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6383100000004

第4章 电影理论的创新视野与历史反思(1)

百年电影回眸

——流逝的时光与电影的晚近风格

劳拉·穆尔维劳拉·穆尔维(LauraMulvey),英国伦敦大学伯克贝克学院教授。

2005年是中国电影百年华诞。我想以此为契机,回顾一下1995年纪念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在巴黎大咖啡馆(GrandCafe)放映一百周年时的情景。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放映,既是一次被神话了的事件(由此出现了所谓的电影“生日”),也是标志电影转型的现实一刻。而在20世纪90年代的电影百年庆典期间,来自东方的电影浪潮也改画了世界电影的版图。我在本文的第一部分,将谈到这一时期的技术变化及其对传统电影的冲击。本文的第二部分则将重点分析伊朗导演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AbbasKiarostami)的作品。基亚罗斯塔米在20世纪90年代受到世界的关注,是伊朗“新浪潮”电影运动的先锋人物。和太平洋地区的亚洲电影一样,伊朗“新浪潮”构成了挑战西方电影的亚洲力量。我对基亚罗斯塔米的讨论,将重点阐明电影业已经历的转型。尽管我把基亚罗斯塔米的电影概括为“晚近风格”(latestyle),像任何历史上的“门槛”一样,这一称谓也预示了未来以及从过往历史中浮现、而非脱离历史的新的发现。

1995年,纪念卢米埃尔兄弟的电影于1895年在巴黎大咖啡馆首映的活动,拉开了电影百年庆典的帷幕。值此特殊时刻,评论家、理论家、历史学家,甚至包括一般民众,忽然关注起当下的“电影状态”来。一百年这一特别的历史时刻为经历了百年的事和人平添了某种象征意义:转型、变迁和动荡浮出表面,成了讨论或辩论的话题。电影这一长期以来被视为现代性象征的艺术形式,忽然在一夜之间出现了老化的症候。进一步而言,在职业档案员和保存家看来,胶片已被证明是一种短命的材料,化学成分的朽腐是胶片本身内在的部分。根据波罗·乌萨伊(PaoloCherchiUsai)的看法,“活动影像的保存应被定义为一门逐渐损耗的科学以及如何面对这一结果的艺术,正像医生尽管会为拯救病人生命而不懈努力,但也不得不接受死亡的不可避免性一样”波罗·乌萨伊:《电影的死亡:历史、文化记忆与数字技术的黑暗时代》(TheDeathoftheCinema:History,CulturalMemoryandtheDigitalDarkAge),伦敦,2001年,页105。。

除了流逝的时光与物质的朽腐,走过百年的电影尽管能超乎自然地保存演员们的鲜活形象,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演员自然寿命的影响。电影越来越成为某种对故去的演员的追念,正是他们人性化了电影的现代性、电影的魅力,以及电影作为大众娱乐和艺术形式的凯旋。在《负面空间》(NegativeSpace)一片中,克里斯·派蒂(ChrisPetit)这样评论道:“电影正越来越成为一种关于过去的东西。与其说它是梦幻的宫殿,倒不如说是某种陵墓。”摘自克里斯·派蒂1999年为英国第四频道摄制的电影随笔。随着时光的流逝,这些鬼魂日益积聚在自身生命亦颇成问题的电影周围。电影百年前后,一些好莱坞历史上最棒的演员相继辞世,进一步彰显了弥漫着的关于一个时代业已结束的感觉。对故去演员的电视回顾节目颇为深刻地提醒观众,电影具有在真人死后保存其生命表象的能力。正像它能激活静止的画格一样,电影也能以完美的化石形式,赋予任何记录其上的人物以生命,无论是大明星还是众多龙套演员。百年历史引导我们关注此时此刻电影的生命问题,但它也同样提醒我们:电影一直在生命与死亡之间占据着一个奇异的界位,巴黎大咖啡馆的第一批电影观众感到自己被带到了从未经历过的“影子王国”。

