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又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传导模式。可以说,中国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模式是基于中国特殊经济条件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特殊模式。本节将对我国的利率传导模式、汇率传导模式、信贷传导模式和财富传导机制模式进行介绍。
5.2.1中国利率传导模式
中国利率传导机制的作用与成熟市场经济有关的货币与金融资产相互替代决定利率水平的情形完全不同。由于我国直接融资形成的资本资产规模较小,利率市场化水平有待提高,利率水平并不是由市场上债券收益,而是由政府确定的利率水平表现出来。当需要宏观调控货币政策,比如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时,商业银行体系的超额准备金将增加,导致货币供给量增加,使得原有的货币市场的供求平衡被打破,货币供给大于需求,促使资金的价格即利率水平降低,在资金使用的边际产出不变的情况下,将刺激资金需求的增加。若此时经济中存在大量的失业,即有大量资源尚未被充分利用,货币供给量导致的总需求扩大会增加就业和产出数量,而不会同时伴随物价水平的上涨;但随着货币供给量的进一步增加,总需求进一步扩大,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少,资源的瓶颈制约将导致产出和价格的同步上涨。当达到充分就业后,货币量变化带来的总需求增加只会带来物价水平的上涨。中央银行开始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导致投资减少。即:
r↓→I↑→E↑→Y↑M↑→CPI↑→r↑→I↓→……
具体来说,就是当利率下降引起投资上升时,会带动就业的增长,从而导致产出和物价的上涨,这时央行为抑制通货膨胀会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应量,进而导致利率的上升,利率上升将影响投资需求……如此循环往复。
与国外利率传导模式的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利率传导机制与一般利率传导机制的“利率”名称相同,而实际内涵不同。我国货币政策的利率传导机制反映了我国宏观调控的特点,中国人民银行利用指令性方法直接控制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降息刺激经济,升息紧缩着陆。然后再降息刺激,然后再紧缩着陆,根据经济的发展脉搏,适时采取适当的利率。国外则不然,因为国外普遍实行浮动利率而且大部分国家的利率已经实现市场化,所以他们的中央银行不可能像我国人民银行这样直接对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基准利率进行干预,而是只能通过间接干预来调整利率。
5.2.2中国汇率传导模式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对外性日益增强,中国的进出口顺差快速增长,外汇储备增长迅速,在此基础上,人民币升值预期促使大量国际资本流入我国,人民银行不得不被动投放基础货币,从而形成过多的货币供应量。虽然人民银行积极利用存款准备金、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调节货币供应量,仍然不能解决货币供应量过多问题。就目前情况看,利用开放经济条件下的汇率传导机制,人民币分阶段、有步骤升值,可有效缓解国际收支顺差的压力,减缓外汇储备增长速度,从而缓解投放货币量过多的问题。
汇率传导的有效性主要表现在汇率变动作用于国际收支和实体经济两个方面。其中,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的作用具体反应在向进出口的传导效应、向外汇储备的传导效应以及向外债规模的传导效应上。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作用则主要表现在对产出和物价的影响上。
长期、静态地看,人民币汇率变动对国际收支是有影响的,但从动态性的角度出发,衡量国际收支的有关变量,比如外债余额、外汇储备、贸易差额等对汇率的变动并不敏感,表明人民币汇率变动向国际收支传导的效果不显著,传导渠道不通畅。
5.2.3中国信贷传导模式
中国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主要通过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影响商业银行的可贷资金能力反映出来。银行规模越大,银行信贷传导机制越发达,货币政策其他传导机制的传导效果越弱。在我国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体系结构不同,也会使货币政策措施表现出不同的效果。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银行间联系的不同程度,也使得货币政策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在信息不对称环境下,银行贷款与其他金融资产不能完全替代时,特定借款人的外部融资需求只能通过银行贷款得到满足。信贷传导过程可以表示如下:
公开市场的紧缩操作→R↓→D↓→L↓→I↓→Y↓
中央银行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上回笼资金,这将导致银行准备金R规模减小,同时存款货币D的创造也相应减少,致使银行放贷成本提高(如:贷款利率提高),或贷款条件提高(如:加强对抵押资产价值的核定等),这些都会使银行贷款L数量减少。经济中严重依赖银行贷款的经济主体(如中小企业),由于很难获得其他形式的外部资金,只能削减投资I和消费,紧缩的货币政策使得这些经济主体的产出受到抑制,进而形成紧缩总产出的效果。
货币政策的调整导致借款人资产负债表状况发生变化,影响后者获得贷款的能力,从而影响其支出变化,这一过程称为资产负债表渠道。表示为:
M→r→P→NCF→H→L→I→Y
