌握着国家的军政大权。看到这种现象,许多大臣心里很着急,都为汉室江山捏了把汗。大臣丁鸿就是其中的一个。
丁鸿很有学问,对经书极有研究。对窦太后的专权他十分气愤,决心为国除掉这一祸根。几年后,天上发生日蚀,丁鸿就借这个当时认为不祥的征兆,上书和帝说:“《诗》云,‘敬天之怒,不敢戏豫。’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销灭,害除福凑矣。夫坏崖破岩之水,源自涓涓;干云蔽日之木,起于葱青。禁微则易,救末者难,人莫不忽于微细,以致其大。恩不忍诲,义不忍割,去事之后,未然之明镜也。”
丁鸿的谏书指出窦家权势会对国家造成极大危害。皇帝如果亲手整顿政治,应在事故开始萌芽时候就注意防止,这样才可以消除隐患,使得国家能够长治久安。汉和帝本来早已有这种感觉和打算,于是迅速撤了窦宪的官,窦宪和他的兄弟们也因此选择了自杀。
所谓“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任何事情,事前的预防总比事后治理强。华佗治病能使病人起死回生,但他哥哥治病却能够在病尚没生出之前就把病控制住了。
鬼谷子本人就是预防危机之高手,所以能帮助到百姓避免灾祸,挽救巨大的损失。
一年初夏之日,晴空万里,艳阳高照,黄鹂欢唱,蝉鸣蝶舞。鬼谷子突然对孙膑说:“很快就要涨大水啦,你们马上分头下山,告诉四周百姓,加固房屋,备好粮食,以防水淹。”孙膑、庞涓面面相觑,将信将疑,又不敢多问,只好遵命下山。
果然,三日后,天气骤变,雷声滚滚,大雨倾盘,山洪暴发,大地变成一片汪洋。幸亏鬼谷子事先告诉百姓,才避免了一场祸灾。百姓感激鬼谷子,弟子们更是对老师敬重有加,但是他们却不知其中的奥妙,于是便向鬼谷子求教。
鬼谷子告诉他们,自己并非神仙,只是通过常年观察天象,总结了一些自然规律。在涨大水之前,早晨的天空会昏黄一片。这说明远处已有大水,阳光一照,水面的颜色就反射到了天空,天空变成了昏黄色。因此,可以断定,不久就要发洪水了。
正所谓“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个小蚁穴,如果不注意预防,往往会酿成大祸。
临近黄河岸边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水患,农民们建起了长长的堤坝。一天有个老农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会不会影响到堤坝的安全呢?他想回去报告村长,路上遇到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一听,不以为然地说:“如此巩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蚂蚁吗?”说完拉老农一起下田。过了不多久,在一次风雨交加的的夜晚,黄河水猛涨了起来,开始咆哮的河水从蚂蚁窝参透出来,继而喷射,终于地决人淹。
刘备一生戎马天下,白帝城临终前,给他的子孙留下这样一句话:“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不仅仅是刘备给子孙,给世人敲下的警钟,同时也应该是对自己毕生的经验总结。刘备的一生可以说是英雄的一生,但是只因一个小小的错误使自己丧命,为了给义弟报仇,不听孔明的劝诫,意气用事,一意孤行,攻打东吴,结果东吴火烧连营,军队元气大伤,他也抑郁而终。刘备一生对诸葛亮言听计从,雄霸一方,只因一次未能纳谏而丧命,兴复的一番伟业终未完成。刘备的一生,不正像那长堤吗?一失足而成千古恨啊!
由此可见,防微杜渐,及时修复裂痕和缺口在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非常重要。管理中,某个环节出现了决口,哪怕是很小的一环,假如不及时修补,都会造成不堪设想的后果。
比如一个企业的财务报销制度不合理,就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作。北京一家工艺品制作公司财务规定,任何人不得报销的士车票,但去附近城市可派公车出去。就拿去河北说吧,假设一个人出去办事,派一辆车的来回过路费需130元、汽油150元,司机工资和汽车磨损在350元,加起来就是630元。若是让员工坐火车去,来回车票140元,在市内坐公交和打车至多100元,总和不过240元。孰多孰少一目了然,但因为不能报销的士票,相关人员宁愿派车跟随,员工也就养成了不派车不出门的习惯。
假如这个公司看不到财务制度中存在的这一细小问题,或者不去重视这个问题,肯定会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正常运作的。久而久之,人心涣散,财务负担加重,必将影响到公司的效益。
管理中,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许多困难往往在微不足道时,就被刻意地隐藏起来。如果难题真的能妥善解决,也就算了,偏偏许多小问题都因为被积压而变成大问题,最终到了无法收拾的局面。也许组织机构部门的负责人会说:“领导平时已经够忙碌了,怎么能因小事而增加他的烦恼呢?”殊不知这一番好意,往往只会带来更多无法解决的困难。这就是要及早把小问题提出来的原因。
松下幸之助曾在一次例会上对员工们说:“随着事业扩展,人数增加,很难相互了解,也不能直接与各位沟通。所以要每月举行一次会议,向各位传达我的想法,希望各位能牢记在心。如果有任何意见,不要客气,尽量提出来。”
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中提出:管理者所遭遇的“经营陷阱。一方面是,无法及时、准确地获知“问题”。原因是管理者身居高位,所获知的信息都是经过部属过滤和加工的,而部属都有“报喜不报忧”的习性;另一方面,管理者日理万机,时间和精力有限,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从宏观层面上统筹、协调,对于“一线”的实际问题很少有机会触及。
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隐藏问题——小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就长成危及存亡的大问题。松下幸之助深知其中的道理,所以,他不止一次地要求部属“不拘一格”地向他反映问题,而且“不要客气”。
可见,有大智慧的人,往往都懂得“防微杜渐”。管理制只有学会在险恶的市场环境中驾不要因为现在的优势和资源而停滞不前,怀抱一颗忧患的心,不断突破创新。否则,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就会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