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来这个事实你不会否认,现实生活中做任何一件事一定少不了与之相关的物品的帮趁,喝水要有杯子,睡觉要有床,写字要有笔,夜晚要有灯,出门要有车……诸如此类举不胜举。总希望所有的日子都浸透美妙,一切都那么随心所欲,年轻的心更是希望把每一天过得都贴近自己的心意,展示活力。自然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基础,人造的世界为我们提供了展示才华的场所。对于人类来说既寄情于自然造化,也更钟情于生活在自己的创造中。在这里有许许多多我们早已习以为常的,或普通的或高精尖的人造物品,我们时时在享用它们优质的关照:是它们的默默无闻换来你的与众不同,是它们的恪尽职守保证你的平安祥和,是它们的无微不至创造你的轻松自在。但用的设计究竟如何达成,其中有多少玄机,不是每个人都知晓,所以恰如其分地让它为你的生活增光添彩,你需要了解一些有关它的知识。
一、一切为了你
人是不是总有那么多无休无止的欲望呢?这个话题听起来似乎有些荒诞。但换个角度想一想,你会发现的确如此,正是需求让人想方设法地进行创造,因为渴望激发出人们把理想变成现实的热情,于是人类的生活就这样变得丰富起来,日子就这样变得多彩起来。永不满足的欲望激励着人们不断发奋努力,出现的结果是在实现人们平等享受物质条件的同时,追求真实合理、更加高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在物品与人类之间也就达成了一种永恒不变的默契。
人类到底想得到什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甚至找不到一个标准答案,恐怕一直是处在求解之中,但这并不意味人类会永远生活在一团混乱之中,与之相适应的物品设计是盲目无序的,因为再迷离的状态只是障眼的烟雾,一切事物总有规律可寻。美国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为破解需求之迷提供了参考依据。他从生理和心理范畴将人类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求可以满足人饥渴、御寒、睡眠等和衣、食、住等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安全需求是对人身安全、医药、健身、职业保障等方面的需要;社会需求是对人在社会交往中希望得到重视和友谊的需要;由于人类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所趋,必然希望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和自我表现需求;在所有这一切获得后进入需求成就感,向实现理想的层次努力,从而达到实现自我需求的最高层次。前三个层次属于生理需求,后两个层次属于心理需求,各个层次之间互为基础,从低级向高级,即由生理向心理推进,从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推进,从而完成不同的任务,解决不同的问题,满足不同的需要。人类有多少种想法就会创造出多少与之相应的物品,离开了它们的“提携”,人类的生活绝不可能是今天的模样。也就是说能够为人所用的人工制成品是人们需求的物质载体,其存在的意义在于满足人类生活、工作、休闲等各方面的需要。
如果用艺术设计的专业词汇来描述的话,需要就是具备一定的功能。假如用品的功能存在缺陷,其存在价值必将大打折扣,不会长久地受到人们的欢迎。物的功能是指物体所发挥的有利作用,能够满足人类身心的需求。从广义上理解,设计的功能应包括人造物品在人们心中具有存在价值的所有因素,既有物质层面的,又有精神层面的。更准确地说,一件物品的设计只考虑它的使用功能并不全面,审美同样也是一种功能,对于用品设计来说是不可分割的基本原则。有不少用品还具有象征性功能,代表着一种身份地位。因此用品设计功能的表现是多层次的,其手段自然多种多样。比如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为人所用的物品,其基本的功能就是需要,它价值体现于能使用,如汽车可以用来代步;电话可以用来通讯;电视可以用来视听……但只满足其基本功能的用品绝不会有市场,顾客的眼睛永远都是挑剔的,心中的期望永远都是尽善尽美,面面俱到。特别是在物质极大丰富的当今时代,日新月异的高科技使得用品间质量差距越来越小,市场上具有相同功能、相同品质的物品多如牛毛。在万花丛中将“上帝”的视线锁定,仅有使用性绝对会败下阵来,所有的设计者、生产者都会在满足使用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的功能,以确保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
既然人类的生活不能没有它,那么用品究竟如何划分归类呢?不妨从功能的角度对产品进行分类,因为功能对于用品是第一位的。用品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工具类、消费类、服务类。所谓工具,例如钳子、螺丝刀、扳手、汽车、望远镜、助听器等,这些用品大大加强和完善了人的各器官的功能,降低了完成某项工作的劳动强度,可以提高工作质量。它的意义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完成一些仅凭人类自身器官无法或难以完成的工作,满足人的需求的功能是这类产品最重要的属性,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工作过程中。所谓消费品,例如家具、家用电器、旅游用品等。消费类产品不仅外观精美,使用方便,而且迎合人们对产品的视觉感受和象征意义的追求,为使用者提供的是一种功能服务、生活服务。消费类产品的意义更多地体现在现实生活中,消费品的品质的一个重要构成条件在于它对提高人类的生活水平有益,这也是消费类产品能否获得市场认同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社会进步、技术发达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消费品对生活带来的影响。所谓服务品,如办公机具、仪器仪表等。它强调的是功能、精度,强调的是为工作中的人们提供服务与方便,其设计更偏重于外观表达的理性化、人机界面的人性化,让人在使用过程中,准确地进行人机交互。当然就现在大多数人的理解而言,产品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为满足社会和人的需要,通过有目的的生产劳动而创造出的有效成果。虽说用品与产品的涵义所指并不完全相同,用品更多的是强调产品的使用性,但在某种意义上两者的表现却又殊途同归。现实社会由于生活和工作的变化,产品也好,用品也罢,它们都在满足人们的要求,调整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使人的日子过得更舒适、更便利、更有情趣。客观地看,任何产品设计都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所谓好的产品设计只是在某一特定条件下合理、合适的选择而已。
人每天都面临着层出不穷的问题,构成人类生活基本要求的衣食住行用更不能回避。在上篇中已经对艺术设计做了全景式的概括性了解,知道了设计的涵义既是人类对事物规划、构想、研究的过程,也是其规划、构想、研究的产物或结果。明白了这个过程包含着人们对社会、经济、文化的研究和理解,同时也是对生活具体问题的解决。在这里必须再引入一个概念——工业设计,因为今日设计的诸多细节都与之有牵连,甚至可以说工业设计就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同义词。它是一门现代科学,属于现代设计的一个重要分支,却与传统工艺制作有不可分割的历史渊源。工业设计顾名思义是工业化的产物,产生于批量生产的现代工业技术和商品的市场竞争背景下,涉及对象是一切用工业化方法批量生产的产品。它通过五花八门的工业产品,反映着时代的物质生产和科技水平,以及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从而构成一种广泛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现代社会的人类生活产生直接影响。伴随着技术的进步,社会文化的变革,现代工业的沃土哺育着它迅速成长。工业设计体系在20世纪20年代才真正得到确立。尽管才走过短短不到一百多年的历程,但却表现得生机勃勃。