伴随机械和化学技术逐渐让位给电子特别是数字技术的趋势,关于电影老朽的挽歌性沉思在更为迅捷和客观的物质性变化中找到了佐证。1997年,华纳兄弟公司首次发行了数字式影碟。这一足以区分“旧”媒体与“新”媒体的技术,应和了人们关于百年电影老朽和死亡的殇情。无论录像带的发明与发展对电影的影响有多大,数字技术的来临在当下和过去之间制造了更显在的裂痕:电影的特殊性以及电影物质基础和电影诗学之间的关系被消解了,而其他重要的关系,如互文关系和跨媒体关系等,则开始浮现。进一步而言,作为抽象信息系统的数字影像迥异于模拟影像,前者最终脱离了与实在的关系,而这一关系从总体上说正是长久以来支配照相传统的所在。这样,关于电影终结的看法在美学上又因作为引得(lndex)的照相符号的危机而变得更加复杂了。尽管一帧照片会有其他属性,但它的引得功能,即镜头所摄取的物体和光线在胶片上留下的图像之间的物质联系,却是与实在保有专属关系的物质基础。正是因为这一属性,影像才拥有了我所称的“鬼性”(ghostlyquality),即逝去的生命和生活被保存下来,变成此在。

自然,绝迹的威胁将我们的关注点重新导向图像的引得功能,而由此引发的殇情也会影响到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积累的大量影像与图像资料。目前,随着以胶片酝酿和摄制的大量老电影不断以DVD形式再次发行,两种媒介,即新的和旧的,开始出现了融合。新技术并未灭绝过去的电影,而是提供了这样一个机缘,即根据变化了的“以后”和“当下”来回望“以前”、回望“当时”的引得图像(indexicalimage)。这样,过去的美学遭遇了当下的美学,差不多是巧合性地赋予了电影及其历史以新的生命。但这一新生命(重新修复与发行的电影、新的消费方式等)同时也改变了老电影的消费方式。曾几何时,大多数人只能在电影院里看到电影;为配合叙述发展,电影放映必须遵从正确无误的速率。现在,影像的静止性这一最好秘而不宣的特质可以在再简单不过的按键操纵下暴露无遗。这一过程不仅显露了画格的静止性,而且也暴露了图像的静止性。在新旧的交融点上,很容易达到的定格效果将死亡重新引介到老化的电影中。静止不动的影像顿时没有了运动这一人们所普遍接受的生命迹象。

任何人都知道胶片是由一系列静止的画格所组成。不过,在电影史上,大多数观众并不能轻易接近这一事实。数字技术使观众得以将电影画面静止化,从而彰显了胶片画格的“鬼魅”存在(ghostlypresence)。如果套用术语说的话,这是一种年代的错置。只有通过对电影古老结构的想象性联想,我们才得以窥见胶片的物质性。但想象性联想也能导向富于理性和美学意义的冥想,因为电影叙述流的延宕可以流向多种可能的渠道,从个人记忆到文本分析、历史研究等,为电影的特殊挖掘开启了过去之门。新旧之间的辩证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电影时间性以及电影在当下时刻意义的全新视角。伴随电影叙述流被延宕过程所替代,观影也发生了重组和转型,老电影被“新”的眼睛所重新审视。数字技术非但没有宣告电影的死亡,反而给电影带来了新的生命和面向。延宕的过程不仅彰显了静止性,而且也改变了传统的线形叙述结构。

当下的语境更加突显了这一互动型观众的重要意义。尽管影像被转换到非引得性媒介这一事实是毋庸置疑的,定格却将嵌置在引得性符号中的时间问题凸显出来。一如罗兰·巴特和巴赞所言,照相停滞了时间和生命,而电影似乎总是将时间不断前推,其自身运动变成了剪辑的速率,最终形成了叙述。当新技术将此“前推”运动停滞化后,一种延宕的美学遂在旧媒体和新媒体的辩证关系中浮现。首先,影像本身被“冻结”或服从于重复或返回的逻辑,亦即延宕;但紧接着,延宕了的影像又可将观众带回到电影的过去,或更宽泛地说,带回到对时间问题的关注,包括时间的流逝与时间究竟是如何被表述或保存的。既然新技术似乎起到了将思想和表述全速导向未来的作用,那么,数字化的延宕美学完全可以形成某种抵抗点(pointofresistance)、某种反思性的暂停,使我们得以在更广袤和充满纷争的历史和神话样式的语境中思考时间问题。正是源自这一暂停,一种延宕的电影遂具有政治的面向,能够挑战在某一时代终结期间业已规划有序的时间样式,包括其“之前”与“之后”的逻辑。这里存在着两个悖论:第一,新技术开启了关于电影胶片的记忆;第二,新技术能够把我们带回到电影过往的历史中。