处于不完全竞争、信息不对称和存在交易成本的不完全信贷市场中,央行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给量M减少,利率r上升,利率上升导致股价EP下跌,将影响借款人的资产状况,特别是净现金流NCF的状况,抵押物价值下降时,借款者为取得外部资金,就不得不向放贷者提供额外的风险补偿,来降低贷款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H,导致借贷成本升高,影响企业获得贷款能力L和投资I,导致相应的产出Y下降。
我国银行体系以国有银行为主,实体经济以国有企业为主,货币政策的银行信贷传导机制不能忽视这一重要特殊性。在中央银行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时,利率上升,一方面国有企业贷款融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价格下降,资产数量减少,企业借款的抵押物价值下降,二者直接影响企业获得贷款的能力,减少投资从而减少产出。
资产负债表渠道强调借贷市场存在不完善性,即信息不对称和交易成本等因素对货币政策变化的传导作用,针对借贷双方关系的性质和提供贷款的条件,强调融资因素对于企业支出的影响作用。与银行信贷传导机制相比,资产负债表渠道传导机制的特点:一是主要通过企业和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变化来影响银行放贷行为,是信贷传导机制的间接渠道。二是主要反映货币政策影响企业和家庭获取外部资金的能力,是货币政策导致利率变化等形成的政策派生效果。
5.2.4中国财富传导机制模式
积极发展直接融资,改善金融资产结构,是我国新时期改革的政策取向。随着直接融资比重逐年增加,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日益显现。当金融资产价格上升时,公众的财富增加,其中的一部分转化为消费,从而能够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2005年股权分置改革促进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发展,形成了2007年的股市繁荣,证券市场开户数超过一亿户,公众的财富增加,资本市场的财富效应形成了商品市场的繁荣,消费需求旺盛,物价指数上升,经济增长率提高。
但是中国的资本市场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其影响因素不仅仅是宏观经济因素(如GDP、CPI等)、政策因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结构因素(行业、地区等)、企业发展(财务报表、发展潜力等),而且包括很多人为因素和突发事件。因此需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大力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增强行业自律,增加市场透明度,强化市场约束与激励机制。切实强化市场监管和市场风险防范,处理好市场发展与防范风险的关系。适应国内外金融市场交叉融合的趋势,构建多层次、全方位金融市场监测和管理体系,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的联动性建设,推动各类金融市场协调发展。
单纯的财富总量积累对于宏观经济运行会产生一系列影响,本质的影响在于,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时,财富结构的巨大变化会引起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以及财富增长方式的变化。财富结构的变化主要源于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大规模外汇储备积累对中国资产结构带来根本性冲击,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货币资产形成机制和增长模式;其二,财富积累到一定规模,要求中国提供更多的金融工具来分散风险并提高跨期资源配置效率,资产结构多元化需求日渐强烈,中国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为中国资产结构的大规模调整提供了空间。自1978年以来,中国平均GDP达到9.83%的高速增长以及接近40%的积累率决定了中国财富的快速增加。数据显示,企业固定资产存量每年增长5%,至2006年超过22万亿元;居民住宅年增4.5%,至2006年存量达383亿平方米;居民金融资产自2002~2006年以17.4%的速度增长,至2006年达18.5万亿元;外汇储备从1991~2006年保持年均37.5%的增速,预计2007年总量超过1.5万亿美元。
上述财富结构的变化进一步推动了资产价格和财富总量的加速增长,并开始改变中国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传导机制和资产价格形成机制。具体表现有,首先,财富形式的金融化导致大量货币资产在金融体系内部循环,推动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化,M2和金融机构金融资产的增长速度远远超过GDP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上涨趋势,货币缺口与CPI之间的关系发生变化,货币政策的传统数量目标失去可控的基础和相应的价值。
其次,金融资产结构的变化使宏观经济的资金运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进而使金融机构的资产价值对利率的变化更加敏感,实际利率调控在宏观经济中的核心作用日益显示。在消费信贷创新的作用下,不动产的加速累积改变了利率与中国固定资产的关系,导致利率调节效果在房地产业和非房地产业发生分化,增加利率调控的难度。
再其次,财富结构的快速调整使资产价格的形成机制发生变化。在宏观流动性过剩的推动下,财富的相互转化和相互融合使资本市场和不动产市场的价格自我强化机制开始显现,并进一步推动资产价值的重估、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与财富的加速膨胀,这些变化使居民的经济生活方式和企业的盈利模式发生了基本变化。
最后,财富的快速积累使财富效应开始显现,使利率与居民之间的关联加强。财富结构的快速调整改变了货币循环的方式和货币政策中利率工具的效率及其传导机制。政府应当根据财富结构变化的进程,适当调整货币政策的操作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