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401300000005

第5章 弘一法师杂记(4)

问:今世传戒,皆聚集数百人,并以一月为期,是佛制否?答:佛世,凡受戒者,由剃发和尚为请九僧,即可授之;是一人别授也。此土唐代虽有多人共受者,亦止一二十人耳。至于近代,惟欲热闹门庭,遂乃聚集多众;故藕益大师尝斥之云:随时皆可入道,何须腊八及四月八。难缘方许三人,岂容多众至百千众也。至于受戒之时,不足半日即可授了,何须多日。且近代一月聚集多众者,亦只令受戒者,助作水陆经阡及其他佛事等,终日忙迫,罕有余暇。受戒之事,了无关系;斯更不忍言矣。故受戒决不须多日。所最要者,和尚于受前受后,应负教导之责耳。唐义净三藏云:岂有欲受之时,非常劳倦。亦既得已,戒不关怀,不诵戒经,不披律典。虚沽法伍,自损损他;若此之流,成灭法者!藕益大师云:“夫比丘戒者,乃是出世宏规,僧宝由斯建立。贵在受后修学行持,非可仅以登坛塞责而已;是故诱诲奖劝宜在事先,研究讨明功须五夏。而后代师匠,多事美观。遂以平时开导之法,混入登坛秉授之次;又受时虽似殷重,受后便谓毕功。颠倒差讹,莫此为甚。

问:今世传戒,有戒元、戒魁等名,未知何解?答:此于受戒之前,令受戒者出资获得;与清季时,捐纳功名无异。非因戒德优劣而分也。此为陋习,最宜革除。问:末世受戒,未能如法,决不得戒。未识更依何方便,而能获得比丘戒耶?答:藕益大师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盖指依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所立之占察忏法而言也。按占察经云:“(先示忏法大略)未来世诸众生等,欲求出家,及已出家,若不能得善好戒师及清净僧众,其心疑惑,不得如法受于禁戒者。但能学发无上道心,亦令身口意得清净已(礼忏七日之后,每晨以身口意三轮三掷,皆纯善者,即名得清净相)。其未出家者,应当剃发,被服法衣,仰告十方诸佛菩萨,请为师证。一心立愿称辩戒相。先说菩萨十根本重戒,次当总举菩萨律仪三种戒聚。所谓摄律仪戒(五、八、十具等)、摄善法戒、摄化众生戒。自誓受之,则名具获波罗提木叉出家之戒,名为比丘、比丘尼。”故藕益大师于35岁退为沙弥,遂专心礼占察忏法,至47岁正月初一日,乃获清净轮相,得比丘戒。以前:

约有戒论退为出家优婆塞,成时、性旦并受长期八戒。约无戒论自誓受三皈五戒。长期八戒,菩萨戒少分。授比丘戒缘,第四心境相应。或心不当境、或境不称心、或心境俱不相应;并非法故。问:若已破四重戒者,犹得再受比丘戒耶?

答:在家之人,或破五戒、八戒中四重。出家之人,或破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比丘、比丘尼戒中四重;并名边罪。若依小乘律,不得重受。若依梵网经,虽通忏悔,须以得见相好为期。今依占察经阡法,则以得清净轮相为期也。占察经云:“未来之时,若在家、若出家众生等,欲求受清净妙戒,而先已作增上重罪(即是边罪),不得受者,亦当如上修忏悔法。令其至心,得身口意善相已;即可应受。”

问:古代禅宗大德,居山之时,则以三条篾、一把锄为清净自活。领众之时,又以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为清规;皆与律制相背,是何故耶?