戈达尔在《电影史》(Histoire〔s〕duCinema)中对电影自身历史的非凡思考与电影对20世纪历史的记录交织在一起,是朝向上述转型的写照。进一步而言,他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转型期制作的《电影史》,是在不同技术和美学之间成就的一部对电影作为艺术、大众文化、政治和工业的反思之作。最具特殊意味的是,戈达尔将我们的注意力导向了纵贯20世纪的一系列胶片影像,以及它们作为历史刻痕的存在。《电影史》的历史并未提供纯粹的电影史,而是将其呈现为原始的材料,使反思和纷争成为可能。德贝克(AntoinedeBecque)认为,戈达尔的作品为开始于《火车进站》的20世纪画上了完满的句点:“如果你没看过《电影史》,那你就错过了20世纪的出口。”他接着论述道:

《电影史》教给我们的根本一课是:想象的博物馆同样也是包含内容的博物馆,即:电影为20世纪历史增添了血肉……它同样能包容各种各样的思想、参照系、作品、观念等,赋予20世纪以思维。它是一具嵌置内容的身体和语料库:对20世纪来说,电影曾经是、并仍然是一面可触摸的表层,能够显现历史以及从哪里寻找其精到表述的知识。德贝克:《博物馆中的戈达尔》(GodardintheMuseum),见迈克尔·坦普尔(MichaelTemple)等编:《永远的戈达尔》(ForeverGodard),伦敦,2004年,页123。

德贝克关于20世纪的表述样式同样可被重新组合,我们或可将《电影史》视为某种新的开端,预示了电影对那些未经历过20世纪的人来说,将日益成为追溯20世纪集体记忆的资源。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EricHobsbawm)将个人记忆消逝在历史中的那一点称为“暮色区域”(twilightzone)。霍布斯鲍姆:《帝国时代:1875至1914年》(TheAgeofEmpire1875-1914),伦敦,1987年,页3。

在电影胶片上,个人与集体记忆得以保存和延长,由此扩展和延伸了“暮色区域”,使个人记忆汇并到公众历史中。时光的流逝影响到电影,而过往的存在则忽然会使观众从故事中分心,哪怕所看的是一部纯粹的故事片。

关于电影能够不期然地将记忆物化在银幕上,克拉考尔(SiegfriedKracauer)早在50年代就这样写道:

尽管他觉得(老电影)滑稽可笑,但他注定会吃惊地意识到,自己的神灵已被带入了私我的木屋……在眩光一闪中,摄影机暴露了我们前生的形形色色,将其从原来赋予的意义中剥离,从物件本身转变为无形的输送管道。

克拉考尔认为,这种被自己的过去重新回访的感觉,是经由电影这一渠道带到当下的,正是电影加速了时间错置的非自愿性记忆的到来:

这些老电影的激动人心之处在于,它们能把我们带回到自己的过去,面对我们最初的、蛹茧般的世界:那些我们处于虫蛹状态的伴侣,所有的物件,或是物件的沉积……大量的电影……将那些或近或远的互无关联的日子衔接在一起,这些日子标示了过去与现在的界域。在此之上,历史开始延伸。以上两处引文均出自克拉考尔:《电影理论》(TheoryofFilm),米莲姆·汉森(MiriamHansen)编,新泽西: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1997年,页56。