设计师们利用他们的信念、天赋与技巧,对现代社会技术、文化条件下的用品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并且还形成自己的理论方法和思想体系,彻底颠覆了延续数千年的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流程,创造出众多的崭新的成功力作,不仅让民众的生活方式花样翻新,而且建立起新的设计理念。设计师的职责是在现代工业产业中决定产品的合理形式。在现代工业产业形成之前,设计多是指家具、陶瓷器皿、纤维制品的图形和纹样及建筑的装饰,而今产品设计的范围更加广泛,与社会文化、经济、技术的关系更加密切。产品通过工业化的技术加工手段,以新技术、新材料不断赋予产品新的功能与形式,并且通过商品流通产生价值。工业设计在产品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除使用功能外的新的价值体系,企业、市场、产品三位一体构成生死与共的同盟。近年来在我国,有关产品和工业设计的关系已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不少企业十分重视工业设计在产品开发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它是企业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效方法。普通百姓也在生活中体验着设计带来的方便,并反过来影响和带动设计创新。人们对一件产品的直观评价更趋于综合,将生理与心理因素、功能与审美因素、时间与空间因素及个体与环境因素统统纳入评价范围。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工业设计以工程技术为基础,以人为核心,不断地推出满足社会、满足人的需求的工业产品;设计就是满足这种愿望的过程,产品就是设计创新的结晶。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产品或者用品的所有发展变化都围绕着一个主题:一切为了你——人类。
二、用品变迁
都是需求惹的“祸”,也都是需求造的“福”。是需求让人类从愚昧走向文明,生活从简单走向多样。用品发展的轨迹也具有相似的“命运”。
为了抵御暴雨、严寒等自然灾害和野兽的威胁,人类在远古时代设计发明并制造了猎具、渔具、农具、衣物、武器等物品,以获取食物,保护自己,求得生存。这些原始的用品,其技术、构造和机能在今天看来都异常简陋,但在那时却非常实用有效,用品设计的萌芽由此植根。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一些基本的生存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引发出更多更高标准的需求。约8000年前,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经历了第一次社会分工,进入农业社会,产生了商品交换,出现代表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的冶炼业和制陶业。新材料的应用催生了大量的生产用品和生活用品,这是人类真正意义上的创造产品的开端。设计受材料、结构、技术等条件制约,适应实际的功能与环境。在制造产品过程中,没有留下姓名的祖先将形式、审美等精神需求与用品的实用功能结合起来,为后人开启了通往未来用品设计的大门,并逐渐探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当时的用品制作者集各种技艺为一身,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在设计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起一种不分彼此的信任,设计生产者为使用者所想,努力满足他们的需要。虽然发展水平并不平衡,但在漫长的手工艺设计阶段,世界各国的能工巧匠,以一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为生产单位,创造出大量的风格迥异,但目标基本一致的生活用品。它们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重视装饰,并通过装饰体现设计风格,提高了用品的身价,涌现出不胜枚举的经典名品。如古埃及精巧的家具、西亚精湛的金属制品、古希腊精美的彩绘陶器、中世纪风行于欧洲兼装饰与使用于一身的编织工艺品“葛布兰”、在设计史上闻名的巴洛克与洛克克风格中个性突出的家具和室内设计……这些都让生活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的人们的需求得到满足,在精神和物质上体会双重享受。中国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一直相对独立地发展着,17世纪前各方面都处于世界的前列。中国人在用品的设计、制作中独辟蹊径,一些用具所流露的涵义意味深长,体现着一种自觉表现自然之美的情怀和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周到的服务意识。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不同品种的用品,无论是陶瓷器皿,还是染织刺绣;无论是金属制品,还是漆器家具……在制作工艺和加工技术方面各有建树。像商周的青铜器、战国的铜镜、汉代的漆器、宋代的瓷器、明清的家具等就是我国手工艺发展不同时期的典范之作。
在16与17世纪之交,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欧洲逐渐后来居上,纺织工业作为实现工业化的领军,带动了所有工业部门的机械化。后来于1815~1914年间,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冲破旧有的生产关系,生产力得到解放,新材料、新技术、新功能不断出现,各种科学发明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认知。如汽车的出现就改变了马拉车辆的固有模式;铁路网连接起欧洲各国,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电力在动力传输和信息传输方面发威,电灯、电话和无线电通讯为人类的生活增添无限光彩。面对新时代,传统的设计显得力不从心,不能有效地应对、满足新要求。机器生产、劳动分工、商业发展使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设计,端详用品。批量大生产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加上社会的富足和批量消费,带来空前繁荣的市场,加剧了大众对更多、更好的用品的渴求。设计已经不能局限在物品的形状、模样、色彩,或者是它们的结合后产生的视觉美感,设计演变成了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劳动分工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社会日常生活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但在变革之初人们并没能很好地处理产品的功能与设计之间、旧形式和风格与新材料和新技术之间的关系,用品设计只能用光怪陆离描述,这反映着新旧时代交替时,人们对昨日的眷恋与不能忘怀,对未来新时代的彷徨。那时英国的青年威廉·莫里斯由于买不到自己心仪的结婚用品,不得不决定自己动手制作,并无意间引发一场旨在使美学大众化的社会启蒙运动——英国工艺美术运动。它就像一颗火种点燃了欧洲现代设计的火炬,让20世纪的用品设计走上全新的道路。
(瓦根费尔德,1923年)鲁尔就采用钢管、皮革和纺织品设计出功能好、造型现代的新型家具——钢管家具,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可。此后,钢管家具几乎变成现代家具的代名词。又如灯具设计者运用各种材料和新方法,完成既具有令人满意的产品功能,还符合大规模生产的需要,也为后来照明器具开启了设计新思路。