答:古代禅宗大德,严净毗尼,宏范三界者,如远公、智者等是也。其次,则舍微细戒,唯护四重;但决不敢自称比丘、不敢轻视律学。唯自愧未能兼修,以为渐德耳。昔有人问寿昌禅师云:

“佛制比丘不得掘地损伤草木。今何自耕自种?”答云:“我辈只是悟得佛心,堪传佛意,指示当机,令识心性耳。若以正法格之,仅可称剃发居士,何敢当比丘之名耶?”又问:“设令今时有能如法行持比丘事者,师将何以视之?”答云:设使果有此人,当敬如佛,待以师礼。”我辈非不为也,实未能也。又紫柏大师,生平一粥一饭,别无杂食。胁不著席四十余年,犹以未能持微细戒,故终不敢为人授沙弥戒及比丘戒。必不得已则授五戒法耳。嗟乎!从上诸祖,敬视律学如此,岂敢轻之,若轻律者,定属邪见,非真实宗匠也。

上列十章,未依次第;又以匆促撰录,或有文义未妥之处,俟后修正可也。

木轮相《不杀》

能示宿世所作善恶业种差别。轮相有三种差别:一观善恶种子有无;二观善恶业力强弱;三遍示三世受报差别。

共十轮。书十善十恶之名。一面书善,一面书恶,令使相对。则余两面皆空;故使善恶有现有不现也。

占时用初二:初轮念相应否(二皆有、不再掷;或再掷)。次轮,唯取前相应者问,不符再掷。

菩萨戒自誓受,依瑜伽羯磨(先羯磨,后戒相)。比丘及比丘尼戒羯磨同上(菩萨一,比丘二)。年未满,似亦应依前羯磨受;年满时,仍依前羯磨受。行法第一、先洒净一增加(楞严咒绕坛)。礼忏七日后,掷三业(最好用九个,闭目三掷后再看)。

征辨学律义八则

问:我等受戒未能如法,将何以自解耶?若云受戒未能如法决定不得戒者,有何明文作证耶?答:今先解释不得戒义:

一.结界成就(作法界)。二.有能秉法僧(真实比丘),得比丘戒缘依羯磨录。三.僧数满足(十人、五人,戒净解明)。四.界内尽集和合(非别众)。五.有羯磨教法(如法诵作)。六.资缘具足(三衣及钵)。

以上六缘,若阙一者,即不得戒。今则悉阙,故不得戒义,可以决定无疑。沙弥戒于师授前,应在僧中作单白羯磨;故前五缘皆同,亦应判为不得。

问:既知未能得比丘戒,应有何妥善之办法耶?答:今据拙见,拟定办法,分为二事:

一劝令礼占察忏仪,求得比丘戒。藕益大师云:“末世欲得净戒,舍此占察轮相之法,更无别途。”大师即依此法而得比丘戒也。此事易知,今不详述。

二于未得戒以前,为护法心,维持现状,不令断绝。令已受而未得者,学习比丘律。此事颇有疑问。后之辨释,皆约此也。

以上所言二事,第一为根本之办法;第二为维持现状之办法。此二事应同时并行,不可或缺。若唯有第二而无第一,则永远无真实比丘出现。若唯有第一而无第二,则过渡时代之现状不能维持;故须二事同时并行,乃为宜也。

问:非比丘,学比丘律,可有圣教作证耶?将答此问,先须解释非比丘三字。非比丘三类:一约沙弥(此非问者本意所在)。二约已受沙弥、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问者本意在此。以下答文,皆约此辨释。文中亦有时指前后二类者,为是兼明,非正意也)。三约未曾受沙弥、比丘戒者。

答:若欲觅求律中有制未得戒者必须学比丘律之明文,乃不可能之事;但可引文以证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有贼住之过失。又可引文以证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虽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依此义判:已受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或亦可以学比丘律。即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似无大碍也。

问:前云非比丘而学比丘律,无贼住过,有何文以为证耶?

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问:‘私习秉唱,未具忽闻;及未受前,曾披经律,因读羯磨了知言义,成障戒否(即贼住)?’答:‘准前后文,并论僧中正作,诈窃成障。安有读文而成障戒。’古来高僧,多有在俗先披大藏。今时信士,多亦如之;若皆障戒,无乃太急。学者详之。”又羯磨云:“二者,有人不得满数应诃;谓若欲受大戒人。”灵芝律师济缘记释云:“谓沙弥受戒,或曾披律,或复重来,晓达如非。旁无诃者,所为不轻,听自诃止。”曾披律者,既可求受大戒,足证无有贼住过矣。

问:前云已受比丘戒而不如法不得戒之白衣,雌在僧中闻正式作羯磨者亦不成贼住,此言尤足令人骇异。有何明文以为证耶?