在数字技术的框架下思考电影就像观看万花筒图案慢慢地重组。相同的美学特质始终存在,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起了变化。比如,无论是叙事电影和先锋电影之间的对立,还是实在性与幻异性之间的对立都变得弱化了,而运动与静止、停滞的时间和持续的时间之间的不确定关系则变得更明显了。我们与其揭去幻觉的面具、暴露电影的物质性,倒不如以更辩证的态度对待各种电影特质之间的关系。这种态度影响到我们如何看待“胶片时间”(filmtime)与“电影时间”(cinematime)之间的关系,前者指影像摄取到胶片静止画格上的时间,后者则指构成任何电影(无论是故事片还是纪录片)之时间美学的涉意和影像流结构。在一般情况下,第二种时间往往掩盖了第一种时间,但在前行运动被停滞后,二者之间的平衡遂发生了变化:电影最初的摄制时间会突然穿透叙事时间扑面而来。

哪怕是一部好莱坞影片,故事之外也是影像背后的现实:

布景、明星和龙套演员像文档一般呈现了可触性和在场性,对冻结的时间的痴迷超过了对叙事进展的痴迷,而故事时间的此在性(now-ness)则让位给摄制电影期间的彼时性(then-nessofthetime)。这样,影像遂得以延伸到周围世界,呈现出社会、文化或历史的意义。每当这些时刻,电影文化(纪录片、故事片或先锋电影)的影像和单纯摄取现实的影片(公共性或私人性的,如新闻片和家庭影带等)的影像即平等地混合在一起了。延宕的美学使所有的电影种类均暴露出与时间的关系。如果改用德勒兹(GillesDeleuze)的对立观说,运动影像(movementimage)的回退使时间影像(timeimage)浮出表面,但电影的静止总会回到电影的运动。这一点提醒我们,除静止画格及其祖先——照相术的记忆之外,时间影像也意味着持续和不间断。

同类推荐
  •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故事结构解析

    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首先要把电视连续剧的艺术形态作为本书的前提加以研究。电视连续剧的开场戏与电影、话剧相比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就三者的共性而言,作为艺术品,它们的艺术形态必须是完整的;就其特殊性而言,电视连续剧的形态与电影、话剧的形态有着质的区别。什么是电视剧的形态?“形态”一词,《辞海》解释为:“形状神态。也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事物的形状或表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解释为:“事物的表现形式”。
  • 评剧

    评剧

    《评剧》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印章、玺印鉴赏及收藏

    所涉及的鉴赏及收藏内容包括碑贴、鼻烟壶、古代茶具、古兵器、乐器、古代瓷器、古代家具、古代酒具、古代书画、玉器、古金银器、古钱币、古青铜器、古铜镜、古砚、银币、古董、钟表、古化石、画像石画像砖、甲骨、牙角器、偶像、连环画、名石、扇页、石雕、唐三彩、陶器、陶俑、铜鼓、图书、古代瓦当、文房四宝、印章、玺印、古今邮品 纸币、票券、珠宝、竹刻、木雕、漆器、紫砂等,介绍了与之相关的各种知识。图书内容翔实,通俗易懂,是广大古玩鉴赏及收藏爱好者的最佳入门书籍。
  •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精选客家情歌三百首

    客家山歌在社会生活中,不仅仅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而且是一种社交手段,尤其是在爱情生活中,其功能具有隐秘和公开化的两重性。因为是唱歌,可以解释为艺术的虚构,因而有隐蔽性;但是,又因为是面对面的唱和,对方也可以理解为真情直露。作为娱情的手段和作为传情的渠道,是合二而一的。
  • 生活美学

    生活美学

    本书探讨了生活美学,论述了人体美学、服装美学、饮食美学、建筑美学、旅游美学、环境美学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美容化妆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美容化妆指南(家庭实用生活百科丛书)

    花容朋貌更须锦衣相伴,家庭成员的服饰和仪容同等重要,每当走出家门,映入别人眼中的首先是衣着和容颜。如何才能用小技巧使穿着和容貌锦上添花呢?如何才能在心碌的生活中半功倍地对待服饰和美容呢?本书用分妆师的经验给你充分的指导。
  • 羽花如梵