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设计表现更加不凡。故有人说现代工业设计起源于欧洲,发展成熟于美国。由于美国的历史短,缺乏传统,因而它的设计不保守,讲实际。美国的工业水平领先于世界各国,社会对工业产品的需求很普遍。电话、汽车、打字机等产品技术,19世纪初已取得世界领先地位。而且工业设计与美国的商业社会紧密结合,最早实现了设计师的职业化,涌现了大量的杰出而多产的设计大师,许多闻名于世的产品设计都出自他们之手。如罗维设计的可口可乐标志与饮料瓶、依姆斯设计的组合家具、罗德兹与爱德华·格鲁米奇为派克公司设计的可更换笔芯的圆珠笔、以奥尔特·多文·提克为首的设计小组与波音公司的工程人员一同完成波音707飞机的设计,等等。正是他们的出色工作,把美国推入世界工业设计大国的行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其影响力遍及世界各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欧洲,百废待兴,各国致力于战后重建,发展工业被视为自强自立的必要手段。到了20世纪50年代,经济高速增长,消费空前繁荣,人的需求更加多样化,设计不仅是物品的设计,更成为生活的设计。更多的妇女走出家门投入职场,有更多的金钱支付消费,以她们为目标的用品,如吸尘器、洗衣机等产品流行起来,从而减轻了其家务负担。由于技术的进步,也提高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着生活的内容,如:电视使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天下时事,掌握娱乐、体育、财经等信息,并逐步取代了西方传统家庭中壁炉的位置,成为家庭的中心;电冰箱改变了人们的购物、储物习惯,甚至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家用空调随意设定适宜的温度,在房屋中居住、工作倍感舒适;汽车则大大扩展了人们的活动半径,出行快捷且高效。20世纪60年代以后,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技术的产业化周期大大缩短,大量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又纷至沓来,设计覆盖领域空前地广泛,它不仅关注家庭,也关心公共空间,如办公室等场所的用品设计。战后出生的人此时已经成长为青年,他们追求变化与新鲜,讲求实用的呼声也强烈刺激着用品的设计。就像忽风忽雨的流行时装一样,用品设计不断地变换着模样,时而前卫,时而复古,时而怪诞,时而平庸,多样性让人眼花缭乱。当新的技术革命为我们的生活创造奇迹时,也逐渐使我们远离了生活的本质,例如:自动化的咖啡机剥夺了你手工磨咖啡豆的乐趣;高度智能化的汽车替代行走,减少了自己漫步街巷的闲适。原本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就这样被简单化的“指令”取代。信息技术动摇了人们以往的交流方式,便利多样的通讯手段更新了人们的时空观念,然而人们却缺少了以往的亲近感,老死不相往来的生活似乎真的来到。被高度的自动化、智能化改造的生活的确舒适宜人,而技术带给人类的困惑,也时时让人痛并忧虑着。
用品是与市场、消费者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也是设计师宣扬时尚,展示自我精神,进行探索的实验性成果。愈来愈成熟的生产技术,使产品的功能更容易被实现,也使产品的使用功能不再是决定形式的惟一重要因素,文化、传统、心理、美学等方面因素对产品外形设计的影响越来越强。20世纪工业化带来生产力的巨大进步,滋长了人们对物质生活的畸形追求,长期的过度索取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不堪重负。不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可持续发展观,成为每个有良知的设计师开发新产品的行为准则。进入21世纪的用品设计在历经设计风格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锤炼后,更加科学、客观和理智。一方面,伴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经济领域的全球一体化趋势,使得时尚、潮流在全球同步,东西方时尚青年同时排队追逐着ipod的音乐时尚;美国与世界各国的“星战迷”在同一时间,进入影院与奥比王和天行者阿纳金亲密接触。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的市场更加要求在产品设计中彰显个性才能在浩如云海的商品世界中脱颖而出。因此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乃至时尚追求依然不停地催生新产品与之呼应。未来产品的种类随着时代的需求发展,将越来越多,越分越细。只要需要,设计师都会想尽办法从不同层面满足你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从目前社会发展看,适用、可靠、质量高、功能全是我们设计所用物品关注的重点;品位、时尚、艺术、美感则是我们设计所用物品追求的目标。
三、最佳是目标
每个人无论做什么总是向往最佳结果的出现,所以人类才孜孜不倦地追求,修缮不足,接近完美。用品与人早已经定下生死相依的契约,故而有关用的设计必然会在人们最挑剔的眼光中接受检验。
现代用品的设计与人围绕着生活的内容展开,产品的意义和价值体现在与人的关系上,关系到衣食住行,关系到人的生活情趣和人们在生活中追求的价值观和对生活的态度。因此,用品的优劣决不仅以是否好用作为判断标准,它牵扯着一个完整的生活系统。时下的产品是集材料、技术、生产、管理、需求、销售、审美及文化的复杂的综合体,体现着此时此地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评判一件产品的优与劣,关键是了解产品的需求背景、技术背景和使用环境。优秀的产品设计是从对不同的消费群体的生活理解和关爱入手展开,包括产品的外观形态、功能结构、质量保证、成本价格、使用安全等因素,还体现着人的生活情趣及价值观。在此不妨深入叙述一下,希望有助于你完成从“看热闹”到“看门道”的转变。因为正确的设计理念需要与大众的生活观念的变化互相适应。
1.外观形态产品的外观形态是直接向使用者传递各种信息的窗口,使用者一望便知产品是干什么用的,即产品的形态体现产品的功能(能做什么或如何做)。通过一目了然的形态,使使用者了解产品,进而正确、有效地使用产品。好的产品形态设计除了具备这项基本功能之外,还能够借助类比、隐喻、象征等手法,赋予用品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含义,引发人的联想,从而满足心理的需求。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产品的形态语言、语义和语境都随之发生了深刻变化。物质的丰富,促使人们的需求多样化,使产品的生产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大量新产品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迎合着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从客观到主观,从技术到理论,从理性到感性,从具象到抽象,从世界性到地域性,丰富的产品形态已成为当今用品设计时尚的多元化追求。
2.功能与结构用品是承载功能的容器,满载着人的诸多需要,通过合理的设计实现“用”的最终目的。如今用品或者产品作为商品又具备一种新的功能,它是连接企业、市场、消费者之间的桥梁。简单地讲,产品的功能包括有使用功能、精神功能。使用功能是指产品的特定用途和使用目的,这是人类最初造物活动的本意;精神功能是指使用者的心理感受和对产品的主观意识反应。在造物的历史演变中,技术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影响着用品的制作、式样、用途,即最终形成各种风格,究其根源是特定的文化环境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让用品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好的产品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同时,其精神功能和文化价值同样能够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任何用品的功能要求都不是空洞的设想,而是具体实际的。所有产品功能的物质基础都依靠产品的具体结构达成。所谓产品的结构就是指实现产品功能的各种物质要素之间的关系,既包含产品的外观造型也包含实现功能的技术结构。一个好的产品设计一定能恰当地处理功能与结构的关系,并以系统、整体的观念对产品的不同功能进行合理定位,对产品的结构进行巧妙安排,让人们切实感受到用的舒心方便。类似中用不中看,或是中看不中用的产品,你会动心吗?