答:羯磨云:“三者,不得满数不得诃者,……白衣……”南山律祖疏云:“前十三难,有过障戒。此好白衣,受十具戒,虽并心净,不妨加法参差不成,仍本名故。”今案:我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即属此类;虽于僧中闻作羯磨,亦仅判为不得满数不得诃。决不云成贼住难,以无诈窃心故,而云此好白衣也。

问:已受而不得戒之白衣,若闻僧中正式作羯磨而无贼住难者,何以说戒羯磨时遣沙弥出耶?

答:灵芝律师资持记云:“说戒遣未具者,恐生轻易,不论障戒;且如大尼亦遣,岂虑障戒耶?”

问:既不得沙弥、比丘戒,不堪为人世福田,虚消信施,罪果难逃耶?

答:南山律祖行事钞云:“善见:檀越请比丘、沙弥虽未受具,亦人比丘数。涅檗:乃至未受十戒亦得受请。”灵芝律师资持记释云:“论约法同(沙弥),经听形同(出家优婆塞);无非皆为解脱出家,即堪受供。”故知不为解脱出家,虽是比丘,亦应云虚消信施。若为解脱出家,虽优婆塞,亦堪为人世福田。

问:当来真实比丘出现,如法传戒,即皆成为真实比丘,不须复云维持现状。当其时,若有未受比丘戒者,仍可引据前例而先学比丘律耶?

答:前文曾云:“为护法心,维持现状不令断绝,令已受而未得者学习比丘律。”因引诸文曲为证明。余盖欲于过渡时代,勉强维持,冀延一线之传也。若当来皆成真实比丘,不须复立维持现状。即应依通途轨则,慎重其事。凡有未受比丘戒者,不须令其辄学律也。岂惟当来,即以现在而论,若未经受戒者,亦不须学。惟有已受戒而不如法不得戒者,乃可令其学律;若如是者,庶几无大过乎?

同类推荐
  • 修行即修心

    修行即修心

    引领都市禅修风潮,慰藉心灵的灵修之旅。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 独眼看禅机

    独眼看禅机

    现代佛教并不是人们意识里“封闭和消极的”,佛教自古至今积极利用慈悲普度的情怀饶益众生,特别在文化事业上。华岩寺的弘法利生活动之一即是提倡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又不舍弃现代的、优秀的、先进的文化艺术形式。佛教界也要利用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李哲良先生的文学作品体现了社会对佛法对佛教的关注,欢迎更多的人们来重视佛教文化,佛教界也愿意与人民大众一起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 心中月

    心中月

    从书中你可以领悟出更多的人生智慧和启示,从而助你打开蒙尘幽暗的心灵。万行法师言:古之成佛者,不惟有虔诚的信佛之心,还必有坚韧不拔的学佛之志。自古道:“信佛容易,学佛难。”即信之又学之,是走向圆满独一无二的途径。所谓“信之”,就是要终生不渝,矢志不移;所谓“学之”,就是要学习佛的崇高品质,学习佛的超凡意境,学习佛的博大胸怀。修学佛法只有具备这些基本素质,才能使自己在心态、情操、体能、智慧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升华。只有真正地了知佛法,明确见地,才会真修实证,走进走出。信而不知即学者,乃迷信,非智信。惟有信学合一,方可迈入成佛之道。
  •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

    慧缘佛医学是慧缘上师数十年来对佛教医学研究应用和教学的总结,有很高的研究和实用价值。 慧缘佛医学的问世,不仅向人们揭示了佛教医学的奥秘和特点,其最大的愿望是给各寺庙有志研习佛教医学的僧尼法师们提供一本完善的学习范本,也给对佛教医疗学有兴趣的各界人士提供了一本参考书,书中较详细地介绍了佛医学的来龙去脉,佛教医学神秘的特点及运用方法,并将现代中西医学理论和方法与之相结合,使佛教医疗学更趋于完善,也使之更便于学习和运用。 由于本书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古老而新颖的医疗保健和养生方法,其中许多方法对很多疑难杂病具有独特和神奇的疗效。
热门推荐
  • 转星月

