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战略计划最终是要靠公司这样一个团队来实现的,而不是仅仅靠一两个人的力量。作为相对具体、更加清晰的运营计划,更是要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是每一个人来执行完成的。公司的每一位员工,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执行计划时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又是公司团队的一员,至少属于由几个人组成的项目团队,又应该对团队负责。然而,有的员工认为,要照顾团队的利益,自己的工作就要受到影响,也就是说,要对团队负责,就不能对自己负责。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执行任务时各行其是,拒绝协作,眼看着同事需要帮助,却置之不理,当同事求助时,又装出一副爱莫能助的样子。这种思想蔓延到一个部门,就是各自为政,为了部门利益而不惜推诿、扯皮,甚至牵制对方,使得执行本来行驶在一条宽阔的大道上,结果硬是挤到了一条羊肠小道上,甚至逼到了悬崖边上。
你听说过“海归派”职业经理人“水土不服”的故事吗?浙江称得上是我国民营企业最为发达的地方。为了提高组织执行力,这几年许多有一定规模的民营企业开始寻找职业经理人,一些曾在GE工作过的经理人就顺应潮流加入了这些民营企业。结果如何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不到半年就离开了。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普遍达成共识的原因是,企业组织成员的团队精神太差,无法形成有效的组织执行力。
有一个离开的职业经理人事后深有感触地说:“你简直无法想象那里的部门协调性是多么差,每个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习惯了GE的各部门为同一个目标共同努力的环境,我在那里实在是无法忍受。”
由此可见,那些所谓的对自己负责恰恰成为了执行的绊脚石,他们认为只要自己把工作做好就行了,甚至把自己当做英雄,仅靠自己的能力就能决定一个项目的命运,所以认识不到自己的工作是团队工作的一部分,我行我素,从不肯对团队负责,主动站在团队的角度想想自己的工作应该怎样做,从而影响了团队的执行力,每个人出力不小,却成效甚微。这正如两个人拉车,都使出了浑身的力气,但是方向恰好相反,车又怎么会前行呢?
微软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张湘辉博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人是天才,但其团队精神比较差,这样的人我们不要。中国IT业有很多年轻聪明的天才,但团队精神不够,所以每个简单的程序都能编得很好,但编大型程序就不行了。美国微软开发WindowsXP时有500名工程师奋斗了2年,有5000万行编码。微软需要协调不同类型、不同性格的人员共同奋斗,缺乏领军型人才、缺乏合作精神是难以成功的。”比尔·盖茨也认为:“在社会上做事情,如果只是单枪匹马地战斗,不靠集体或团队的力量,是不可能获得真正成功的。这毕竟是一个竞争的时代,如果我们懂得用大家的能力和知识的汇合来面对任何一项工作,我们将无往不胜。”
来自微软的声音道破了团队精神对于执行的重要意义,这是他们实践总结出的经验,也是公司迅猛发展的保证。它昭示了团队精神的精髓就是组织成员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彼此协作,无私奉献。员工只有具有这种精神才能对团队负责,才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从而形成强大的执行力,使各项决策得到贯彻落实,实现目标。
实际上,对团队负责和对自己负责并不矛盾。一个人只有对团队负责,才能保证自己的工作与团队的工作方向不相违背,才不会为了个人利益而扯团队的后腿,才不会白做无用功,费力不少却对公司没一点用处。如果你完成一项工作后,对于公司整个计划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因为你而影响到组织执行力的发挥,那你称得上是对自己的工作负责吗?显然不是,应该是失职,严重了就是渎职。所以,对团队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要对团队负责,自然要先树立团队精神。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保罗在大学里学的是计算机专业,进入一家IT公司半年后,被选拔加入了一个重要的研发小组。组长告诉保罗,他是非常欣赏保罗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决定让他参加研发小组的。
保罗不仅沾沾自喜,甚至骄傲起来。乔治貌不惊人,当保罗听说他毕业于一所很差的大学时,更加瞧不起乔治了,工作中故意不跟乔治配合。组长知道后跟保罗谈话,组长只严厉地问了一句:“你以为你比乔治优秀吗?”
保罗很快发现乔治虽然计算机应用能力不如自己强,但是具有丰富的研发经验和卓越的研发能力,不由得钦佩起对方来。于是放下架子,工作中主动给予乔治帮助,乔治也毫不犹豫地传授他几招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两个人的能力都有了长进。在大家的彼此协作和共同努力下,项目提前圆满完成。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欣赏每个人的优点并互相提供帮助,是团队精神的基石。所以,即使你非常优秀,也不要太自恋瞧不起别人。实际上,现代社会人才济济,每个组织成员都很优秀,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成员之间取长补短、互相合作产生的合力,要远大于两个成员之间的能力总和,这就是“1 1>2”的道理。
在这个个性张扬、共性奇缺的时代,公司越来越重视具有团队精神的员工。那你还等什么,赶紧树立团队精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