3.质量保证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具有特定功能的产品由工厂加工生产,通过商品流通进入千家万户,为人类生活和工作服务。产品或者用品包含着更多的意义,首先是产品的人性化。人是产品的制造者和使用者,这就要求产品设计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产品的功能需要,还要考虑产品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与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产品应该具备良好的使用价值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这种需求还是人们对有能力购买并且愿意购买某一商品的欲望。其次是产品的功能性,作为“工具”的同时,产品的制造目的与功能可靠性也成为产品的基本属性,由此可见,产品开发设计的目标便是提高商品的品质与性能。
从设计的角度看产品质量包括功能质量和外观质量,在产品的生产、流通、使用的各个环节中二者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产品的质量更多地通过技术层面实现,以确保用品的高水准。功能质量是产品实现其功能时的效率;外观质量是产品认知功能的体现。
4.成本价格市场经济是现代设计发展的原动力,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制造业的迅速增长,各种产品的生产规模和市场容量的不断扩充,为各种设计的产生、成长提供了机遇。激烈的市场竞争,也为展示设计提供了舞台。但没有谁愿意做赔本的买卖,谁都乐意用最小的投入赚取最大的利益。这是经济社会的特征之一,也是产品设计的思考重点之一。
产品的经济因素与产品构成密切相关,现代企业在产品设计和生产管理上实施的价值工程就是通过功能分析和创新,去掉产品系统中的多余功能和不当费用,用最低产品寿命周期和生产能耗,实现消费者所需的必要功能。因此,优秀产品的设计原则应该在保证产品功能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成本;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应当与产品的价值体现相匹配。
5.使用安全产品经过设计、生产、销售,最终被消费者使用,其功能才得以实现。但人能否正确、有效、安全地使用产品,则取决于产品的具体设计中对人机工程学(Ergonomics)的应用。这个起源于20世纪初期的学科是专门研究人处于某种环境中的解剖学、生理学和心理学等方面的各种因素;研究人和机器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研究在工作、家庭生活和休假时有关效率、人的健康、安全和舒适等问题。人机工程学通过对人的生物学特征和对产品及使用环境设计的研究,其目的是使产品不仅符合形式美,还要符合人体各项机能的要求,最大限度地给使用者提供操作方便、安全,减少使用者的精神负担和体力疲劳,使产品易于操作、便于使用并确保使用者健康,提高产品的宜人性,实现操作高效率、高可靠性和高准确性,这也是产品获得市场成功的重要因素。
6.人的生活情趣及价值观人类通过社会实践从自然人转化为社会人,这一发展表明人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总是向往美的、最好的、最高的境界。设计离不开为人服务这一主题,产品设计需要一定的文化诉求来体现人们对美的向往,设计的目的是功能的实现,同时,人类所有的情感志向也将自然地流露在用品设计之中,所以设计应创造符合功能需要兼顾人的情趣好恶是无可争议的。
艺术以形象—联想—情感的形式表现,打动人,感染人,其本质就是表现情趣,培养人鉴赏现实美丑特性的能力和高尚的情操,维护巩固正常的社会伦理秩序。利用艺术手段增加公众对设计美的感知力,陶冶性情,提高品位自古就被人类认知并得到应用。如用品设计里借助隐喻、象征、暗示等手法,对日常生活中有代表性的场景进行叙事描述,使人在使用产品时,产生故事性的体验;特别在工业革命以前,技术发展比较缓慢而且单纯,人们对技术的把握相对容易,工匠较容易通过某一艺术形式诠释技术,从而达到物我两得的境界。难怪人们说,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总和。新技术产生并得以应用依旧需要载体帮助,而产品就是其最佳选择之一。以人类的通讯发展为例:古时通过烽火狼烟、快马驿站传递消息,实现了远距离通讯;在20世纪初,电报、电话的发明使长途通讯的质和量得到大幅提升;到20世纪末,互联网技术又使人们的通讯能力发生了革命性的进步。信息内容由文字到声音再到图像;传输距离由目光所及到远距离再到跨越时空;信息传递速度由日夜兼程到如今的天涯若比邻。进入21世纪,东西方文化都随着社会变迁而不断发展丰富,人的社会生活观念、价值观念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引发了设计思想的变革,设计师们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己任,成为正确生活理念的倡导者,从工业社会的商业化设计转向摆脱物质束缚,重新认识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配合大众对多样和谐的未来社会的追求。
四、大师作品欣赏
(戴森,1983年)
20世纪这100年在人类文明史上不过是短短一瞬,却为人类创造出最多、最丰富的用品。商店有不同款式的电视机、电冰箱、照相机、吸尘器、音响;街上有各色的汽车穿梭;家居里摆放有各式家具和不同灯具,走到哪里人们都能够感受来自设计的关怀。是设计师们创造了琳琅满目的产品,生活才如此便利生动。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科学与文化的结合,设计师对社会变化的敏感度和正确的判断力,使他们的作品具备卓越的使用性能、独特的美学观念和价值取向,也折射出一个时期的工业技术标准,还引领着消费者的审美品位和生活时尚,更教育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美学观念的更新。
1.詹姆斯·戴森(James Dyson)英国设计协会主席,工业设计师、工程师。詹姆斯·戴森早年在Byam Shaw School 学习制图与绘画,1966~1970年进入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家具和室内设计,毕业后加入位于英格兰西南部巴思市的Rotork公司,1973年担任设计主管。