    转星月

    一个平凡无奇的地球男子,一次溺水事件之后,一道充满邪意的声音,一座奇异的通向未知地域的大门敞开,男子的人生由此改变。
  • 八骏图(沈从文小说全集)

    八骏图(沈从文小说全集)

    《八骏图》是沈从文都市题材小说中的典范之作,描写了所谓绅士淑女们不乏高雅却琐碎做作的情欲表达,沈从文以尖锐的笔法讽刺了都市人的生存方式,寄托了其对故乡自然、健康的生存状态的认同和赞扬。
  • 仙云大圣

    仙云大圣

    站在山巅,主角俯视大地。“这片土地终究还是被我征服了,只是不知道地球的故人怎么样了。”主角面带缅怀之色。“如今已经达到修为的顶点,还是没有头绪,回到地球。看来只有飞升仙界,去寻找可能了。”看了身后送行的浩浩荡荡面带不舍的人群,主角说了声“再见”,随后,身体腾空被金光包裹,拉向另一个时空。
  • 未来之元能纪事

    未来之元能纪事

    真人的新书《天道制霸计划》上传了~求支持~蓝星、星域、宇宙、天元,世界这么大,拥有机缘后少女认真努力修炼变强不放松,一路辗压所有挡路之辈。天才?绝世天才?这是一个一路向前愉快升级,随便压辗所有路人的故事,据说后面是无敌萌文,不过作者坚持这是一本正经的升级文。很正经!强调无男主!前面是成长阶段,非绝顶聪明,主角认真勤奋,人狠话不多!本书QQ群,未来之元能纪事:367080351欢迎各位喜欢本书的朋友们加入!PS:本书女强升级流,成长型女主,绝不虐主,作者女主控!
  • 史上最牛召唤系统

    史上最牛召唤系统

    嘀......恭喜宿主召唤出孢子制造卡。嘀.......恭喜宿主抽中可以召唤植物大战僵尸中所有不同的植物和僵尸。我去,这么牛!
  • 灵芝

    灵芝

    朝堂上暗流汹涌,皇位争夺的关键却在遥远的他方。权利也好,理想也罢,爱情从来不是他的信仰,也亦非她的信仰。
  • 秘法箴言

    秘法箴言

    一个异界的灵魂,来到这个战乱的世界。秘法的光辉随着元素潮汐的衰落而黯淡无光。刀与剑的碰撞燃起辉煌的战歌,骑士的荣耀与战士的热血伴着杀戮崛起。摩罗多的精灵在晨曦的光辉中唱着赞歌,诺拉丁的矮人在熔岩的灼热中叮当地敲打。比科尔岛上的巨龙仍然骄傲,萨莫拉的地精还在贪婪。北方峡谷中的巨人懵懵懂懂,贫瘠的旷石冰原上兽人艰苦地挣扎。光明教廷的皇者举起了血淋淋的屠刀,西南的亚尔平山脉传来愤怒的咆哮。这个世界的背后究竟隐藏怎样的秘密,上古传说中的众神都去了哪里……
  • 神秘的力量

    神秘的力量

    上大学的何寸金看到一股黑烟,这黑烟居然有着一双眼睛,可是,别人却看不到这黑烟,因为这股黑烟,何寸金被卷入了一件特殊的试验。从此开始遇到各种神秘的事情,而他也开始学会了各种玄术。
  • 思丝忧

    思丝忧

    她,乃上古情神。自命不凡,却堕入红尘轮回,尝尽爱恨情仇,终不得其所。一个是他,上世愿为她丢弃所有,重获新生。一个是他,默守她两世却毫无怨。故事轮回,命运曲折,无忧城主百般阻挠,“不!你永远也得不到你想要的!...”尝尽世间情苦的她,又会作何抉择。
  • 凤倾天下:皇后要修仙

    凤倾天下:皇后要修仙

    她是唯一一个两朝皇后,奈何年纪轻轻就被人给陷害致死。重生归来,她立志要快意人生,认真修仙,讨回前世屈辱。那些想要谋害自己的各宫嫔妃?哼!绝对一个不留;处处都有觊觎自己男人的女人?没关系,老娘送给你,请慢慢享用~绝对不被男人左右,偶尔调戏美男,正太养成才是正途!就是要修仙打怪睡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