    羽花如梵

    有些话,即使你撕裂我的双唇,我也不会吐露出一个字!有些话,即使你恨我入骨,我也要一一道出......我知道,你还爱着我!
  • 传奇风云

    传奇风云

    一次突如其来的事情,改变了这些人的身份,一场不可变革的天地人三界就要开始一场前所未有的特大战争,精英们是否可以扭转大局……
  • 火澜

    火澜

    当一个现代杀手之王穿越到这个世界。是隐匿,还是崛起。一场血雨腥风的传奇被她改写。一条无上的强者之路被她踏破。修斗气,炼元丹,收兽宠,化神器,大闹皇宫,炸毁学院,打死院长,秒杀狗男女,震惊大陆。无止尽的契约能力,上古神兽,千年魔兽,纷纷前来抱大腿,惊傻世人。她说:在我眼里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强弱之分,只要你能打败我,这世间所有都是你的,打不败我,就从这世间永远消失。她狂,她傲,她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凌驾这世间一切之上。三国皇帝,魔界妖王,冥界之主,仙界至尊。到底谁才是陪着她走到最后的那个?他说:上天入地,我会陪着你,你活着,有我,你死,也一定有我。本文一对一,男强女强,强强联手,不喜勿入。
  • 遗憾的聆听

    遗憾的聆听

    杨燕迪音乐文丛《遗憾的聆听》一辑,主要收入杨燕迪教授近年来针对当下音乐生活现况的评论,大都可谓“应景”或“应时”之作——如重要作曲家的诞辰或逝世纪念,观看现场演出之后的有感而发以及相关演出的节目单说明。杨燕迪教授在写作时希望这些文字不仅“就事论事”,而且牵涉更宽、更远的议题和关怀。关于音乐评论,他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评论家面对音乐作品、音乐表演和音乐现象,不但要以内行眼光和表述涉入音乐本身,同时也应该让音乐与更广泛的人文性议题发生尽可能丰富的关联。
  • 异界穿越现代

    异界穿越现代

    我本是一名修真界修炼者,为红颜我却意外穿越,这是上天安排吗?“我来到的世界名为现代。”
  • 如若有你易世欢玺

    如若有你易世欢玺

    [请自觉忽略前五章,但是后面肯定好看]四年时间是1460个想你的夜晚,是跨越几个经纬的距离,是日日夜夜挠痒人心的恶疾。我追随着你的脚步,距离不只是刻度尺上的距离。再站在你面前,却失去了当年告白的那般勇气。你属于千千万万的粉丝,我不曾拥有你。四年时间,我从北京走向纽约,从木台走上世界舞台,从嘉禾走到易世。我有近亿的粉丝,我有自己的工作室,我有顺顺利利的星途,却没有你。我见过很多奇迹,太阳从赤道追上极地,百年难遇的星座轨迹,B612星球的玫瑰跟狐狸,却没有遇见你。"你说我怎么就喜欢上你了呢?"
  • 神女降世逆苍穹

    神女降世逆苍穹

    传说神月大陆东辰帝国左相大小姐冷傲月深得东辰帝喜爱行为端庄、知书达理不到三岁就被选为内定太子妃并赐予“定国”封号。传说神月大陆东辰帝国左相大小姐冷傲月三岁时测出灵识十阶成为“全世界第一天才”。传说神月大陆东辰帝国左相大小姐冷傲月六岁时东辰后与左相夫人被劫左相大小姐冷傲月带领几人从二十个强者成功救出东辰后与左相夫人被誉为“天下第一才女”。传说……傲月:“假的。”
  • 至尊霸神:魔瞳

    至尊霸神:魔瞳

    魔族,强者如云。仙帝、魔帝在大战中不幸陨落。魔族大陆四分五裂。天地魔之力不断减少。大陆无人能超越极限。大陆上魔族之人停止不前,天地之上没人能打破这个未知之迷。在大陆沉落之际,神秘少年墨冥出现在大陆之上,他?是否能打破这层屏障。是否能破开?
  •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