1978年,戴森注意到,即使是第一次使用,传统的吸尘器的垃圾袋也会很快蒙上一层薄薄的灰,这会大大减低吸尘能力。为解决此问题他用了5年时间,先后制作5127个模型,最终研制出一种具有后现代特色的粉红色调和革命性意义的新型无袋气旋式的真空吸尘器——G-Force,它采用离心吸力方式,有更高效的吸尘功能。1993年因他出色的工作业绩,在英国成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国际性的家电设计制造公司。在设计中戴森更注重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戴森,1993年)器,该款吸尘器设计与市场上所看到的传统吸尘器无论原理结构还是造型色彩均有很大不同,人性化的技术、未来感的造型和明亮的色彩,既体现了产品的技术精密又以良好的视觉效果引发了人类情感的共鸣,产品界面也更加友善,充分体现设计的高附加值。用戴森自己的话来说:“我们希望它看起来像美国国家宇航局精密技术的产品。它出众的性能必须能够(在外观上)看得见。”尽管价格偏高,但还是在短短两年内成了英国销量最大的一款设计,市场销量一度达到每月32000台。
戴森的工作获得了世界工业设计界的认同,1996年戴森获得“ID设计奖”和“设计效能大奖”;1997年,他获得日本工业设计促进组织金奖;1997年,戴森的公司以其技术上的创新,成为第一家获得“欧洲设计奖”的公司。戴森曾担任巴斯戴森高等教育学院院长、设计博物馆馆长等要职,获得“飞利浦王子奖”、皇家艺术学院委员会委员等多项荣誉。1996年,伦敦设计博物馆展出名为“Doing a Dyson”的戴森个人作品展,除展示其吸尘器设计历程,也对他在工业设计领域的卓越表现予以嘉奖。
2.斯特凡诺·焦万诺尼(Stefano Giovannoni)为现代设计注入幽默和色彩的意大利设计师。他是提倡在产品设计时运用流线型风格的流星设计团体的创办人之一。
焦万诺尼在佛罗伦萨大学攻读建筑学学士、硕士学位。1990年以前一直从事设计教学和设计研究活动。
焦万诺尼和圭多·文图里尼(Guido Venturini)一起创立名曰King-Kong Production设计工作室,主要进行建筑研究以及家用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和时装设计的项目。从1989年开始,他们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许多有趣而实用的家用小器具。其中Giotondo系列产品获得了极大成功。这个系列有着非常强烈的个性特征,每件Giotondo产品都有像是剪刀剪出来的小男孩图形。这个简洁的图形被大量地复制在各种器具上面,其中,一个边缘装饰了这个图形符号的果盘,被评价为迄今为止阿莱西销量最好的一个设计。图72“玛丽”饼干盘(焦万诺尼,1995年)
(汉宁森,1958年)
20世纪90年代,焦万诺尼开始独立地为阿莱西设计一些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产品,生动有趣,具有国际性幽默感。这些作品包括1993年设计的“水果妈妈”水果架(Fruit Mama),放在花盆里的“小豆苗”马桶刷(Merdolina)和有一只可爱小松鼠的“小胡桃”胡桃钳(Walnut),1995年设计的造型可爱、流畅、温暖的“玛丽”饼干盒(Mary),1997年设计的色彩明快、造型简洁又富有寓意的“调味小壶”(Spice pots),依据壶盖的装饰大家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壶里装的是什么。
焦万诺尼充满幽默的设计风格和游戏化的设计手法,精湛的工艺,鲜艳的色彩,雕塑板的造型为现代生活用品设计增添了无穷趣味。
3.鲍尔·汉宁森(Poul Henningsen)丹麦建筑师、工业设计师,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
早年,鲍尔·汉宁森接受的是建筑学的教育,1914~1917年在丹麦理工大学就读。毕业后,他在出版界工作了8年,主要撰写艺术评论文章,是一名犀利的社会和建筑批评家。
从1920年起汉宁森开始从事建筑设计,曾担任剧院、餐馆和住宅的设计工作。但是真正为他带来国际声誉的是灯具设计。1924年在丹麦一个灯具设计竞赛中汉宁森独揽6项大奖,以这些竞赛方案为原型生产的灯具,包括他的第—个“PH系列”灯具,在1925年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并获得金奖。1926年,汉宁森签定为哥本哈根展览厅做照明设计的合同,其中一些优雅的灯具设计被路易斯·保罗森投入批量生产,同年以“PH系列”的形式出现在市场上,随即问世的还有其他的“PH系列”灯具(图73,图74),包括有挂灯、壁灯、台灯和他特意为自己设计的灯具。这些灯具运用不同颜色的金属遮光罩制造出特殊的色调,其朴素而特别的形态及自然的色彩和质感表现了设计师对生活用品的理图74“洋蓟”吊灯(汉宁森,1956年)
解。从20世纪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PH系列”灯具出口到中欧、北美、南美、非洲和亚洲,在德国尤其受欢迎,并受到了Das Neue Frankfurt杂志的高度评价。
“PH系列”灯具是汉宁森10年科学研究的结果,能够避免眩光,散发出柔和温暖的光芒,其主要特征如下。
(1)所有光线都经过至少一次反射才到达工作面,具有柔和、均匀的照明效果,避免形成清晰的阴影。
(2)无论从任何角度都不能直接看到光源,避免眩光刺激眼睛。
(3)通过各种颜色的金属遮光罩,对白炽灯光谱进行光色补偿,以达到适宜的光色。
(4)减弱灯罩边缘的亮度,允许部分光线溢出,避免室内照度的反差过强而产生目眩。
这一系列灯具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而且符合照明的科学原理,使用效果极佳。即使在今天,“PH系列”灯具仍然是灯具市场的高档产品,代表着斯堪的纳维亚工业设计的鲜明特色。
作为工业设计理论学者,汉宁森提倡一种更实用的、能够把“优秀设计”引向批量生产的设计思想。和其他大多数现代主义运动设计师不同,汉宁森认为传统的形式和材料非常适合大众产品的制造。在他的一生当中,汉宁森总共设计过上百个灯具,有一些畅销至今。
4.乔纳森·伊夫(Jonathon Ive)一位充满激情、富有才气年轻的英国设计师,设计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iMac苹果电脑。
乔纳森·伊夫在纽卡斯尔理工大学学习设计,毕业后在伦敦的Tangerine工业设计事务所工作。在这里他设计电视机、卫生洁具等,揭开了设计生涯的序幕。
1991年,乔纳森·伊夫参与了苹果公司Power Book的设计项目。在那个时期,计算机产业界主要考虑的问题在于其内部的技术问题、速度和储存空间等,几乎没有人去留意它的造型设计。他却敏锐地感觉到当时计算机冷漠的造型不能适应未来计算机个人化和家庭化的发展趋势,单调的色彩和呆板的造型使计算机的设计潜藏很大的发展空间,很有可能创造出让人激动的新产品。计算机不一定是传统的白色、米灰色或者是黑色的方盒子,作为生活中的一员,计算机应该有更丰富的造型语言。
在苹果公司伊夫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是“牛顿”掌上电脑,该设计获得了美国《工业设计》杂志的优秀产品设计奖,并被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更幸运的是,设计师史蒂夫·乔布斯回到苹果公司,乔纳森·伊夫和他组成的设计小组有了更多设计计算机产品的自由。1996初,乔纳森·伊夫担任苹果工业设计部主任,在他的领导下,工业设计部的工作重点是建立苹果公司强烈的企业个性。他们推出一款造型酷似书包,外壳采用半透明塑料,专为学生使用的便携式电脑eMate,取得了极大的商业成功,也预示着iMac的问世。
