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赴京出差。回来听小红讲,陈宏宽老师专门打电话来,极力推荐从美国来沪讲学的钢琴家刘孟捷。于是,周六(2007年3月17日)晚,去贺绿汀音乐厅“拜听”。
后半场特别出彩。尤其那首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作品35)完整版,令人瞠目。这是这位作曲家演奏技术最难的钢琴作品之一,但刘却完成得轻松自如而漂亮,干净利落。而且,在克服演奏困难的同时,不露声色地表露出卓越的乐感。考虑到刘曾患重疾殃及手指机能但又顽强恢复(与陈宏宽的经历有异曲同工之处),这样的演出真是别有一番意味。曲毕,听到李民铎教授兴奋地连声大叫:“Bravo!Bravo!”——在后台向钢琴家祝贺时甚至说:“I almost fainted! ”(简直要昏厥过去!)?
原先,只是在“理论上”知道勃拉姆斯这部作品。但听了刘的演奏,方才领悟作曲家在此曲中的隐含用意:要以李斯特自己的“招数”,击败李斯特本人。整部作品的技术材料(钢琴写法)几乎全部来自李斯特(当然,李斯特又是从帕格尼尼处获得灵感),但却比李斯特更加精练、更加完整、更加深入,甚至更加困难。八度、颤音、大跳、快跑等等李斯特惯用的套路招式,悉数出现,但却全部被勃拉姆斯的“如来佛”手掌收入一个更加宏阔和匀称的变奏构思中。特别有趣的是,勃拉姆斯写了一套变奏,居然感到还不过瘾,干脆再写一套——因此,后人有了两套几乎完全平行、但又相映成趣、从同一“精子”中长成的“双胞胎”变奏曲。勃拉姆斯写作此曲时(1862-1863年),李斯特正值盛年,刚刚全面操练了他最为人所知的所有钢琴炫技招数。勃拉姆斯虽然通过约阿希姆拜见过这位江湖李大侠,但显然不仅在音乐理念上完全不认同李,而且暗地里相当看不起李那些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于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李斯特是否听过这(两)首变奏曲?不得而知。猜想,按照李斯特著名的侠义心肠逻辑,他不仅不会脸色难看,反而会大度地主动认输并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