1998年,全透明彩色苹果电脑iMac上市,它那整体的有机曲线形态和全新的视觉效果引起市场惊暴,上市第一个周末就取得了15万台销售量的不斐成绩。在设计iMac的过程中,伊夫力图回归苹果的传统:创造独特的产品而不是模仿。通过iMac,乔纳森·伊夫重新定义了个人电脑,为整个IT界带来清新的空气。这个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计算机设计的常规,采用半透明塑料机壳,色彩以诱人的糖果色和白色搭配,清新而又略带童趣,将以往计算机带来的冷漠感彻底涤荡。苹果再次树立起自己的企业个性,重新恢复了在计算机业界的地位。
乔纳森·伊夫在谈到iMac的设计时说:“我想让iMac是这样一种设计:用户不会害怕它,即使他们并不知道iMac是如何工作的。我寻求那种没有技术理解也能使人亲近的元素,能与人们过去的记忆产生共鸣的元素。”iMac的确做到了这一点。不仅如此,iMac的设计还影响到其他工业产品的设计,掀起一股“透明旋风”,因而它被普遍认为是20世纪末最重要的产品(图76,图77)。
5.约翰·迈斯(John Mays)提起约翰·迈斯也许不少人都不知道,但是提到德国大众“新甲壳虫”(New Beetle)汽车,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结合,可爱而具有怀旧感的“新甲壳虫”就由约翰·迈斯设计,是他延续了大众“甲壳虫”的传奇。
(伊夫,1999年)图77Mac G4电脑主机(伊夫,1999年)
迈斯l954年生于美国俄克拉荷马州,先在俄克拉荷马大学主修商业艺术,后转学新闻专业,大学三年级的时候转校到洛杉矶艺术中心(Art Center)设计学院学习汽车设计专业并取得学士学位。
迈斯在大众汽车子公司奥迪(Audi)工作了14年,其间于1983年到慕尼黑担任宝马(BMW)的汽车设计师,一年后回到大众汽车设计部。迈斯是大众汽车在加利福尼亚设计中心的设计主管,两年后成为奥迪公司的艺术指导。奥迪80(1983年)和奥迪Avus(1991年)都是根据他的设计思路发展而成的。1995年,由美国设计公司SHR出资,约翰·迈斯成立独立的设计事务所,公司业务包括汽车设计、品牌顾问、产品定位分析。
大众“新甲壳虫”是由约翰·迈斯率领Simi Valley工作室设计,在1994年底特律车展上以Concept1的名义首次展出。1998年大众“新甲壳虫”正式上市,立刻就得到了无数的奖项和荣誉,被《时代周刊》评为“1998年度最佳设计”,“充分表达了德国在设计和建造汽车方面的技术激情”。
1997年,约翰·迈斯出任福特汽车公司设计部副总裁,负责福特集团全球品牌的战略发展演变,主要目标是创立一种有形的品牌战略,将品牌分解为形式、色彩、材料、质感等因素,并确立了福特的全球基本战略。在福特汽车公司,迈斯每年负责开发25种以上的新车和至少10种概念车,整合、统筹遍布全球的7种品牌、11间工作室和1000多名员工的工作。
目前,汽车业的复古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潮流,不仅有大众“新甲壳虫”,还有宝马的新Mini“库珀”,而迈斯正是在幕后驱使这种潮流发展的重要人物之一。迈斯认为:“新时代以柔和为基本特征,巧妙地将简洁明快的风格融会其中,以衬托出柔和的曲线。与风格突兀的汽车相比,曲线柔和的汽车当然更受欢迎。如果在柔和的外形中加上一种精确的感觉,汽车的技术色彩、活力和表现力就得到了强调。”
6.F。A。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德国人,是保时捷汽车公司的创办人费里·波尔舍的儿子,世界知名产品设计公司Porsche Design的创建人。
1957年,F。A。波尔舍在乌尔姆雕塑高等学院学习。1958年进入保时捷汽车设计部工作,1962年开始担任保时捷首席设计师。此后,F。A。波尔舍负责设计了好几个经典的保时捷汽车,包括F1赛车、904 Carrera(1963年)和911(1964年)等。保时捷911是F。A。波尔舍和欧文·科门达共同设计的,在1964年投产,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运动车之一,至今仍在投产并演化出大量新的版本,包括911Carrera RS(1972年)和911Turbo(1974年)。
(波尔舍,1989年)
F。A。波尔舍曾经说,设计一辆汽车是每一个设计师的梦想,但在现实中往往只剩下形式问题,汽车设计过多地受到空气动力学潮流的影响,几乎没有任何空间真正地去解决技术和功能问题。为了对技术和功能问题进行深入探索,F。A。波尔舍在1972年离开父亲费里·波尔舍创办的保时捷汽车公司,在斯图加特创建独立的产品设计公司Porsche Design,着手解决日常生活需求的产品设计。F。A。波尔舍把汽车设计方面的经验带到反映生活方式的产品设计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F。A。波尔舍认为,好的产品是不需要任何解释的,设计要满足功能的需求。他设计的产品非常雅致,完美地把握住功能、技术和风格之间的平衡,成为德国产品设计的典型代表。
在F。A。波尔舍的带领下,Porsche Design设计公司和许多国际知名的大企业展开合作。他们的作品包括家用电器、家具、机电产品和生活用品,均取得不俗的表现,其中杰出代表是为德国邮政局设计的、荣获1989年汉诺威IF大奖和1989年德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2001电话机。
20世纪80年代,Porsche Design为一些意大利公司设计了许多的室内装饰及照明装置,包括获得1987年“金圆规奖”的Luci公司Kandido台灯(1982年)和获得1991年“金圆规奖”的Italian Luce公司Jazz台灯(1989年)。Jazz台灯是一台可移动的小型卤素灯,优雅的设计完美地体现了功能、技术与风格之间的关系,适用于室内或者旅行阅读照明。这个台灯伸缩自如,最小可以缩至460 mm×135 mm×440 mm(长×高×宽)。
(波尔舍,1983年)
7.理查德·萨珀(Richard Sapper)德国著名设计师。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世界许多引人瞩目的作品都出自他之手。
1952~1954年,萨珀在德国慕尼黑大学学习机械工程和经济学,1956~1958年在斯图加特的梅塞德斯—奔驰汽车造型部工作。之后他移居意大利,在米兰的阿尔贝托·罗赛利(Alberto Rosselli)设计事务所工作。早年的经历为他日后的成功埋下厚积薄发的种子。1959年,萨珀为Lorenze设计Static闹钟,获得1960年“金圆规奖”。
1970年,萨珀在斯图加特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并担任菲亚特等客户的设计顾问,其中在1970~1976年间负责菲亚特的实验性交通工具和汽车装备发展项目。图83Tizio工作灯(萨珀,1972年)
1972年,萨珀独自为阿蒂米迪公司设计Tizio工作灯。该灯运用全新的设计理念和技术,通过金属悬臂导电,结构轻巧又非常优雅,完全实现了萨珀对工作灯设计的理想:体积和重量都减到最小,低电压的卤素灯泡使得光照集中。这个工作灯是尖端科技与消费用品联姻的典型例子,是“高技派”设计风格的代表,以理性优雅的外表,高技术的造型语言,于1979年又一次赢得“金圆规奖”。它成为20世纪80年代风靡一时的产品,也是阿蒂米迪公司销量最好的设计之一。
萨珀那些技术精密而又富于美感的作品源自他惊人的思维独创性。20世纪70年代以来,萨珀把早期的高技派风格和后现代主义结合起来,为阿莱西公司设计了一批著名的产品,最重要的设计首推1979年设计的9090系列蒸馏咖啡壶。这件作品非常特别,独具凝练的美感,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萨珀,1979年)
只需提起把手就可以把烧水的部分和盛咖啡的部分分开。9090蒸馏咖啡壶是阿莱西公司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第一个厨房用具设计项目,曾荣获第1l届“金圆规奖”,并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展出。1983年萨珀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9091 Bollitore型自鸣水壶(1983年),以后现代主义手法糅合高技术风格,具有凝练而意味深长的美感。此外还包括Uri Uri手表(1988年)、优雅的Bandung自动沏茶机(1995年)和Cobán系列家用蒸馏机器(1997~1998年)。对公司首脑阿尔贝托·阿莱西(Alberto Alessi)来说,萨珀拥有“超越工业生产规则的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使他在批量生产的严格限定下充分地发挥创造的可能性。萨珀认为自己的产品是一种“过渡物”,是一种用来传达不同公司特定企业文化的载体。1980年后,萨珀还在美国IBM公司担任产品设计顾问,对IBM产品设计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关键影响。精力充沛的他还为诺尔、卡斯特利等多家公司设计家具。
一段时间以来,“金圆规奖”似乎是专门为萨珀而设。其作品Static闹钟、Tizio工作灯和9090系列蒸馏咖啡壶,与扎努索共同设计的Doney 14电视机、No。4999/5儿童座椅、Grillo折叠电话和为Vortice设计的Ariante风扇频频获奖。
到1998年为止,萨珀一直在斯图加特教授工业设计课程。
8.菲利普·斯塔克(Philippe Starck)菲利普·斯塔克是法国当代最著名、最时尚的建筑师、设计师之一。
斯塔克在巴黎 cole Nissim de Camondo学习室内设计,1965年赢得La Vilette家具竞赛奖项。1968年,斯塔克受L。文丘里等人的委托设计充气家具,并于同年在自己开设的公司生产。1969年,他在皮尔·卡丹那里担任艺术指导,短期内设计了65件家具。20世纪70年代,斯塔克以自由设计师的身份出现,完成了像1976年在Montreuil设计的La Main Bleue和1978年在巴黎设计的Les Bains Douches著名的酒吧设计。1981年,斯塔克与另外四名设计师受邀参与法国总统在爱丽舍宫的私人寓所的设计,这个设计以及1984年设计的巴黎Café Costes的室内设计为斯塔克带来国际性声誉,成为一名“设计界的明星”。他的身影更加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上,无数的酒吧、商店和旅馆都有他的力作。在他设计的旅馆里装饰着大量出自他手的家具、灯具、门把手、花瓶和其他一些物品。有趣的是斯塔克设计的灯具、日用品、家具都拥有独具个性的名字和吸引人的姿态。如在商业上最成功的Ara台灯、Miss Sissi台灯(1991年)、阿莱西的Juicy Salif榨汁器(1990~1991年)、Max le Chinois过滤器和Hot Bertaa水壶。其中Juicy Salif榨汁器的设计构思源于类似八爪鱼的海底生物,采用铝材,注重产品的情趣和审美品质,引起了设计界的轰动。斯塔克说:“我并不关心(我的设计)看上去像什么,我只关心它们在人们心中引起的情感。”Miss Sissi台灯只有28厘米高,却同时拥有直射光源和漫反射光源。
(斯塔克,1988年)
系列明亮的颜色可供选择。它一上市,立即就取得了成功,成为20世纪90年代最著名的室内用品之一。在这个90年代,斯塔克又为Thomson、Saba和Telefunken等公司设计日用家电,尝试在这些技术产品中注入人性化的因素,例如为Saba设计的Jim Natural电视机(1994年)。这个雕塑般的“箱子”在某种程度上回归到20世纪60年代波普设计的精神,向占据主流市场的日本高科技美学理念挑战,其最特别的地方在于机器外壳是可回收的高密度纤维板,这样的设计不仅使这款电视机拥有生态学意义,也为之注入了人性化的友善外形,与那些冷冰冰的黑色塑料外壳电视机相比较,Jim Natural电视机通过采用独特的材质壳,以充满智慧的人性化设计和环保理念赢得人们的青睐,斯塔克成功地模糊了高高在上的文化概念和日常用品的界限。
(斯塔克,1994年)
斯塔克一直以他那不规则的、出乎意料的设计,挑战公众的审美趣味。他的作品采用洗练、流畅且具有雕塑感的造型,深受消费者的欢迎,也为他带来了较高的国际声誉。
今天,斯塔克承认许多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设计,包括他自己的设计在内,其实都不过是在潮流和时尚的驱动下所制造出来的具有自我陶醉性质的“过度设计”,现在,他开始提倡产品的耐久力和使用寿命,认为这才是当今设计的重点所在。这是将道德、诚实和客观融入设计过程,在设计中将之视为不可分割的整体的人才能够做到。斯塔克还强调,设计师的职责是用“更少”的材料创造“更多”的快乐,而且“在建构文明世界的时候,设计师有能力,也有责任参与对意义的探寻当中”。他断言:“21世纪将是非物质和人性化的时代”。
五、设计“DIY”——学会一种迈向成功的妙招
数千年来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史,用品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古时候并没有专业的设计师,所有的用品都是由当时的能工巧匠,根据生活或劳动的需要创造出来的。
我们与古人相比,今天生活的背景与状态都不尽相同。科技飞速的发展不断地改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人们有更多的热情和愿望关心生活的质量与品质,“人有我有”的要求已经不再成为人人的追求,“人有我优”,“人无我有”的个性化的要求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的目标:服装要标新立异,饰品要与众不同,家居要别具一格……热爱生活的人们都希望通过独具匠心的设计,美化自己的生活,彰显自我。就像设计一词如今已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专业词汇,它已经落入寻常人家。换句话说,用品设计并非只有专业的设计师才能做,只要你愿意,你就有机会成为一名“设计师”,虽然这么做或许只是出于你的冲动,出自业余的爱好,但有什么比得上创造带来的快乐呢?
现代社会的新人类,对个性独特的时尚生活十分赞赏,用卓尔不群的物品点缀自己的生活,能够显示自己的独到眼光。不过商场出售的商品未必适合每个人的欣赏口味,商品化的用品大多是批量生产,缺乏个性。如果你期望的是“独一无二”,那就试试do it yourself,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DIY”,相信会为你平淡生活注入新鲜炫彩。
其实DIY生活并不是今天才有,商品经济远不发达的过去,人们常常自己动手制作一些物品来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回去问问你的祖辈、父辈,他们的儿时,是不是有父亲给孩子制作玩具的经历;春节时母亲为一家老小缝制新衣的记忆;还有亲手打造家具,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小物件的事情。或许它们够不上精致,但是在物质奇缺的年代,这些自制用品还是为每家带来不少的欢乐,解了燃眉之急。在商品极其丰富的今天,自己动手制作用品,也许不过是出于好玩儿。但结果却出乎你的意料,在制作过程中,融入奇思妙想,所有的事情都变得富有创意,而创作原本就是一种乐趣。那些被废弃的螺丝、铁片、金属线、贝壳,被设计成项链、手链、耳环……虽然比不上黄金、铂金贵重,但每一件饰品出自己手,意义和感觉会与你在商场购买有所不同。再想一想,空的饮料容器,做花瓶?做烟灰缸?做笔筒?还是……你已经有了很多别出心裁的创意了,接着想一想去完善它,为你所开发的功能塑造一个好的形态,使它不仅看上去美观,而且用起来方便。不知不觉中你已经初步完成了你的第一个作品,设计并不难是不是?成功并不遥远对不对?
现在很多中小学校鼓励学生开展小发明、小创新活动,利用课堂上学的知识,自己动手,制作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其实在大学生中继续开设此类课程其意义不亚于中小学校,因为大学生的理解力、创造力、判断力都更强,改造世界的冲劲更浓,正好与设计的动力源于不满足于现有物品的态度相一致。以设计师永不满足,勇于创新的精神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事业,一个小小的“DIY”不只是带给你一时的快乐,而且是你受益终生的启示。赶快行动起来。
我们可以使用铁丝制作的各类家居用品,有餐点盘、窗帘箍、花架等,是不是既制作简单又造型别致?你也能做出来。用自己设计制作的物品装点家居,肯定比使用买来的用品更让你有成就感。
先进行一场热身,接下来不妨把“DIY”推而广之,用创意改善我们的工作与生活。
因为,设计来源于生活,其目的就是改善我们工作和生活中的缺憾,使之趋向完美。这样,我们就了解了设计“DIY”的第一步:发现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你只有找到生活中的不足或不便利,才有设计的需要,只要你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的不方便、不舒适甚至不安全的地方。例如:儿童关闭房门或是衣柜门时可能被夹着手指;用短了的木杆铅笔,使用不便但弃之可惜;生日蛋糕上的烛泪会落在蛋糕上;市场上出售的像框大多只能摆放一张照片,但是你需要的是可以成套地展现你的一次旅游经历或是一次活动场景……只要你有需要,你便有了设计的冲动。
第二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是通过你的构思、创意,来满足你的需要。在思考问题并寻找解决方案时,是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时机,思绪如同脱缰野马任你遨游。你可以采用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关联思维等创造性思维方法寻觅解决问题的办法。每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案,都有可能发展成为一个设计作品,最终的设计方案应该是在材料选用、制作方法、实用性和美观性等诸方面综合比较的最优方案。从上面我们提到的生活中的种种不便,尝试去找一些解决思路和办法,如果你找到了,不要到此为止,赶紧拿出笔和纸,把你的想法记录下来,可以勾画草图也可以用文字记录,总之,往往一个好的点子稍纵即逝,要随时记录你每一次的灵光一现。
第三步:备案择优。找了这么多的解决方法,下面就是如何选择。方案的选择依据是实用性、美观性和可实现性。例如:如何解决生日蛋糕上落下烛泪的问题?你当然可以设想使用无泪蜡烛,但是这个方案牵扯太多的生产工艺和原料配方的问题,不具备相当的专业知识还真不容易实现;能不能把蜡烛做成圆锥形,并在它身上做成沟槽,使烛泪下落速度放慢,在落到蛋糕上之前凝固;还是在蜡烛中部加一个小小的托盘挡板,想下去奇思妙想会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然后比较它们的可操作性、达成目的的可靠性以及未来成品的美观性,答案不说自明。就是这么简单。
在此让我们一起总结一下如何“DIY”。
首先,要热爱生活,细心观察和体验生活,不要对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不舒适、不便利、不安全熟视无睹,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蕴藏着设计创作的机遇,应在生活中学习和寻找灵感,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这是积极的生活态度。简单地说就是“用心”。
其次,要善于学习,从不同领域、不同事物的认识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自然界的动、植物的生命现象中,从古今、传统与现代、国内外的生活中吸取营养,善于归纳总结,勤于思考,通过总结、吸收、变通形成自己独特的设计构思。可以归纳为“用脑”。
然后,将已有的想法,通过实践摸索,找出最优的解决方案。一个问题常常有多个解决办法,利用创造性思维方法:如联想、复合材料替换、放大和缩小,来改善你的构思细节。不要局限于问题的解决,而要追求问题解决的最佳方案;一旦有了最佳创意,不要只停留在构思上,要及时把它记录下来并付诸实践。这就要求我们善于“用手”。
最后,美化你的设计。你的构思如果具备很好的实用效果,它一定具备了“功能美”;如果选用了合适的材料,它又具备了“材质美”;如果你的设计与周围的环境及其他生活用品在形态、色彩甚至比例尺度上相得益彰,那么它还具备了“整体美”。所谓的美,并不像大部头的美学著作中描绘得那么晦涩,那么高深,美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从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应该是一件很惬意的事情。
一个小小的设计“DIY”满足的是你的好奇心,让你悟出却是大道理。掌握了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有助于你向成功迈进一步。有了这样的体验,当你再看到听到NBA的那句广告语:Just do it时,有没有一种新感觉?
(任建军)